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
教材分析
情境再现是鉴赏诗歌的一种方法。《天净沙?秋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这首诗歌具有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生动、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注意营造音乐的氛围,采取角色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体验优美、充满韵味的语感。
3.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
1.了解情境再现这种鉴赏诗歌的方法。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2.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
课前播放凯丽金的萨克斯曲《回家》,烘托气氛。
一、导入新课、作者简介。
(一)教师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堂诗歌鉴赏课,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鉴赏》中这样说:“鉴赏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赋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如果说艺术创作是自己的生活体验借着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表现出来,那么艺术鉴赏就是运用联想将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展示课件)他后半句话所讲到的鉴赏诗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情境再现”来概括。今天我们通过鉴赏古诗来学习这种方法,那我们今天要学习哪一首古诗呢?大家来猜一猜,我出示提示性语句,看哪位同学最先猜出来。(课件逐一展示)
(1)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2)它极其出色的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
(3)它将景与情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4)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有28个字。
(5)它生动的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游子的悲哀,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
学生回答后,出示课题(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二)作者简介(出示字幕,由学生朗读)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等杂剧共十五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200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为“秋思之祖”。
[以娱乐节目《猜一猜》为引子,激发学生兴趣,导入学习主题。]
二、感知内容。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抽一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录音范读。(播放录音)
学生配乐朗读:播放《平湖秋月》。
[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读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学生也许会联想起远在异地的亲人和流浪天涯的羁旅之人没有什么两样,从而产生共鸣。]
教师请学生充分展开想像,用笔画出脑海中出现的那幅画面,然后对着自己所画的,用语言把情境描述出来: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昏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活而不乱)
刚才同学都能充分运用想像,描述自己脑海里出现的画面。想像是欣赏诗歌的重要手段,在欣赏诗歌时,要善于想像,借助诗中的事物,在脑海里构成一幅幅画面,我们学过的诗歌都可以用画面来描绘,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智力游戏:看画猜诗。(展示画面)
[配乐朗读,调动情绪;描绘情景,引导想像;交流发言,表达情感;作简笔画,加深印象]
三、研读与赏析。
教师:通过情境再现,我们更容易理解作品的意境,把握作品的基调,那么这首小令的意境是如何的呢?所谓的意就是思想感情,境即情境,当流浪的人在外看到这样的情境后,他的感受会是怎么样的呢?
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秋思》的意境,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前三句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
第一幅画,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
第二幅画,游子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三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学生深入意境,进入角色。)
品味了诗歌的意境之后,让我们在满文军的《望乡》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面对此景,主人公的心境会是如何的呢?启发学生讨论:主人公的心境如何? (悲凉愁苦思乡)
[营造氛围,烘托情感,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四、拓展延伸。
提问:游子为什么思乡思亲呢,哪首诗可以印证?(分组讨论《游子吟》和《君子于役》。组织学生朗读孟郊的《游予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经》中有一篇名叫《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表达了妻子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
无论故乡发生的怎样的变化,无论游子在外受遭受怎么的磨难,故乡总是以宽阔的胸怀容纳每一个它所生所养的子孙,正如著名歌手费翔在《故乡的云》中所唱到的那句“我已是满怀疲惫,眼里是酸楚的泪,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抹去创痕”确实叩动了两岸炎黄子孙紧紧相连的心弦。就算如今,当我们唱到“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时,内心的痛楚,远不是一首歌可以清晰表达的。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歌,感受一下游子思归的落寞情怀以及故乡的胸襟。
师小结:刚才我们在欣赏《秋思》时,首先是通过读,初步感知内容,然后是展开充分的想像,运用简笔画和语言描述的方法对作品进行了情境再现,充分地感受到了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其实情境再现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把诗歌改编给电影剧本,改编成散文,小说,戏剧等等。
课堂演练:这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这是他“生平第一快诗”,全诗围绕一个“喜”字来写。请运用合理的想像,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再现诗歌的情境。
课件展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学生进行合作、演练,然后全班交流,评价。
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借助《秋思》,探讨了鉴赏诗歌的一种方法——情境再现,而情境再现最需要的是想象,鉴赏古典诗歌离不开想象。古典诗歌精练含蓄,跳跃性强,引发鉴赏者去补充、拓展、丰富诗歌意象。这是一种再创作。而只有设身处地再现情境,才能更为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这种想象,不是天马行空胡思乱想,而是在原作基础上的一种再创作。
[扩展学习,开发教学资源。]
五、课后延伸。
1.展开想像,运用你喜欢的方式,对《[黄钟]人月圆·春晚次韵》进行情境再现,课后交流。
《[黄钟]人月圆·春晚次韵》
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
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进行课堂演练:再现下列元曲的情境
注释:次韵:和诗时用原诗的韵作诗; 萋萋:草长得茂盛的样子.骢:青白相杂的马。
要求:1、运用散文化的语言
2、笔头再现“境”
3、口头述说“情”
2.组织学生齐唱《常回家看看》,掀起高潮,结束新课。
[搜集诗歌,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改写诗歌为散文,进行创新作文练习]
课后反思
这堂课我注重营造了一个音乐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的激励,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得到了增强。这一节课还渗透了音乐和美术教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