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导学案
一、课前预习
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 )⑵不以千里称也( )⑶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⑷食不饱( )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⑹策之不以其道( )
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⑻执策而临之( )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4.整体感知: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2)千里马都受到了那些不公平的待遇?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在那些方面?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6)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
(7)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
(8)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
(9)文中哪句话包含了一个反题,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10)一个人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用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来比喻: 在封建社会里,有才能的人被压制、埋没,而一个人一旦得势,则亲朋好友即使平庸也跟着发达,所谓“一人得道,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自学
6.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7.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
? 8.“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三、合作研讨
? 1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
11.“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
12.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 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
? 13.读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时”你有什么感受?
?
?
14.本文结尾两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
15.“ 策之不以其道”中的“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
16.你怎样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
? 17.作者的人才观中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
?? 18.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人才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
??
19.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和本文阐述的观点是否相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 2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做简要阐述。
?
21.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应如何去做?
?
? 22.学完《马说》后,你认为应该该去“识才和选才”。结合社会实际谈一谈。
?
? 23.古往今来,曾有许多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尽的感慨。请写出其中的两人及他们发出的感慨。
??
? 24.在当今社会,你认为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请举例说明。
?
?? 25.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
?
四、巩固练习
26.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①.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________________”的命运。
③.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
④.由本文内容引申开去,简要谈谈你对“人尽其才”的看法。
⑤.对下列句子的意思,解释不当的一句是( )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B.才美不外见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
C.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D.食不饱,力不足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
五、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蝂,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①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②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③矣。苟能起,又不艾④。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注:①卬ánɡ:高举着头。②踬zhì仆:跌倒。③病:疲惫。④艾yì:停止,悔改。
11.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辄持取( ) 人或怜之( )
苟能行( ) 又持取如故( )
又不艾( ) 亦以病矣( )
12.选出加粗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以厚其室 B.为去其负 C.日思高其位 D.大其禄
13.选出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14.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
教学后记:
课件18张PPT。作者: 韩愈河南、周口、黄泛区农场培训中心 2003、10WELCOME马 说? 作者? 资料、图片? 文体? 疏通课文 ? 分析课文?基础练习? 译文? 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作者介绍“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上相近。它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至十六年间(795—800),其实,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背 景资料
图片韩? 文 公? 祠讲 学疏 通 课 文? 第一段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本名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马。?:只是。?: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意思是不以千里著称,指马的千里之才被埋没了。? 第二段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吃一顿。?:有时。?:表现在外面。见,通“现”。?:犹,尚且。?:通“饲”,喂。? 第三段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鞭打马。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正确的方法。?: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通晓它的意思。?:面对。?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译文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 分析课文第一段1、结合课文注释,翻译第一段2、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1、结合课文注释,翻译第二段
2、第二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3、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第二段1、结合课文注释,翻译第三段
2、第三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3、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4、本段中哪些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第三段? 基础练习给下面的字注音
相( xiàng) 骈( pián ) 槽(cáo ) 枥( lì )
食( sì ) 策( cè )
解释下面各组中加横线词的意义、词性
执策而临之 (鞭子,名词)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动词)
食不饱,力不尽,才美不外见 (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喂养,动词)
掌握下面实、虚词的含义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外见—— 表现在外面,“见”通“现”
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 面对
食之不能尽其材—— 竭尽
不以其道—— 方法,正确的方法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披露。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
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
背诵课文并翻译全文
? 基础练习本课件为作者草
率之作,望欣赏
完毕,多提宝贵
意见,谢谢!E-MAIL:nansjy1218@hotmail.com电话:0394-2562175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