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单元评价检测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单元评价检测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3 12:2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下 单元评价检测(一)(第一单元)
一、单选题(共20小题;共40分)
1.大运河在第 38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 46 个世界遗产项目。这条世界上建造时间最早、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开凿于( )
A.秦始皇统治时期
B.汉武帝统治时期
C.隋文帝统治时期
D.隋炀帝统治时期
2.有“诗仙”美誉的唐代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骆宾王
3.“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促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的是( )
A.黄巢起义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安史之乱
4.陈朝灭亡前,江南人民厌恶腐朽的陈王朝,盼望南北统一,民间传唱着:“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歌谣中的“汝”指( )
A.西晋
B.北周
C.隋朝
D.梁朝
5.隋唐时期确立的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6.用“昙花一现”来形容隋王朝,抓住了隋朝的基本特征。隋朝的基本特征是( )
A.经济繁荣
B.短暂而繁荣
C.二世而亡
D.节俭盛行
7.618 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李渊,建立唐朝,定都( )
A.长安
B.洛阳
C.余杭
D.江都
8.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善断大事,唐太宗任用他们做宰相,说明唐太宗( )
A.重视发展生产
B.重视任用人才
C.重视政治谋略
D.重视民族关系
9.成语“房谋杜断”出自《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意思是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决断,此二人都是贞观时期的名相。他们辅佐的帝王是( )
A.唐太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0.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统治的皇帝是(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武则天
D.隋文帝
11.史书曾这样描述某一生产工具“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据此判断该工具是( )
A.水排
B.翻车
C.曲辕犁
D.筒车
12.唐朝商业繁荣,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下列哪座城市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
A.长安
B.洛阳
C.扬州
D.成都
13.下图是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收藏的唐钞本《文馆词林》(唐高宗宰相许敬宗编),关于其说法错误的是( )
A.可能是遣唐使带回日本的书籍
B.体现了日本致力于学习中国文化
C.说明中日关系的核心是经济交流
D.是唐代中日交流的见证
14.世界各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人向来广交朋友
B.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唐朝当时国际地位高
D.唐朝才开始对外交往
15.“安国乐……舞二人,绯祆,锦领袖,绿绫浑裆袴,赤皮靴,白袴帑。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以上是《旧唐书·音乐志》中对唐代流行的胡旋舞的描述。这种舞蹈( )
A.是汉族传统舞蹈的发展
B.不受中原人民的欢迎
C.是西北少数民族的艺术精华
D.只流行于玉门关以西的地区
16.唐代是佛教兴盛的时代,一批杰出的僧人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对比玄奘与鉴真,错误的是( )
A.都是唐朝著名的高僧
B.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难
C.都生活在唐太宗时期
D.都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17.下列人物中,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是( )
A.松赞干布
B.文成公主
C.鉴真
D.玄奘
18.唐朝末年,翰林学士刘允章上《直谏书》中指出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申”“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这反映了( )
A.唐代由盛转衰的原因
B.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
C.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D.五代十国导致的混乱
19.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如图是中国古代政权更替表(局部)。其中对“五代十国”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
②国家统一
③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
20.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二、复合题(共4小题;共32分)
21.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1). 材料一:
隋王朝统一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予以变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派官职……
——柏杨《中国人史纲》
阅读材料一,隋朝创立的这一考试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 材料二:
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人不计资历名望,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
唐朝沿袭和完善了这一考试制度,唐太宗完善了这一考试制度的具体措施?
(3). 材料三:
武则天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不拘一格的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扩大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根据材料三回答,武则天大力发展这种考试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进士科的考试着重于文学写作,也要考帖经(注:儒家经典基础知识测验) 。唐玄宗统治时期,采取“作诗赎帖”的通融办法,允许考生不考帖经,而以作诗代替。这样一来,更加提高了诗词在科考中的地位。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道路上达到了空前的成熟和繁荣。
——摘编自阴法鲁《中国古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鼎盛局面的名称。
(2).小历认为,唐代科举考试“作诗赎帖”的做法,推动了唐诗的成熟和繁荣。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23.唐末的皇帝都是昏庸之辈,生活上极端奢侈,只管游乐挥霍,官僚们又贪污受贿成风,政治黑暗。由于对藩镇和边疆各族的支出,官僚机构膨胀以及统治集团生活奢侈等原因,致使府库空虚。为了维持统治集团的需要,政府对人民不断加税,一些地主又把赋税以各种形式转嫁到农民头上,加之唐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至唐朝末年,已出现“富者有连阡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大中十三年(859)十二月,浙东农民在裘莆的领导下发动起义,之后爆发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这次起义,转战南北,历时十年,严重削弱了唐王朝的统治力量。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选择 A;与以上材料表达意思相反的,请选择 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选择 C。(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唐朝后期政治黑暗,府库空虚
(2).唐朝末年人民无以为生,纷纷爆发起义。
(3).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大起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4).唐朝末年起义被镇压后割据势力进一步扩大。
(5).907 年,朱全忠建立后梁,定都汴梁。
24.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与开放时期,隋唐时期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忆昔》
请阅读材料一、二回答:
材料一名言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历史上把他统治的繁盛局面称为什么?
(2).诗中“开元”一词与哪位皇帝有关?历史上把这位皇帝前期的统治称为什么?
(3).材料二中“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说明了什么?
(4). 材料三: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隋朝某个皇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材料四:隋唐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材料五:唐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请阅读材料三、四、五回答:
隋朝某个帝王是谁?他在位时“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什么制度产生?
(5).列举两个隋唐时期主动对外交往的典型事例。
(6).唐代,我国境内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其中有一个少数民族生活在我国的高原地区,他们最引以为豪的建筑是布达拉宫。这个少数民族是 。唐太宗把 嫁给了 。这一“和亲”政策有何历史意义?
答案
第一部分
1 D
2 A
【解析】
李白诗风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被称为“诗仙”。
3 D
【解析】
本题以“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安史之乱的知识点。
唐玄宗后期,发生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强盛到衰落的转折点。故紧急的战报打破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歌舞升平,促使唐朝形势急转直下的是安史之乱。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安史之乱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4 C
5 C
【解析】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6 B
7 A
【解析】
隋炀帝被杀后,618 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8 B
9 B
10 A
【解析】
【分析】依据课本所学,唐初,突厥控制了漠北和西域的广大低区,经常对唐朝进行骚扰。贞观年间,唐太宗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A符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唐太宗统治西域的历史,他釆取措施加强对西域的统治。难度很低.
11 D
【解析】
材料是对唐朝新式灌溉工具筒车的描述。
12 A
【解析】
唐朝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13 C
【解析】
材料体现了唐代汉文书籍传人日本,体现的是文化交流而非经济交流。
14 C
【解析】
【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贸易活动频繁,许多外国商人在中国长期居住,唐朝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
国际地位比较高,所以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ABD均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流,当时唐朝的国际地位很高,故各国称唐朝为“唐人
15 C
【解析】
“胡”在唐代广义上泛指西北地区的各民族,狭义上特指“九姓胡”(粟特人),昭武九姓中即有安姓,曾建立安国,故胡旋舞是西北地区粟特人的艺术精华,C 项符合题意。胡旋舞发源于西北,传入中原,深受中原人民的欢迎。
16 C
【解析】
玄奘在唐太宗贞观初年西行求法,鉴真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东渡日本。
17 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故 C 符合题意;松赞干布是吐蕃著名领袖,故 A 不符合题意;文成公主为唐和吐蕃的友好往来做出了贡献,故 B 不符合题意;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18 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是: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题干材料中唐朝末年老百姓的“八苦”就反映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故 C 符合题意;A 项唐代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安史之乱,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A 项;B 项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B 项;D 项五代十国导致的混乱是在唐朝灭亡后,题干材料反映的唐朝末年的情况,排除 D 项;故本题选 C。
19 B
【解析】
本题考查了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B 项符合题意。
故选:B。
20 C
【解析】
“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隋朝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反映了唐朝政治清明和经济繁荣的局面;“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反映了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开放与活跃。故 C 项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
第二部分
21 (1)
科举取士制度;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或进土科的设置。
【解析】
据材料—“隋王朝统一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予以变革”可知,隋朝创立的这一考试制度是科举制,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2)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土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解析】
唐朝沿袭和完善了这一考试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完善了这一考试制度的具体措施是: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严格了进土科考试的录取;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土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3)
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扩大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解析】
据材料三“武则天大力发展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不拘一格的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扩大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大力发展这种考试制度的根本目的是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扩大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22 (1)
名称:开元盛世。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称为“开元盛世”。
(2)
答案一:判断:同意。理由: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士科考试“作诗赎帖”的办法,提高了诗歌在科考中的地位,推动了应试者的诗歌创作热情,提升了诗歌创作的水平,是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道路上达到空前成熟和繁荣的重要原因。答案二:判断:不同意。理由:唐诗的发展,除了科举考试“作诗赎帖”的推动之外,更主要与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等多种因素有关。这说明,唐代诗歌的成熟和繁荣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答案三:判断:不同意。理由:唐诗的发展,除了科举考试“作诗赎帖”的推动之外,还与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有关,更主要的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析】
本小问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认可题干的观点,可从诗歌在科举制考试中的地位、科举制对诗歌创作的积极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如不认可该观点,可从唐诗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当时的政治、经济及中外交流等等。
23 (1)
A
(2)
A
(3)
B
(4)
C
(5)
C
24 (1)
唐太宗李世民;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以民为本的思想;贞观之治。
(2)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
(3)
唐玄宗统治前期人口增加,社会经济繁荣的景象。
(4)
隋炀帝杨广;科举制度。
(5)
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
(6)
藏族;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