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大自然的语言》 课时安排 共1课时
学校名称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明确说明对象,了解物候学相关知识,掌握逻辑顺序和主要的说明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会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热爱自然、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主要内容,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明确文章为总分总结构,写作顺序为逻辑顺序。
教学难点 明白作者采用逻辑顺序来写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
教法导航 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演示法
学法导航 讨论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合作交流 课后修改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由师生对话展开,在生活中,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表达情感。同学们大自然是否也有语言呢?其实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是会说话的。它就像一个神奇的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们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春茶,夏荷,秋枫,冬雪,由景物变化引出大自然的语言这一主题。同时提醒同学们把课本翻到该课,并将文段标上序号。
二、作者简介 竺可桢,又名绍荣,字藕舫,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 他坚持在北海公园观察了23个年头,从而绘制出一幅十分珍贵的北京春季物候现象变化曲线图。因为他想通过解读大自然的语言,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他把看到的都记录在大自然日记里: “3月12日,北海冰融。”“3月29日,山桃始花。”“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花。”“4月20日,燕始见。”“5月1日,柳絮飞。” “5月23日,布谷鸟初鸣”
三、预习检测 1、出示课件,讲解易错字音,要求读准下列字音。 méng piān yùn sù nì shuāi (萌 发) (翩 然) (孕 育) (簌 簌 )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zài yàn yùn niàng qiáo wěi (风雪载途) (谚 语) (酝 酿) (连 翘) (纬 度) 2、根据意思提示,写出下列词语,出示课件。 (1)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销声匿迹 (2)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3)动作轻快的样子:翩然
四、整体感知 学生初读课文,先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的探讨,代表发言,教师再适当点拨。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教师穿插讲解如何从文本中找说明对象的方法) 答:物候现象和物候学(大自然的语言),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2-3段)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3段) 2、理清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将文章分段,并概括主要内容。 答: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通过整体感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学会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学会找说明对象,可以从标题中找,也可以从文段入手找关键词,关键句。明白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大自然的语言),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同时也巧妙地将课后习题一穿插于讲课之中,全文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本文结构为总分总,也攻破了教学的重点。
五、重点读析 通过整体感知,我们知道作者按逻辑顺序来写本文,现在请同学们重点阅读课文1和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圈点勾画关键词、句,先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的探讨,代表发言,教师再适当点拨。 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文段中属于“大自然的语言”的现象,并说明本段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圈点勾画依据,小组合作完成,借助电子白板翻翻卡功能辅助教学) 答: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燕子归来、布谷鸟来了、果实成熟、叶子变黄、北雁南飞、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的现象。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题目取为“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本段按时间顺序来写,关键词语: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夏季、秋天、寒冬。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作者按怎样的说明顺序来写?决定物候现象的几个因素是否可以调换位置?为什么? (圈点勾画依据,筛选、归纳出主要信息) 答: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作者按逻辑顺序来写,前三个因素按空间顺序,第四个因素按时间顺序,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即逻辑顺序)。不能调换位置,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作者在写四个因素时,共同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其有何作用? (教师带领学生回忆常见说明方法) 答: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也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例子略 通过重点读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齐读,圈点勾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通过翻翻卡,图文结合,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直观积累、掌握词语,学会快速筛选信息,从总括句找: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回忆常见说明方法,明确举例子是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此环节便于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六、全文小结 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象”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首先通过描写四季景物引出物候和物候学,接着介绍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然后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最后介绍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现象——本质。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思路清晰。
七、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学过哪些带有物候学色彩的诗文。 答:“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八、作业布置 抄写本文重点字词:萌发、翩然、孕育、簌簌 、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谚语)、酝酿、连翘、纬度 在课文中勾画、标注出使用了相应说明方法的语句,并思考其作用。
九、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