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2 15:4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拔高卷)
一、看拼音,写词语。
áo yóu qù wèi sōu suǒ kǎi mó yìn zhāng
mí yǔ xié yīn jiù cān lǎ ba xīn shǎng
二、单选题
1、 汉字从古到今经历发展的阶段是( )
A: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B: 金文——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
C: 甲骨文——小篆——金文——隶书——楷书
D: 甲骨文——金文——隶书——小篆——楷书
2、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典:A可以作为标准、典范的书籍;B郑重举行的仪式;C有概括性或代表性的人或事物;D活买活卖,到期可以赎。
1.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
2.小红是一个典型的活跃分子。( )
3.我新买了一本字典。( )
4.我家附近有一个典当行。( )
三、填空题
1、 成语接龙。
(1)行云流水→(水落石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落井下石→(石沉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积月累。
1.日常的学习工作中,人们在搜集资料的时候,通常会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方式。
2.我们常见的字谜有三种形式,一是________字谜,二是_________字谜,三是__________字谜。
3.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_______,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______。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一部分,“歇”去________,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
4.“星”“凤”“蜀”“祭”四个形声字的形符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
5.汉字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字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字体最为典型。
6.甲骨文是刻在______或_____上的文字,主要在_____时期使用。字形的____性比较强。由于是刀刻,字的线条比较_______。这些刻痕最早引起了清代国子监主管官员________的注意,我国学术领域由此又多了一门新 路搜索 请教别人 语言描述 画面 故事 谜面 谜底 后一部分 曰 又 虫 示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龟甲 兽骨 商周 象形 纤细 王懿荣 甲骨学 铜器 线条粗壮 西周晚期 最早的统一的文字 象形意味 战国 两汉 分水岭 规矩 楷模 南北朝 问题提出 研究方法 资料管理 研究理论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要对学过的文章非常熟悉,对作者以及文学常识要有一定的积累,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也要非常熟悉,按照文章的结构进行作答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不要写混课文的内容。
四、C A B
解析:
对修辞手法掌握情况的考查。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就像童话里的动物、植物能说话,能大笑)。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
五、③⑥④①⑤②⑦
六从这以后,楚王就尊重晏子了。 齐国有人。 她的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 楚王说,他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伯德夫人将金属管封在蜡烛中。
解析:
1.双重否定句变肯定句的方法:找到双重否定词,然后改成带肯定的词语。①“不得不”带有“无奈、勉强、不情愿”等语义,改写成肯定句时,通常加上“只能”或“只好”、“只得”等词。②“不能不”“不要不”“ 非……不可”等语气强烈,改写时可以加上“必须”“肯定”或“当然”“一定”等词。
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
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
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3.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例句,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应遵循: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
4.引述句和转述句之间的转换:
①A标点符号的改变:引述句改转述句,冒号和引号要改为逗号。
B人称的变化:a引述句改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b当引述内容涉及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
②陈述转转述句,要将冒号和双引号去除,主观人物的主语由第一人称变为第三人称。
5.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缩句要将句子缩到最短,保留其原始的主谓宾结构即可。
七、枇杷 如果琵琶能结出果子来,那么竹箫和笛子之类的乐器都能开花了。 要理解同音不同义的汉字的意思,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综合素养。琵琶与枇杷是同音字,但他所表示的意义不同。枇杷为常绿小乔木,是一种植物,枇杷原产我国东南部,因果子形状似琵琶乐器而名。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箫管:是指排箫和大管。泛指管乐器。本题中秀才没有注意到汉字的同音字,没能根据其意义正确使用汉字,闹出了笑话。启示要结合正确、准确使用汉字这方面发表看法。
八、1、(1)《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2)第1句话。
(3)沉坠 欢笑 宁静 浩瀚
(4)而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为人们打开一个个想象的天地。
(5)反问 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有这么丰富的书法瑰宝。
(6)① 或遒劲如松 或流畅如瀑
(7)英雄的事迹令我肃然起敬。
(8)“春天“这个词散发着朝气和生机。
看到“刃“马上想到锋利的刀刃。
2、【1】 浮想联翩 心潮难已
【2】形声义俱全,信息量大,整齐灵动,内涵丰富深刻,文化底蕴意境微妙。
【3】(1)小孩子启蒙教育背诵诗词;(2)节日、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或是喜怒哀乐情绪变化时,都可以拈来一句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4】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一部分,蕴含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体现在中国的东方文化独特的美感,而且渗透进人们的生活点滴,是所有中国人不可缺少的文化精华;再加上使用汉字的人数众多,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因此,汉字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废除”。
【5】因为中国人自小受着中华古典文化的熏陶,心中有着对祖国的深切热爱之情,所以中国人的凝聚力那么强。
【6】 路上行人欲断魂 春风送暖入屠苏 西出阳关无故人 把酒问青天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解析:
【1】
此题考查的是对词语意思的理解。“浮想联翩”就是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心潮难已”指的是像潮水一样起伏的心情,难以抑制。
【2】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熟读文章可知,文章的第三自然段写了汉字的特点。即:“其声形义俱全,信息量远远大于拼音文字;汉字又整齐又灵动,特别是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
【3】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也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我们可结合:“古典诗词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可知答案。
【4】
在解答这道题时,我们需要结合短文内容做题,结合句子:汉字,是人类一绝。特别适宜于表达一种微妙的、诗意的情感,一些普通的字词,往往联结着久远的文化底蕴,使得受过中华教育的人浮想联翩、新潮难已。古典诗词早已经规定了、铸就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这些久远的文化底蕴,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灵魂当中,明白了这些,就明白了汉字是不可能废除的。
【5】
此题考查了课文的理解能力,在解答此题之时,注意总结抓关键句子,中国人的凝聚力之所以这么强,这不仅是因为我们都吃中餐,都讲中文,都用汉字,更重要的是我们有一颗中国心。可知。
【6】
此题考查了对古诗的积累。
《清明》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元日》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送元二使安西》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据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知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据宋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知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