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2021年中考真题汇编
一.选择题(共36小题)
1.(2021 济南)据记载,到1948年底,在山东解放区,有2000多万翻身农民从地主、富农手中获得了近3000万亩土地。山东解放区农民获得土地得益于( )
A.打土豪、分田地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实行耕者有其田 D.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2021 鄂尔多斯)解放战争时期的民谣唱道:“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到战场上。”此歌谣场景出现的原因是( )
A.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B.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政权
C.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D.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3.(2021 柳州)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这说明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障是( )
A.人民群众的支持 B.解放军战略战术正确
C.解放军作战英勇 D.国民党军队士气低下
4.(2021 阜新)1949年4月,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标志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5.(2021 长春)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战役是( )
A.青化砭战役 B.沙家店战役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6.(2021 滨州)运用时间轴培养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与下面时间轴上1947年相对应的事件是( )
A.中共七大的召开 B.“双十协定”的签署
C.全面内战的爆发 D.千里挺进大别山
7.(2021 张家界)毛泽东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南京解放
8.(2021 株洲)“毛泽东在河北西柏坡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并且取得了三大战役的完全胜利”。三大战役取得完全胜利的历史意义是(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9.(2021 镇江)1945年,文学家郑振铎写道:“从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开始会谈以后,我们哪一天不在探问着会谈进行的情形,不在关心着会谈进行得顺利与否?”这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C.“还我河山,守士抗战” D.“要和平,争民主”
10.(2021 广西)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 )
A.打土豪,分田地 B.实行耕者有其田
C.推进农业合作化 D.实行分田包干到户
11.(2021 赤峰)解放战争期间,东北解放区有100多万农民参军,华北解放区有近100万农民参军;广大农民还积极参加民兵,民兵参战者200多万人,作战10多万次,共歼敌20多万人。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战争顺应民意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D.共产党的宣传动员
12.(2021 桂林)刘伯承回忆他指挥的一次军事行动时说到,“以十几万大军远离根据地,一举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作战,这种独特的进攻方式,是史无前例的”。这一军事行动指( )
A.百团大战 B.千里挺进大别山
C.攻占锦州 D.百万雄师过长江
13.(2021 鄂州)整理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图示有助于我们了解( )
A.国共十年内战的主要进程 B.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历程
14.(2021 牡丹江)下列对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撤出延安﹣﹣粉碎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国民党一大﹣﹣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
C.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围攻中原解放区﹣﹣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15.(2021 甘孜州)如图为某天日历。根据日历推断这一天( )
A.中国工农红军正式创建 B.中国开始了全国性抗战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6.(2021 娄底)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此时毛泽东写的诗词最有可能是( )
A.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B.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C.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D.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17.(2021 大连)“我军这一战略行动,恰似一把利剑插进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心脏……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材料中的“这一战略行动”是指( )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挺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18.(2021 烟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其强调了哪一战役胜利的原因(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9.(2021 海南)下列图片呈现的是( )
A.打土豪分田地 B.大生产运动
C.解放区土地改革 D.农业合作化运动
20.(2021 十堰)毛泽东《七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词创作于哪一战役之后( )
A.千里挺进大别山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辽沈战役
21.(2021 绥化)在解放战争中,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的事件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南京解放
22.(2021 黑龙江)解放战争中,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3.(2021 潍坊)1947年的华北解放区,农民纷纷购买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主要是因为( )
A.抗日战争胜利 B.土地改革的开展
C.华北全境解放 D.国民党政权覆亡
24.(2021 齐齐哈尔)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其中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5.(2021 东营)“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征程;雄师南下,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材料描写的事件(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发起了渡江战役,占领了南京
26.(2021 宿迁)邓小平在总结这段历史时反复强调:“整个解放战争最困难是挑这个担子。”这是刘邓大军顾全大局、不怕牺牲,实现毛泽东战略决策的伟大壮举。“伟大壮举”指的是( )
A.辽沈战役 B.挺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27.(2021 菏泽)某同学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这一单元内容时,将其划分为“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夺取胜利”四个阶段。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的是( )
A.转战陕北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解放南京
28.(2021 河北)1947年10月10日,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发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气壮山河的号召,中国革命的高潮到来了。“宣言”发布于( )
A.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 B.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
C.解放军进行战略进攻期间 D.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期间
29.(2021 天水)某中学生的学习笔记有“千里跃进大别山”“北平和平解放”“占领南京”等关键词。据此判断,这位同学学习的专题是( )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抗美援朝战争 D.解放战争
30.(2021 怀化)毛泽东曾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事实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这个“转折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它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31.(2021 南充)如图是某同学在学习中绘制的一幅简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转战陕北、战略防御 B.御敌于外、自卫反击
C.战略决战、全胜可期 D.千里跃进、战略进攻
32.(2021 昆明)经过一年作战,解放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标志着人民解放军( )
A.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B.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
C.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D.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33.(2021 云南)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发起了战略决战。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34.(2021 凉山州)1947年3月,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是因为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
A.陕北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东北解放区 D.华东解放区
35.(2021 遂宁)下列四幅形势图所示的战役,采用“关门打狗”战术,解放了东北全境的是( )
A. B.
C. D.
36.(2021 牡丹江)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辽沈战役
二.材料题(共2小题)
37.(2021 日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田会议决议》明确指出:军队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强调红军必须健全党的各级组织,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党小组。所以,罗荣桓说:古田会议召开后,“我们要建立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就已经定型了。”
——摘自贾永《历史选择了古田》
(1)你怎样理解罗荣桓所说的军队“已经定型”?
材料二 我军将大量地转入敌后,比较地分散配置,依托一切敌人未占区域,配合民众武装,向敌人占领地作广泛的和猛烈的游击战争,并尽可能地调动敌人于运动战中消灭之……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
(2)材料二取自毛泽东的哪一篇著名文献?八路军、新四军是如何贯彻这一战略方针的?
材料三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雕塑
(3)毛泽东说:“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人民军队能够克敌制胜的原因。
38.(2021 郴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材料三
﹣﹣上述两则材料均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 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华北人民甚至喊出了“解放军打到了哪里,我们就支援哪里!”的口号。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筹粮 挑子 船只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48万吨 20.6万副 8500只
﹣﹣摘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五 有一位海外学者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库存的黄金、白银、美钞的价值空前未有,并且拥有400多万美式装备的军队,配有飞机千架,舰艇如云,但为时不过3年就被“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共产党打得落花流水。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条唐太宗为了避免“覆舟”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采取的措施,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三、四、五,分析这四则材料存在的内在联系。
(3)综合上述所有材料,你有何感悟?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2021年中考真题汇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6小题)
1.(2021 济南)据记载,到1948年底,在山东解放区,有2000多万翻身农民从地主、富农手中获得了近3000万亩土地。山东解放区农民获得土地得益于( )
A.打土豪、分田地
B.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C.实行耕者有其田
D.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分析】本题考查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一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解答】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故山东解放区农民获得土地得益于实行耕者有其田。C是正确的选项;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2.(2021 鄂尔多斯)解放战争时期的民谣唱道:“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到战场上。”此歌谣场景出现的原因是( )
A.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B.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政权
C.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D.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分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人民的大力支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的保证。
【解答】材料“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到战场上。”反映了人民对解放战争的大力支持,结合所学知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障,A项正确;打土豪,分田地,建立政权,发生在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排除B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新中国建国初期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于1952年底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3.(2021 柳州)陈毅元帅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这说明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可靠保障是( )
A.人民群众的支持 B.解放军战略战术正确
C.解放军作战英勇 D.国民党军队士气低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的知识点。题干关键信息“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解答】1948年1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又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在淮海战役中调动了民工达500多万人,大小车88万辆等,从粮食弹药的接济、医疗救护等方面为作战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解放战争,使人民解放军获得深厚的兵源,人民群众组织民兵,保卫了后方,人民群众的大力支前,这就是保证人民解放军打胜仗,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因而陈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4.(2021 阜新)1949年4月,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标志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渡江战役。题干关键信息“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标志”。
【解答】据题干关键信息“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标志”并结合所学,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渡江战役的命令,在长江北岸严阵以待的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渡江战役以及意义。
5.(2021 长春)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战役是( )
A.青化砭战役 B.沙家店战役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战役。题干关键信息“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战役”。
【解答】据题干关键信息“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战役”并结合所学,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C符合题意,ABD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三大战役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6.(2021 滨州)运用时间轴培养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与下面时间轴上1947年相对应的事件是( )
A.中共七大的召开 B.“双十协定”的签署
C.全面内战的爆发 D.千里挺进大别山
【分析】本题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题干关键信息“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选项D正确;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双十协定”签署,选项AB错误;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选项C错误。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7.(2021 张家界)毛泽东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南京解放
【分析】本题考查了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中国进军的命令。
【解答】“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诗句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冲破长江天险、解放南京的消息传到北京,毛泽东兴奋异常,挥笔题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与南京解放。
8.(2021 株洲)“毛泽东在河北西柏坡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并且取得了三大战役的完全胜利”。三大战役取得完全胜利的历史意义是(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的相关史实。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发生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个战略性战役。
【解答】A、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二十多万人,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当时在陕北的红军与敌人相比,众寡悬殊,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等撤离延安后,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直转战陕北,指挥解放战争。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采取蘑菇战术,进行了多次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故A不符合题意。
B、1947年6月,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歼敌5.6万余人,横跨陇海线,涉越黄泛区,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威胁着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故B不符合题意。
C、1948年11月,东北解放军又挥师入关与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1949年初,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的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故C符合题意。
D、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的相关史实。
9.(2021 镇江)1945年,文学家郑振铎写道:“从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开始会谈以后,我们哪一天不在探问着会谈进行的情形,不在关心着会谈进行得顺利与否?”这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C.“还我河山,守士抗战” D.“要和平,争民主”
【分析】本题考查了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通过重庆谈判,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解答】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同时国民党内战准备还没有完成,所以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进行谈判,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重庆谈判,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即可。
10.(2021 广西)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 )
A.打土豪,分田地 B.实行耕者有其田
C.推进农业合作化 D.实行分田包干到户
【分析】本题考查解放区土地改革。重点掌握《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实行“耕者有其田”土地政策,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B符合题意。ACD均不是这个时期的成就,排除。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11.(2021 赤峰)解放战争期间,东北解放区有100多万农民参军,华北解放区有近100万农民参军;广大农民还积极参加民兵,民兵参战者200多万人,作战10多万次,共歼敌20多万人。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战争顺应民意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D.共产党的宣传动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答】A.解放战争顺应民意,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
B.1946﹣1948年是解放战争时期,当时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故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D.共产党的宣传动员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以及意义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2.(2021 桂林)刘伯承回忆他指挥的一次军事行动时说到,“以十几万大军远离根据地,一举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作战,这种独特的进攻方式,是史无前例的”。这一军事行动指( )
A.百团大战 B.千里挺进大别山
C.攻占锦州 D.百万雄师过长江
【分析】本题考查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
【解答】根据“以十几万大军远离根据地,一举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作战,这种独特的进攻方式,是史无前例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B符合题意;百团大战是彭德怀指挥,A排除;攻占锦州在材料中没有涉及,C排除;百万雄师过大江在材料没有涉及,D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意义。
13.(2021 鄂州)整理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历史学习方法,以下图示有助于我们了解( )
A.国共十年内战的主要进程
B.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历程
【分析】本题以整理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为依托,考查解放战争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46年6月,国民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粉碎全面进攻后,国民党军队开始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进攻陕甘宁解放区时党中央“转战陕北”粉碎了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国民党进攻山东解放区时,人民解放军通过孟良崮战役粉碎了对山东的重点进攻,1947年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连续组织了与国民党主力战略决战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在东北、华北和华东战场上的主力;解放战争第四年,人民解放军1949年4月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题干所给战役均为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战役,也说明了解放战争的逐步胜利。仔细观察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14.(2021 牡丹江)下列对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撤出延安﹣﹣粉碎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国民党一大﹣﹣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
C.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围攻中原解放区﹣﹣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撤出延安、国民党一大、甲午中日战争、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影响的相关史实。
【解答】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选项ABC认识和评价正确,选项D认识和评价不正确,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史实。
15.(2021 甘孜州)如图为某天日历。根据日历推断这一天( )
A.中国工农红军正式创建 B.中国开始了全国性抗战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分析】本题以一幅日历图片为切入点,考查解放战争后期渡江战役的知识点。
【解答】由一幅日历图片判断是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放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渡江战役与南京解放的时间。
16.(2021 娄底)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此时毛泽东写的诗词最有可能是( )
A.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B.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C.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D.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分析】本题考查渡江战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以及意义。
17.(2021 大连)“我军这一战略行动,恰似一把利剑插进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心脏……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材料中的“这一战略行动”是指( )
A.平型关大捷 B.百团大战 C.挺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直插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也标志着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据“我军这一战略行动,恰似一把利剑插进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心脏……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这一战略行动”是指挺进大别山,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一把利剑插进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心脏……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史实。
18.(2021 烟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其强调了哪一战役胜利的原因(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分析】本题考查了渡江战役。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从1927年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至1949年南京解放,国民党在大陆统治22年。
【解答】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三野战军的百万雄师在西起江西省的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发动渡江战役,彻底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渡江战役,属于基础性的知识点,结合教材熟练记忆即可。
19.(2021 海南)下列图片呈现的是( )
A.打土豪分田地 B.大生产运动
C.解放区土地改革 D.农业合作化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图片信息的解读。
【解答】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打土豪,分田地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排除;B项实行减租减息,发展大生产运动反映的是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排除;D项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
20.(2021 十堰)毛泽东《七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词创作于哪一战役之后( )
A.千里挺进大别山 B.淮海战役
C.渡江战役 D.辽沈战役
【分析】本题考查渡江战役的史实。掌握渡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南京解放,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解答】依据题干“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出自毛泽东的《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反映了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发起渡江战役,向长江以南地区进军,解放南京,结束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C正确;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A排除;淮海战役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BD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掌握解放战争各个战役的意义。
21.(2021 绥化)在解放战争中,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的事件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南京解放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淮海战役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解放战争时期发生的重要战役的相关史实。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故C符合题意;辽沈战役解放的是东北全境,排除A;平津战役是使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排除B;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淮海战役的相关史实。
22.(2021 黑龙江)解放战争中,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分析】本题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题干关键信息“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
【解答】据题干关键信息“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并结合所学,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23.(2021 潍坊)1947年的华北解放区,农民纷纷购买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主要是因为( )
A.抗日战争胜利 B.土地改革的开展
C.华北全境解放 D.国民党政权覆亡
【分析】本题考查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步骤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大批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实行“耕者有其田”土地政策,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1947年的华北解放区,农民纷纷购买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主要是因为土地改革的开展,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24.(2021 齐齐哈尔)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其中解放东北全境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辽沈战役。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9月发动的辽沈战役,在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后,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接着解放长春和沈阳,解放了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开始取得数量上的优势。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辽沈战役的相关知识。
25.(2021 东营)“四十昼夜风云,三千里路征程;雄师南下,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材料描写的事件(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发起了渡江战役,占领了南京
【分析】本题考查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全国性战略进攻的中心目标是夺取中原地区,跃进大别山。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雄师南下,越黄泛,铁骑饮马长江滨;壮举谁为者,刘邓常胜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的解放军主力,在山东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起进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故B正确;1946年,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故A错误;1947年4月,国民党军开始对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集中主力,将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包围在孟良崮并消灭,打乱了敌军重点进攻山东的计划,故C错误;渡江战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即可。
26.(2021 宿迁)邓小平在总结这段历史时反复强调:“整个解放战争最困难是挑这个担子。”这是刘邓大军顾全大局、不怕牺牲,实现毛泽东战略决策的伟大壮举。“伟大壮举”指的是( )
A.辽沈战役 B.挺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分析】本题考查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6月,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
【解答】分析材料可知,“伟大壮举”指的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27.(2021 菏泽)某同学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这一单元内容时,将其划分为“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夺取胜利”四个阶段。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的是( )
A.转战陕北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解放南京
【分析】本题考查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一年多的作战,人民军队先后挫败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使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人民的变化。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学生应该注意全面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知识。
28.(2021 河北)1947年10月10日,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发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气壮山河的号召,中国革命的高潮到来了。“宣言”发布于( )
A.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
B.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
C.解放军进行战略进攻期间
D.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期间
【分析】本题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由材料中的时间“1947年10月10日”并结合所学知,“宣言”发布于解放军进行战略进攻期间。1947年6月,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反攻的序幕。
故选:C。
【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知识。
29.(2021 天水)某中学生的学习笔记有“千里跃进大别山”“北平和平解放”“占领南京”等关键词。据此判断,这位同学学习的专题是( )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抗美援朝战争 D.解放战争
【分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题干关键信息“千里跃进大别山”“北平和平解放”“占领南京”。
【解答】据题干关键信息“千里跃进大别山”“北平和平解放”“占领南京”并结合所学,1947年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连续组织了与国民党主力战略决战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在东北、华北和华东战场上的主力;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解放战争第四年,人民解放军1949年4月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解放战争的重大事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答案。
30.(2021 怀化)毛泽东曾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事实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这个“转折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它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分析】本题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史实,关键词是“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解答】1947 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故D符合题意;A、B和C属于三大战役,属于战略决战,排除。
故选:D。
【点评】注意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时间及其标志性意义。
31.(2021 南充)如图是某同学在学习中绘制的一幅简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转战陕北、战略防御 B.御敌于外、自卫反击
C.战略决战、全胜可期 D.千里跃进、战略进攻
【分析】本题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解答】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32.(2021 昆明)经过一年作战,解放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这标志着人民解放军( )
A.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B.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
C.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D.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分析】本题考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7年8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中间发起进攻,“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把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33.(2021 云南)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发起了战略决战。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分析】本题考查了三大战役,依据课本知识分析问题要求选择即可。
【解答】1948年9月﹣11月,林彪、罗荣桓领导了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后,解放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了数量上的优势,A是正确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平津战役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C不符合题意,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D不符合题意,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上海、杭州和武汉等大城市。
故选:A。
【点评】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只有理解题意,才能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三大战役,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34.(2021 凉山州)1947年3月,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是因为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
A.陕北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东北解放区 D.华东解放区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重点进攻的史实.
【解答】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二十多万人,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当时在陕北的红军与敌人相比,众寡悬殊,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周恩来等撤离延安后,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一直转战陕北,指挥解放战争。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进行了多次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史实.
35.(2021 遂宁)下列四幅形势图所示的战役,采用“关门打狗”战术,解放了东北全境的是( )
A. B.
C. D.
【分析】本题考查辽沈战役。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解答】据题干图片可知,A图片反映的战是辽沈战役,1948年9月发动的辽沈战役,在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后,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接着解放长春和沈阳,解放了东北全境。
故选:A。
【点评】掌握辽沈战役的过程和意义。
36.(2021 牡丹江)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辽沈战役
【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战役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题干中不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是辽沈战役。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9月发动的辽沈战役,在东北人民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后,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接着解放长春和沈阳,解放了东北全境。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的相关知识。
二.材料题(共2小题)
37.(2021 日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田会议决议》明确指出:军队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强调红军必须健全党的各级组织,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党小组。所以,罗荣桓说:古田会议召开后,“我们要建立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就已经定型了。”
——摘自贾永《历史选择了古田》
(1)你怎样理解罗荣桓所说的军队“已经定型”?
材料二 我军将大量地转入敌后,比较地分散配置,依托一切敌人未占区域,配合民众武装,向敌人占领地作广泛的和猛烈的游击战争,并尽可能地调动敌人于运动战中消灭之……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
(2)材料二取自毛泽东的哪一篇著名文献?八路军、新四军是如何贯彻这一战略方针的?
材料三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雕塑
(3)毛泽东说:“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人民军队能够克敌制胜的原因。
【分析】本题以三则图片为依托,主要考查古田会议、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争、解放战争的知识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据题干材料“《古田会议决议》明确指出:军队必须绝对服从党的领导,强调红军必须健全党的各级组织,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党小组”并结合所学,因为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把基层党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军队必须服从党的领导的原则,所以罗荣桓所说的军队“已经定型”。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古田会议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召开,即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会议认真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建军建党的经验,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核心内容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即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这次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材料二取自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八路军、新四军贯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挺进敌后,开辟大量敌后抗日根据地,打击日本侵略者;在八路军、新四军带领下,国家队军民实行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大量歼灭日军有生力量等。
(3)据材料一可知,人民军队能够克敌制胜的原因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据材料二可知,人民军队能够克敌制胜的原因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仔细观察图片“图1红花缎带缠绕着人民群众支前手推车车轮”“图2 胜利花环上面的解放军军帽”并结合所学,人民军队能够克敌制胜的原因坚持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人民军队官兵浴血奋战等。
故答案为:
(1)因为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把基层党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军队必须服从党的领导的原则。
(2)《论持久战》;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大量敌后抗日根据地,打击日本侵略者;在八路军、新四军带领下,国家队军民实行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大量歼灭日军有生力量等。
(3)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坚持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人民军队官兵浴血奋战等。(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古田会议、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战争、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
38.(2021 郴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材料三
﹣﹣上述两则材料均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四 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华北人民甚至喊出了“解放军打到了哪里,我们就支援哪里!”的口号。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筹粮 挑子 船只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48万吨 20.6万副 8500只
﹣﹣摘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五 有一位海外学者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当时南京国民政府库存的黄金、白银、美钞的价值空前未有,并且拥有400多万美式装备的军队,配有飞机千架,舰艇如云,但为时不过3年就被“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共产党打得落花流水。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条唐太宗为了避免“覆舟”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采取的措施,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三、四、五,分析这四则材料存在的内在联系。
(3)综合上述所有材料,你有何感悟?
【分析】本题以五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太宗为了避免“覆舟”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采取的措施以及结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胜利的内在联系等知识,明确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解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为了避免“覆舟”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采取的措施有: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民族关系和睦,对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繁荣,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2)根据材料二、三、四、五图片以及文字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二和三反映的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材料四和材料五反映的是解放战争胜利的一些主要原因。这四则材料存在的内在联系是材料二和三的土地改革,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拥护,而材料四中的淮海战役是在人民支持和拥护下取得胜利的,材料五的国民党军队因为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即使有钱财和精美的军事装备也会失败。
(3)综合上述所有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我的感悟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等。
故答案为:
(1)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结果: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2)材料二和三的土地改革,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拥护,而材料四中的淮海战役是在人民支持和拥护下取得胜利的,材料五的国民党军队因为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即使有钱财和精美的军事装备也会失败。
(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太宗为了避免“覆舟”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采取的措施以及结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胜利的内在联系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