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

文档属性

名称 苏轼词两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11 19:3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必修4第5课《苏轼词两首》旬阳县神河中学 云国林学习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词中流露的作者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
4、反复诵读,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背诵、默写全词并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2、学习难点: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
学习方法:诵读中品味语言、鉴赏意境、体会情感(读中赏,赏中读)。
诵读、品读、鉴赏,合作探究。第一课时 思想复杂 外儒内道
儒家的积极入世;
道家的超脱出世;
佛家的四大皆空。旷达的苏轼
苏轼 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助读平台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一、预习积累: 1、关于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2、豪放派与婉约派:豪放派与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以苏轼、辛弃疾为主;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画精细,题材比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3、有关背景:
①《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年苏轼47岁。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深感自己年岁渐老,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尤其政治上的挫折,更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由于内心十分苦闷,苏轼便经常游于江湖之间,其间他写出了一些著名的散文、诗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②《定风波》:同样写于1082年。苏轼与同伴到离黄冈30里处的沙湖去察看新买的农田,途中遇雨,随身又未携带雨具,同行人皆狼狈不堪。苏轼通过生活中这样一件平常的事,即事抒怀,表现了他乐观旷达的襟怀,以及在人生艰苦旅程中泰然前行的洒脱且带有几分倔强的性格。它艺术地反映了苏轼独特的人生体验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4、给粗体字注音:
淘( ) 樯橹( ) 酹( ) 吟啸( ) 峭( ) 蓑( ) 萧瑟( ) 妨( )
5、多音字:
卷起( ) 中间( ) 毛发( )
试卷( ) 间断( ) 出发( )

半身不遂( ) 纶巾( )
所谋不遂( ) 涤纶( )táoqiáng lǔlèiYín xiàoqiàosuōXiāo sèfángjuǎnjuànjiānjiànfàfāsuísuìguānlún朗 读苏轼-念奴娇.rm二、整体感知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怀古词,主要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作者就是在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自己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体会作者在词中的所见,所想,所忆。所见: 上阕:所想: 江浪、故垒、
乱石、惊涛千古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豪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下阕:所忆:公瑾雄姿英发
自信破敌所叹:早生华发、
功业未就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纵观全词,作者描绘了四幅壮丽的图画。
第一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怀古写意图。首句“大江东去”寥寥四字,气势磅礴,精练的勾画出滔滔江水滚滚东流的壮观景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即景怀古,展开联想。浩荡的江水,滔天的巨浪,不由使词人联想起历史上那些功业卓著的英雄豪杰。尽管英雄们的身躯已被大浪淘尽,随岁月逝去,然而,他们创立的辉煌业绩却与山河共存,同日月争辉。三、赏析探究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具体点出怀古的地点、朝代和具体人物。
这幅图画,气魄宏大。“大”、“东去”、“淘尽”、“千古”、“风流”等字眼的运用,使豪放之情溢于篇首。其中“大”字极言长江的江面辽阔,水势浩淼;“东去”写出浩浩江水“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千古”把人们的视野引入广阔、悠远的历史,为下阕“三国周郎”的出场绘出雄伟的背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把江山、历史、人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意境阔大、气势雄浑。 表达了词人对往昔英雄的无限怀念。合作探究 第二幅“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为江山工笔画。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具体描绘雄壮、奇险的赤壁景色。其后,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承上启下,引出下阕内容。
这幅图画,雄奇壮丽。“乱”、“穿”两字用笔如神,形象的描绘出江岸岩石或纵横交错,或挺拔直立的千姿百态。“惊”、“拍”、“卷”三字气势非凡,极言涛声之大,来势之猛。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诗意: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哪几字写得生动、传神? “乱”、“穿”写出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
“惊”写出浪涛的惊人的汹涌澎湃。
“拍”传神地写出了巨浪猛烈地冲击着岩石的情状,就好像是有意而为之。
“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水势的汹涌,场面的宏阔。夸张 对偶 比喻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全词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由景及人 承上启下第二课时 第三幅“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为得志英雄图。“小乔初嫁”,以美女衬托英雄,显示周瑜的年轻有为、事业有成。“羽扇纶巾”,以儒将装束描写青年将帅,显示周瑜的神机妙算、聪颖智慧。“谈笑”句以“谈笑间”就使“樯橹灰飞烟灭”的有力烘托,突出周瑜深谙谋略、从容镇定的大将风度和卓越的指挥才能。
这幅图画,气势雄壮。“遥想”、“当年”把人们的思路引向悠远的历史;“雄姿英发”表现周瑜英姿勃勃的英雄气概;“樯橹灰飞烟灭”展示赤壁大战浓烟滚滚、一片火海的壮阔的战争场面。这幅英雄图与上阕的江山图变幻交织,使人惊心动魄。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绘出周瑜什么形象?指挥若定足智多谋

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作者寄寓了什么感情? 1.以美人衬托英雄(美人儿配英雄之意)。 2.着力表现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合作究 周瑜儒将风流,从容潇洒,指挥若定。插写小乔突出周瑜少年英雄气宇不凡。诗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探 为什么不是怀念诸葛亮或者鲁肃,却单单是怀周瑜?? 周瑜:
年龄:24
婚姻:美女相伴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苏轼:
年龄:47
婚姻:屡遭不幸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问题归纳怀古 伤今周 郎
二十四岁 春风得意
刚柔相济 文武双全
功成名就 少年得志苏 轼
四十七岁 待罪黄州
刚正有余 文弱书生
壮志难酬 年老无为 由此可见,作者在情感上倾向周瑜,是因为他渴望建功立业,希望自己也能像周瑜一样能为国家干一番伟大的事业。但自己年近半百,白发早生而贬居边地,无所建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想想:苏轼是
悲观、失落、
无奈之情嘛? 第四幅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为酹月抒怀图。“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伤感,是自责。慨叹岁月无情而功业无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自慰,是旷达。回首往事,恍如梦中。自己磊落坦诚,敢于直言,却受迫害、遭贬谪,真是岁月悠悠,“人生如梦”。面对此情此景,权且以酒酹月,借酒浇愁。值此,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
这幅图画,尽管缭绕着一层慨叹壮志未酬的愁雾,但画面底色却不乏壮丽的色彩。 “尊”“酹”“月”字的出现,使人联想到李白那“举杯邀明月”、“斗酒诗百篇”的豪迈气概。消 极?精神情感的自由
洒脱旷达的情怀如何理解“人生如梦”?合作探究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几句的主语是谁?谁在“神游”,谁在“笑我”?周
瑜苏轼?合作探究 四幅图画交织在一起,前后呼应,密不可分。第一幅怀古写意图,大笔勾勒赤壁的主要景物和联想的主要人物,为下文的描写搭好框架,做好铺垫,并与其形成远景和近景、概括和具体的鲜明对照。第二幅江山工笔图和第三幅得志英雄图是对第一幅写意图的分写和照应。第四幅酹月抒怀图是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却又怀才不遇,以致思想苦闷的自我写照,是前三幅画面意境的进一步深化。四幅图画,内容变幻多姿,意境层层深入,构成一幅完美壮丽的赤壁怀古画卷。
绘奇景:雄伟壮阔
颂周瑜:功成名就
发感慨:壮志难酬
小结怀古伤今第三课时定 风 波 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
元丰五年(1082年),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赋词背景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诵 读品语言,赏形象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画线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合作探究释词句,知内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形容微寒草鞋指遇雨的处所 记叙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达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合作探究学技巧,析效果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抒发情感,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讨论豪放词特点情感内容:多表达对国计民生的关心,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感特征:大气磅礴
气势雄壮
写景特征:大处着笔、视野开阔
气象恢宏抒情特点:慷慨激昂、直抒胸臆一泻千里课堂小结 豪放词的特点概括为:
1、抒苍凉情
? 2、绘壮阔景
3、写英雄事?
4、表功业志?
与李白相比,苏轼少了几分 ,多了几分 ;
与稼轩相比,少了几分 ,多了几分 。桀骜不逊隐忍平和 与杜甫相比,苏轼少了几分沉郁愁苦,多了几分旷达——超然达观:慷慨激昂淡定从容比较训练 人的一生,不论他处于什么朝代,都难免会遭受风雨、不幸和打击。正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可以说,只要生活,就有可能遭受“风雨”,就有可能遭遇不幸。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怎样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当我们无法排解时,就让我们诉诸内心、诉诸文字。白居易说过“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庄子也说过“顺适自然,则无物不可观,无物不可乐。”苏轼的洒脱正是他寄托于内心,从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懂得了这一点,我们便了解了与生活和谐相处的真谛。人生启迪美文欣赏 一蓑烟雨任平生
独自踯躅在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为遭遇挫折而困苦不堪?徘徊于夜色朦胧的街头,你是否在为生活的不顺而将痛苦放大?……其实人生中挫折与痛苦时常有之,只有调整好心态,以正确的方法去面对挫折与痛苦,才能快意人生。
挫折是人生的常态,遭遇挫折时绝不能一味放大痛苦,让其充塞心灵,而应学会调适心弦,坦然面对。遭受贬谪多年的苏轼,面对人生的大不幸,曾十分平和地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千古名句。正视挫折、淡化苦痛的平和心境,洗炼了东坡的豪放词风。身受腐刑的司马迁,生前遭尽世人的白眼,甚至死后无顔面对已逝的宗族,他所遭受的挫折可谓大矣,换了一般人多半会痛苦不已、郁郁而终,但平静的心境与坚强的意志,使其由一介匍匐于于地的殿臣站立成一个为民族写下史诗的伟大史官,一部《史记》永表后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却突然身受重疾折磨的史蒂芬 霍金,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用平和的心境与理智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宇宙,与那”黑洞“”夸克“一同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可见遭遇挫折时以一颗平和的心去正视,足以减轻痛苦,这不但不会使人生变得阴晦,而且能使你在践志后迎来人生的柳暗花明,并为社会、为历史作出自己的贡献。
其实,翻开史册,一旦遭遇挫折便将痛苦放大,因此郁郁而终者亦比比皆是。伯夷、叔齐采薇而食,最终饿死南山,世人皆称其节义,我独视其为固执顽冥,不懂得事国实为事民的道理,轻易让易朝之痛夺去生命;视屈原为偶像的贾谊,屈于长沙,日日咳血,闻子归啼血,终于郁闷而终……他们的遭遇,让人闻之不禁扼腕,若是在挫折面前,能坦然面对,以旷达的心及时调适自己,战胜痛苦,一代风流才子又何以至此!
往事越千年,你我已无法去改变历史,而平凡的生活中人们面对人生的挫折,表现出的坦然亦可以慰藉心灵。那扇着扇子、赶着蚊蝇的小贩与同行的调侃,那满手油污的修自行车师傅送给顾客的问候与微笑,那清晨骑着自行车送牛奶的人嘴里传出的有力的哨声……都让我们感到亲切而温暖。他们在生活中有着多少的不堪重负,会遭遇多少挫折与痛苦啊,但是他们依然匆匆,像悬崖边的树,告诉你我这如草芥一样的生命种子可以在挫折与痛苦中生得如此坚强与美丽。
朋友,不要再让挫折蒙蔽了双眼,不要再让痛苦充塞了心灵,让你我以“一蓑烟雨任平生”来共勉吧。

2012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