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景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化学试题(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运城市景胜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化学试题(PDF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1-12 19:11:48

文档简介

景胜中学 2021-2022 学年度高二年级月考(1 月)
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已知难溶化合物 A2B在 T℃时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mol/L,向其饱和溶液中加入
一定量易溶于水的盐 AC,当 A+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bmol/L时,则 B2-离子的物质的量浓
度为
2a 2 4a3 a3 a 2A. mol/L B. 2 mol/L C. mol/L D. mol/Lb b b2 b
2.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HCO .反应 3 (aq) H (aq) CO2 (g) H2O (1)为放热反应
B CO 2-. 3 (aq)+2H+ (aq)=CO2 (g)+H2O(l)ΔH= ΔH1+ΔH2+ΔH3
C.ΔH1>ΔH2 ,ΔH2<ΔH3
D.H2CO3(aq) CO2(g) H2O (1),若使用催化剂,则ΔH3变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非自发反应就是不可能发生的反应,自发反应就是能较快进行的反应
B.反应 NH3(g)+HCl(g)=NH4Cl(s)在低温下能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的△H<0
C.反应的限度越大,说明平衡时产物所占比例越高
D.若温度改变,则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一定改变
4.常温下,已知次磷酸(H3PO2)溶液中含磷粒子的浓度之和为 0.1mol·L-1,溶液中各含磷粒子
的 pc~pOH关系如图所示。图中 pc表示各含磷粒子的浓度负对数(pc=-lgc)。pOH表示 OH-的
浓度负对数[pOH=-lgc(OH-)]。z点坐标为(12.8,a)。已知:lg2=0.3,lg6=0.8,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pOH=6的溶液中:c(H2PO-2 )>c(H3PO2)
B.z点溶液对应的 a值等于 1.3
C.常温下 H3PO2电离常数 Ka=6×10-2
D.H3PO2的结构简式为
5.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试卷第 1页,共 8页
A.向 KAl(SO4)2溶液中加入 Ba(OH)2至沉淀的质量最大:
2Al3++6OH+3SO2-3 +3Ba
2+=2Al(OH) 3 +3BaSO 4
B - 2+ -.向Mg(HCO3)2溶液中加入足量 Ca(OH)2: 2HCO3+2Ca +2OH =2Ca CO3 2 +2H 2O
C.将 FeSO 2+ -4溶液与酸性 KMnO4溶液混合:5Fe +2MnO 4+16H+=5Fe3++2Mn 2++8H 2O
D.饱和 Na2CO3溶液与 CaSO4固体反应:CO2-3 +CaSO4=CaCO3+SO2-4
6.向甲、乙两个容积均为 1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 2molA、2molB和 1molA、1molB,
相同条件下,发生反应 A(g) + B(g) → xC(g)。测得两容器中 c(A)随时间 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
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等于 1
B.向平衡后的乙容器中充入氦气,平衡不移动
C.从平衡后的甲容器中移走 1molC,重新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体积分
数与乙容器中的相同
D.若向乙容器中再充入 1molA、1molB,则达到化学平衡时乙容器中
0.5mol L 1 c(C) 1.0mol L 1
7.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


向 NaAlO2溶液中加入 NaHCO3溶液,观察 证明AlO 2 得质子的能力
A
到有白色沉淀生成 强于 CO 2 3
B 将工业酒精加入蒸馏烧瓶进行蒸馏 工业酒精制备无水乙醇
鉴别红棕色的溴蒸气和
C 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检验
NO2
向 NaCl、NaI的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 AgNO3 证明
D
溶液,生成淡黄色沉淀 Ksp(AgCl)>Ksp(AgI)
A.A B.B C.C D.D
8.常温下,将 pH=5的硫酸溶液稀释 500倍,稀释后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的浓度与氢离子浓度
之比
A.20:1 B.1:2 C.1:10 D.1:1
试卷第 2页,共 8页
9.某温度时,CuS、MnS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温度下,Ksp(CuS)小于 Ksp(MnS)
B.a点对应的 Ksp等于 b点对应的 Ksp
C.在含有 CuS和MnS固体的溶液中
c(Cu2+ ):c(Mn2+ )=2 10 23
D.向 CuSO4溶液中加入MnS固体不会发生反应
10.在绝热的固定容积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H2 g I2 g 2HI g 。下列选项中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个数为
①体系温度不再改变; ②体系压强不再改变; ③混合气体密度不再改变;
④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 ⑤体系内气体颜色不再变化;
⑥ v I2 :v H2 =1:1; ⑦HI g 的体积分数不再发生变化。
A.3 B.4 C.5 D.6
11.根据图甲、乙、丙、丁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图甲表示 pH相同的 NaOH溶液与氨水稀释过程 pH的变化,曲线 b对应氨水
B.图乙表示某放热反应分别在有、无催化剂的情况下,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C.图丙表示C s CO2 g 2CO g 的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在 t1时改变的条件可能是缩小
体积
D.图丁表示用 0.0100 mol/L的 AgNO3标准溶液滴定浓度均为 0.1000 mol/L Cl-、Br-及 I-的混
合溶液时,c为 Cl-的滴定曲线(X表示 Cl、Br、I)
12.25℃,等体积的下列溶液中:①pH=0的 H2SO4溶液、②0.05 mol/L的 Ba(OH)2溶液、
③pH=5的 NH4NO3溶液、④pH=10的 Na2S溶液,发生电离的水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1:10:109:104 B.14:13:5:4
C.1:20:109:104 D.1:10:109:1010
13.某温度下 25mL含 KCl和 KCN的溶液,用 0.1000mol·L-1的硝酸银标准溶液对该混合液
试卷第 3页,共 8页
进行电位滴定(CN-与 H+的反应可以忽略),获得电动势(E)和硝酸银标准溶液体积(V)的电位滴
定曲线如图所示,曲线上的转折点即为化学计量点。
已知:I、Ag+与 CN-反应过程为:①Ag++2CN-=[Ag(CN)2]-、②[Ag(CN)2]-+Ag+=2AgCN↓
II、该温度时,Ksp(AgCN)=2×10-16,K 。sp(AgCl)=2×10-1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V1=5.00,B点时生成 AgCN
B.c(KCN)=0.02000mol·L-1,c(KCl)=0.03000mol·L-1
C.反应①的平衡常数为 K1,反应②的平衡常数为 K2,则 K1×K2=K2sp (AgCN)
-
D C c(Cl ). 点时,溶液中 =106
c(CN -)
14.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多种车型采用三元锂电池,其正极材料可表示为
Li1-aNixCoyMnxO2其中 Ni、Co、Mn的化合价分别为+2、+3、+4,且 x+y+z=1,电池总反应为
放电
Li1-aNixCoyMnxO2+LiaC6 LNixCoyMnxO2+6C(石墨),其电池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两板之间有
充电
一个允许特定离子 X通过的隔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允许离子 X通过的隔膜属于阳离子交换膜
B.充电时,外电路中流过 0.2mol电子,A极质量
减少 1.4g
C.在 Li1-aNixCoyMnxO2材料中,若 x:y:z=2:3:
5,则 a=0.3
D.放电时,正极反应式为
Li1-aNixCoyMnxO2+aLi++ae-=LiNxCoyMnxO2
15.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仪器选择和使用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验证钢铁的吸氧腐蚀 B.测定 Fe2+的浓度
C.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 HCl D.加热胆矾制备无水硫酸铜
16.下列事实或实验现象不能证明一元酸 HX为弱酸的是
A.测得 0.01mol/LHX溶液的 pH=3.6
B.在 KX稀溶液中滴加酚酞试剂,溶液变红
试卷第 4页,共 8页
C.将稀 HX溶液滴加到石灰石中,生成 CO2
D.在 HX稀溶液中加入少许 NaX粉末,溶液 pH增大
二、综合题(共 5 道题,共 52 分)
17.(10分)甲醇燃料电池 DMFC 结构如图一所示,试回答:
(1)该电池的 a电极为_______(填“正极”、“负极”),发生的
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
(2)电子流进的一极为_______极(填“a”或“b”),当生成
22.4L CO 2 (已折算为标况下的体积)时,穿过质子交换膜的质子
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
(3)实际放电过程中由于甲醇的氧化过程可能不完全,往往有中间产物如HCOOH等化合物
生成,写出生成HCOOH时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
(4)甲醇可以通过电解甲烷制备,装置如图二,电解液
为含有NaCl、NaOH的乙醇溶液。已知:当电解发生时,阳

极区发生如下过程:Cl Cl CH 3Cl CH 3OH (其中Cl 表示
氯原子)电解池中阳极的材料是_______(填“石墨”或“铜
棒”),写出CH3Cl与NaOH反应生成CH3OH过程的化学反应
方程式_______
18.(10 分)I.现使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某市售白醋(含 CH3COOH,是一元弱酸)的总酸量。
实验步骤如下:
(1)用___(填仪器名称)量取 10.00mL市售白醋,在烧杯中用水稀释后转移到 100mL容量瓶
中定容,摇匀即得稀释白醋溶液,取该稀释白醋溶液 20.00mL于锥形瓶中,向其中滴加 2滴
___作指示剂。
(2)读取盛装 0.1000mo1/LNaOH溶液的碱式滴定管的初始读数。如果液面位置如
图所示,则此时的读数为___mL。
(3)滴定。当___时,停止滴定,并记录 NaOH溶液的最终读数。重复滴定 4次。
(4)实验记录如表:
滴定次数 1 2 3 4
V(稀释白醋)/mL 20.00 20.00 20.00 20.00
V 消耗(NaOH)/mL 15.00 15.04 14.96 16.52
试卷第 5页,共 8页
按上述数处理,可得 c(市售白醋)=___mol/L。
(5)在本实验的滴定过程中,下列操作会使实验结果偏高的是___(填字母)。
A.碱式滴定管在滴定时未用 NaOH标准溶液润洗
B.碱式滴定管的尖嘴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C.锥形瓶中加入待测稀释白醋溶液后,再加少量水
D.锥形瓶在滴定时剧烈摇动,有少量液体测出
E.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
II.某小组利用H2C2O4溶液和硫酸酸化的KMnO4溶液反应来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
影响”。实验时通过测定酸性 KMnO4溶液褪色所需时间来判断反应的快慢。该小组设计了如
下方案。
已知: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0.1mol L-1酸性
实验编 0.6mol L-1H2C2O4溶 H2O的 实验温 溶液褪色所
KMnO4溶液的体积
号 液的体积/mL 体积/mL 度/℃ 需时间/min
/mL
① 10 V1 35 25
② 10 10 30 25
③ 10 10 V2 50
(6)表中 V1=___mL。
19.(10 分)氯氧化铋是一种新型的高档环保珠光材料,无毒性,低油脂吸收,可用作颜料、
制造人造珍珠以及干电池阴极。经过精制提纯的氯氧化铋可用作美容面粉。以下是采用湿法
工艺用铋精矿(主要成分是 Bi2S3还含有 FeS2、CuS2、PbO2等)制备 BiOCl的一种方法,其流
程如下图所示:
已知:①Fe(OH)3开始沉淀的 pH值为 2.7,沉淀完全时的 pH值为 3.7。
试卷第 6页,共 8页
②pH>3,则 BiCl3极易水解生成不溶性的 BiOCl沉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铋精矿在“加压氨浸”前先进行粉碎,其目的是___________。
(2)Bi2S3中 Bi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加压氨浸过程中,Bi2S3转化为 Bi2O3,FeS2
转化为 Fe2O3,CuS2转化为[Cu(NH3)4](OH)2,已知 FeS2转化为 Fe2O3反应方程式为:
4FeS2+16NH3·H2O+15O2=2Fe2O3+8(NH4)2SO4+8H2O,请写出 CuS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3)盐酸羟胺的作用为:___________。
(4)“酸浸还原”中,铋的浸出率与温度关系如图所示
在高于 40°C左右时“铋的浸出率”开始下降其主要因素可能是
___________。
(5)“沉铋”时需控制溶液的 pH=3.0,且反应中有气体放出,此时
BiCl3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6)测定产品的纯度:取 ag充分洗涤并干燥后的产品,溶于稍过量的浓硝酸中,加水稀释
到:100.0mL,取 20.0mL于烧杯中,用 bmol/L的 AgNO3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用 Na2CrO4作
指示剂),消耗 AgNO3标准溶液 VmL,则产品中 BiOCl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用含 a、b、
V的代数式表示)。
20.(10分)已知 X、Y、Z、W、H五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分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三
个不同短周期。X、W同主族,Y、Z是同周期的相邻元素。W原子的质子数等于 Y、Z原子
最外层电子数之和。Y的氢化物分子中有 3个共价键。Z的阴离子与 H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
电子层结构,H的单质能溶于W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溶液中。试推断:
(1)Y元素的名称是:___________;
(2)H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H的单质溶于W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
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 X、Y、Z所形成的离子化合物M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注:Y元素在该化合物中既体
现它的最高价又体现最低价),工业上用电解 Y的氧化物 YO来制备M,工作原理如图:
①X为 Y的氢化物,最终制得 3 mol M理论上需补充___________mol X物质;
试卷第 7页,共 8页
②若用甲醇—空气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为 KOH溶液)为该电解过程提供电能,则通入甲
醇一极的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极与上图电解装置中的___________(填“A”
或“B”)极相连。
21.(12分)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制甲醇,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总反应可表示为:
CO2(g)+3H2(g)=CH3OH(g)+H2O(g)+Q(Q>0)一般认为通过如下步骤来实现:
①CO2(g)+H2(g)=CO(g)+H2O(g),②CO(g)+2H2(g)=CH3OH(g)。
(1)下列示意图中能体现总反应能量变化的是___(填标号),判断的理由是___。
A. B. C.
(2)在不同温度下,反应中 CO2的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 1。据图 1可判断:温度 T1__T2(填
“>”、“<”或“=”),理由是___。
n(H2 )
总反应在起始物 n(CO ) =3时,在不同条件下达到平衡,设体系中甲醇的物质的量分数为2
x(CH3OH),在 t=250℃下的 x(CH3OH)~p、在 p=5×105Pa下的 x(CH3OH)~t如图 2所示。
(3)图 2中对应等温过程的曲线是___,判断的理由是___。
(4)当 x(CH3OH)=0.10时,CO2的平衡转化率 a=___。反应条
件可能为___或___。
试卷第 8页,共 8页
9高二化学参考答案
1.B
【详解】
2
已知难溶化合物 A2B存在沉淀溶解平衡: A2B(s) 2A (aq)+B (aq),在 T℃时饱和溶液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mol/L,则 Ksp(A2B)= c2(A+)·c(B2-)=(2a)2·a=4a3,向其饱和溶液中加入
一定量易溶于水的盐 AC,当 A+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bmol/L时,则 B2-离子的物质的量浓
4a3
度为 2 mol/L ,B满足;b
答案选 B。
2.B
【详解】
A .由图可知反应HCO3 (aq) H (aq) CO2 (g) H2O为吸热反应,△H>0,A错误;
B CO 2- (aq)+2H+.由盖斯定律可知 3 (aq)=CO2 (g)+H2O(l) ΔH= ΔH1+ΔH2+ΔH3 ,B正确;
C.由图可知,能量差值越大,反应热的绝对值越大,△H1、△H2都为放热反应,则△H1<
△H2,C错误;
D.加入催化剂,改变反应历程,但反应热不变,D错误;
答案选 B。
3.A
【详解】
A.自发反应是ΔG=ΔH-TΔS<0,但并不是能较快进行的反应,故 A错误;
B.反应 NH3(g)+HCl(g)=NH4Cl(s)在低温下能自发进行,该反应是ΔS<0,根据ΔG=ΔH-
TΔS<0,说明该反应的△H<0,故 B正确;
C.反应的限度越大,说明平衡越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平衡时产物所占比例越高,故 C正确;
D.可逆反应不是吸热反应就是放热反应,若温度改变,则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一定改变,
故 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 A。
4.D
【详解】
A - -.溶液碱性越大,H2PO2 的浓度越大,故 pOH=6的溶液中:c(H2PO2 )>c(H3PO2),A正确;
答案第 1页,共 12页
B.z点,两种磷的粒子浓度相等,即为 0.05mol/L,则 pc=-lg0.05=1.3,B正确;
10-14 10 14
C H PO K =c(H+ )= 10 1.2 6 10 2.取 z 点数据,常温下 3 2电离常数 a ,C正c(OH- ) 10 12.8
确;
D.从题分析,溶液中只含有两种含磷的粒子,故次磷酸为一元酸,含有一个羟基,D错误;
故选 D。
5.D
【详解】
A.向 KAl(SO4)2溶液中加入 Ba(OH)2时,一开始会同时产生 Al(OH)3沉淀和 BaSO4沉淀,
设 KAl(SO4)2的物质的量为 1mol,当 Al3+恰好完全沉淀时消耗 1.5molBa(OH)2,此时生成
1molAl(OH)3和 1.5molBaSO4,继续滴入 0.5mol Ba(OH)2,此时 Al(OH)3恰好完全溶解,而
硫酸根完全沉淀,生成 2mol BaSO4,1molAl(OH)3的质量为 78g,0.5mol BaSO4质量为 166.5g,
2
所以当硫酸根恰好完全沉淀时,沉淀的质量最大,此时离子方程式为 Al3++2SO 4
+2Ba2++4OH-=AlO 2 +2BaSO4+2H2O,A错误;
B.向Mg(HCO3)2溶液中加入足量 Ca(OH)2,碳酸氢根完全反应,由于Mg(OH)2的溶解度更
小,所以会生成Mg(OH)2沉淀,离子方程式为
Mg2++2HCO +2Ca2+3 +4OH-=2CaCO3↓+Mg(OH)2↓+2H2O,B错误;
C.将 FeSO4溶液与酸性 KMnO4溶液混合,Fe2+被高锰酸根氧化为 Fe3+,根据电子守恒、元
5Fe2++MnO 素守恒可得离子方程式为 +4 +8H = 5Fe3++Mn2++4H2O,C错误;
D.饱和 Na2CO3溶液与 CaSO4固体反应,发生沉淀的转化,硫酸钙转化为碳酸钙,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 D。
6.D
【详解】
A.乙容器充入 1molA、1molB,达到平衡时 c(A)=0.5 mol L 1,甲容器充入 2molA、2molB,
可以理解为先用两个甲容器分别充入 1molA、1molB,每个容器达到平衡时 c(A)=0.5 mol L 1,
再将两个容器合二为一即加压,此时瞬间 A的物质的量浓度 c(A)=1mol L 1,根据题中信息
平衡时 c(A)<1 mol L 1,说明平衡正向移动了,加压向以及减小反应移动,即 x=1,故 A正
确;
B.向平衡后的乙容器中充入氦气,压强虽然增大,但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平衡不
答案第 2页,共 12页
移动,故 B正确;
C.甲容器充入 2molA、2molB,全部反应完生成 2molC,若从平衡后的甲容器中移走 1molC,
与乙容器形成等效平衡,重新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体积分数与乙容器中的相同,故 C正确;
D.若向乙容器中再充入 1molA、1molB,则与甲形成等效平衡,与 A思维一致,先放入两
个容器分别充入 1molA和 1molB,达到平衡时 c(C)=0.5 mol L 1,将两个容器合二为一即加
压,C物质的量浓度瞬间变为 1 mol L 1,平衡正向移动,达到化学平衡时,c(C) >1 mol L 1,
故 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 D。
7.A
【详解】
A.向 NaAlO2溶液中加入 NaHCO3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发生反应:
AlO 2 +HCO

3 +H
2 2
2O=Al(OH)3↓+CO 3 ,可以证明 AlO 2 得质子的能力强于 CO 3 ,A正确;
B.乙醇和水能形成共沸物,需在工业酒精中加生石灰,再蒸馏,可制备无水乙醇,B错误;
C.NO2和 Br2均可以将 I-氧化生成 I2,C错误;
D.混合溶液中 NaCl、NaI的浓度不一定相同,应用等浓度的 NaCl、NaI的混合溶液进行验
证,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 A。
8.C
【详解】
常温下,将 pH=5的硫酸溶液稀释 500倍,稀释后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的浓度为
1
10-5 1 =10-8 、氢离子浓度约10-7 ,则硫酸根离子的浓度与氢离子浓度之比约为 1:10;
2 500
答案选 C。
9.D
【详解】
A.由图可知,CuS的 Ksp=c(Cu2+)c(S2-)=0.01×6×10-34=6×10-36,MnS的
Ksp=c(Mn2+)c(S2-)=0.01×3×10-11=3×10-13,所以 Ksp(CuS)小于 Ksp(MnS),故 A正确;
B.Ksp只与温度和难溶电解质本身有关,a和 b都是 CuS的饱和溶液,所以 a点对应的 Ksp
等于 b点对应的 Ksp,故 B正确;
答案第 3页,共 12页
c(Cu2+ ) c(Mn2+ )= c(Cu
2+ )c(S2 ) Ksp (CuS)C 23.在含有 CuS和MnS固体的溶液中 : 2+ 2 2 10c(Mn )c(S ) Ksp (MnS)

故 C正确;
D.向 CuSO4溶液中加入MnS固体,由于 Ksp(CuS)远远小于 Ksp(MnS),所以MnS会转化为
CuS,发生的反应为:Cu2++MnS=CuS+Mn2+,故 D错误;
故选 D。
【点睛】
c(Mn2+ ) c(Mn2+ )c(S2 ) K (MnS)
反应的 Cu2++MnS=CuS+Mn2+的 K= 2+
sp 5 1022
c(Cu ) c(Cu2+ )c(S2 ) Ksp (CuS)
,远远大于
105,所以该反应很容易发生。
10.B
【详解】
①在绝热的固定容积密闭容器中,该反应存在热效应,体系温度随反应而改变,则体系温度
不再改变,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
②在绝热的固定容积密闭容器中,体系温度随反应而改变,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体系
压强随温度改变而改变,则体系压强不再改变,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
③该反应固定容积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气体,气体总质量不变,混合气体
密度始终不变,则混合气体密度不再改变,不能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
④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气体总质量不变,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始终不变,则混
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不能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
⑤该反应体系内物质只有 I2是紫色,它的浓度改变则体系颜色改变,体系内气体颜色不再变
化,则说明 I2的浓度不再改变,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
⑥ v I2 :v H2 =1:1,没说明速率的方向,不能用以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⑦该反应正向进行则HI g 的体积分数增大,逆向进行则HI g 的体积分数减小,则HI g 的
体积分数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
故能用以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有①②⑤⑦,共 4个,答案选 B。
11.D
【详解】
A.pH相同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中 c(OH-)相同,但 NH3·H2O是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
答案第 4页,共 12页
NaOH是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当加水稀释时,一水合氨分子会继续电离,则稀释等浓度时
NaOH的 pH变化更大,NH3·H2O的 pH变化小些,所以 a表示氨水稀释时 pH的变化曲线,
A错误;
B.该反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于反应物的总能量,反应为吸热反应,而不是表示是否加入了
催化剂,B错误;
C.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在反应达到平衡后,缩小体积,使体系的压强
增大,反应速率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增大的多,v正 v逆 ,化学平衡会向气体体积减小的
逆反应方向移动,而不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C错误;
D.由于 Ksp:AgCl>AgBr>AgI,当达到沉淀溶解平衡后,c所表示的 c(X-)最大,应该表
示的是 Cl-的滴定曲线,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 D。
12.D
【详解】
①pH=0的 H2SO4溶液 c(H+)=1 mol/L,则水电离产生的 c(H+)=10-14 mol/L;②0.05 mol/L的
Ba(OH)2溶液 c(OH-)=0.1 mol/L,则水电离产生的 c(H+)=10-13 mol/L;③pH=5的 NH4NO3溶
液中水电离产生的 c(H+)=10-5 mol/L;④pH=10的Na2S溶液中水电离产生的 c(H+)=10-4 mol/L,
溶液的体积相同,则等体积的这几种溶液中发生电离的水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10-14 mol/L:10-13
mol/L:10-5 mol/L:10-4 mol/L=1:10:109:1010,故合理选项是 D。
13.C
【详解】
A.溶度积常数表达式相同时,溶度积小的先生成沉淀,曲线上的转折点即为化学计量点,
结合方程式知,B点生成 AgCN,B点消耗硝酸银溶液体积是 A点 2倍,则 V1=5.00,A正
确;
B.A点生成 Ag(CN)2,V(KCN)=10V(AgNO3),则
1 1
c(KCN)= c(AgNO3)= ×0.1000mol/L=0.02000mol L-1,B点 KCN完全和 AgNO3反应生成5 5
AgCN,V1=5.00,则 KCl和硝酸银完全反应消耗 V(AgNO3)=(12.50-5.00)mL=7.50mL,和 KCl
反应 10V(AgNO3)=3V(KCl),则 c(KCl)=0.3c(AgNO3)=0.3×0.1000mol L-1=0.03000mol L-1,B
正确;
答案第 5页,共 12页
c[Ag(CN) ]- 1
C 2.①的平衡常数为 K1= c Ag + ,反应②的平衡常数为 K = - ,×c2 (CN- ) 2 c Ag + ×c Ag CN 2
1 1
K1×K2= + -c2 Ag+ ×c2 (CN- ) ,Ag +CN ═AgCN,Ksp(AgCN)=c(Ag
+)×c(CN-)= K ×K ,C错误;1 2
c(Cl - ) c(Ag + )c(Cl - ) K AgCl 2×10-10D C = = sp. 点溶液中 6- + - = =10 ,D正确;c(CN ) c(Ag )c(CN ) K AgCN 2×10-16sp
故答案为:C。
14.B
【详解】
A.由该电池放电时工作原理可知,放电时,A为负极 B为正极,负极产生的锂离子通过阳
离子交换膜进入正极,即允许离子 X通过的隔膜属于阳离子交换膜,故 A正确;
B.充电时,A极是阴极,电极反应为 aLi++ae-+6C=LiaC6,外电路中流过 0.2mol电子,A极
质量增加 0.2mol×7g/mol=1.4g,故 B错误;
C.Li1-aNixCoyMnxO2中 Ni、Co、Mn 的化合价分别为+2、+3、+4,且 x+y+z=1,若 x:y:
z=2:3:5,则 x=0.2、y=0.3、z=0.5,则依据化合价代数和为 0可知
a=1+2×0.2+3×0.3+4×0.5-2×2=0.3,故 C正确;
D.由该电池放电时工作原理可知,放电时 B为正极,Li1-aNixCoyMnxO2得电子结合 Li+生成
LiNxCoyMnxO2,正极反应为 Li1-aNixCoyMnxO2+aLi++ae-=LiNxCoyMnxO2,故 D正确;
故选 B。
15.A
【详解】
A.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红色;铁丝在中性环境中发生吸氧腐蚀,正极极反应为:
O2+4e-+2H2O=4OH-,氧气被消耗,试管内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烧杯内的红色溶液倒吸
入试管中,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故 A正确;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具有强氧化性,会腐蚀碱式滴定管下端的橡胶管,应该用酸式滴定管
来盛装,故 B错误;
C.二氧化碳、氯化氢均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达不到分离提纯的目的,应该用饱和碳酸
氢钠溶液,故 C错误;
D.加热固体应该在坩埚中,不能用蒸发皿,故 D错误;
故选 A。
答案第 6页,共 12页
16.C
【详解】
A.测得 0.01mol/LHX溶液的 pH=3.6,即氢离子物质的量浓度为 1×10 3.6mol L 1,说明 HX
是部分电离即一元酸 HX为弱酸,故 A不符合题意;
B.在 KX稀溶液中滴加酚酞试剂,溶液变红,溶液显碱性,说明是强碱弱酸盐即一元酸
HX为弱酸,故 B不符合题意;
C.将稀 HX溶液滴加到石灰石中,生成 CO2,说明酸性比碳酸强,不能证明一元酸 HX为
弱酸,故 C符合题意;
D.在 HX稀溶液中加入少许 NaX粉末,溶液 pH增大,氢离子浓度减小,X-浓度增大,
HX电离平衡逆向移动,说明一元酸 HX为弱酸,故 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答案为 C。
17.
(1) 负极 CH3OH-6e
-+H2O=CO2+6H
+
(2) b 6mol
(3)CH3OH-4e
-+H2O=HCOOH+4H
+
(4) 石墨 CH3Cl+NaOH=CH3OH+NaCl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燃料电池和电解池,燃料电池中,通入氧气的一极为正极,由图示可知,b极
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O2+4e-+4H+=2H2O,a极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CH - +3OH-6e +H2O=CO2+6H ,据此解答。
(1)
a CH OH-6e- +由分析可知, 极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 3 +H2O=CO2+6H ;故答案为:负极;
CH3OH-6e
-+H2O=CO2+6H
+

(2)
原电池中,电子流入的一极为正极,极流入 b极; 22.4L CO 2 (标况下)物质的量为 1mol,
-
有电极反应式CH3OH-6e +H2O=CO2+6H
+
可得知,生成 1molCO2时,穿过质子交换膜的质
子的物质的量为 6mol;故答案为:b;6mol;
答案第 7页,共 12页
(3)
由于甲醇的氧化过程可能不完全,往往有中间产物如 HCOOH 等化合物生成,生成 HCOOH
- +
时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H3OH-4e +H2O=HCOOH+4H ,故答案为:
CH OH-4e -+H O=HCOOH+4H +3 2 ;
(4)
当电解发生时,阳极区发生:
Cl Cl CH 3Cl CH 3OH ,阳极上 Cl-参加电极反应,而非阳极材料本身发生反应,说明
阳极使用的为惰性电极,即石墨;CH3Cl与NaOH发生水解反应生成CH3OH,反应方程式
为:CH3Cl+NaOH=CH3OH+NaCl ;故答案为:石墨;CH3Cl+NaOH=CH3OH+NaCl 。
(7)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编号是___。18.
(1) 酸式滴定管 酚酞
(2)0.60
(3)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在半分钟内不褪色
(4)0.7500
(5)AB
(6)5
(7)①②
【解析】
(1)
白醋显酸性,应用酸式滴定管量取 10.00mL市售白醋;用 NaOH溶液滴定时,达到滴定终
点时溶液显碱性,所以可以用酚酞作指示剂;
(2)
根据图示,此时的读数为 0.60mL;
(3)
该实验中选用酚酞作指示剂,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显碱性,所以当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
且在半分钟内不褪色,停止滴定;
(4)
答案第 8页,共 12页
第 4组数据偏差较大,故舍去,根据前三组数据求得消耗 NaOH标准液的平均体积为
15.00+15.04+14.96 1=15.00mL 0.015L 0.1000mol L,则稀释后白醋的浓度为 =0.0750mol/L,因
3 0.02L
原溶液由 10.00mL 稀释至 100mL,所以 c(市售白醋)=0.0750mol/L×10=0.7500mol/L;
(5)
A.碱式滴定管在滴定时未用标准 NaOH溶液润洗,标准液浓度降低,造成 V(标准)偏大,
c(待测)偏高,A符合题意;
B.碱式滴定管的尖嘴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造成读取的 V(标准)偏大,c(待测)
偏高,B符合题意;
C.锥形瓶中加入待测白醋溶液后,再加少量水,对 V(标准)无影响,c(待测)不变,C不符
合题意;
D.锥形瓶在滴定时剧烈摇动,有少量液体溅出,待测液物质的量偏小,造成 V(标准)偏小,
c(待测)偏低,D不符合题意;
E.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导致读取的 V(标准)偏低,c(待测)偏低,E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
(6)
不同实验组中液体总体积应相等,所以 V1=(10+10+30)mL-10mL-35mL=5mL;
(7)
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则应除浓度外,其他条件完全相同,所以①②可以。
19.
(1)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提高氨浸率
(2) +3价 2CuS2+16NH3·H2O+7O2=2[Cu(NH3)4](OH)2+4(NH4)2SO4+10H2O
(3)将 Fe3+还原成 Fe2+,以免在生成 BiOCl的同时生成 Fe(OH)3沉淀
(4)温度升高,HCl的挥发加快,Bi3+水解程度增大
2
(5)Bi3++Cl-+CO 3 =BiOCl↓+CO2↑
130.25bV
(6) %
a
【分析】
铋精矿(主要成分是 Bi2S3还含有 FeS2、CuS2、PbO2等)首先利用氨水和氧气加压氨浸,Bi2S3
转化为 Bi2O3,FeS2转化为 Fe2O3,CuS2转化为[Cu(NH3)4](OH)2,[Cu(NH3)4](OH)2进入浸出
液,最终转化为硫酸铜。Bi2O3与盐酸反应生成 BiCl3,Fe2O3与 PbO2在酸性溶液中被羟胺分
答案第 9页,共 12页
别还原为 Fe2+、Pb2+,然后加入稀硫酸生成硫酸铅沉淀,滤液中加入碳酸钠沉铋生成 BiOCl,
据此解答。
(1)
铋精矿在“加压氨浸”前先进行粉碎,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提高氨浸率。
(2)
Bi2S3中 S是-2价,则依据化合价代数和为 0块在 Bi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加压氨浸过程
中 CuS2转化为[Cu(NH3)4](OH)2,根据 FeS2转化为 Fe2O3反应方程式
4FeS2+16NH3·H2O+15O2=2Fe2O3+8(NH4)2SO4+8H2O可判断 CuS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uS2+16NH3·H2O+7O2=2[Cu(NH3)4](OH)2+4(NH4)2SO4+10H2O。
(3)
Fe3+在 pH值为 2.7时开始沉淀,而后续流程为了得到 BiOCl,需要将 pH调制约为 3,若 Fe
元素为+3价,则该过程中会产生 Fe(OH)3沉淀,而稀盐酸、稀硫酸都不能还原 Fe3+,所以
盐酸羟胺在反应中的作用为将 Fe3+还原成 Fe2+,以免在生成 BiOCl的同时生成 Fe(OH)3沉淀,
故答案为:将 Fe3+还原成 Fe2+,以免在生成 BiOCl的同时生成 Fe(OH)3沉淀;
(4)
由于温度升高,HCl的挥发加快,Bi3+水解程度增大,所以在高于 40°C左右时“铋的浸出
率”开始下降;
(5)
“沉铋”过程中,有气体放出,根据原子守恒可知气体是二氧化碳,则“沉铋”的主要反应
2
的离子方程式为 Bi3++Cl-+CO 3 =BiOCl↓+CO2↑;
(6)
由原子守恒可知存在 BiOCl~AgCl~AgNO3,则产品中 BiOCl的质量分数为
bmol / L V 10 3L 100mL 260.5g /mo l 130.25bV
20mL 100%= %。
ag a
20 .氮(元素) 第三周期第 IIIA 族 2Al+2OH-+2H2O=2AlO2 +3H2↑ NH4NO3 1.2
CH3OH-6e-+8OH-=6H2O+CO2 3 A
【分析】
X、Y、Z、W、H五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分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三个不同短周期,X、
W同主族,X是氢元素,W是钠元素;Y、Z为同周期的相邻元素,原子序数小于 Na的 11
答案第 10页,共 12页
号,Y的氢化物分子中有 3个共价键,则 Y为 N元素;Z是氧元素;Z的阴离子与 H的阳
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离子核外电子数为 10,H的单质能溶于W最高价氧化物的水
化物溶液中,故 H为铝元素,据此解答。
【详解】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X是 H,Y是 N,Z是 O,W是 Na,H是 Al元素。
(1)Y是 N元素,元素名称为氮元素;
(2)H是 Al元素,核外电子排布是 2、8、3,因此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三周期第 IIIA族;
Al单质能够与 NaOH溶液反应产生 NaAlO2、H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Al+2OH-+2H 2O=2AlO2 +3H2↑;
(3)X是 H,Y是 N,Z是 O,三种元素形成的离子化合物M是 NH4NO3,在工业上一般是用
电解 NO的方法制取 NH4NO3;
①X为 Y的氢化物,X物质为 NH3。由图示可知在 A电极上 NO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产

生阳离子NH4 ,N元素化合价降低 5价,得到电子 5e-;在 B电极上 NO失去电子发生氧化
-
反应产生阴离子NO3,N元素化合价升高 3价,失去电子 3e-,根据同一闭合回路中电子转
-
移数目相等,电子转移总数为 15e-,A电极上产生 3个NH 4 ,B电极上产生 5个NO3,二者
结合产生 5个 NH4NO3,需补充 2个 NH3,则若最终制得 3 mol M理论上需补充 NH3的物质
3mol
的量 n(NH3)= ×2 mol=1.2 mol;5mol
②若用甲醇—空气燃料电池(电解质溶液为 KOH溶液)为该电解过程提供电能,则通入甲醇
2
一极为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产生 CO2与 OH-结合形成CO3 ,该电极的电极反应
CH OH-6e-+8OH-=6H O+CO2 式为: 3 2 3 ;该电极是负极,根据①分析可知 A电极为阴极,应
该与电源的负极连接,所以甲醇燃料电池要与上图电解装置中的 A极相连。
21.
(1) A 总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则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2) > 由图 1可知,T1温度下 CO2的转化率先保持不变,即 T1温度下先达到平衡,
即反应速率比 T2温度下快,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3) a 总反应为 CO2(g)+3H2(g)=CH3OH(g)+H2O(g)是一个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
方向,故温度相同时,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甲醇物质的量分数增大
答案第 11页,共 12页
(4) 33% 5×105Pa、210℃ 9×105Pa、250℃
【解析】
(1)
由题干信息可知,总反应 CO2(g)+3H2(g)=CH3OH(g)+H2O(g)+Q(Q>0)是一个放热反应,故有
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下列示意图中只有 A图中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
量,其余均相反,故能体现总反应能量变化的是 A,故答案为:A;总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
则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2)
由图 1可知,T1温度下 CO2的转化率先保持不变,即 T1温度下先达到平衡,即反应速率比
T2温度下快,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故据图 1可判断:温度 T1>T2,故答案为:>;由
图 1可知,T1温度下 CO2的转化率先保持不变,即 T1温度下先达到平衡,即反应速率比 T2
温度下快,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3)
由题干信息总反应为 CO2(g)+3H2(g)=CH3OH(g)+H2O(g)是一个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方
向,故温度相同时,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甲醇物质的量分数增大,故 a为等温线,故
答案为:a;总反应为 CO2(g)+3H2(g)=CH3OH(g)+H2O(g)是一个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方
向,故温度相同时,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甲醇物质的量分数增大;
(4)
当 x(CH3OH)=0.10时,设生成甲醇物质的量为 y,三段式列式计算:
CO(2 g) +3H(2 g) CH3OH(g )+H 2O (g )
起始量(mol) 1 3 0 0 y
,则有: =0.1,解得:
转化量(mol) y 3y y y 4-2y
平衡量(mol) 1-y 3-3y y y
1 1 mol
y= mol,CO2的平衡转化率α= 3 ×100%≈33%,对应图像可找到:等温线 a上分析得到,3 1mol
反应条件是 9×105Pa、250℃,等压线 b上,反应条件 5×105Pa、210℃,故答案为:33%;
5×105Pa、210℃;9×105Pa、250℃。
答案第 12页,共 1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