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丹东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2 08:16:38

文档简介

丹东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 B. A.“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准确,原文是说“人们对这个古老的巨型文化遗产开始重新重视”;另外“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表述不准确,大运河2014年进入名录,2017-2020年才开始频频出现在国家政策性话语中。C.“来维护民族国家的的安全”错,依据原文“这也关涉一个民族国家的国家安全”,只是“关涉”,并非目的。 D. “淘汰了劣性”于文无据。
2. D.“得益于‘江南’的文化向心力与离心力”归因错误。
3. D 原文材料二“典型的情景是人们在特定的纪念日来到某个纪念碑前进行纪念活动”,强调人的特定的纪念活动,选项无。
4.材料一侧重大运河被国家征召的时代语境,即国家形象之争的话语语境。(2分)
材料二侧重如何借助大运河文化遗产建构国家形象,重点把握三大叙事主题。(2分)
5.示例一: 大运河是在多元与统一的辨证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特质形象,从而建构国家形象。(2分)民间歌舞、精品戏曲、乡村艺术等多重艺术在大运河江苏段这一特定文化空间中流传,这些区域文化多元多样,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却始终贯穿其中,令其共融共生,这种文化特质是国家形象建构的情感焦点。(2分)
示例二:大运河包容异质而不同质,借此构建国家形象。(2分)民间歌舞、精品戏曲、乡村艺术等多重艺术在大运河江苏段这一特定文化空间中流传,交融亦不失自身的特质,交融互动形成了全新、统一的中国认同,以此凝聚华夏文化认同,重塑国家形象。(2分)
6.B(反问是突出瓜子没吃头,而不是突出落花生的形象。)
7.C(“父亲的严苛”错)
8. (1)将瓜子“小小的一片,不解饿,没味道”与落花生“大大方方”“香喷喷”对比,突出落花生好吃,有益无害,表达对落花生的喜爱。(3分)
(2)将栗子“有势派”,榛子的“疏远”与落花生“家常的‘自己’劲儿”对比,突出落花生平民化的特点,表达对落花生的赞美。(3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1)老舍文章语言幽默;句式长短结合,整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体现音乐之美;描写生动传神,带有鲜明的情感态度。(每点1分,两点3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许地山文章的语言质朴无华,平实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运用儿童的语言,体现童真、童趣;寓深刻的人生哲理于平淡无奇的对话中。(每点1分,两点3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A.“阴”做有的状语,故排除B和D, “鲜卑”做“为寇”的主语,故排除C。“故”前断,也能排除B和C。
11.B. 由原文“凉州刺史”可推,非县令。
12. D “朝廷依照司马模之意诛杀曹袪”错。原文“南阳王模表请停瑜,武威太守张琠亦上表留轨;诏依模所表,且命诛曹袪”。王模表请内容为停职袁瑜,诛曹袪是朝廷命令。
13.(1)张镇流着眼泪说:“有人坑害我!”于是到张寔那里认罪受罚,张寔向南攻打曹袪,赶跑曹袪(曹袪逃跑)。(涕:眼泪;诣:到;走:赶跑或逃跑或使动;以上三处各1分,句意1分)
(2)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
(限:像门槛一样;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谓:称作;以上三处各1分,句意1分)
14. ①派使者进贡②向朝廷输送物资③发布檄文并陆续派兵(每点1分,共3分)
15. C(“野兴渐多公事少”是倒装句,是说因为近来公事稀少,所以野兴渐多。)
16. ①此联写北斋雨后之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双禽占竹,两鸟对鸣,一蝶寻花,飞来飞去,传达了作者对此情景的喜爱之情。
②“占”“寻”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鸟蝶与竹枝花影间飞舞流连,生动传神。(炼字:“占”有占有之意,写出鸟雀的欢喜得意神情,极富活力;“寻”,即寻找,蝴蝶飞来飞去,
四处寻觅,形象地写出雨后天晴的美景,充满生机。)
③结构上,承上启下。既是首句“绝清佳”的绝好写照,又为下文作铺垫。
(每点2分,共6分。第二点答“拟人”或者“炼字”并解释,均可得分)
17.(1)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举匏樽以相属 一尊还酹江月
18. A
过度:超过;超过一定限度。
过渡:事物由一个阶段或一种状态逐渐发展变化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或另一种状态;一个阶段的转型。
郁郁葱葱: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生机勃勃。
朝气蓬勃:形容充满生气和活力的样子,多形容青年。
久久为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驰而不息。
水滴石穿:只要坚持不懈,事情就能成功。此处还没有涉及到成功。
还原:事物恢复到原来的状况或形状。
修复:修理使恢复完整。和后文“继续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引领的发展新路”相呼应。
19. B 与前文衔接,“绿波涌动”与“风沙肆虐”,“茫茫林海”与“荒山秃岭”结构一致,排除A.C;与后文衔接,后文标点为顿号,“怀揣梦想”应放后,排除C.D。
20. C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进驻塞罕坝的首批的369人队伍”中“首批”应提到句首;“约”与“左右”重复。故选C。
21. ①我喜欢北京四季分明(我喜欢北京的四季)②无南国的酷热③而男子汉说起来毕竟少了些阳刚(意思对即可,每空2分,共6分)
22.乡土社会乡民依赖土地,不流动。(1分)《三代》生动描绘了旧中国农民一家三代的命运,生于泥土,归于泥土。(2分)《北京,我心仪的故乡》改革开放,百姓不再只依赖一方水土,流动于不同的城市,由于气候、山水、语言等诸多因素,亦会心仪他乡。(2分)(大意对即可,共5分)
23.参考立意:①以医者仁心,维护生命与健康②稻下乘凉,中国脊梁③诗词精魂,花开华夏
【参考译文】
张轨,字士彦,安定乌氏人,是西汉常山景王张耳的第十七代孙。家族世代举孝廉,以专攻儒学著名。
晋惠帝永宁元年春正月,任命散骑常侍安定人张轨为凉州刺史。张轨因为时势多灾多难,心里有保守占据河西地区的想法,所以要求任职凉州。当时凉州境内盗贼横行,又有鲜卑人劫掠。张轨到凉州后,以宋配、汜瑗为主要谋士,把这些盗贼全部讨平,在河西地区威名昭著。
晋怀帝永嘉二年春二月,凉州刺史张轨患风疾,不能说话,让他儿子张茂代理州政。陇西内史晋昌人张越,是凉州名门望族,想驱逐张轨后自己取代他职位,与他哥哥酒泉太守张镇和西平太守曹祛商量,派使者到长安向南阳王司马模(征西大将军)报告,说张轨因病残废,请求让秦州刺史贾龛取代他。贾龛将要接受新职,他哥哥责备贾龛说:“凉州张轨是当代名士,威名传播于西州地区,你有什么德望来代替张轨呢?”贾龛于是没有去接受这个取务。张镇、曹祛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另行任命刺史,没有回音。于是发布檄文废除张轨的职务,让军司杜耽代理州政,又让杜耽表奏任命张越为刺史。
张轨下发告谕,想辞去职位,告老回故乡宜阳。长史王融用脚碎踏张镇的檄文,推开门进去说:“晋朝多变故,您安抚平定西夏地区,张镇兄弟胆敢肆意逞凶叛逆,应当鸣鼓诛讨他们。”说完出去,在城中戒严。正赶上张轨的大儿子张寔从京城回来,于是就让张寔任中都护,带兵讨伐张镇。并派张镇的外甥都督府主簿令狐亚先去说服张镇,向他陈说利害关系。张镇流着眼泪说:“有人坑害我!”于是到张寔那里认罪受罚。张寔向南攻打曹祛,曹败走。
朝廷接到张镇、曹祛的那份奏章,就任命侍中袁瑜为凉州刺史。州治中杨澹跃马奔向长安,割掉耳朵放在盘上,诉说张轨被诬陷的情况。南阳王司马模表奏停止任命袁瑜,武威太守张琠亦上奏表挽留张轨,朝廷诏令按照司马模所奏的办,并且诏令诛杀曹祛。张轨于是命令张寔率领三万步兵和骑兵讨伐曹祛,把曹祛斩首。张越逃奔到邺城,凉州于是安定下来。
当年五月,朝廷封张轨为西平郡公,张轨推辞而不接受。当时各州郡都没有到京城的使者,只有张轨独自派遣使者进贡,每年都不中断。永嘉四年十一月,朝廷诏令让张轨担任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光禄大夫傅祗、太常挚虞给张轨去信,告诉他京城饥饿食品匮乏。张轨派遣参军杜勋送去了五百匹马、三万匹毯布。永嘉六年春三月,凉州主簿马鲂对张轨说:“应当让武将出征,以辅助拥戴朝廷。”张轨接受了这个建议,急速将檄文传布关中地区,号召共同尊奉辅佐晋愍帝。并且说:“现在派遣前锋督护宋配率领二万步兵和骑兵,直接奔赴长安,西中郎将张带领中军三万军队,武威太守张率领二万胡人骑兵,陆续出发 。”
晋愍帝建兴五月,西平武穆公张轨病危,下达遗令:“文武官员,一定要使百姓安定,对上要报效国家,对下要让家族平安。”五月二十日,张轨去世。长史张玺等人表奏张轨的长子张寔代理他父亲的职务。十月,朝廷任命张寔为都督凉州诸军事、凉州刺史、西平公。按秘密级事项管理

丹东市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
题目的答案标亏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于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薏时,将答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文本
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头同构成了中国大运河的主体部分。2014
运河成功
世界文化道产名录,使人们对这个古老的巨型文化遗产开始重新
重视。从2017年到2020年
汀文化产开始顽出现在国家政策性话语中
大运河这一古老的文化遗产开始与困家形象联接,“以大运河打造国家形象的金名
展示亮丽的国家形象”等表述开始日现在公众视野
对民疾国家而言,全球化话境下的生存与发展不仅是一次政治、经济领域的资源
争夺,更涉及国族生存与价值守望的争战。大运河作为巨型文化符号,一旦被国家
征召,它所携带的历史与文化基困优势就能建构出一种大
全球传播的语境中,国家形象是
族国家内部与外部的形象总和
的话语战场中,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形象
国家形象竞争的本质就是话语权
于中国来说,清势尤为持别。首先是作为第三世界国家所面对新殖民
序的困境与挑战,即
位的宗主
的一种不平等关系。此外,也因为中国当下的独特处境,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年,中
国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作为唯一延续五千年表曾新绝、绵延至今的古
老文明,无论在政
还是在文化方西都有丰厚的资本与出众的成绮。从某种
意义上看,中国已深度介入世界,就不能不发声。为此
文化符号去建构自身的国
城、大运河、黄河、关江、长狂这些巨型文化符号在国家活语中密集性涌现,对
统民众对民族自身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理解,强调的是国家形象对内部公众的
凝聚力,对外在世界與论场设定符合自身利益的
边界
摘编自路璐《多重张力中大运河文化遗产与国家形象话语建构》)
高一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河流与国家文化形象有着不解之緣。大运河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个叙事主题:
建构记忆之场、多元与统一的辨证生成以及包容异质与联通世界的话语建构,以其
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婷建裥联通、包容的大国形象,最终达到一种“魅力攻势”的形
象建构
哲学家诺拉提出了
概念,他说:纪念碑、历史遗迹
念日等构成
构筑记忆、唤起记忆的“场”,典型的情景是人们在特定的纪念
日来到某个纪念碑前进行纪念活动,这种在特定时间、空间举行的活动就是一个记
重构的过程
河作为记忆之场,强调的是国家形象对内部公众的凝聚力。我
语境下召回大运河这一巨型文化遗产,终极目的在子
在历史的蜿蜒曲折中找到一以贯之、不曾断裂的文化记忆,以完成它征召个体、形
成集体身份的使命,建构国家形象,这也关涉一个民族国家的国家安全
大运河能作为一个民族的记忆之场,首先在于它巨型的时空体量。从时间上看
具有丰厚的历史资源,大运河是古代中国的“生命线”,对于维系“国命”居功
至伟。在记忆之场中,丰厚的历史馈赠也转为巨型的空间布局。从当下空间体量看
大运河也是巨型文化网络空闻,它流经8省35市,跨越四十多个纬废,遗产涵盖分
类与内容广衮紫多;同时在当
大运河北连“环渤海经济带
接“长江经济
发展带”,纵贯
在国家战咯空间上起到文化带柔性
融通的重
要作用。巨大的时空体量賦予大运河在今日语境中被重构为集体身份认同的参照框
架。大运河困巨大的时空体量被整体升华为一个符号,成为可提供集体身份的象征
物,成为文化记忆与国家形象的媒
河是在多元与统一的辨证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特质形象。大运河沿岸所
涵盖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白蛇传说、苏绣、吴歌、金龙四大王民间信仰及庙
等,沿途所逹缀的区城文化如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越文
化等多重文化,都是特色显著的文化符号,它们沿着运河的迁移与传播,互相汲取
养料、为己所用,却不存在互桐吞没与取代,枸成既独立也杂糅、主体良性沟通的
文化景观。尽管这些区域文化多元多样,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却始终如一、自
而下的贯穿其中,成为其精神实质里从来动搖的精神内核,以及在共同文化魂魄
统摄下全民族共享的精神财富。这种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的文化特质是国家形象
建构的情感焦点
包容异质与联通世界是大运河对自身空间生产的总结与提炼。包容异质主要体
现在大运河在沟通南北过程中,在漫长的时空纠葛中,江南文化特质没有丧失,北
方中原文化也没有失去自身认同与诉求,江南文化内部子区域文化的共同与差异也
一直存在,而南北文化的互动也形成了全新、统一的中国认同。有时候,“江南
是中国传统中隐性的文化向心力,以此凝聚华夏文化认同;有时候,“江南”又成
了隐性的文化离心力,以此区别于意识形态化的北方中原“规范文化”。南北交融
却不同质化的核心在于容忍文化差异,容纳异质性文化。从历史上看,大运河是
条连通世界文化的廊逴,其北接长城文化带,西挽陆上丝绸之路,东连海上丝绸之
路。这个巨型文化网络之所以能流畅运转,其本质在于它是在尊重差异、求同存异
高一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