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海 版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 故事中的智慧》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辽海 版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 故事中的智慧》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辽海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2-01-13 16:4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科 美术 备课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1
课题 故事中的智慧 教学手段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性雕塑的内涵及表现手法、创作手法。2.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掌握欣赏雕塑的方法,培养鉴赏能力,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3.在文学性雕塑传递的智慧和美的的教育中,弘扬社会正能量。
重点 在对文学性雕塑的了解探究中,是学生接受智慧和美德的教育。
难点 对文学性雕塑创作方法及欣赏方法的理解和把握。
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有喜爱探究、喜好自主学习的特点。2.活动的设计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安排了游戏,欣赏,填写学习卡,交流评价等内容。3.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料包”中包括学习卡、故事梗概等,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解决对雕塑作品表现方法和作品内涵的理解。
教学内容及师生互动 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 教学附案
一,创建情景,导入新课。1.为每一个小组发放一个传统故事题目,向其他小组同学保密(姜太公钓鱼、精忠报国、孔融让梨、孟母三迁、司马光砸缸、自相矛盾、曹冲称象)。2.每组派出代表,利用肢体动作摆出相应的文学故事,学生用智能手机拍照记录。座位上的同学猜猜前面的同学摆出的是什么故事,并填写学习卡第一题。每展示一组,教师课件出示相应的故事名称,答题卡填错的同学可以改写或补填。3.点击链接相应故事的雕塑作品,每个小组对比刚刚用手机记录下的同学们的造型,按照与原作品的相似程度评选出与原作最为相似的小组。4.教师:“我们刚刚看到和模仿的是什么艺术形式?” 学生填写学习卡第二题,并回答“雕塑”。5. 导入课题:我们今天通过雕塑欣赏,了解《故事中的智慧》。二、知识传授,挖掘历史。 1、教师简述文学性雕塑的含义起源教师:“这些以文学故事为背景为创作的雕塑,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文学性雕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神话雕塑。”2、简介同时期中国雕塑的发展情况。教师:“古希腊距今约2816年,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而同时期的中国正处在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 ——商周。”教师:“在夏商周时代,中国社会已经步入了青铜时代,当时社会在青铜冶炼、制范和浇铸技术高度发展,制作出了青铜器皿极为精美。”学生填写学习卡第三题。三、观察导学,知识汇总。1、对比西方雕塑和中国雕塑。教师:“中西方雕塑的共同点就是都是以宗教或神灵为主题而进行的,西方雕塑中,神的形象与人是十分接近的,但又不同于人,他们睿智,高贵,气质与人有所不同.早期的西方雕塑,其主旨虽然说是以人物为主,但其实还是以"神"的形象为主.中国封建社会早期还是有原始雕塑的影子,其形态大多以神,兽为主。而早期的西方雕塑注重严谨的写实,早期中国雕塑注重精神表现。”2、教师:“中国雕塑历经了夏商周——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现代几千年的发展变革,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雕塑家,五四运动后不少雕塑家出国留学,把西方的雕塑技法引进中国,自此中国雕塑与西方雕塑融会贯通,涌现出了大量雕塑佳作。”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以中华大地上的出产为原料,制作出了千变万化的雕塑杰作。以文学性雕塑为例,请你观察这些图片,把你看到的雕塑材料写在学习卡上,你还能想到哪些雕塑材料?请填写学习卡第四题。”2.学习如何欣赏评价文学性雕塑作品。教师:“不同原料的特性造就了不同体量的雕塑形式,其独特的肌理效果也使得雕塑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色,让我们对比欣赏一下这两组雕塑,感受一下它们的外在区别。”(1).外在评述——雕塑的美学欣赏。 对比展示“龟兔赛跑”雕塑,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学生小组讨论从体量、材质、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进行分析评述,并填写学习卡第五题,让学生将可以描述当前雕塑的词汇归类。填写过后说说自己的看法:喜欢哪组“龟兔赛跑”,说说原因。(2) 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并简要对比展示其它故事为主题的不同雕塑:轻透与浑厚;具象与意象;小与大;柔美与刚劲;动态与静态。(3)内在评述——雕塑的文学欣赏。教师:“文学性雕塑不仅美观,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教育意义。让我们看看这些文学性雕塑作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教师向小组发放对应故事的译文,小组同学共同讨论,并填写学习卡第六题。鼓励课前做收集作业的同学小组内生动地讲故事:译文资料: 姜太公钓鱼: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是一个歇后语,表示心甘情愿的与对方合作,也有做贬义说自愿钻入别人的圈套。商纣暴虐,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太公姜子牙受师傅之命,下界帮助文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半百之龄、又和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文王赏识。于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河的一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大家知道,鱼钩是弯的,但是姜子牙却用直钩(那其实也不能叫钩了)、不用鱼饵,钓到了很多鱼。文王见到了,觉得这是奇人(古代人对奇人都很尊敬的),于是主动跟他交谈,发现这真是个大有用之才,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 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出自《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宋史·岳飞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孔融让梨: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司马光砸缸:变换角度,多维思考 。看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第一个念头是这孩子真聪明,从没有想过他到底聪明在哪。仔细分析一下,其实司马光只不过是换了个角度思考问题。常人只想到脱离危险的方法是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想到的是让水离开人,这就是多维思考。《宋史》中提到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曹冲称象:取自《三国志》:冲少聪察,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尝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龟兔赛跑:有一天,兔子和乌龟跑步,兔子嘲笑乌龟爬得慢,乌龟说,总有一天他会赢。兔子说,我们现在就开始比赛。兔子飞快的跑着,乌龟拼命地爬,不一会儿,兔子与乌龟已经里的有很大一段距离了。兔子认为比赛太轻松了,它要先睡一会,并且自以为是地说很快就能追上乌龟。而乌龟呢,它一刻不停地爬行,当兔子醒来的时候乌龟已经到达终点了。此故事告诉大家:不可轻易小视他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要踏踏实实地做事情,不要半途而废,才会取得成功。3.试分析雕塑家是怎样根据这些故事进行创作的?(1)填写学习卡中的第七题。(2)课件出示标准答案: 1、对故事有深刻的理解。 2、抓住故事的精彩瞬间。 3、在头脑中对作品进行构思。 4、手绘创作草图。 5、作品创作。三、.引导欣赏,合作探究。 1、现实生活中的雕塑能满足大家的审美需要吗?如果给你重塑机会,你会对其做哪些改动?填写学习卡第八题,以教材第三页下方的四组寓言雕塑为例,选择其中一个进行手绘模拟改造,画出草图。 2、各组选代表展示学习报告,并讲解说明改造意图。 3、教师鼓励各组之间互相评价,赞优点,找不足,共进步。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拓展作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和欣赏身边的文学性雕塑,思考它们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教师:“雕塑随着时代的变迁,由原始时代延续至今,绵绵不绝,留下了世界人民真实的面貌和心灵史,留下了无比丰厚的人类文明内涵。” 课件出示故事名称。课件出示一个相关雕塑作品。课件出示课题《故事中的智慧》课件出示文学性雕塑含义,以及古希腊神话雕塑翻页,课件出示商周时期中国青铜器皿,但是遮挡柱商周字样,让学生填写学习卡第三题。课件出示文字配合解读。课件出示各种材料的雕塑。以及雕塑材料的种类。课件出示以相同文学故事为背景创作的不同雕塑作品。 课件出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性词汇。并翻页展示其它5个故事雕塑。课件出示其它故事为主题的不同雕塑对比。课件提炼每个故事的含义。板书出示。课件出示问题。课件出示答案。 从游戏活动入手,通过集体合作,再现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事猜想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学生用手机或平板中的照片与电脑屏幕上的照片进行对比观察,增强趣味性。 文学性雕塑的含义及历史介绍,提高本课的知识含量,挖掘深度, 让学生了解,艺术无国界,拓展学习思路。 为引出中国文学性雕塑打下基础。知识竞猜,根据资料猜测历史朝代,对于孩子来说是个挑战。 通过中西方雕塑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对比中使学生学习、了解。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雕塑的悠久历史以及丰富的材料使用。 从美学方面欣赏文学性雕塑。 丰富学生的评价性词汇。 在对比中感受不同雕塑的不同美感。 从文学方面欣赏文学性雕塑。 理清文学性雕塑的创作思路。 紧紧抓住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分析,在师生互动的讨论探究中,使学生了解文学性雕塑以及它的创作方法及欣赏方法,并收获智慧,懂得道理。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锻炼他们语言表述能力,激发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尽力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形成受益终生的志趣。
板书设计 《故事中的智慧》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