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2 23:0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文体辨析,明确游记散文三要素。(重点)
2.通过朗读和探究,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发现本篇游记的独特之处。(难点)
一.提问式导入
设计意图:根据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很高。
同学们谁愿意说说你去过山西的哪些名胜古迹?
生:大同云冈石窟、佛教圣地五台山、应县木塔、九龙壁、皇城相府、祁县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平遥古城、壶口瀑布、武乡八路军纪念馆、运城关帝庙、晋祠公园、双塔寺等。
师:同学们去过的地方可真不少。在文物界,一直有“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的说法。山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那么,位于晋陕边境上的壶口瀑布是不可不去的。今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起领略这一奇特景观的魅力吧!
二.明确学习目标:(PPT出示学习目标)
1. 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语句,抓住壶口瀑布的特点,掌握作者的游踪,体会文章布局的妙处。
2. 欣赏本文优美抒情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4认识作者梁衡。
5通过朗读体会文章字里行间的气势美,同时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知人论世(认识作者 )
梁 衡(1946—)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在基层当记者。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设计意图:作者是山西人,学生们很容易在情感上产生亲近感,心理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也为自己作为山西人而感到骄傲自豪。同时也顺势而为把作者、作品与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
文如其人真梁衡
一个读者,如果能够把文字与现实中的作者结合起来,对作品的理解力可能是决定性的,对读者本人思想的影响也是可以想象的。一个作者如果能够把作品和自己融为一体,对读者的影响将是积极而深远的。
梁衡作品正是如此。读者希望作品好,作者也应当好,这并非对作者的苛求。好是指思想境界层面,包括作品和作者。否则,读者可能会放弃,甚至拒绝作者及其作品。梁衡,是真正的文如其人。梁衡作品强劲的传播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背后,除了作品本身的魅力,还有就是作为个体的梁衡在人格上经受住了时间和读者的检验。
梁衡曾在网上看到普京对内低调对日强硬的几条新闻,随即写成《普京独行在空旷的大街上》,轰动一时,至今仍在传播。他借政治家普京的背影,通过现实中的“真靶子”,解读政治,这是一篇酣畅淋漓直面中国时局的政论,融入了梁衡对现实的忧虑和思考。梁衡时时保持对时局、对国家和人类命运的密切关注,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勇气和担当。现实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故事,都是他创作的“真靶子”。
四.自主探究学习学习
任务一:配乐自由朗读,用波浪线画出文中含有“我”的句子。
设计意图:
1.名篇佳作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只有在诵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学生们在朗读中积累词汇,丰富“心理词典”。尤其这篇具有极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游记。配乐朗读可以把学生的思绪带到壶口瀑布前,有身临其境之感。2.通过自由朗读,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朗读的兴趣,并激发其阅读自信心。
3.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边找边体会“我”在文章中的作用:一.作文行踪线索;二.描写作者在游程中感受的。从而把握游记的写作写作顺序。
文中一共出现12处带“我”的句子,“我”大着胆子下到滩里,“我”从从容容下到沟底,“我”一直走到河心,“我”依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头。
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任务二:合作探究明确写作意图
设计意图:
黄河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作者笔下,“蕴伟力而静持,遇强阻而必摧,绕山岳而顺柔,坦荡荡而存天地”的黄河,不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么?交给学生具体的写作方法,更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美,如何感受美,进而引申到要热爱祖国的的大好河山,利用这个机会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梁衡在《梁衡理性散文》的“代序”里面提到“文章为思想而写”,他认为散文美的最高层次是“哲理美”,要写出新的思想。
PPT出示探究任务
一位同学诵读文中描写瀑布的句子;
一位同学分析这个句子好在哪里(词语、修辞、写作手法));
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这句话让你感受到瀑布的什么特点;
第四位同学说出壶口瀑布的景美与人美相似点。
1.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
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气势磅礴的壮美。反复强调“跌”字,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勇往直前,表现黄河百折不挠的精神。
归纳:梁衡的散文观,第一层次是叙述之美,即写景、状物、描述要准确;第二层次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第三层次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就是梁衡的三美观。写景咏物的散文,可以用这三美去欣赏。
2. “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这样声势浩大的瀑布有音乐的美感和画面的美感。
3.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运用叠词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湍急汹涌、排山倒海的瀑布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表现了黄河勇往直前的精神。
4.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乐、怨、愁——人的各种感情。
抓住具体景物描写,赋予壶口瀑布人的“喜、怒、哀、乐、怨、愁”,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河的热爱。
5.“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历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借助议论联想,由黄河的雄壮之美进而联想到中华民族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对民族精神的赞美。
游记散文最后一段往往生发出哲理,富有深意,这是表达规律。
拓宽视野
设计意图:
梁衡笔下所描写的景或物,都是逼真可现的,读者完全可以从形、声、色、味等各个方面去感受、去触摸。这种美可以刹时刺激读者的感官,让人一下子对作品描写的对象就有一种心灵的感应,产生寻美而去的强烈欲望。这是梁衡作品之所以吸引人的第一技巧。让学生从《清凉世界五台山》的景感受作者心灵的静。
在清凉的五台山上,作者“徜徉在一所所历史久远的寺庙之中,遥望着一座座金碧辉煌的殿宇,凝视那阳光在绿荫中留下的点点光斑,聆听暮鼓晨钟木鱼经声”,他思绪万千,“仿佛置身于冥冥之境,体会着时光恍然,神龙盘旋,唯愿大慈大悲,平安祝福,一切仿佛又是昨天”(《清凉世界五台山》)。
作者由形而下传到了形而上,从感官上的享受到心灵上的禅悟,这完全是得“道”后另一种美的意境。
妙笔生花(课堂练笔)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微写作的训练,它是阅读的延伸,是读写结合的有效载体,也是监测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直接动笔写作,使其与教学内容有效对接。
第四版人民币50元背面的图案就是中国第二大瀑布——壶口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能印在流通货币的风景一定具有独特之处,可以说我们是循这一张纸币来寻一处风景的。
请用150字左右介绍这处气势雄浑的景观,并融入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