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 秋思》

文档属性

名称 《天净沙 秋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11-11 19:5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
《天净沙 秋思》(2课时)
课前预习:
了解元曲相关知识。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教学目标:
学习用具体意象表达抽象情感的方法。
体会作者寄寓于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品味作品的两个维度:视觉层面,情感层面。
评价任务:
运用不同方法反复诵读,体会诗意,诗情,训练想象,联想能力。
学习用比较思维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提高思考能力。
探究:“断肠人在天涯”对于全诗意象协调的重要作用。
背诵《天净沙 秋思》
教学过程:
感情朗读,意会诗意。
教师范读。2、学生互读。3、师生互评。
对比体会,把握感情,学习抽象化为具体的写法
刚才我们一直强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你们的感情是从小令的哪一句上悟到的?
明确:“断肠人在天涯”。
从这一句,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强烈的思乡之情,到了“断肠”,伤心欲绝的程度。
我们刚刚学习的范仲淹的《苏幕遮》也是表现游子思乡的情感,体现这种情感的关键句子是?
明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两句都是表现乡愁的经典语句,两个句子带给人的感觉(语言风格)一样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讨论明确。
《天净沙 秋思》:肝肠寸断,伤心欲绝。
《苏幕遮》:柔婉缠绵。
两个句子的抒情方式(艺术表现手法)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明确。
明确:《天净沙 秋思》直抒胸臆。
《苏幕遮》大胆想象,酒和泪的转化,用具体的酒、泪来层层深入表现思乡感情。喝酒,已见到相思之愁,然而,正如李白所言“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入愁肠,化作眼泪,把思乡之愁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达标检测:
背诵《天净沙 秋思》。
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比体会,意象并列,情景关系,明确作品的两个维度
过渡语句:是啊,乡愁是亘古不变话题。
1、《苏幕遮》中,是怎样的景物触动了作者思乡的情结?学生回忆回答。
明确:秋高气爽,阳光明媚。
那么《天净沙 秋思》中,触动作者情思的又是怎样的景物呢?学生列举。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点明意象,进而展开分析这些景物。
这些景物中,承载着作者感情,这些景物就被称为意象。这些意象带给人的感受是否一致呢?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苍凉、伤感。
“小桥、流水、人家”——温馨。
引导学生注意到“断肠人在天涯”对于全诗意象协调的重要作用。
学生体会:没有情感句,前面意象所呈现的场景给人感受是否一致?
对比思索:为什么原作品中我们感觉这些带给人不一样感受到意象是协调的?
明确:是因为得到心理暗示,这首小令在抒游子思乡之情。具体句子“断肠人在天涯”。
再对比引导思维:那么,如果去掉前面的景物句,只有后面的情感句,这种抒情的效果怎么样?
明确:如果没有前三句的写景,“断肠人”的“天涯”便会失去依据,文字就显得干瘪。
小结:《天净沙秋思》中“断肠人在天涯”情感的表达统一和谐;《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情与理的交融给了诗歌以永恒。所以我们的作品中要注意两个维度的结合:①视觉层面。②情感层面。
再深入挖掘:结合《天净沙秋思》《山行》思考①两个维度中只保留一个,会有怎样的效果?②该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明确:只停留在视觉层面上,文章就流于肤浅,没有心灵的深度,文章经不起推敲。只有情感层面,情感也就失去了依据,文章就显得空洞。
和后面三首《天净沙》比较,体会作品的两个维度
学生读后面三首《天净沙》,说说为什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似乎更能打动人。
①同桌之间互读。②小组之间讨论。③师生之间交流。
明确:①马致远《秋思》注重两个维度,不仅精心选择若干视觉图景作为意象,而且进入了人的心灵,“断肠人在天涯”画龙点睛,是全曲的诗眼,显出了情感的深度。其他三首基本或较多地停留在视觉图景的表层。②鲜明的感情特点,使得诗中一系列景物(并列意象)和诗中的情绪、情感特点巧妙结合,相辅相成。其他三首比较模糊,甚至不统一。③《秋思》写的是羁旅愁思,思乡愁绪往往更能打动人。因而,马致远的《秋思》对读者的感染程度,对读者心灵的触动都更大。
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点:学会用比较思维发现文章的独特之处;认识到作品的两个维度,视觉层面和情感层面。
布置作业。
根据作品的两个维度,试着改写后面所附的三首《天净沙》中的一首。
教学反思:
教师在备课时要找准学习点,明确“让学生明”和“让学生能”两个梯度上的学习点,才能合理设计教学流程,才会明确课堂的价值所在,才能让课堂的实效性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