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导学案
高一语文组
一、学习材料
材料一:
戏剧冲突与人物和主题的关系:
戏剧冲突,包括人物之间的冲突、人物自身的冲突、人物与环境的冲突几个方面。戏剧冲突的实质是人物性格冲突,剧作者把人物放在尖锐的冲突中,特别是通过人物性格(人物的世界观、阶级立场、政治观点、道德品质、思想感情、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相互“抵触”“冲突”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因此,要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把握戏剧主题,应从分析冲突入手。
二、课堂训练
1、文中窦娥为何指斥天地鬼神?
2、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3、三桩誓愿是本折的重点,请你阅读文本并完善下面的表格。
三桩誓愿 目的 作用
血溅白练 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4、文中与窦娥有关的矛盾冲突有哪些 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5、总结文章主旨。
6、结合课文内容概括分析窦娥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7、请结合《窦娥冤》的社会背景,说说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
8、【端正好】这支曲子里“没来由”“不提防”“动地惊天”三个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9、文中写窦娥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 这种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10、体会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的作用。
11、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二、课后作业
完成《课时素养检测》第117页9-14题。
导学案答案解析
1、答案: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了。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2、答案:
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写出了窦娥的善良。而作者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也使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3、答案:
三桩誓愿 目的 作用
血溅白练 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 ①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 了窦娥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 决抗争;②把全剧推向了高 潮;③塑造了一个善良而又 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
六月飞雪 (1)让纯洁的雪覆盖她纯洁的 身躯,以表明她的清白
亢旱三年 (2)证明自己的冤屈,希望上天 惩治邪恶
4、答案:
矛盾冲突 冲突作用
窦娥和张驴儿父子的冲突(劳动妇女与社会恶势力的冲突) 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窦娥与太守桃杌的冲突(劳动人民与封建统治者的冲突) 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
窦娥对天与地的控诉 表达的是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抗议
5、答案:
文章通过写善良无辜的窦娥遭诬陷被屈打成招而蒙受冤屈的故事,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反映了当时恶人横行的黑暗社会现实;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6、答案:
窦娥是一个勤劳善良、坚强刚烈、富有反抗精神、具有封建贞节观念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典型形象。
坚贞的窦娥:窦娥一生命苦,三岁丧母,七岁父亲离去,十七岁成婚,不久丧夫,但她坚决不改嫁,对婆婆的同意改嫁很是不满,对张驴儿父子的逼迫更是深恶痛绝,表现出无比的坚贞。
反抗的窦娥:窦娥受神权思想的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老爷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
善良的窦娥: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
不屈的窦娥:她在刑场发的三桩誓愿,是她宁折不弯、刚强不屈性格的集中体现。
7、答案:
窦娥形象的意义:善良刚毅、至死不屈。有力地揭露了黑暗与残酷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封建吏治的腐败,表现了被压迫者要求申冤复仇、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窦娥冤》的核心问题是揭露社会的不公正。从戏剧情节中可以得知,冤在丑恶势力的狡诈,冤在法律的颠倒黑白,这一切使她有冤无处申,只有凭借天地鬼神之力为之申冤。
8、答案:
“没来由”更能突出窦娥的大屈大冤,表现出窦娥的清白无辜;对于官府,实则讽刺其诬陷得逞。“不提防”凸显出世道、人心的险恶。“动地惊天”主人公自知在人间已没有可以伸冤处,只能希望天地能感应,还自己一个清白。弱者的无奈,反映出了人间的黑暗。“动地惊天”可说是戏文之眼,为后面三桩誓愿的实现埋下伏笔。
9、答案:
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①这样写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千真万确,又能增强悲剧气氛;
②符合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们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③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
10、答案: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说明窦娥冤枉悲凄;
“六月飞霜”衬托窦娥冤案是实,暗示并证明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
“东海孝妇”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11、答案:
(1)想象、夸张的手法。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手法,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显示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本色的戏曲语言。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在课文中,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高亢激越,怨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如火,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朴实无华而富于韵味的语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入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刻画出窦娥与婆婆生离死别时的悲痛心情。【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课题名称 窦娥冤 课时 2课时
授课教师 高一语文组 授课学科 语文 授课年级 高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关汉卿,掌握元杂剧的有关知识,理解元杂剧中一些特有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学习重难点 重点:理清文章结构。 难点:掌握相关文化知识。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及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
导入新课 在我国古代,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事情的结局都让人觉得凄凉悲惨,但人们都会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加在他们的身上,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生不能在一起但人们让他们死后双双化蝶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刘兰芝和焦仲卿虽被逼而死,但两坟相依,两树相连,也是人们对他们的美好祝福吧!今天我们又将看到一个凄惨悲痛的富有浪漫气息的古冤案——《窦娥冤》。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一课时 目标导学一:了解关汉卿与元杂剧 材料一: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也是我国元杂剧的奠基人,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代表作品:《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鲁斋郎》《拜月亭》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中国古代十大悲剧——《窦娥冤》(杂剧),元代关汉卿作;《赵氏孤儿》(杂剧),元代纪君祥作;《精忠旗》(传奇),明代冯梦龙作;《清忠谱》(传奇),清代李玉作;《桃花扇》(传奇),清初孔尚任作;《汉宫秋》(杂剧),元代马致远作;《琵琶记》(南戏),元末高明作;《娇红记》(杂剧),明代孟称舜作;《长生殿》(传奇),清初洪昇作;《雷峰塔》(传奇),清代方成培作。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所谓本色派:指关汉卿不以仕途功名为念,保持生活与性格的真实,作品与生活性格的一致。 材料二: 写作背景: 《窦娥冤》故事发生在元代,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代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吏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百姓无处申冤。《窦娥冤》正是这一黑暗现实的集中体现和血泪控诉。 材料三: 元曲和元杂剧的知识: 元曲:一般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支曲,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主要是从民间的小曲和词调变化来的。如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越调 天净沙 秋思》。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各套曲子的联缀多有一定的顺序,末曲多以尾声结束。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在折与折之间的椅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是元杂剧的主要部分。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一出元杂剧四折一般由一个主角主唱到底,由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由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一出元杂剧的三个构成中古有“唱为主,白为宾”的说法。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里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1、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填空题。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明确。 目标导学二:阅读课文,理清情节 材料四: 《窦娥冤》情节简介 楔子部分的情节: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给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序幕) 第一折的情节:庸医赛卢医欠蔡婆十两银子,心生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撞破,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骂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开端) 第二折的情节: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发展) 第三折的情节:在被押往法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愿一一应验。(高潮) 第四折的情节:窦天章京试高中,出任朝廷廉使,得女儿托梦,知窦娥冤死,决心铲除贪官,为女儿昭雪。目标导学二: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1、解读题目: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共四折。“窦娥”是剧中的主要人物,“冤”是全剧的“眼”。课文选的是第三折。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完成导学案第2题。 3、同桌分角色朗读,要求不错读,不误读。 目标导学三:理清结构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课文可以分为哪三部分?分别讲什么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由冤生怨,谴责天地鬼神。 第二部分:由冤生悲,与婆婆诀别。 第三部分:由冤生誓,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 教师过渡:我们先来了解掌握与本文相关的文化常识,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圈点勾画,并识记。 教师过渡: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在了解故事情节发展的基础上,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元杂剧的魅力。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及情节的发展,理清了文章结构、下节课我们进一步研读文本,分析文章内容。 总结本课内容,引出下节课重难点。
板书设计(流程)
窦娥冤 关汉卿
课堂训练 完成导学案第1、2题。
作业设计 完成《课时素养检测》第116页1-6题。
教学反思课题名称 窦娥冤 课时 2课时
授课教师 高一语文组 授课学科 语文 授课年级 高一
学习目标 1. 把握《窦娥冤(节选)》中的戏剧冲突和窦娥的性格特点。 2. 品味唱词,体会本剧的写作特点。 3. 品读窦娥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探究这些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把握戏剧冲突,分析窦娥形象。 难点:品味唱词,体会写法,探究作用。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及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
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文本,感受悲剧的魅力。 名言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课时 目标导学一:把握戏剧主题 材料一: 戏剧冲突与人物和主题的关系: 戏剧冲突,包括人物之间的冲突、人物自身的冲突、人物与环境的冲突几个方面。戏剧冲突的实质是人物性格冲突,剧作者把人物放在尖锐的冲突中,特别是通过人物性格(人物的世界观、阶级立场、政治观点、道德品质、思想感情、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的相互“抵触”“冲突”来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因此,要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把握戏剧主题,应从分析冲突入手。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窦娥为何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 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了。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2、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写出了窦娥的善良。而作者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也使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3、三桩誓愿是本折的重点,请你阅读文本并完善下面的表格。 三桩誓愿 目的 作用 血溅白练 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 ①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 了窦娥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 决抗争;②把全剧推向了高 潮;③塑造了一个善良而又 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 六月飞雪 (1)让纯洁的雪覆盖她纯洁的 身躯,以表明她的清白 亢旱三年 (2)证明自己的冤屈,希望上天 惩治邪恶
4、文中与窦娥有关的矛盾冲突有哪些 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明确: 矛盾冲突 冲突作用 窦娥和张驴儿父子的冲突(劳动妇女与社会恶势力的冲突)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窦娥与太守桃杌的冲突(劳动人民与封建统治者的冲突) 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 窦娥对天与地的控诉 表达的是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抗议
5、总结文章主旨。 文章通过写善良无辜的窦娥遭诬陷被屈打成招而蒙受冤屈的故事,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反映了当时恶人横行的黑暗社会现实;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显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目标导学二:分析窦娥形象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课文内容概括分析窦娥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明确: 窦娥是一个勤劳善良、坚强刚烈、富有反抗精神、具有封建贞节观念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典型形象。 坚贞的窦娥:窦娥一生命苦,三岁丧母,七岁父亲离去,十七岁成婚,不久丧夫,但她坚决不改嫁,对婆婆的同意改嫁很是不满,对张驴儿父子的逼迫更是深恶痛绝,表现出无比的坚贞。 反抗的窦娥:窦娥受神权思想的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老爷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她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 善良的窦娥: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 不屈的窦娥:她在刑场发的三桩誓愿,是她宁折不弯、刚强不屈性格的集中体现。 2、请结合《窦娥冤》的社会背景,说说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 明确: 窦娥形象的意义:善良刚毅、至死不屈。有力地揭露了黑暗与残酷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封建吏治的腐败,表现了被压迫者要求申冤复仇、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窦娥冤》的核心问题是揭露社会的不公正。从戏剧情节中可以得知,冤在丑恶势力的狡诈,冤在法律的颠倒黑白,这一切使她有冤无处申,只有凭借天地鬼神之力为之申冤。 目标导学三:赏析戏剧写作手法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端正好】这支曲子里“没来由”“不提防”“动地惊天”三个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没来由”更能突出窦娥的大屈大冤,表现出窦娥的清白无辜;对于官府,实则讽刺其诬陷得逞。“不提防”凸显出世道、人心的险恶。“动地惊天”主人公自知在人间已没有可以伸冤处,只能希望天地能感应,还自己一个清白。弱者的无奈,反映出了人间的黑暗。“动地惊天”可说是戏文之眼,为后面三桩誓愿的实现埋下伏笔。 2、文中写窦娥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 这种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明确: 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①这样写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千真万确,又能增强悲剧气氛; ②符合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们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③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 3、体会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六月飞霜”“东海孝妇”的作用。 明确: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说明窦娥冤枉悲凄; “六月飞霜”衬托窦娥冤案是实,暗示并证明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 “东海孝妇”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4、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 (1)想象、夸张的手法。 作品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手法,设计了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显示出正义抗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这是全剧刻画主人公形象最着力的一笔,是作品艺术性的集中体现,使悲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思想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本色”的戏曲语言。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在课文中,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高亢激越,怨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如火,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朴实无华而富于韵味的语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入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刻画出窦娥与婆婆生离死别时的悲痛心情。【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 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已经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梳理,接下来我们先从戏剧主题入手,探究文本。 教师过渡: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本文的戏剧冲突可以从社会层面、道德层面、人物内心意志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课上我们主要分析社会层面的矛盾冲突,另外两个方面,留给同学们课下思考。 教师过渡: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窦娥形象已跃然纸上。 教师过渡:作者是如何塑造出这样一个饱满而又深刻的人物形象的呢?我们一起来感受戏剧语言的魅力。
课堂小结 窦娥死去了,但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善良刚毅、至死不屈的感人形象,也给后世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曲。我们也由此可知:人物的塑造离不开艺术的再创造,离不开深厚的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更离不开作者本身的情感体验。下课了,我们不得不离开窦娥,离开关汉卿,走出历史,但是同学们,请你们留住自己的思索。 启发式总结
板书设计(流程)
窦娥形象: 坚贞的窦娥 反抗的窦娥 善良的窦娥 不屈的窦娥
课堂训练 完成《课时讲练通》第18页第7题。
作业设计 完成《课时素养检测》第117页9-14题。
教学反思《窦娥冤》导学案
高一语文组
一、学习材料
材料一: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中国古代十大悲剧——《窦娥冤》(杂剧),元代关汉卿作;《赵氏孤儿》(杂剧),元代纪君祥作;《精忠旗》(传奇),明代冯梦龙作;《清忠谱》(传奇),清代李玉作;《桃花扇》(传奇),清初孔尚任作;《汉宫秋》(杂剧),元代马致远作;《琵琶记》(南戏),元末高明作;《娇红记》(杂剧),明代孟称舜作;《长生殿》(传奇),清初洪昇作;《雷峰塔》(传奇),清代方成培作。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所谓本色派:指关汉卿不以仕途功名为念,保持生活与性格的真实,作品与生活性格的一致。
材料二:
写作背景:
《窦娥冤》故事发生在元代,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代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吏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百姓无处申冤。《窦娥冤》正是这一黑暗现实的集中体现和血泪控诉。
材料三:
元曲和元杂剧的知识:
元曲:一般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是独立的支曲,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主要是从民间的小曲和词调变化来的。如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越调 天净沙 秋思》。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各套曲子的联缀多有一定的顺序,末曲多以尾声结束。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在折与折之间的椅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是元杂剧的主要部分。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一出元杂剧四折一般由一个主角主唱到底,由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由正旦主唱的称为旦本。一出元杂剧的三个构成中古有“唱为主,白为宾”的说法。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里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1、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填空题。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引导明确。
目标导学二:阅读课文,理清情节
材料四:
《窦娥冤》情节简介
楔子部分的情节: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给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序幕)
第一折的情节:庸医赛卢医欠蔡婆十两银子,心生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撞破,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骂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开端)
第二折的情节: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发展)
第三折的情节:在被押往法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愿一一应验。(高潮)
第四折的情节:窦天章京试高中,出任朝廷廉使,得女儿托梦,知窦娥冤死,决心铲除贪官,为女儿昭雪。目标导学二: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课堂训练
1、填空
(1)关汉卿与 、 、 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其代表作《窦娥冤》被称为“ ”之一。
(2)元杂剧的剧本由 、 、 三部分构成。
2、读准字音
3、课文可以分为哪三部分?分别讲什么内容?
二、课后作业
完成《课时素养检测》第116页1-6题。
导学案答案解析
1、(1)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中国十大悲剧
(2)唱、科、白
2、
3、第一部分:由冤生怨,谴责天地鬼神。
第二部分:由冤生悲,与婆婆诀别。
第三部分:由冤生誓,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