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课件(69张PPT)+讲义+习题)——2022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十四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课件(69张PPT)+讲义+习题)——2022届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2 16:22:27

文档简介

专题十四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习题1
1.对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夸张)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对仗)
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
D.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拟物)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D.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3.下列各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笠是兜鍪蓑是甲
A.天街小雨润如酥 B.身世浮沉雨打萍 C.玉盘珍羞直万钱 D.甲光向日金鳞开
4.对下列词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使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词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运用了反问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D.“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万户侯”比喻大军阀、大官僚,此句表现了“同学少年”对“万户侯”的鄙夷之情。
5.下列诗句中,与其他三项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B.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元稹《使东川·南秦雪》)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阳关曲》)
D.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曹雪芹《红楼梦〈咏白海棠〉》)
6.下列关于诗句修辞手法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诗,引用《诗经》成句,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期盼之情。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诗,巧妙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对当时污浊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抒发了诗人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费美。
7.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
A.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B.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C.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D.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8.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人生的开始总是在摇篮中,摇篮就是一条船,它的首次航行目标必定是那座神秘的桥,慈祥的外婆就住在桥边。
B.天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
C.雅舍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
D.江南小镇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D项,应为比喻。
2.答案:C
解析:A项运用比喻;B项运用设问;D项运用对偶。
3.答案:C
解析: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笠”和“蓑”分别比作“兜鍪”和“(盔)甲”。A、B、D三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4.答案:B
解析:A项,这两句词只是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形式上看,不是对偶。C项,一般疑问句。D项,万户侯,本指食邑万户的封侯者,词中借指大军阀、大官僚。军阀和万户侯都是人,属同类事物,不构成比喻。此处属借代手法。
【素养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修辞就是根据思想客的需要对词语、句子段落做恰当的选择和安排,语言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它的修辞艺米,它可以考查学生对文学语言的理解与欣赏,它对应的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此题的训练,可以让学生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构建起更高一级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A.比喻,把“洒在花林上的月光”比作“晶莹闪烁的雪珠”;
B.比喻,把“山峰”比作“竹笋”,把“被雪覆盖的山峰”比作“玉石”,把“雪花”比作“银花”;
C.比喻,把“月亮”比作“玉盘”;
D.拟人,“偷”“借”拟人的动作。
6.答案:D
解析:“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错误,“狗吠”“鸡鸣”原本是动物的动作。这两句诗没有运用比拟,应是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7.答案:D
解析:比喻,其它均为借代。
8.答案:D
解析:A. 比喻,本体,摇篮;喻体,船;喻词,是;B. 比喻,本体,蓝天;喻体,水;喻词,仿佛;C. 比喻,本体,月;喻体,红盘;D. 拟人,把荣辱这一人的感情赋予小镇。(共69张PPT)
专题十四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九种常见修辞手法释义
1.比喻
(1)比喻的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2)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比喻关系的标志)三部分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种类 释义 例句
明喻 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连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暗喻 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中间不用比喻词。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常用“是”“成了”“变成”“成为”“等于”等连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徐志摩《再别康桥》)
(3)比喻的种类:
借喻 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直接叙述喻体),而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4)比喻的作用:
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例1】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C.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D.月照花林皆似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青云梯”比喻高耸入云的山路。
B.把“万事”比喻为“东流水”,形容万般世事一去就不回头。
C.仙人就是以霓为衣,以风为马,没有运用比喻。
D.把“明月照在花林上”比喻成“一层雪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青云梯”比喻高耸入云的山路。
B.把“万事”比喻为“东流水”,形容万般世事一去就不回头。
C.仙人就是以霓为衣,以风为马,没有运用比喻。
D.把“明月照在花林上”比喻成“一层雪霰”。
2.比拟
(1)比拟的定义: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种类 释义 例句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事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徐志摩《再别康桥》)
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甲物)当作彼物(乙物)来写。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2)比拟的种类:
(3)比拟的作用:
能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例2】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以“有情”“含春泪”形容“芍药”,以“无力”“卧”形容“蔷薇”,是比拟。
B.以“护”形容“水”,以“送”形容“山”,是比拟。
D.以“泪”形容“蜡炬”,是比拟。
C.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落霞与孤鹜”对“秋水共长天”。
3.借代
(1)借代的定义: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人或事物叫“借体”。
种类 例句
特征代本体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材料代本体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标志代本体 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人名代著作 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绰号代本人 芦柴棒,去烧火!
专名代泛称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具体代抽象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部分代整体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2)借代的种类:
(3)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3】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借代)
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借代)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夸张)
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典)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作者把“官场”比作“樊笼”,这里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不是“借代”。
B.“杜康”代酒,是借代。
C.以“连天”“向天横”来夸张,突出天姥山的高大,是夸张。
D.使用廉颇的典故,是用典。
4.夸张
(1)夸张的定义:夸张是指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方法。
种类 释义 例句
扩大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缩小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超前夸张 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2)夸张的种类:
(3)夸张的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例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
A.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D.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意思是:孤灯暗淡照着窗外冷雨,幽深的竹林漂浮着云烟。直接写深夜在馆中叙谈的情景。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景象是多么凄凉。诗人写此景正是借以渲染伤别的气氛。其中的孤、寒、湿、暗、浮诸字,都是得力的字眼,不仅渲染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意思是: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运用“三千丈”来夸张白发之长。为何会长出如此长的白发呢?原来白发是因愁而生。运用夸张手法了来写愁之深之重。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意思是: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蒸”“撼”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写出了洞庭湖的广阔,充满活力。
D.“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意思是: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运用夸张手法写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5.对偶
(1)对偶的定义:用字数相同、结构形式上相似或相同,意义上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法。
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部分词性一致、平仄协调、实虚相对。现代诗文中对偶运用相当宽松,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即可。
种类 释义 例句
按内容 正对 上下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反对 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串对 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书左丞丈二十二韵》)
(2)对偶的种类:
按形式 工对 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宽对 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按结构 成分对偶 句中的某些成分构成对偶关系。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啬丽彩。
(3)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例5】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对偶,“盈盈”对“片片”;“荷瓣”对“桃花”;“风前落”对“雨后娇”。
B.对偶,“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
C.比喻,“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
D.对偶,“万里”对“百年”;“悲秋”对“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
6.排比
(1)排比的定义:排比是指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类似、内容相关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来表示强调和层层深入的种修辞方法。
种类 释义 例句
成分排比 同一个句子中的多个成分构成排比。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句子排比 一个复句中的各个单句或几个句子构成排比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2)排比的种类:
(3)排比的作用:
增强语势,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强化感情。
【例6】下列对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斑驳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交错的纹路苍老而坚致。淡褪了朱红,坍圮了高檐,剥蚀了案花,一堵老墙就这样孤独地伫立着,像是睡着了,但耳朵还醒着;即便老了,却依旧坚固。任风一刀刀地吹,始能静待残阳月华,正如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岁月如水,波澜不惊,而老墙却像一个磁场,一极过去,一极现代。书中的记载,儿时的幻想,在此陨灭,悄无声息,没有惊扰任何人。
A.比喻、排比、反复 B.比喻、比拟、排比
C.借代、对偶、排比 D.比喻、反复、比拟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斑驳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运用比喻修辞,把“斑驳的青灰色”比喻成“清晨的残梦”;“淡褪了朱红,坍圮了高檐,剥蚀了案花”运用排比修辞;“一堵老墙就这样孤独地伫立着,像是睡着了,但耳朵还醒着”,运用“伫立着”“睡着了”“醒着”形容人的特点的词语来形容“老墙”,运用了比拟修辞。
7.反复
(1)反复的定义: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修辞方法。
种类 例句
连续反复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间隔反复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2)反复的种类:
(3)反复的作用:
用于说理文章,起强调作用;写景抒情,感染力强;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例7】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呦!
B.力呦!力呦!
C.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呦!
D.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排比,三个“不断的……”句式结构相同。
B.反复,重复词语“力呦”。
C.排比,五个“力的……”句式结构相同。
D.排比,三个“我……”句式结构相同。
8.设问
(1)设问的定义:无疑而故意设置疑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法。设问的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如: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2)设问的作用: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例8】在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一字之改,不是很风趣而又切题吗?
B.那么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责任在科学家……
C.还有什么比宇宙的诞生更美丽?
D.科学是美好的!你同意吗?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为反问,是无疑而问;
B.为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
C.为反问,是无疑而问;
D.为一般疑问句。
9.反问
(1)反问的定义: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反问句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
种类 例句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郁达夫《故都的秋》)
(2)反问的种类:
(3)反问的作用:
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使语句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9】下列各项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反问)
B.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排比)
C.“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拟人)
D.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偶)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问了之后有回答,应是设问。
二、区分五对常用易混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辨析
比喻和比拟 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比喻和比拟 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成为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表达的效果不同。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收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借喻和借代 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不同点:(1)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2)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关联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对偶和对比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例1】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龙。【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排比和对偶 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句是不重字的。【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反问和设问 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例2】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例1是反问,能明确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例2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问号。
变换句式
1.下列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
B.终岁不闻丝竹声
C.秦时明月汉时关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答案:B
解析:A、C、D三项都运用了互文的手法。B项,“丝竹”代指音乐,是借代手法。
2.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比喻)
B.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设问)
C.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对比)
D.(我)最先读的是格里尔(Grill)的译本。随后开始出版“中国丛书”,即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翻译的中国经典著作。(引用)
答案:C
解析:A项中的句子不是比喻,而是论证中的类比;B项不是设问,是反问;D项引号中的内容是专有名词,不属于引用。
3.下列句子中,全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组是( )
①他面色灰白,像煮熟的土豆般粉白。
②它们嚼的不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③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
④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
⑤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
⑥富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⑤
答案:C
解析:①是比较,没有运用修辞手法。②没有运用修辞手法。③“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是明喻,有比喻词“像”。④“光秃得像个鸡蛋”是明喻,有比喻词“像”。⑤拟人的修辞手法,“住宅”“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把物当人来写。⑥“如浮云”是明喻,有比喻词“如”。
4.对下列词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舸争流——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船在河流中疾驰的景象。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使用了借代,用“江山”代“国家
C.粪土当年万户侯——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大军阀、大官僚比喻为万户侯。
D.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设问,下片回答了上片的问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修辞手法的把握能力。C项,“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大军阀、大官僚比喻为万户侯”错误,这里使用了借代的手法,万户侯借指大军阀、大官僚。借代: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
5.对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青丝染了霜烟,心事褪了红颜。(《如懿传》主题曲《梅香如故》)(对比)
B.此生,如纸般薄命。(《延禧宫略》主题曲《雪落下的声音》)(比喻)
C.爱恋依,爱恋依,愿今生常相随。(《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反复)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主题曲《知否知否》)(借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本类题需要根据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联系具体语句进行分析。A项,前半句“青丝染了霜烟”用了比喻,将白发比作“霜”;后半句“心事褪了红颜”用了拟人和夸张,心事使容颜衰老,没有使用对比的修辞手法。
6.下列各句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答案:B
解析:把“枣子颗儿”比作“橄榄”“鸽蛋”。
感谢
观看专题十四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习题2
1.下列诗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拟人、比喻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互文、借代
C.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拟人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典、设问
2.用典,也就是用事,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下面诗句运用的典故理解恰当的是( )
①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即遇,奏流水以何惭?
②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③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④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⑤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A.杨得意、钟子期、周公、刘裕、五丁开山、曹操
B.杨得意、钟子期、刘裕、周公、五丁开山、曹操
C.杨得意、钟子期、刘裕、曹操、五丁开山、周公
D.杨得意、钟子期、曹操、刘裕、五丁开山、周公
3.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借代)
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借代)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夸张)
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
4.所用的修辞方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
B.终岁不闻丝竹声
C.秦时明月汉时关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呦!
B.力呦!力呦!
C.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呦!
D.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6.下列各项中,和例句中画框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因为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要用唯一的生命成就一种事业,就需在千百条道路中寻觅仅有的花径。
A.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B.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C.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下列各项中,和例句中画框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中国通史》的极简表达,既画龙点睛似的给出了可以让孩子轻松记忆的要点,也给老师或家长留足了“发挥”空间……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D.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攀苍。
8.下列各项中,和例句中画框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早晨出门的时候,我见炊烟次第从家家户户的屋顶上破土而出,一路向着白云长上去。
A.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D.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拟人,“恋”“思”拟人的动作,比喻,把“思乡的人”比作“羁鸟”“池鱼”;B.“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主人和客人下马上船,借代,“管弦”借代“音乐”;C.“四万八千丈”夸张,“倾”拟人的动作;D.用典,用廉颇的典故,“尚能饭否”反问,答案在问句中,即“廉颇能饭”。
2.答案:D
解析:杨得意:司马相如经蜀人杨得意引荐,方能入朝见汉武帝,否则将独自叹息。
钟子期:俞伯牙弹琴与钟子期成为知音,弹奏高山流水又有什么羞愧。
曹操:横着长矛而赋诗,指曹操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刘裕: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小名寄奴。
五丁开山:相传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秦王送的五个美女。回到梓潼(今四川剑阁之南)的时,见有大蛇进入山洞中,五位壮士抓住尾巴用力外拽,以致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都被压死,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故事.
周公: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去迎客,是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3.答案:A
解析:“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故选A。
4.答案:B
解析:A项,“主人”“客”分析,互文。
B项,“丝竹”,借指音乐,是借代。
C项,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是互文。
D项,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目不识丁、知识浅薄的人。形容陋室不陋,来访者高风亮节。是互文。 故选B。
5.答案:B
解析:A.排比,三个“不断的……”句式结构相同。
B.反复,重复词语“力呦”。
C.排比,五个“力的……”句式结构相同。
D.排比,三个“我……”句式结构相同。
6.答案:C
解析:“就需在千百条道路中寻觅仅有的花径”运用比喻,将成功的路径比喻为“花径”。 A.黄鹤飞不去过去,猿猱无法攀援,这是夸张和拟人; B.“红”运用借代手法,指泪痕; C.“雪”运用比喻,将浪花比喻为“雪”; D.“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运用对偶。
7.答案:C
解析:画线句“既画龙点睛似的给出了可以让孩子轻松记忆的要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中国通史》给出要点式的极简表达比作“画龙点睛”。 A.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儿童。B.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鸟”人格化,感时伤别。C.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敌军比作黑云。D.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黄”指猎狗,“苍”指苍鹰。
8.答案:B
解析:句子“我见炊烟次第从家家户户的屋顶上破土而出,一路向着白云长上去”用了比拟手法,赋予“炊烟”人的动作“出”和“长”。 A.运用了对偶手法,“人”对“月”,“悲欢离合”对“阴晴圆缺”。 B.运用了比拟手法,“护花”赋予花以人的动作感情C.运用了对偶手法,“两个”对“一行”,“黄鹏”对“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 D.比喻,战马就像的卢马(刘备的坐骑)一样飞快,弓箭像雷声一样惊鸣。专题十四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一、九种常见修辞手法释义
1.比喻
(1)比喻的定义: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2)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比喻关系的标志)三部分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3)比喻的种类:
种类 释义 例句
明喻 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的比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连接。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暗喻 又叫隐喻,只出现本体和喻体,中间不用比喻词。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常用“是”“成了”“变成”“成为”“等于”等连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徐志摩《再别康桥》)
借喻 只出现用来代替本体的喻体(直接叙述喻体),而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描述。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4)比喻的作用: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例1】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B.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C.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D.月照花林皆似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青云梯”比喻高耸入云的山路。
B.把“万事”比喻为“东流水”,形容万般世事一去就不回头。
C.仙人就是以霓为衣,以风为马,没有运用比喻。
D.把“明月照在花林上”比喻成“一层雪霰”。
2.比拟
(1)比拟的定义: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比拟的种类:
种类 释义 例句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事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徐志摩《再别康桥》)
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甲物)当作彼物(乙物)来写。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鲁迅《故乡》)
(3)比拟的作用:能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例2】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
A.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以“有情”“含春泪”形容“芍药”,以“无力”“卧”形容“蔷薇”,是比拟。
B.以“护”形容“水”,以“送”形容“山”,是比拟。
D.以“泪”形容“蜡炬”,是比拟。
C.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落霞与孤鹜”对“秋水共长天”。
3.借代
(1)借代的定义:借代是指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人或事物叫“借体”。
(2)借代的种类:
种类 例句
特征代本体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材料代本体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标志代本体 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人名代著作 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绰号代本人 芦柴棒,去烧火!
专名代泛称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具体代抽象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部分代整体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3)借代的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3】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借代)
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借代)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夸张)
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典)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中,作者把“官场”比作“樊笼”,这里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不是“借代”。
B.“杜康”代酒,是借代。
C.以“连天”“向天横”来夸张,突出天姥山的高大,是夸张。
D.使用廉颇的典故,是用典。
4.夸张
(1)夸张的定义:夸张是指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方法。
(2)夸张的种类:
种类 释义 例句
扩大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缩小夸张 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少、慢、矮、短、弱……)处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
超前夸张 在两件事之间,故意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的。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3)夸张的作用: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例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
A.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D.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意思是:孤灯暗淡照着窗外冷雨,幽深的竹林漂浮着云烟。直接写深夜在馆中叙谈的情景。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景象是多么凄凉。诗人写此景正是借以渲染伤别的气氛。其中的孤、寒、湿、暗、浮诸字,都是得力的字眼,不仅渲染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没有运用夸张手法。
B.“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意思是: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运用“三千丈”来夸张白发之长。为何会长出如此长的白发呢?原来白发是因愁而生。运用夸张手法了来写愁之深之重。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意思是: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蒸”“撼”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写出了洞庭湖的广阔,充满活力。
D.“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意思是:宝塔宛如平地涌出,孤高巍峨耸入天宫。运用夸张手法写自下而上仰望,只见巍然高耸的宝塔拔地而起,仿佛从地下涌出,傲然耸立,直达天宫。用一“涌”字,增强了诗的动势,既勾勒出了宝塔孤高危耸之貌,又给宝塔注入了生机,将塔势表现得极其壮观生动。
5.对偶
(1)对偶的定义:用字数相同、结构形式上相似或相同,意义上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法。
严格的对偶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互相对应的部分词性一致、平仄协调、实虚相对。现代诗文中对偶运用相当宽松,只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声韵大体协调即可。
(2)对偶的种类:
种类 释义 例句
按内容 正对 上下句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表示相似、相关的关系。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反对 上下句表示一般的相反关系或矛盾对立关系。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串对 上下句意义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也叫“流水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书左丞丈二十二韵》)
按形式 工对 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宽对 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按结构 成分对偶 句中的某些成分构成对偶关系。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啬丽彩。
(3)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例5】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对偶,“盈盈”对“片片”;“荷瓣”对“桃花”;“风前落”对“雨后娇”。
B.对偶,“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
C.比喻,“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
D.对偶,“万里”对“百年”;“悲秋”对“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
6.排比
(1)排比的定义:排比是指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类似、内容相关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来表示强调和层层深入的种修辞方法。
(2)排比的种类:
种类 释义 例句
成分排比 同一个句子中的多个成分构成排比。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句子排比 一个复句中的各个单句或几个句子构成排比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3)排比的作用:增强语势,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强化感情。
【例6】下列对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斑驳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交错的纹路苍老而坚致。淡褪了朱红,坍圮了高檐,剥蚀了案花,一堵老墙就这样孤独地伫立着,像是睡着了,但耳朵还醒着;即便老了,却依旧坚固。任风一刀刀地吹,始能静待残阳月华,正如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岁月如水,波澜不惊,而老墙却像一个磁场,一极过去,一极现代。书中的记载,儿时的幻想,在此陨灭,悄无声息,没有惊扰任何人。
A.比喻、排比、反复 B.比喻、比拟、排比
C.借代、对偶、排比 D.比喻、反复、比拟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斑驳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运用比喻修辞,把“斑驳的青灰色”比喻成“清晨的残梦”;“淡褪了朱红,坍圮了高檐,剥蚀了案花”运用排比修辞;“一堵老墙就这样孤独地伫立着,像是睡着了,但耳朵还醒着”,运用“伫立着”“睡着了”“醒着”形容人的特点的词语来形容“老墙”,运用了比拟修辞。
7.反复
(1)反复的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修辞方法。
(2)反复的种类:
种类 例句
连续反复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间隔反复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3)反复的作用:用于说理文章,起强调作用;写景抒情,感染力强;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例7】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呦!
B.力呦!力呦!
C.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呦!
D.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排比,三个“不断的……”句式结构相同。
B.反复,重复词语“力呦”。
C.排比,五个“力的……”句式结构相同。
D.排比,三个“我……”句式结构相同。
8.设问
(1)设问的定义:无疑而故意设置疑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法。设问的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如: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
(2)设问的作用: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例8】在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一字之改,不是很风趣而又切题吗?
B.那么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责任在科学家……
C.还有什么比宇宙的诞生更美丽?
D.科学是美好的!你同意吗?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为反问,是无疑而问;
B.为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
C.为反问,是无疑而问;
D.为一般疑问句。
9.反问
(1)反问的定义: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反问句句末一般用问号,有的也用感叹号。
(2)反问的种类:
种类 例句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郁达夫《故都的秋》)
(3)反问的作用: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使语句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9】下列各项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反问)
B.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排比)
C.“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拟人)
D.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偶)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问了之后有回答,应是设问。
二、区分五对常用易混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辨析
比喻和比拟 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成为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表达的效果不同。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收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借喻和借代 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不同点:(1)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2)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关联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对偶和对比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例1】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龙。【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排比和对偶 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句是不重字的。【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反问和设问 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例2】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例1是反问,能明确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例2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问号。
变式训练
1.下列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
A.主人下马客在船 B.终岁不闻丝竹声
C.秦时明月汉时关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比喻)
B.可整天待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吗?(设问)
C.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对比)
D.(我)最先读的是格里尔(Grill)的译本。随后开始出版“中国丛书”,即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翻译的中国经典著作。(引用)
3.下列句子中,全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组是( )
①他面色灰白,像煮熟的土豆般粉白。
②它们嚼的不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③微云掠空,斜斜地排着,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
④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
⑤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
⑥富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③④⑥ D.①②⑤
4.对下列词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舸争流——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船在河流中疾驰的景象。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使用了借代,用“江山”代“国家
C.粪土当年万户侯——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大军阀、大官僚比喻为万户侯。
D.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设问,下片回答了上片的问题。
5.对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青丝染了霜烟,心事褪了红颜。(《如懿传》主题曲《梅香如故》)(对比)
B.此生,如纸般薄命。(《延禧宫略》主题曲《雪落下的声音》)(比喻)
C.爱恋依,爱恋依,愿今生常相随。(《西游记》插曲《女儿情》)(反复)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知否》主题曲《知否知否》)(借代)
6.下列各句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C、D三项都运用了互文的手法。B项,“丝竹”代指音乐,是借代手法。
2.答案:C
解析:A项中的句子不是比喻,而是论证中的类比;B项不是设问,是反问;D项引号中的内容是专有名词,不属于引用。
3.答案:C
解析:①是比较,没有运用修辞手法。②没有运用修辞手法。③“像一首短诗,像一阕不规则的小令”是明喻,有比喻词“像”。④“光秃得像个鸡蛋”是明喻,有比喻词“像”。⑤拟人的修辞手法,“住宅”“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把物当人来写。⑥“如浮云”是明喻,有比喻词“如”。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修辞手法的把握能力。C项,“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大军阀、大官僚比喻为万户侯”错误,这里使用了借代的手法,万户侯借指大军阀、大官僚。借代: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借代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解答本类题需要根据不同修辞手法的特点,联系具体语句进行分析。A项,前半句“青丝染了霜烟”用了比喻,将白发比作“霜”;后半句“心事褪了红颜”用了拟人和夸张,心事使容颜衰老,没有使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故选A。
6.答案:B
解析:把“枣子颗儿”比作“橄榄”“鸽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