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单元基础知识过关
1、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 )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2、声音是由( )产生的,物体停止( ),声音就消失了。
3、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一定会产生振动。比如按压鼓面、拉紧橡皮筋,鼓面和橡皮筋
( )产生振动,( )发出声音;敲击音叉、拨动琴弦,音叉和琴弦( )
产生振动,( )发出声音。 (本题填写“会”或者“不会”)
4、人说话、唱歌,是( )振动产生的,流水声是( )振动产生的,雷声是
( )振动产生的,可见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产生振动发出声音。
5、声音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传播的方向是向( )。在不同的物质中
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通常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 )液体中传播的速度,
液体中传播的速度又( )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约是
( )。
6、固体、液体、气体都( )传播声
音,真空( )传播声音。(本题填
写“能”或“不能”)。
7、图 1 是听诊器结构示意图,将听诊器紧
贴在人的胸部,人的心跳声或肺部的呼吸声
会使( )振动,再通过( )
和( )传递到耳朵。
耳朵戴着( ),可以阻隔外界的杂
音,就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心跳声或呼吸声了。
(图 1)
8、图 2是人的耳朵结构示意图,请在图中填写各部分的名称。
(图 2)
9、耳郭的作用是( ),外耳道的作用是( ),鼓膜的作用
是( ),听小骨的作用是( ),耳
蜗的作用是( ),听觉神经的作用是( )。
10、图 3是模拟( )具有( )作用的实验,纸喇叭就相当于( )。
实验中我们发现:利用纸喇叭能够( ),能够听到( )。
(图 3) (图 4)
11、图 4是模拟( )具有( )作用的实验,气球皮就相当于
耳朵中的( )。实验中我们发现:如果音叉与气球皮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用力敲
击音叉比轻轻敲击音叉,气球皮上的碎纸屑跳动的幅度要( ),说明声音越强,鼓膜
振动的幅度就越( );如果每次敲击音叉的力量保持不变,音叉靠近气球皮比音叉远
离气球皮,气球皮上的碎纸屑跳动的幅度要( ),这说明发声的物体距离耳朵越近,
鼓膜振动的幅度就越( )。
12、声音的变化主要是指声音的( )变化和( )变化。
13、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 )来描述,声音的高低变化可以用( )来描
述。
14、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 )决定的,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 )
决定的。
15、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 ),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 );
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越( ),物体振动得越慢,声音越( )。
16、琴弦的音高与( )、( )、( )等因素有关。
17、相同情况下:琴弦越粗,声音越( ),琴弦越细,声音越( );
琴弦越长,声音越( ),琴弦越短,声音越( );
琴弦越松,声音越( ),琴弦越紧,声音越( )。
18、每年的 3月 3日是全国( )日。保护耳朵的方法有:①轻声交流,不要再他人
耳朵边上( )。打雷、放炮时,可以用手捂住( ),并张开( );
②尽量少掏耳朵,不要用( )的工具掏耳朵;③看电视、听音乐要调低( ),
使用耳机不要超过( )个小时;④洗澡、游泳时要避免耳朵( )。
19、如图 5所示,将电铃放在玻璃钟罩内,接通电源,在没有抽出钟罩内的空气之前,我们
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此时声音传播的路径是:电铃 → ( ) →
( ) → ( ) → ( )。当用抽气机
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走后,实验现象是电铃的声音会( )。
(图 5) (图 6)
20、请在图 6中用柱形图表示声音高低的变化与钢尺伸出桌面长度之间的关系。
21、往保温瓶里倒水时听到的声音,是保温瓶内的( )振动产生,听到声音的音高
变化是由( )到( )的。
22、在一只杯子里,一边缓慢加水,一边连续敲击杯口,杯子发出的声音是( )
振动产生的,听到声音的音高变化是由( )到( )的。
23、用一些相同的试管,装有一定数量的水,可以通过吹奏试管口发出声音,也可以用玻璃
棒敲击试管发出声音。图 7是通过吹奏发出的声音,根据如图所示的音高变化,请在图中画
出相应的水量。图 8是通过敲击发出的声音,根据如图所示的音高变化,请在图中画出相应
的水量。
(图 7) (图 8)
24、在图 9 的排箫下面的括号里写出吹奏时音高的变化规律;在图 10 的铝片琴下面的括号
里写出敲击时音高的变化规律。
(图 9) (图 10)
( )————→( ) ( )——————→( )
25、图 11关于钢尺振动发声的实验,请在图的下面括号内写出我们听到声音的变化规律。
(图 11)
( )————→( )
《声音》单元基础知识过关(参考答案)
1、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 往返 )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2、声音是由( 物体振动 )产生的,物体停止( 振动 ),声音就消失了。
3、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一定会产生振动。比如按压鼓面、拉紧橡皮筋,鼓面和橡皮筋
( 不会 )产生振动,( 不会 )发出声音;敲击音叉、拨动琴弦,音叉和琴弦( 会 )
产生振动,( 会 )发出声音。 (本题填写“会”或者“不会”)
4、人说话、唱歌,是( 声带 )振动产生的,流水声是( 水 )振动产生的,雷声是
( 空气 )振动产生的,可见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产生振动发出声音。
5、声音是以( 波 )的形式传播的,传播的方向是向( 四面八方 )。在不同的物质中
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通常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 大于 )液体中传播的速度,
液体中传播的速度又( 大于 )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约是
( 340米/秒 )。
6、固体、液体、气体都( 能 )传播声
音,真空( 不能 )传播声音。(本题填
写“能”或“不能”)。
7、图 1 是听诊器结构示意图,将听诊器紧
贴在人的胸部,人的心跳声或肺部的呼吸声
会使( 塑料膜 )振动,再通过( 导管 )
和( 导管中密闭的空气 )传递到耳朵。
耳朵戴着( 听筒 ),可以阻隔外界的杂
音,就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心跳声或呼吸声了。
(图 1)
8、图 2是人的耳朵结构示意图,请在图中填写各部分的名称。
听小骨 耳蜗 听觉神经
耳郭
外耳道
鼓膜
外耳 中耳 内耳
(图 2)
9、耳郭的作用是( 收集声波 ),外耳道的作用是( 传递声波 ),鼓膜的作用是
( 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听小骨的作用是( 将振动放大并传递到内耳的耳蜗 ),
耳蜗的作用是( 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 ),听觉神经的作用是( 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
10、图 3是模拟( 耳郭 )具有( 收集声波 )作用的实验,纸喇叭就相当于( 耳郭 )。
实验中我们发现:利用纸喇叭能够( 收集到更多的声波 ),能够听到( 更微弱的声音 )。
(图 3) (图 4)
11、图 4是模拟( 鼓膜 )具有( 将声波转化为振动 )作用的实验,气球皮就相当于
耳朵中的( 鼓膜 )。实验中我们发现:如果音叉与气球皮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用力敲
击音叉比轻轻敲击音叉,气球皮上的碎纸屑跳动的幅度要( 大 ),说明声音越强,鼓膜
振动的幅度就越( 大 );如果每次敲击音叉的力量保持不变,音叉靠近气球皮比音叉远
离气球皮,气球皮上的碎纸屑跳动的幅度要( 大 ),这说明发声的物体距离耳朵越近,
鼓膜振动的幅度就越( 大 )。
12、声音的变化主要是指声音的( 强弱 )变化和( 高低 )变化。
13、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 音量 )来描述,声音的高低变化可以用( 音高 )来描
述。
14、声音的强弱是由物体( 振动幅度大小 )决定的,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 振动快慢 )
决定的。
15、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 强 ),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 弱 );
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越( 高 ),物体振动得越慢,声音越( 低 )。
16、琴弦的音高与( 弦的粗细 )、( 弦的长短 )、( 弦的松紧 )等因素有关。
17、相同情况下:琴弦越粗,声音越( 低 ),琴弦越细,声音越( 高 );
琴弦越长,声音越( 低 ),琴弦越短,声音越( 高 );
琴弦越松,声音越( 低 ),琴弦越紧,声音越( 高 )。
18、每年的 3月 3日是全国( 爱耳 )日。保护耳朵的方法有:①轻声交流,不要再他人
耳朵边上( 大声叫喊 )。打雷、放炮时,可以用手捂住( 耳朵 ),并张开( 嘴巴 );
②尽量少掏耳朵,不要用( 尖锐 )的工具掏耳朵;③看电视、听音乐要调低( 音量 ),
使用耳机不要超过( 半 )个小时;④洗澡、游泳时要避免耳朵( 进水 )。
19、如图 5所示,将电铃放在玻璃钟罩内,接通电源,在没有抽出钟罩内的空气之前,我们
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此时声音传播的路径是:电铃 → ( 玻璃罩内的空气) →
( 玻璃 ) → ( 玻璃罩外的空气 ) → ( 耳朵 )。当用抽气机
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走后,实验现象是电铃的声音会( 变得很轻,甚至听不见 )。
(图 5) (图 6)
20、请在图 6中用柱形图表示声音高低的变化与钢尺伸出桌面长度之间的关系。
21、往保温瓶里倒水时听到的声音,是保温瓶内的( 空气 )振动产生,听到声音的音高
变化是由( 低 )到( 高 )的。
22、在一只杯子里,一边缓慢加水,一边连续敲击杯口,杯子发出的声音是(杯子和水一起)
振动产生的,听到声音的音高变化是由( 高 )到( 低 )的。
23、在四根相同的试管内装一定数量的水,可以通过吹奏试管口发出声音,也可以用玻璃棒
敲击试管发出声音。图 7是通过吹奏发出声音,根据如图所示的音高变化,请在图中画出相
应的水量。图 8是通过敲击发出声音,根据如图所示的音高变化,请在图中画出相应的水量。
(图 7) (图 8)
24、在图 9 的排箫下面的括号里写出吹奏时音高的变化规律;在图 10 的铝片琴下面的括号
里写出敲击时音高的变化规律。
(图 9) (图 10)
( 低 )————→( 高 ) ( 高 )——————→( 低 )
25、图 11关于钢尺振动发声的实验,请在图的下面括号内写出我们听到声音的变化规律。
(图 11)
( 弱 )————→( 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