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情节、品析词句,体会本文表现的浓浓亲情;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逐渐学会从简单明晰的波折、生动形象的画面、入情入理的感悟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文章,进而获得初步的人生体验;
3、模仿课文通过波折表现感悟的写法,描写生活中感人的瞬间,表达自己粗浅的人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逐渐学会从简单明晰的波折、生动形象的画面、入情入理的感悟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文章,进而获得初步的人生体验;
教学难点:模仿课文通过波折表现感悟的写法,描写生活中感人的瞬间,表达自己粗浅的人生体验。
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散过步么?散步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散步,在我们看来是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事了,好像没什么好写的。不过,作者不仅把它写成了文章,还写得很美,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怎么能写得这么美。
重点突破
(一)检查预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áo shà lín
(熬) (霎)时 水波(粼粼)
qí qū bì
分(歧) 委(屈) (毕)竟
2、说说下列划横线的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1)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酷冬:极冷的冬天。情节
请根据本文的情节发展,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母亲本不愿出来散步---(经我劝说后出门 )----一家人在田野中散步----(出现分歧,一番挣扎后我决定走大路)----母亲决定顺从孙子走小路----(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说明:事情原本很简单,作者却偏偏要写出波折。母亲不愿去,我劝着去,是因为关心;我挣扎着走哪条路 ,好不容易决定了,母亲却又顺从孙儿,是因为疼爱。波折本身就体现着一种情感。
想想你的妈妈为什么不厌其烦地问你吃早饭了没,作业写完了没,都是因为放心不下。不厌其烦的背后是深深的牵挂。
就像《社戏》中,看戏本来应该是重点,结果写了很多看戏前的波折,先是叫不到船,邻村也没有,还不能和别人一起去,朋友们都去了,这些都是为了表现急于看戏的心情。
朱自清的《背影》,父亲本来顾不上送我,嘱咐了半天茶房,后来又要送,还嘱咐了那么多事,又要费力买橘子,这都是源于不放心。
波折一定要简单明晰,稍微一详细就会显得啰嗦了。
我们刚才明白了事情要写得有意思,就要写出波折,而波折的背后是情感的丰富。那么,这篇文章表现了怎样丰富的情感呢?我们继续来探究。
三、深入探究
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段落,设计你的朗读计划,批注在书上,并联系上下文的情节,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先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讨论。
一人朗读
一人解释为何这样朗读
一人解析情感
形式可灵活多样(个人读、齐读、分角色读等)
方法提示:
细读文本
联系上下文
结合生活实际
示例:
今年的春天 (停顿)来得太迟,太迟(着重)了,有一些老人 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 死去了↘(语调低沉)(语速慢)。
但是 春天总算 来了↗。我的母亲 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语调高昂)(语气舒缓愉快)(语速稍快)
分析:结合生活实际及上下文,从两个“太迟”、“熬”中可以看出,我的母亲身体不好,冬天天冷时可能不是这儿疼,就是那儿不舒服。再加上冬天属于疾病高发季,有一些老人会因寒冷的天气诱发疾病去世,我的心始终是揪紧的,就担心母亲哪儿不舒服。所以这一句语速较慢,语调低沉。
“春天总算来了,母亲熬过了那个酷冬”,长久以来压在心头的石头落地了,有一种松了一口气、很庆幸的感觉,看见什么都很高兴,所以这一句语速稍快,语调高昂,语气舒缓愉快。
师生共建:
(学生小组展示,教师从朗读方法、解读文章方法、情感理解等角度相机引导学生)
一家人在充满生命活力的景物背景下商量应该走哪条路。
分析:“我”的为难表明既爱护儿子,又孝顺母亲。
我决定听母亲的,是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并不代表我不爱儿子,也体现了我的孝顺。“走大路”应读得斩钉截铁、一字一顿。
母亲却迁就孙儿,“摸摸”表明疼爱,“还是”表明思考和商量,应拉长读。
他们所处的环境-----南方初春的田野,所有的景物都表现了一种勃勃的生机。这和作者的心情有关系,他庆幸母亲熬过了那个酷冬,长久以来压在心头的石头落地了,有一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看见什么都很高兴。由担心到释怀的喜悦。
我的母亲身体不好,冬天天冷时不是这儿疼,就是那儿不舒服,我的心始终是揪紧的,就担心她哪儿不舒服。等到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她渐渐地舒服一些了,我的心里感到轻松极了,看到什么都高兴。
在美好的环境中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分析:“慢慢地”表明行走的速度慢,“稳稳地”表明脚步沉重而有分寸,“仔细”表明走路十分小心、留神。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对于我和妻子来说,孩子和老人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们既要尊重老人,又要爱护孩子,这是我们中年人的责任、担子。为了做好这些,我们需要有承担的勇气,也要放弃一些自己的享乐,这一老一小的需求是最重要的。
如果说前面的画面一更侧重于从情感上想这么做,现在的感悟则更侧重于理智上一定要承担这种责任。情感能打动人,理智则震撼人。我们中国人讲究合情合理,情感只有符合道理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小结:我们刚才通过朗读的方法,运用了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分析方法,不仅看到了作者一家人之间其乐融融的亲情,还理解了作为中年人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更理解了生命的意义,生命就是这样生生不息,一代一代传承的。
波折背后是情感,情感又通过画面来表现,用画面来感染人,这样情景交融。把情上升到理的层面,使情感得到升华,才是真正的人生感悟。
当堂检测:
学以致用
课文描写了一 家四口散步时的感人一瞬间,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感人一瞬间,比如,写作业时妈妈默默递上的一杯牛奶,过生日时朋友聚在一起的欢腾热闹,打球大汗淋漓时爸爸递过来的一张纸巾等等。
运用今天所学方法中的任意一点,描写生活中感人的一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