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记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今中外表现生命力与历史感的美术作品的欣赏,理解艺术作品表现历史、讴歌生命、寄托情感的作用。
2、通过欣赏,唤起共鸣,感受美术的魅力。
3、启发、引导学生尊重历史的情怀。
2、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艺术家如何通过艺术作品寄托情感。
3、教学难点:
学生深入理解所欣赏的作品传递的思想感情与信息
五、教学方法:
(一)、情景导入:
播放歌曲《父亲》
伴随一段优美的歌曲进入上课。
同学们好!在生活中你们还听过哪些歌颂父亲的歌曲,给你们印象深刻吗?(阎维文演唱的《父亲对我说》,刘欢演唱的《父亲》陈光荣《父亲的故事》配乐腾格尔《父亲和我》《爸爸的草鞋》) 、、、、、、是的很多,这些优美的歌曲都很好地唱出了父亲在我们心中的伟大。今天我们把父亲的形象定格在画布上,请同学们随我一同认识一位老人,相信他的平凡与朴实一定会在你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大屏幕展示油画《父亲》。
(二)启发引导、赏析作品
1、赏析油画作品《父亲》
(1)教师:油画《父亲》1980年一经展出便引起了强烈的轰动,看着眼前巨大而苍老的面孔,几乎所有人都被深深的打动了。评委们在画像前站立了许久许久……他们究竟被什么所打动?此时此刻你是否也被打动了呢?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
(2)教师:透过老人沧桑的面庞,请你试想一下他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他是画家的父亲吗?为什么作品叫《父亲》而不是《农民》?
学生回答:
(3)教师:他不是画家的父亲,他是大巴山的一位朴实而勤劳的农民叫邓开选。罗中立在这位老人的家里生活过一段时间,就在老人的土屋土炕上两个人聊天、谈心从而产生了浓浓的感情。被老人的质朴与善良一直感动着,后来便成了作者的创作原型。
(4)教师:这幅作品给我们的视觉以巨大的冲击,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谁能试着说说这幅作品采用怎样的构图和表现形式来烘托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学生回答:
(5)作者采用里程碑式的宏伟构图,人物与背景的明暗对比突显老人沧桑的面庞,深深打动着我们。那么让我们更进一步走进这位老人去深入了解他。
你看到了什么?(脸是古铜色的,是日光晒过的,满脸的皱纹写满了岁月的沧桑)
感受到了什么?(眼睛是浑浊的,充满希望)
作者表现的细腻吗?(手端的大碗,缺口刻画细腻)
(6)教师:
此时,当我们凝聚着阳光般的父亲时,他的意义已不仅限于农民的力量所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人的父亲,给我们带来一份平凡与伟大的感动。
他是我们精神的父亲、也是中华民族沧桑历史的见证。
(7)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每天都沉浸在他们的呵护中,我们重温下这份感动。(幻灯片展示生活中的感动)
当我们生病时,是母亲给我们一勺一勺喂药,父亲冒着风雪将我们抱向医院,当我们考试时候,父亲在门外焦急地等待着,下雨时是她为我们撑起一把大伞,生活中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太多太多,无不让我们难忘。
2、赏析:《格尔尼卡》
(1)接下来,我们去格尔尼卡小镇回顾一段难忘的历史故事。(播放纪录片《格尔尼卡》)
教师:看了这个短片,你感受到一种怎样的气氛?(沉重、恐怖)
展示《格尔尼卡》这件作品,说一说你对这副作品的印象?
(2)作者为什么用黑白灰而不用其它更丰富、鲜明的色彩?
全画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恐怖的气氛。
(3)画面的形象分析:象征手法
木然屹立的公牛 象征残暴和黑暗
濒临嘶鸣的马 象征痛苦的人民
举油灯的人 象征光明和平等
断臂的士兵,奔跑的脚,抱着婴儿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体,打动这每个观众的心,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
我们国家也有很多难忘的历史,例如九一八事变、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刻,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一刻,神舟十号飞船发射成功的那一刻,这些瞬间的感动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3、课后作业:
接下来,让我们用画笔去铭记那些感人的瞬间。
4、展评作品:(从作品内容、表现形式,画面效果评价)
1、自评作品
2、大屏幕出示作业我们去看看同学们的记录难忘生活的作品
3、同学们的作品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记录着生活中的难忘故事,都很感人。无论大师们的作品还是同学们的作品都让我们感受到人性中的爱与善,崇高与伟大,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