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学会利用“关键词”进行网络资料的“搜索”、“分类”与“归纳”。
2. 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作品的音乐美。
3.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味作品的意境美。
二.教学活动:
(一)课前准备活动。
1.通过网络收集古代描写“悲秋思乡”的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训练。
2.把作品分成三个部分。(“枯藤老树昏鸦”为第一部分。“小桥流水人家”为第二部分。“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为第三部分。)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一部分进行绘画创作,尝试探究作品的意境美。
(二)正课活动。
导入:
教师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悲秋思乡”古诗词朗诵比赛。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发挥集体的朗诵才能。
学生活动:
①在朗读中逐步进入《天净沙 秋思》那悲凉的意境。
②同学相互评价搜索的诗歌内容是否符合“悲秋思乡”的主题?
③评价小组朗读同学是否读准字音、停顿,读出感情。
说明:
①检测课前活动(1)的落实情况。
②让学生在朗读中交流所收集到的学习资料,在评价中提高朗读能力。
2.作家作品介绍
教师活动:
①让学生以“让我带您来认识马致远和他的《天净沙 秋思》”为题,要求学生用三分钟时间进行网络信息的搜索,分类、归纳并汇总成三十秒钟发言。
②在学生的发言中引导学生抓住“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元曲”这几个最有利于走进马致远与《天净沙 秋思》的关键词。
学生活动:
①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迅速制定搜索的与题目要求相关的关键词。
②由组长协调,迅速分配搜索任务,并把搜集到的资料汇总成题目要求的简短内容。
说明:从了解“作家作品”这一看似简单的搜索入手,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寻找切合语文学习需要的资料,通过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类、概括、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速度与准确性。
3.在朗读中品味作品的音乐美。
教师活动:安排“初读”、“再读”、“评读”、“集体朗读”、“吟唱”五个环节,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作品的押韵美(和谐动听),节奏美(节奏可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抑扬顿挫之美(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学生活动:
①初读:把内容朗读给你旁边的同学听,并相互评价朗读的效果。
②再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朗读训练,共同探讨优缺点,准备朗读比赛。
③评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比赛,其它三个小组用掌声的强弱进行评分,并派出小组代表进行评价。
④集体朗读:按照相互总结出的朗读经验,争取读出作品的“押韵美”、“节奏美”和“抑扬顿挫之美”。
⑤吟唱作品:小声跟读跟唱,在吟唱中体会作品的音乐之美。
说明:“文章不厌百回读”,要学好古代的诗歌,单靠网络还不行,我们还要回归文本、多读、多思。《天净沙 秋思》非常讲究平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格律要求也非常严格,读起来非常富有节奏感、音乐美。都以“a”押韵,和谐动听又响亮。曲调低沉,可以引动学生的万千思绪。让学生从品位作品的音乐美中逐渐过渡到探究欣赏作品的意境美。
4.在合作探究中体味作品的意境美。
教师活动:
①通过前三句,九个景物的描写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意境美。
②在学生课前活动所画的作品中,从每一部分挑选出两幅有代表性的画。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同学的绘画进行评赏。
③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把“游子在黄昏古道”的图景大胆改写成一段散文。
学生活动:
①从九个景物中感受作者“孤单”、“寂寞”、“悲凉”的感情。
②通过读画,评画,探究每一幅画所对应的原文的意境美,并挑选出最贴近该曲意境的作品。在讨论中明确:第一幅画要表达的主要是“萧条黯淡之悲”。第二幅画要表达的主要是“漂泊无家之辈”。第三幅画要表达的主要是“孤寂落幕之悲”。
③抓住景物展开想象:提醒学生将有形可感的事物,以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凄苦之情紧密联系起来去琢磨。
说明:
①古代的诗歌创作,非常注重“意”与“景”的融合,即构成意境,意,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写的景物,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种艺术境界。让学生在评画、赏画中探究景与情的关系,更能深入感受其中的意境美。
②想象既是阅读的桥梁又是作文的翅膀。合情合理又符合科学的想象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
5.拓展延伸:
课后继续利用网络,选准关键词,搜索古人以《天净沙》为曲牌名所填曲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去体会这些作品的意境美。
6.教师总结:同学们利用网络资源,用最短的时间拉进了我们与作家作品的距离,用深情的朗诵赋予作品音乐的美,用深入的探究与丰富的想象,去填补了作品意永不尽的空白。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利用网络资源,利用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去深入体会中国古代诗词曲的音乐美与意境美。
三.工具与资源:教师用PowerPoint制成的课件,音频播放工具,学生每人一台能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
四.设施环境: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的网络多媒体教室。
五.教学评价:
1.在“悲秋思乡”古诗词朗诵比赛中明确评价标准:①诗歌内容是否符合“悲秋思乡”的主题?②是否读准字音与停顿,读出感情。
2.在作家作品介绍中,以收集的信息是否“准确”、“全面”、“简练”为评价标准。
在朗读作品中,以是否达到“押韵美”、“节奏美”、“抑扬顿挫之美”为评价标准。在同学互评与小组互评的过程中,建议评价的同学对朗读的同学说:“如果您在哪个方面再改进一点,那么朗读的作品会更美,朗读的效果会更好。”
4.在评价绘画中,“萧条”“黯淡”“孤寂”“落幕”、“思乡”、“悲秋”等方面对照不同的画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