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训练
训练49
万字
汝① 有 田舍 翁, 家 资 殷③盛③,而 累
汝州有个农家男子,家中资财充实富裕,却一连几
世不识“之”“乎”。一岁④, 聘 楚 士⑤
几代人都不识字。有一年,他聘请楚地的一位读书人来
始 训其 子。 楚 士 始 训⑥之搦管临朱⑦,
教育他的儿子。楚地的读书人开始教他执笔临岾写字,
书一画 训 曰 一 字,书二画 训 曰
写一画教导他说(这叫)“一”字,写二画教导他说(这
二 字,书三画 训 曰 三字。 其 子
叫)“二”字,写三画教导他说(这叫)“三”字。那人
辄⑧ 欣欣然 掷 笔, 归 告 其 父 曰:“
的儿子随即高高兴兴地扔下笔,回去告诉他的父亲说:“
儿 得 矣,儿 得 矣, 可无 烦
儿子获得(知识)了,儿子获得(知识)了,可以不再麻烦
先生, 重 费 馆 谷⑨也, 请
先生,不必多花费聘请家庭教师的钱粮了,请(父亲)
谢⑩ 去11。” 其 父
辞谢(他),(让他)离开吧。”他的父亲(听了他的话)
喜, 从 之, 具 币 谢遣
非常高兴,就按照他儿子的意思,准备好钱物辞谢并送
楚 士 。 逾 时12,其 父 拟13 征 召14
走楚地的读书人。过了一些时候,他的父亲打算邀请有
姻友 万氏姓者 饮, 令子 晨 起 治
儿女婚姻关系的姓万的朋友喝酒,让儿子早晨起来写请
状15,久 之 不 成。 父 趣16 之, 其子
帖,过了很久,还没有写成。父亲去催促他,那孩子生
恚17曰:“天下姓字夥18 矣, 奈何 姓 万!
气地说:“天下的姓氏多了,干吗非得姓万!(害得我)
自 晨 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从早晨到现在,才写完五百画。”
(作者:刘元柳)
【词句注释】
①汝(rú):汝州。
②殷(yīn):富足,富裕。
③盛(shènɡ):充足。
④岁:年。
⑤士:读书人。
⑥训:教导,教诲。
⑦搦(nuò)管临朱:执笔临摹用朱笔写的字帖。搦,握。管,毛笔。临,临摹。朱,红色。
⑧辄(zhé):随即
⑨重费馆谷:多花费聘请家庭教师所用的钱粮。
⑩谢:辞谢。
11去:离开。
12逾(yú)时:过了一些时候。
13拟:打算。
14征召:召集,邀请。
15治状:写请帖。
16趣(cǖ):同“促”,催促。
17恚(huì):怨恨。
18夥:多。
阅读感悟: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学好知识,首先要摆正心态,要谦虚、诚恳、不骄傲、不自满。否则,只能像故事中的人物一样被传为笑柄。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注音并释义。
(1)家资殷盛( )______________
(2)搦管临朱( )______________
(3)逾时( )__________________
(4)父趣之( )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中的“之”字。
(1)而累世不识“之”“乎”( )
(2)楚士始训之( )
(3)其父喜,从之( )
(4)久之不成( )
3.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
(1)其子辄欣欣然掷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姓字夥矣,奈何姓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事中的“儿子”有何可笑之处?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50
三余
(董)遇①,字季直, 性质 讷② 而 好 学……
董遇,字季直,性情朴实,说话迟钝,但爱好学习……
人有从③ 学 者④,遇 不 肯 教,而⑤ 云:“必
有跟随他学习的人,董遇开始不肯教他们,反而说:“你
当 先读百遍。” 言“读书百遍而 义 自
们必须先读百遍。”所谓“读书百遍而书中的意义自然显
见⑥”。从 学 者云:“苦⑦ 渴 无
现”。跟从他学习的人说:“我们极其渴望学习,但没有
日。” 遇 言:“当 以 三余 。”或⑧ 问 “三
时间。”董遇说:“应当利用三余的时间。”有的人问他“三
余” 之 意,遇 言:“冬者 岁 之 余 ,夜
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季是一年中的空余时间,夜晚
者 日 之 余, 阴 者 时⑨之 余也 。”
是一天中的空余时间,阴雨天是时常出现的空余时间。”
由 是诸生 稍 从 遇 学。
因此许多读书人逐渐地跟从董遇学习了。
(作者:鱼豢)
【词句注释】
①遇:即董遇,三国时有名的学者。
②性质讷(nè):性情朴实,说话迟钝。质,朴实。讷,(说话)迟钝。
③从:跟从,跟随。
④学者:这里指学习的人。
⑤而:连词,反而。
⑥见(xiàn):显现,出现。
⑦苦:极为,极其。
⑧或:有的人。
⑨时:时常。
⑩稍:逐渐,慢慢地
阅读感悟:本文主要介绍三国时有名的学者董遇,对其从学者的教诲。最重要的教诲是,如果渴望学习,又感到没有时间,则当以“三余”。他是教育我们发奋学习、惜时如金的大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性质讷而好学( )
(2)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
(3)苦渴无日( )
(4)冬者岁之余( )
(5)由是诸生稍从遇学( )
2.翻译下列句子。
(1)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是诸生稍从遇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教育人们要利用“三余”时间勤奋学学习。不可轻视对“少”“小”“零碎”的东西的积累作用。这让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51
人为之学,不日进则日退
人之为① 学, 不 日 进 则 日 退;
人们做学问,(如果)不能天天上进,就会天天后退;
独 学 无 友, 则
一个人(如果只是)孤独地学习,不和朋友交流,就必
孤陋②而 难 成; 久 处 一 方,
然学识短浅,难以成功;(一个人)长久地呆在一个地方,
则 可 染③ 而不自觉。 不 幸而 在
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不良习气。如果你不幸住在
穷 僻之 哉, 无 车马之 资④, 犹 当⑤ 博
穷困偏僻的地方,又没有乘坐车马的费用,还是应当广
学 审 问, 古人 与 稽⑥,以 求
泛地学习,详细地考虑,和古人(之意)相合,来探求
其 是 非 之 所在, 庶几⑦ 可 得
学问里面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就差不多得
十 之 五六 。 若 既 不 出户,
到十分之五六的学问了。如果(一个人)既不走出家门,
又不读书,则是 面墙⑧ 之 士,虽 子羔、
又不读书,就会变成一无所见之人,即使(他)有子羔、
原宪 之 贤, 终 无济⑨于 天下。
原宪那样的才能,最终对国家也不会有帮助。
(作者:顾炎武)
【词句注释】
①为:做,求。
②孤陋:学问和见识浅薄。
③习染:沾染上(某种不良习气)。
④资:费用。
⑤犹当:还应当。
⑥古人与稽:与古人相合。稽,相合。
⑦庶几:差不多。
⑧面墙:面对着墙壁,即无所见的意思。
⑨济(jì):有利,有好处。
阅读感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会体会到:一个人如果不与别人交流,囿于个人的小天地,就会孤陋寡闻或学习效果不佳;反之,我们的思维就会因在交流中受到启发而变得越发灵活,学习效果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1.指出下列句中与“人之为学”一句中“之”字的用法一致的一项(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辍耕之垄上
C.或置酒而招之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人之为学( )
(2)无车马之资( )
(3)博学审问( )
(4)终无济于天下( )
3.翻译下列句子。
(1)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文中作者强调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52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帝 置 酒 洛阳 南宫。上 曰:“ 列 侯①、
皇帝在洛阳南宫设置酒席。皇上说:“各位列侯(官
诸 将 毋 敢 隐朕②, 皆 言 其 情:我
职名)、将领不要对我有所隐瞒,都说说自己的看法:我
所以 有 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
为什么能得到天下呢?项羽为什么失去天下呢?”高起、
王陵 对 曰:“陛下 使人 攻城, 略
王陵两人回答说:“您派人攻战城池土地,投降或被攻克
地, 因 以 与 之③,与 天下 同其利;
的(土地),您就赏赐给有功的将领,和天下人一同受益;
项羽 不 然,有功者害 之, 贤者 疑 之,此其所
项羽妒贤嫉能,谋害有功劳的,猜疑贤能的人,这就是
以 失 天下 也。”上 曰:“ 公 知 其一, 不
他失去天下的原因。”皇上说:“你们只知道一方面,不
知 其 二。夫④运筹 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 之外,
知道另一方面。在营帐里谋划决策,在千里之外决定胜
吾不如子房⑤;镇国家, 抚百姓, 给饷馈, 不
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发放粮饷,不绝 粮 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 战
断绝运输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率领百万军队,开
必 胜,攻 必 取,吾不如韩信。三
战就一定能取胜,攻打就一定能打下,我不如韩信。这
者 皆 人杰,吾 能 用 之,此 吾 所以取 天下
三人都是人杰,我能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得到天下的
者也。项羽有一 范增⑥而 不用, 此 所以为⑦我所
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用他,这就是他被我擒住
禽 也。”群臣 说 服。
的原因。”群臣心悦诚服。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词句注释】
①列侯:汉代制度,王子封为侯的,叫诸侯;不姓刘的大臣因功封侯的,叫列侯。
②朕:皇帝的自称。
③因以与之:即“因以(之)与之”,就把(城镇、土地)赐给他们。
4夫(fú):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引起下文议论。
5子房:张良,子房,刘邦的谋士。
6范增:项羽的谋士。
7为:被。
阅读感悟: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刘邦在定陶称帝。史称西汉或前汉。刘邦称帝的当月,从定陶来到洛阳评功论赏,文臣武将,皆大欢喜,遂定都洛阳。这个事件就发生在这个时候。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大获全胜,他所以能据有天下,“善于用人”是取胜的重要法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列侯、诸将毋敢隐朕( )
(2)陛下使人攻城略地( )
(3)群臣说服( )
(4)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
2.翻译下列句子。
(1)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试举项羽拒不听从范增劝说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53
杨震拒贿
(杨震①自荆州 迁 东莱,)当 之② 郡,
(杨震从荆州升调到东莱郡任职)当前往东莱郡时,
道经③昌邑 故④ 所 举⑤ 荆州茂才⑥王密为 昌邑
途经昌邑,以前他所提拔的荆州秀才王密正在昌邑做县
令⑦, 谒见⑧, 至 夜, 怀⑨ 金十斤以 遗⑩
令,前来进见杨震,到了夜晚,把怀揣的十斤黄金送给
震。震 曰:“故人11知君,君不知故人,何 也?”
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
密 曰:“暮 夜 无 知 者。”震 曰:“天知,神知,
王密说:“夜晚没有知道的人。”杨震说:“天知,神知,
我知,子知, 何 谓 无 知?”密 愧而
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出
出。后 转涿郡 太守。 公性 廉, 不 受
来。杨震后来转做涿郡太守。他生性廉洁,从不接受别
密 谒12。 子孙 常 蔬食
人私下的拜见(指送礼行贿)。他的儿孙常常吃粗食、步
步行,故旧13长者 或 欲令 为 开 产业,
行,老朋友或尊长们有的想叫人给他开置产业,以留给
震不肯, 曰:“使后世 称为清白吏 子孙,以
孙子,杨震不肯,说:“让后世人称清白官吏的子孙,把
此 遗 之, 不 亦 厚 乎!”
这声誉留给后代,不也是丰厚的吗?”
(作者:范晔)
【词句注释】
①杨震:东汉人,字伯起。
②之:往,到,动词。
③道经:路过。
4故:以前
5举:推荐,选拔。
6茂才:即后世秀才。
7令:县令。
8谒见:进见。
9怀:动词,意谓怀中藏着。
10遗(wèi):赠送。
11故人:此为杨震自称
12秘谒:隐秘进见。
13故旧:老朋友,老交情。
阅读感悟:短文写得很有特色。在王密献金的故事中,对人物、环境、语言的描写声情并茂,细致生动;而结尾处杨震回答“故旧长者”的一段话,使其廉洁行为得到进一步升华,可谓点晴之笔。他也堪称“慎独”的典范。
1.与“怀金十斤以遗震”中“遗”的读音、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得遗金一饼
B.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C.深追先帝遗诏
D.不遗余力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并比较它们在句中的不同用法。
3.翻译下列句子。
(1)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杨震不肯接受王密送来黄金的真正原因是
( )
A.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B.“故人知君”,怕王密说出去。
C.上任途中,不好带走。
D.公性廉。
5.本文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杨震的“性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杨震说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后来被概括为一个典故,它就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杨震拒贿,名垂青史,历史上有很多清廉的官员,你还能说一说他们的故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训练49 1.(1)yīn 富足,富裕 (2)nuò 握 (3)yú 过 (4)cù 同“促”,催促 2.(1)代词,指字 (2)代词,他,指田翁子 (3)代词,他,指田翁子 (4)用在时间副词后,助词,不译 3.(1)那人的儿子随即高高兴兴地扔下笔。 (2)天下的姓氏多了,干吗非得姓万! 4.略。点拨:结合“阅读感悟”回答。
训练50 1.(1)(说话)迟钝 (2)同“现”,显现,出现 (3)极为,极其 (4)年 (5)众,许多 2.(1)读书百遍而书中的意义自然显现。 (2)因此许多读书人逐渐地跟董遇学习了。 3.反复阅读一本书,自然能逐渐了解它的涵义。这是一种通过精读以促进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尤其适合于有钻研精神的人。这也是董遇培养学生的一种方式。 4.积少成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滴水穿石
训练51 1.A 2.(1)做,求 (2)费用 (3)详细地考究 (4)有利,有好处,有帮助 3.(1)人们做学问,(如果)不能天天上进,就会天天后退。 (2)即使(他有子羔、原宪那样的才能,最终对国家也不会有帮助。 4.我们做学问,应当天天上进,多与别人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5.对比论证。突出了学习中和朋友交流启发,密切结合现实的重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训练52 1.(1)隐瞒 (2)攻战 (3)心悦诚服 (4)同“擒”,擒住 2.(1)我为什么能得到天下呢?项羽为什么失去天下呢? (2)这三个人都是人杰,我能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得到天下的原因。 3.鸿门宴中范增数次递眼色给项羽(数目项王),让他杀刘邦,他都不听从。
训练53 1.A 2.(1)往,到,动词;杨震的后代,代词 (2)了解;知道,知晓 3.(1)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 (2)让后世人称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声誉留给后代,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4.D 5.本文从行为、语言两个方面表现了杨震的“清廉”。行为上表现为:①拒收王密的贿金;②不接收送礼行贿的私下进见;③子孙常吃粗食、步行;④好友欲为他开置产业,他不肯。语言上表现为:①拒绝王密贿金的一番话;②拒绝好友为其扩大产业留给子孙的一番话。 6.“四知”或“四知金” 7.海瑞治河,布袍缓带,不扣在厘。包拯陈州放粮铡包勉。
(1)
当之郡________________
以此遗之______________
(2)
故人知君_______________
暮夜无知者_____________阅读训练
训练54
桓公知士
齐桓① 深 知 宁戚②,将 任之 以 政③,
齐桓公很了解宁戚,准备委任他管理国家的任务,
群 臣 争 谗 之, 曰:“宁戚
朝中的大臣们却到处散布流言蜚语,诋毁宁戚说:“宁戚
卫 人, 去 齐 不远,君可 使人 问 之。
是卫国人,卫国离秦国不远,可以派人去调查一下吧。
若 果 真 贤, 用 之 未晚也。”公
如果他真是一个有才有德的人,再重用他也不迟啊!”齐
曰:“ 不 然, 患 其有小恶④ 者, 民人
桓公说:“不能这样做,我担心他有小小的过失,而一般
知 小恶 亡 其 大 美⑤,
人常常只看到那小小的过失,而忽视他本质的好的一面,
此 世 所以 失 天下 之 土 也⑥。”乃 夜 举
这是世上不能得到有才有德的人的原因啊。”于是连夜点
火 而 爵 之⑦, 以 为 卿 相⑧;
灯,大排筵席,亲自宴请宁戚,并请他担任齐国的相国。
九 合 诸侯, 一匡
宁戚担任相国之后,协助齐桓公九次联合诸侯,成就霸
天 下⑨。 桓公 可谓 善
业,促进了天下的安定统一。像齐桓公这样可算是善于
求 士 矣。
发人才和使用人才了。
(《刘子·妄瑕》)
【词句注释】
①齐桓: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②宁戚:齐桓公的大臣,卫国人。
③政:指国家的统治管理。
④小恶:小的过失,小的缺点。
⑤大美:大的优点,主要优点。
⑥整句说:这是世上不能得到有才能有德行的人的原因啊!
⑦举火而爵之:点灯烛拜封官职(爵)。
⑧卿相:即相国。
⑨九合诸侯:九次联合诸侯国。
⑩一匡天下:使天下安定统一。匡,匡正,引申为安定。
阅读感悟:齐桓公之所以能在春秋时期称霸于天下,这与他知人善任,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是分不开的。选文中宁戚曾有小过,但齐桓公不以小过而埋没人才就是最好的明证。
1.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齐桓深知宁戚(知,了解)
B.去齐不远(去,离开)
C.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所以,……的原因)
D.以为卿相(为,做)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民人知小恶而忘其大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为卿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齐桓公是位怎样的国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齐桓公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55
孙叔敖纳言
孙叔敖 为 楚令尹①,一国 吏 民 皆 来
孙叔敖当上楚国令尹,全国的官吏和老百姓都来祝
贺。有一 老父② 衣 粗 衣③, 冠 白 冠, 后 来
贺。有一位老人身穿粗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
吊。孙叔敖 正 衣冠 而出 见 之,谓 老
吊唁。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老人,并对这位老
父曰:“楚王不知 臣 之 不肖,使 臣受 吏 民 之
人说:“楚王不知道我没有才能,派我承受官吏百姓的辱
垢④,人 尽 来 贺, 予 独 后 吊, 岂 有
骂,大家都来祝贺我,唯独你来吊唁我,难道这其中有
说 乎?”父曰:“ 有说。身 已 贵 而骄
什么说法吗?”老人说:“有,身份显贵以后就对别人傲人者 民 去⑤ 之;位已高而 擅 权 者
慢的人,老百姓就会离开他;地位高而独揽大权的人,
君 恶 之,禄 已 厚 而不知 足 者
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以后却不知满足的人,祸害
患 处 之⑥。”孙叔敖 再 拜曰:“ 敬 受
就会落在他的头上。”孙叔敖拜了又拜说:“恭敬地接受
命, 愿 闻 馀 教。”父 曰:“位 已 高
你的指教,愿意聆听更多的教导。”老人说:“地位越高
而 意 益 下⑦; 官 益大 而 心 益 小⑧; 禄
而心志越要谦卑;官职越大而心思越要谨慎小心;俸禄
已 厚 而 慎 不 敢 取,君 谨 守 此三者,
越优厚要越加慎重,不去索取,你谨慎地坚持这三条原
足 以 治 楚矣!”
则,就完全能够治理好楚国。
(高向《说苑·敬慎》)
【词句注释】
①孙叔敖:春秋时楚人,曾三度为楚相,有贤名。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老父:与下文的父均指老人。
③衣粗衣:穿着麻制的丧衣。第一个“衣”与下文的第一个“冠”字,都是名词作动词用,分别是“穿”和“戴”。
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即担任楚国的宰相。
⑤去:离开。
⑥患处之:祸患隐伏在那里。
⑦意益下:意思是越把自己看得低。
⑧心益小:意思是处事越要小心谨慎。
阅读感悟:古代的孙叔敖做了宰相那么大的官,尚能虚心地听取百姓的意思,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今天我们的领导干部更应该比孙叔敖做得更好,要做到平易近人,虚怀若谷。这样我们的工作就能不断推向前进,就能深得民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一老父,衣粗衣_______ _______
(2)楚王不知臣之不肖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父认为能够治理好国家的三条意见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位居楚相的孙叔敖对不来祝贺反而来吊唁他的老人是什么态度?请你对他的这种做法加以评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56
问说①
君 子 之 学 必 好 问。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 无 以 致
教。问与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
疑②,非问 无以 广识③。 好 学 而不
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
勤 问, 非 真 能好学者也。
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
理 明 矣,而或 不达 于 事④; 识其
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
大 矣,而或 不知 其 细。 舍
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枝末节。那么除了问⑤ 其 奚⑥ 决⑦ 焉?
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贤于 己 者, 问 焉⑧ 以 破 其
对那些比自己贤能的人,向他们发问,借以解除那
疑, 所谓就有道⑨ 而 正⑩ 也。
些疑难,这就是所谓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判定是非。
不如 己 者, 问焉 以求 一得,
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发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意
所谓 不能 问于 不能, 以多
见,这就是所谓以高才能的向低才能的人发问;以德高
问于 寡也。 等于 己 者,
识广的向德低识窄的人发问。对和自己水平相当的人,
问 焉 以 资 切磋。 所谓
向他们发问,借以帮助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上所
交相问难, 审问11 而明辨之也。
说的互相诘问,详细考察,明确辨析啊。
(刘开《孟涂文集》)
【词句注释】
①问说:关于求学应当勤问的学说。
②致:致疑。
③文识:增加知识。
④达于事:(使道理)用于实行。达,通达应用。
⑤舍问:舍弃了发问。
⑥奚:何,怎么样。
⑦决:判断,解决。
⑧问焉:向他们发问。焉,兼词,于之,向他们。
⑨有道: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⑩正:判定是非。
11审问:详细考察、探讨。
阅读感悟:问说,即关于勤问的论说。选文主要是针对当时读书文人不能虚心问人的陋习而发的,文章主张好学一定要勤问的观点,今天仍有其值得借鉴的意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非学无以致疑__________________
(2)而或不达于事__________________
(3)非问无以广识__________________
(4)问焉以资切磋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见不贤而自内省也
C.人不知而不愠 D.堕而折其髀
3.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断两处)。
非 学 无 以 致 疑,非 问 无
以 广 识。
4.用现代汉语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选文第二段看,作者对向他人请教(学习)持什么态度?这强调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说:“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体会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57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 杀 晋鄙,拯救邯郸①,破秦人②,存 赵国,
信陵君杀死晋鄙,拯救邯郸,击破秦兵,保住赵国,
赵 王 自 郊 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
赵孝成王准备亲自到郊外迎接他。唐雎对信陵君说:“我
闻之曰,‘事 有不可 知 者 有不可 不 知者;
听人说‘事情有不可以让人知道的,有不可以不知道的;
有 不 可 忘者,有 不可 不忘 者’。”信陵君曰:“何
有不可以忘记的,有不可以不忘记的。’”信陵君说:“你
谓也?” 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
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说:“别人厌恨我,不可
不知也;我 憎 人也,不 可得而知也。人有德于我
不知道;我厌恨人家,又不可让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
也,不可 忘也;吾有 德于 人也,不可 不忘也。今
德,不可以忘记;我对人家有恩德,不可以不忘记。如
君杀 晋鄙, 救 邯郸,破 秦人, 存 赵国,此
今您杀了晋鄙,救了邯郸,破了秦兵,保住了赵国,这
大 德也,今 赵王自 郊 迎,
对赵王是很大的恩德啊,现在赵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您,
卒然③ 见 赵王, 臣 愿 君 之忘 之 也。” 信陵
我们仓促拜见赵王,我希望您能忘记救赵的事情。”信陵
君曰:“无 忌 谨 受教。”
君说:“我遵循你的教诲。”
(《战国策》)
【词句注释】
①邯郸:时为赵国国都。这里指赵国。
②破秦人:打败了秦兵。
③卒然:突然。卒,通猝。
阅读感悟:选文通过唐雎向信陵君的进言,说明一个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于人有恩德的事不应放在心上的主旨。
文章在表现这一主旨时,唐雎先从事情有不可知、不可不知,不可忘、不可不忘四种情况说起,再具体为人之憎我、我之憎人,人有德于我,我有德于人而应采取的不可不知、不可得而知,不可忘和不可不忘的四种态度,最后才落实到信陵君救赵一事上,说明这是有德于赵、不可不忘之事。辩证说来,环环相扣,严谨有致;语句反复,却不刻板,回环有味,令人深思。
1.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破秦人(击败,击破)
B.唐雎谓信陵君曰(对……说)
C.吾有德于人也(在)
D.臣愿君之忘之也(代词,指救赵的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答问题
(1)在这篇文章中,唐雎向信陵君提出了怎样的意见?是否合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雎劝说信陵君的方式与《唐雎不辱使命》中与秦王的对话方式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信陵君的回答“无忌谨受教”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文章通过唐雎向信陵君的进言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58
丰乐亭记
修之来 此①,乐 其 地 僻 而 事 简,又
我来这里之后,喜欢这个地方偏僻而政事又少,又
爱 其 俗之 安 闲。既得 斯泉 于山谷 之间
喜爱这里的风格宁静安闲。在高山峡谷之间发现这股清
乃 日 与 滁 人 仰 而 望 山,俯 而
泉之后,就每天和滁州人一起,仰头观望丰山,俯身倾
听 泉, 掇② 幽 芳 而 荫③ 乔木, 风 霜
听泉声,采摘幽香的鲜花,在高大的树下乘凉,刮风落
冰雪, 刻 露④ 清 秀, 四时
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季
之 景 无 不可爱。又幸 其 民 乐 其 岁 物
的风景没有不可爱的。又幸逢这里的百姓为他们庄稼的
之丰 成,而 喜 与予 游也。 因⑤为 本⑥ 其
丰收而欢乐,并喜欢和我一起游赏。于是为此根据这里
山 川, 道 其 风俗 之 美,使 民 知
山脉河流,来叙说这里民俗风情的美好,让百姓知道能
所以安此丰年之 乐 者, 幸生 无 事
安享这种丰收之年快乐的原因,是有幸生活在这没有战
之 时也。
乱的年代啊。
夫宣 上⑦ 恩德, 以 与民其 乐, 刺史 之
宣扬皇上的恩德,来和百姓共享欢乐,这是刺史的
事也。遂书 以 名 其 亭
本职责任啊。于是就写了(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
焉。
名。
(欧阳修《丰乐亭记》)
【词句注释】
①此:指滁州。
②掇:拾取,采取。
③荫:遮阴纳凉。
④刻露:清晰地显露出来。
⑤因:于是。
⑥本:根据。
⑦上:皇上。
⑧刺史:代称知州。写此文时,作者为滁州知州。
阅读感悟:《丰乐亭记》的全文在于赞美赵宋王朝的功德和人民生活的安乐,表现了欧阳修对社会安定、人民享受丰乐的由衷喜悦。节选的这段文字在于乐山水的优美宁静,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丰山峰高、谷深、泉清以及随四时变化的优美景物,表现了作者娱情山水、悠闲自适的情致;百姓的丰乐正是自己政绩的体现,在字里行间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情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修之来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爱其俗之安闲________________
(3)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____________
(4)遂书以名其亭焉________________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既 得 斯 泉 于 山 谷 之 间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训练54 1.C 2.(1)一般人只看到他的小过失,而忽视其本质上的优点。 (2)让他做了齐国的相国。 (3)这是世上不能得到有才有德人的原因啊。 3.齐桓公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国君。 4.示例一:评价人或事物要看其主要的部分,不能因小过而掩大德。 示例二:我们与朋友交往也应具有齐桓公任人唯贤的宽广胸怀,做到宽容、体谅别人的缺点。
训练55 1.(1)动词,穿衣;名词,衣服 (2)不才,这里是谦虚的说法 2.(1)身份显贵以后就对别人傲慢的人,老百姓会离开他。 (2)奉禄优厚以后却不知满足的人,祸患就会落在他的头上。 3.(1)位已高而意益下 (2)官益大而心益小 (3)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4.孙叔敖的态度是不恼怒,并向他虚心请教。这说明孙叔敖居高官却能严格要求自己,能正确而清醒地把握自己,时刻为百姓,为国家的利益着想。
训练56 1.(1)提出疑难 (2)也许,或许 (3)增加知识 (4)研究,在学习方面互相研究勉励 2.C 3.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4.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5.好学尤当勤问。 6.广泛请教,各有所获;突出强调了“问”的重要性。 7.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孔子说的“不耻下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向不如己者发问,哪怕仅能求一点正确的意见,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提高。
训练57 1.C 2.别人对我有恩,我是不可以忘记的;我对别人有恩,是不可以不忘记的。 3.(1)唐雎向信陵君提出了“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的意见。合理。因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面对别人的憎恶 不可表露出来。 (2)唐雎劝信陵君的方式:温和谦虚尊敬。唐雎劝说秦王的方式:强硬坚决。 (3)可以看出他是个虚心学习,自己不足的地方,知错能改的明君。 4.说明一个人做了好事切不可居功自傲,对人有恩德的不应放在心上。
训练58 1.(1)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地方 (3)这 (4)命名 2.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3.(1)于是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山,低头听泉水声。 (2)又幸逢这里的百姓为他们的庄稼丰收而欢乐。 4.乐其岁物之丰成;安此丰年之乐。 5.与民共乐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 词类活用
专题精讲
知识要点
在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常见的有: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动词活用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下面将分类进行讲解。
1.名词活用作动词。
当名词表达与本来意义相关的某种动作行为时,它就临时具备了动词的特点,即活用为动词。如:
①一狼洞其中。(《狼》)
“洞”原为名词,现作动词,可译作“打洞”。
②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
“鞭”,原为名词,“鞭子”的含义,这里活用作动词,可译为“用鞭子打”。
a.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许多特征,最重要的特征是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这个时候,后面的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就是前面那个名词(已活用为动词)的宾语。如:
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市”,本是“集市”的含义,名词,这里用作动词,“买”的意思。
b. 如果没有宾语,就看一个名词前面是不是有“已、乃”等状语,如果有状语,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
④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桃花源》)
“未”是状语,于是原本是名词的“果”就活用成了动词。
c. 如果一个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那么这个名词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如:
⑤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前”本为名词,因为前面有能愿动“敢”,所以,在这个句子中,“前”充当了动词的功能,意为“上前”。
2.名词活用作状语。
名词直接修饰动词时,就活用作状语。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做了状语就意味着带有了副词的性质。在文言文当中,这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如: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犬”,原为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坐”,可译为“像狗一样”。
②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
“东”,原为方位名词,在这里用作状语,修饰谓语“游”,可译作“到东方”。
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日”,原为名词,在这里作状语,修饰谓语“扳”,可译为“每天”。
两种名词活用现象的区别: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如果这个名词是用在动词或表示性质变化的形容词之前,表明动作发生的时间、方位、处所,或事物发生变化的状态、性质、频数,就可以将其判断为名词活用作状语;如果这个名词是用在能愿动词、副词之后或者是用在代词、宾语之前,并产生明显的动作行为,则可以将其判断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①学而时习之。(《<论语>十则》)
②北饮大泽。(《夸父逐日》)
③不蔓不枝(《爱莲说》)
仔细分析三个例句就会发现,“时”和“北”都放在了动词之前,“时”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北”表示动作发生的方位,所以“时”和“北”都是名词用作状语。而“蔓”和“枝”都用在副词“不”之后,应该是名词用作动词,译为“生蔓”“生枝”。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语句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的时候,它就被活用作名词。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故”“新”,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名词。“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知识”。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善”,原为形容词,在这里用作名词,可译为“优点、长处(好的地方)”。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前,就活用成了动词。如: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②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
③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铭》
前两个例句中的“善”,原为形容词,在这里都活用为动词,可译为“善于”“擅长”。“灵”,原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可译为“有灵气、灵异”。
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如:
①作青云白鹤观。(《童趣》)
②屠惧,投以骨。(《狼》)
“观”,原为动词,在这里活用为名词,“景象”的意思。“屠”,原为动词,现作名词,可译为“屠户”。
6.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以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
①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卧”“诎”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成“使……卧”“使……诎”
②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望岳》)
“荡”,原为动词,激荡。这时用作使动用法,可译作“使……激荡”。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与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这就需要认真地具体分析具体环境,根据上下文来分辩。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例如:
①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劳”,原是形容词,在这里是使动用法,可译为“使……劳累”。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
“绿”原为形容词,在这里用作使动动词,意思是“使……变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作使动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wànɡ)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王我”,即“使我做君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做使动词的现象比较少见,这里就不多讲了。
7.意动用法
形容词或名词作谓语时,当它对宾语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的时候,就应当把这个词看作是意动用法。常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译作:把……当作……,以……为……,认为……是……。如: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原为名词,客人。现作意动动词,可译为“以(他的父亲)为宾客”。
②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
成语举例:③幕天席地:以……为幕;以……为席。④草菅人命:以……为草菅。⑤鱼肉百姓:以……为鱼肉。⑥游戏人生:以……为游戏。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耻”原为形容词,现作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是耻辱”。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小”,原为形容词,渺小,现作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都是渺小的”。
总之,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意动用法,它们都属于意动关系,在翻译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可以翻译为“认为(宾语)是……”“把(宾语)当作……”“以为(宾语)是……”“感到(宾语)是……”。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命题规律
中考文言文试题,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比较全面。其中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是重要考点之一。常见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等。
备考策略
判断词语是否属于活用现象,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要广泛积累,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活用现象,要识记。可从大量的例句中理清常见活用实词的规律性的东西。如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如: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口技》)如果把“儿”和“乳”都看作是名词,那么句子的含义就不好理解了,所以,这个句子中很可能有一个词出现活用了。结合整句来理解,“乳”活用作了动词,应翻译为“喂奶”。
第二,在判断时,要根据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境加以分析,同时要观察词语前后的语法关系,即注意该词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和它结合,跟它要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只有全面考虑,才能准确地判断一个词在句中是否活用为其他词。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十则》)在这句中的“乐”,它的后面有一个“之”字,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来理解,就会出现不合事理的情况。于是,我们就可以猜测这里可能属于活用现象,可以翻译成“认为……是快乐的”。
PAGE
89专题二 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专题精讲
知识要点
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就是把古书里的文言文在尽可能地保留原意和语言风格的情况下用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文言文翻译一般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进行翻译,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意译则是按照原文的意思灵活地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
怎样直译呢?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所谓字字句句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等,并作出准确的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否则很难准确地译出文意,同时要兼顾文言句式的特点。
怎样意译呢?意译就着眼于表达原名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地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地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甚至可以采用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
在具体进行翻译时,常用到以下一些技法:
(1)对译法 译文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大量采用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词。
(2)替换法 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一类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如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就应该替换。
(3)调整法 对文言语句的位置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语后说、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数词后置、状语和补语的特殊语序等“倒装”现象,翻译时要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将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
(4)保留法 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庙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另外,如度、量、衡等一些名称,既可保留,又可折合。
(5)增补法 文言文的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省略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
(6)删削法 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以及一些音衬助词等。
命题规律
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试题中必考内容。题型有选择题、表述题等,主要是表述题。分值2~4分。
备考策略
文言语句的翻译是以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词义和文言句式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在译文语言的组织上是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的,主要有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消法,要学会熟练地加以运用。
文言文句子翻译题的解题步骤可分为:通读语句,整体理解;关键词语,准确解释;难点词语,联系语境;理清句式,调整语序;草拟底稿,连词成句;修改调整,誊写到卷。
PAGE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