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练习题
第一部分:
1、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填写。
这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通过描写 ,表现了作者当时 的心境,体现了作者 的精神。
2、仔细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描写的事物
特点
象征意义
夜空
小粉红花
枣树
恶鸟
小飞虫
3、全文描写了时隐时现、贯穿全篇的“我”,这是一个线索人物,一个 的形象。
4、课文中直接描述“我”的活动的,只有两处,请加以概括。
一是:
二是:
5、品味下列句子,回答问题。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如果把这句话改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好不好?为什么?
读选文,回答问题: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是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而一无所有的干子,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眨着许多蛊惑的眼睛。
6、释词:
⑴窘:
⑵蛊惑:
7、选文写了枣树、月亮、天空等意象,请摘出最能凸现它们特色的语句。
枣树:
月亮:
天空:
8、从选文的描写中,你能看出当时怎样的现实?
第二部分:
(一)
秋韵
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个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直走到半山。如果走的是双清①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个陡台阶,眼前会出现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是银杏罢。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
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断地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更差,也还是无由寻到的。那就待来生罢,我说,大家一笑。
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清晨照例地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
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树,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一层红毡。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了么?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
秋去冬来之时,意外地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
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
不要推却友爱,
不要延迟欢乐,
现在不悟,
便永迷惑,
在这里,
一切都有了着落。
我要寻找的秋韵,
原来便在现在,
在这里,
在心头。
[注]①[双清]双清别墅,毛泽东主席曾在这里居住、工作过。
9.第一段作者是抓住京华秋天的哪一景象进行描写的?你感悟出在这里秋天的基调是什么?
10.今年秋到香山,作者没有找到秋的韵致,而是感到秋的萧条,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11.第五段作者在对秋景描写后,说“似乎除了眼前一切,还有别的蕴藏”,请你说说“眼前一切”的景物特点是什么?你感悟到“别的蕴藏”中的奥秘了吗?是什么?
12.你读懂父亲友人的那首遗诗了吗?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
13、作者寻秋韵,最后找到了吗?请结合全文的行文思路谈谈你的理解。
(二)
家乡的秋天
百花盛开的春天固然可爱,但是瓜果遍地、丰收在望的秋天更让人陶醉,更富有魅力。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稻子熟了,艳阳一照,便黄灿灿的,像是一地金子,让人欣喜。一阵微风吹过,那金子似的稻子沙沙作吻,像是一曲优美的丰收赞歌。登高远眺,那一田田、一片片丰收在望的稻子,又像是一条金色大地毯,让人越看越心醉。我真想在这地毯上大睡一觉,好好地分享秋天给我们的欢乐。
秋天是变化的季节。繁华的街道上,商店和小贩那里的衬衫和裙子已不是畅销商品,现在最时髦的就是毛衣和羊毛衫。大街上的人们脱下薄薄的衬衣,穿上美丽的毛衣和羊毛衫,有的人还穿上了皮衣,给整条大街又增添许多景色。“快来买呀,毛衣又好看又便宜!”“羊毛衫大减价!”街上的叫卖声,喧闹声,汽车喇叭声,汇成了一曲交响乐。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水果店的西瓜不见了。现在是又大又甜的葡萄,又香又脆的苹果,火红火红的柿子,还有那刚刚摘来的水汪汪的大鸭梨,多诱人呀!那些采水果的果农们,望着等待送往城市的水果,开心地笑了。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花一样,朗朗的笑声传得很远很远。
秋天是花香的季节。花坛里别有一番风景。虽然一些名贵、经不起考验的花早已相继谢了,但是还有一些花仍继续开放。有红红的月季,高雅的寿菊,黄灿灿的爬山虎……
秋天是飞翔的季节。蓝蓝的天空再也找不到一只小燕子那敏捷的身影。远处只有那一排人字形大雁在一声声地呜叫,好像在说:“朋友们,秋天到了,祝你们平安过冬,再见!”
我爱你,秋天。你比春天更灿烂,比夏天更多彩,比冬天更纯洁!
14.作者选取家乡秋天的几幅图景作出具体的描画。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这几幅图景的内容(尽量选用文中词语)。
依次是: 图、 图、 图、 图和飞翔图。
15.文章三至六段在行文上有一个共同特点:每段都是先写过时的事物,再写最能表现这一季节的事物。请将那些写过时事物的语句在原文中用横线标出来。
16.下面这句话是从哪些感觉角度来描写的?
现在是又大又甜的葡萄,又香又脆的苹果,火红火红的柿子,还有那刚刚摘来的水汪汪的大鸭梨,多诱人呀!
17.跟春天相比,作者为什么更爱秋天?(尽量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18.全文流露出作者对家乡、对生活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
19、每课一图:看下图,人们对图中所示的现象有一个形象的称呼,即“ ”。
20.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坐;
下联为: 。
21.某校初三(2)班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唐僧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反方,针对正方辩词该怎么说?
正方:我方认为,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反方:
参考答案:
1、肃杀、寒冷的秋夜中的各种景物;孤独、苦闷、激愤;与恶势力进行不妥协斗争(意近即可) 2、夜空:特点是:高远,冷漠,险恶。它象征着黑暗势力,或者象征着黑暗社会。小粉红花:特点是:弱小,受害,纯真,盲目乐观。它象征着社会上心地单纯而善良的受压迫的弱势人群。枣树:特点是:清醒,沉著,孤独,疾恶如仇,坚强不屈。它象征着宁愿粉身碎骨也要与黑暗社会斗争到底的斗士。恶鸟:特点是:恐怖、孤立。它象征着反动者。小飞虫:特点是:弱小,莽撞,可爱,可怜。它象征着投奔光明却无谓地牺牲了的幼稚的人们。 3、孤独而愤懑的探索者 4、一是“我”听到夜半的笑声,回进自己的房间,“灯火的带子即刻被我旋高了”。二是结尾一段。 5、为了表明枣树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表明作者在各种景物中突出枣树的形象。此数语可视为本文文眼,因为它们是写“我”的孤愤心境的起点,是理解本文写景意蕴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6、⑴使为难。这里有害怕的意思。⑵毒害,迷惑。 7、枣树:欠伸得很舒服;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月亮:窘得发白;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天空: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 8、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笼罩在一片黑暗之中。 9、要点:作者是抓住香山红叶和银杏黄叶的景象进行描写的,基调是“丰富”(丰满、丰收) 10.要点:“秋的丰富”或“秋的萧条”往往是由于人的主观因素,这样就为下文寻找秋韵作了铺垫。 11.要点:自然界的景象丰富、多彩。每个人对眼前景象在心灵上的感受。 12.要点:对这首诗的理解:心灵感受万物的美好,珍惜生活中的一切。 13.要点:作者找到了秋韵。作者先由香山红叶人手,写出秋景之美;而后又写今年秋之萧条;在发现秋之多彩时,有了新的感悟,父亲友人的遗诗更使作者悟出秋韵是心灵的感应。 14、丰收、变化、成熟、花香 15、“商店和小贩……销商品。”“水果店……不见了。”“一些名贵……谢了。”“蓝蓝的……身影。” 16、味、嗅、视、触。 17、因为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果瓜遍地,丰收在望,所以秋天更让人陶醉,更富有魅力,比春天更灿烂。 18、赞美和热爱家乡的思想盛情。 19、牛皮癣 20.秋色人似画中游 21.我方认为,唐僧的仁爱之心是虚伪的,在惩罚为他一路降妖除魔的孙悟空时,毫不手软;他一意孤行,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人妖不辨,经常被妖魔鬼怪所迷惑。是一个毫无原则、是非不分、固执己见的人。(答案不惟一,反驳有针对性,扣住“固执己见”、“人妖不辨”,言之有理即可)
课件21张PPT。秋夜----鲁迅新课指南1.知识和能力:掌握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本对象征手法的运用,初步了解散文诗的相关知识。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课文重点句子的品味来 体会象征的意义,从而把握文章主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顽强抗击黑暗,进行不懈斗争的战斗者的形象。 课前预习 1.易读错写错的字 瑟缩( )蛊惑( )猩红( )丁丁( )sèsuōgǔhuòxīngzhēng目夾( )栀子( )zhīshǎn 课前预习 2.多音多义字 色丁恶 Sè ( )shǎi( )dīng ( )zhēng( )è ( )wù( )掉色颜色丁丁姓丁厌恶凶恶落luò ( )lào ( )là ( )落泪落地落下 课前预习 渗 ( )3.形近字辨析猩 ( )惺 ( )瓣 ( )辫 ( )惨 ( )猩红惺忪惨淡渗入花瓣xīngxīngbànbiàncǎnshèn辫子稍 ( )梢 ( )树梢稍微shāoshāo桅 ( )栀 ( )栀子桅杆zhīwéi讴 ( )驱 ( )驱逐讴歌qūōu 课前预习 4.本课生字词典蛊( ):gǔ目夾( ):shǎn古代传说把许多毒虫放在器皿里使互相吞食,最后剩下不死的毒虫叫蛊。用来放在食物里害人。眨巴眼;眼睛很快地开闭。5.重要词语释义象声词,本来形容伐木、下棋、弹琴等声音,这里形容飞虫撞击玻璃的声音。低亚:就是低压。亚,也是低下的意思。蛊惑:毒害,迷惑。蛊,古代传说可以害人的毒虫。丁丁:栀子:奠:用祭品向死者表示悼念。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对生,长椭圆形,春夏日开花,一般为白色或淡黄色,有强烈的香气。红色桅子花是罕见的品种。 课前预习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等等。走近作者 《秋夜》选自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是《野草》中的第一篇,发表于1924年。当时北京的政治环境正如鲁迅所说:“实在黑暗的可以!”北京当时正处在段祺瑞政府的统治下,黑暗势力十分猖獗,革命形势正处于由低潮逐渐转向高潮的前夜。鲁迅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他的内心是矛盾的,痛苦而又压抑,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誓言,但受制于当时恶劣的环境,鲁迅只能采用一种隐晦的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把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藏匿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秋夜》作为《野草》的开卷之作,表现了作者的顽强开放于地狱边沿的生命之花的精神品质。文题背景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枣树虽势单力薄、孤独无援,但毫无惧色、直刺天空的描写,热情歌颂了枣树不畏强暴、不受益惑、顽强战斗的精神,表现了作者与黑暗势力抗争、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整体感知富有朝气的斗士枣树的世界小青虫的形象枣树:沉默的斗士小粉红花:正在成长进步的青年英勇秋夜重难点探究1.课文描写了哪些事物?各自有着怎样的象征意义? 文中的“夜空”“月亮”“恶鸟”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的黑暗势力的代表。“小粉红花”是枣树的群众基础。“枣树”象征着反抗黑暗的恶势力的革命先驱者的形象。“小飞虫”象征着追求光明的革命力量。重难点探究 这是为了表明枣树的群众基础,也是为了证明天空对野花草的摧残。2.作者对文中的事物各有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作者对代表黑暗的恶势力的夜空、月亮、恶鸟有着厌恶、痛恨、蔑视的情感。他热情地赞美小粉红花顽强的生命力,赞美枣树的挺拔卓然、自主自立,对那些追求光明的小飞虫深深的喜爱并由衷地赞美他们。3.本文主要写天空与枣树的较量,为什么加进野花草一段呢?疑难探究 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孤独的求索者的形象,这也是这篇文章感人的原因之一全篇处处在写景,又处处可见抒情主人公的心态。这是因为所有的景物都是通过“我”的视觉、听觉、感觉来表现的,虽然“我”大多时候处于静态的思索之中,动作极少,但形象却十分清晰鲜明。在文章中,直接描写“我”的活动的有两处:一处是“我”听到夜半的笑声,“回进自已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第二处是“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这两处的描写文字简洁,却鲜明地勾勒出一个对着微弱的油灯沉思,孤独悲愤的求索者的形象。 结合作品内容,概括本文的人物形象。 这也是一个清醒的战斗者的形象!作者对枣树的赞美,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枣树饱经沧桑,他虽然受着夜空的催残,但他毫不动摇,他不是靠幻想来支撑自己,而是执著于现实的战斗,“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但它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只是“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目夾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而且“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样地目夾着许多蛊惑的眼睛”。作者在赞美枣树韧性的战斗精神的同时,在字里行间也流露了某些苦闷的情绪,枣树是孤独的,而且带着“皮伤”,他虽然不顾一切地在与夜空搏斗,但对于前途也看得不甚明白,这正符合1924年前后作者的思想状况。枣树的形象,既是作者对顽强抗击黑暗、不懈地战斗的韧性战斗者的热情颂歌,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鉴赏与写作1.语言风格 这首散文诗在描写秋夜的景物时,表达了鲁迅先生鲜明强烈的爱憎感情。这种感情的表露有隐讳的、也有直白的;有含蓄的、也有明确的。例如文章开篇对枣树的描写突出了它的自主自立。形容它用“自己最直最长的几枝”“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都饱含着作者的赞誉之情、对小飞虫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更是有着不加掩饰的喜爱之情等等。 (1)作者在客观的描述中表达出一种强烈的爱憎之情。鉴赏与写作 文章所写的室外的景物有枣树、天空、星星、野花草、月亮等。在深邃的秋夜,这些景物原本是静止不动的,但是作者赋予它们以人性的生命,于是它们就有了思想,有了行为。如秋夜的天空,“仿佛想离去人间”’,“‘陕着几十个星星的”“冷眼”,极细小的小粉红花“瑟缩地做梦”,落尽了叶子的枣树“护定”他的“皮伤”。 (2)在似乎静止的事物中蕴涵着活跃的动态。鉴赏与写作 作者的笔触随着作者意识的流动而变化。文章开篇写枣树,不是写自家园里的枣树,而是墙外的枣树;然后写天空,再写自家园里的野花草;之后再接着写枣树,写天空;写天空、写枣树;这样将两个阵营先后共写了三次。之后,“我”才参与到景物的活动中,交代出“我”的行踪。2.写作技法(1)篇幅不长,思路清晰。鉴赏与写作《秋夜》中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创造了广阔而深邃的诗的意境。鲁迅在作品中创设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格的形象。这些形象各具鲜明的特点,并且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寄寓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表达着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这些形象不是干巴巴的自然景物的堆积,而是经过了作者的主观改造。如:“秋夜”象征着黑暗的社会;枣树象征着与黑暗势力抗争的斗士(2)运用象征手法。鉴赏与写作 (3)材料的组织似乎显得很随意、很闲散;似乎没有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的布局。但是这正体现了作者的智慧与匠心。在文中,作者看到高而直的枣树,视线就会不由自主地跃上高空;感受到秋的繁霜寒气,就不免怜惜在冷秋中瑟缩的野花草;野花草与枣树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靠的是小粉红花的梦。鉴赏与写作 文章贵在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本文在客观的描述中表达着作者的感情,从而促进作者与读者间产生共鸣。这是在写作中,尤其在写景散文中值得借鉴的3.借鉴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