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二氧化碳
一、单项选择题(共11小题;共22分)
1. 最近新闻报道,由于气候变暖,南极冰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下列气体中能引起气候变暖的是
A. B. C. D.
2. 【 燕山一模 】下列方法能区分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是
A. 闻气味 B. 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
C. 观察颜色 D.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3. 某班同学在对 进行功与过的讨论时,列举的以下事实既可以体现 的功,又可以体现 的过的是
A. 可以使人窒息 B. 可以作气体肥料
C. 可以产生温室效应 D. 固体 可用于人工降雨
4. 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二氧化碳可由甲烷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生
B. 二氧化碳可用燃着的木条检验
C. 二氧化碳在实验室可以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制备
D. 干冰用于制造舞台云雾是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5.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二氧化碳可用于制碳酸类饮料
B. 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
C. 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D.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6.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 金刚石切割大理石 B. 碳素墨水书写档案
C. 氮气用于食品防腐 D. 硫酸用于铅酸蓄电池
7. 下列为“中国节能”标志的是
A. B.
C. D.
8. 下列是某同学进行化学实验时记录的实验现象,其中与事实相符的是
A. 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
B. 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看到有大量白烟
C. 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成红色
D.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9.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有
①燃料燃烧 ②光合作用 ③动植物呼吸 ④微生物分解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0. 二氧化碳常用来对电器灭火,与之无关的性质是
A. 本身不能燃烧 B. 不支持燃烧 C. 能溶于水 D. 不导电
11.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 铜用于制作导线 B. 干冰用作制冷剂
C. 赤铁矿用于炼铁 D. 金刚石用于裁玻璃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40分)
12. 如图所示是雪碧汽水标签中的部分内容.
(1)小虎同学取适量雪碧汽水于试管中,稍稍加热后产生大量气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将雪碧汽水充分煮沸后滴入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使石蕊变红的物质是
13. 研究小组发现,维 泡腾片(保健药品,主要成分见图 )溶于水,有许多气泡产生(如图 )。该小组同学进行如下该气体的成分探究。
(1)【猜想与假设】小华说:该气体可能是 、 、 。小明说:不可能含有 ,因为 。
该小组同学认为:该气体可能含有 、 中的一种或两种。
(2)【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① 由实验①可知,该气体中肯定含有 。
② 由实验② (填“能”或“不能”)确定该气体中不含氧气,理由是 。
14. 选择仪器下方的字母填写在相应横线上:
(1)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 ;
(2)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的仪器是 ;
(3)用作量取一定量液体体积的仪器是 ;
(4)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 ;
(5)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的是 ;
(6)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的是 。
15. 课外小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 中盛有大理石,注射器中装有足量的稀盐酸, 中盛有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 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
(1)检查装置气密性:打开 ,用手捂住 瓶外壁,若观察到 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 (填“漏气”或“不漏气”)。
(2)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 中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6. 化学课堂上老师演示了如图所示的几个实验:
(1)上述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与 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有关的是: (填序号);
(2)图 所示实验中,紫色干花(用石蕊溶液浸泡过)最终会变红,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3)图 所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4)图 所示实验中,经振荡后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有 (填序号)。
①软塑料瓶变瘪
②瓶内生成了白色的碳酸钙
③瓶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④瓶内溶液变红
答案
第一部分
1. D
【解析】目前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甲烷等,氧气、氮气是空气中的固有成分,不会导致温室效应,二氧化硫是空气污染物但不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D。
2. D
3. C
【解析】A、 可以使人窒息主要体现了 的过。A不符合题意;
B、 可以作气体肥料主要体现了 的功。B不符合题意;
C、 的量过多时可以产生温室效应主要体现了 的过,促进植物光合作用 主要体现了 的功。故C符合题意;
D、固体 可用于人工降雨是体现了 的功。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 A
【解析】能够让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只是二氧化碳,所以不能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干冰制造舞台云雾是因为干冰升华吸热,降低周围环境温度,使环境中的水蒸气凝结。
5. C
【解析】A、二氧化碳可以做化工原料,如制汽水等碳酸饮料,正确;
B、二氧化碳的固体干冰,可以进行人工降雨,也可以做制冷剂,正确;
C、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没有毒,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促进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可以做气体肥料,正确。
6. A
【解析】A、金刚石切割大理石,是因为金刚石硬度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B、碳素墨水书写档案,是因为通常情况下碳不容易和其它物质反应,是化学性质;
C、氮气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在通常情况下不容易和其它物质反应,是化学性质;
D、硫酸用于铅酸蓄电池,是因为硫酸能和铅的氧化物反应,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
故选:A。
7. B
【解析】A.该图标是当心爆炸标志,故错误;
B.该图标是中国节能标志,故正确;
C.该图标是禁止吸烟标志,故错误;
D.该图标是禁止烟火标志,故错误。
故选B。
8. C
【解析】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不是红色固体,故错误;
B、打开浓盐酸瓶盖,看到的是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的液态小液滴﹣﹣白雾,而非白烟,故错误;
C、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可使石蕊变红,正确;
D、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故错误;
故选:C。
9. B
【解析】A、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B、燃料燃烧、动植物呼吸、微生物分解都产生二氧化碳。故选项正确;
C、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D、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10. C
11. C
【解析】A、铜用于制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A错;
B、干冰用作制冷剂,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
C、赤铁矿用于炼铁是利用还原剂与铁的化合物反应生成铁等物质,属于化学性质,故C正确;
D、金刚石用于裁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硬度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
第二部分
12. (1)
【解析】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因为配料中有碳酸,所以发生反应
(2) 柠檬酸
【解析】将雪碧汽水充分煮沸后,由于碳酸受热分解,肯定不会是碳酸使石蕊溶液变得红色;又知雪碧汽水中含有柠檬酸,柠檬酸也是酸,所以使石蕊变红的物质是酸性物质柠檬酸
13. (1)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或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中不含氮元素。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知:标签所示的反应物中不含氮元素,所以不可能含有 ;
(2) ① 二氧化碳
【解析】因为实验中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一定含有二氧化碳;
② 不能;若生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当氧气含量过少时,带火星的木条也不能复燃。
【解析】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可能是没有氧气,也可能是氧气的浓度低,其中混有较多量的二氧化碳,也不复燃,故不能确定该气体中不含氧气;因为若生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物,当氧气含量过少时,带火星的木条也不能复燃。
14. (1)
【解析】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 胶头滴管;
(2)
【解析】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的仪器是铁架台;
(3)
【解析】用作量取一定量液体体积的仪器是量筒;
(4)
【解析】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酒精灯;
(5)
【解析】用作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的是烧杯;
(6)
【解析】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的是集气瓶。
15. (1) 不漏气
【解析】检查装置气密性:打开 ,用手捂住 瓶外壁,若观察到 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 不漏气。
(2)
【解析】由图示可知, 中稀盐酸与碳酸钙发生了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3) 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
【解析】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变成红色;所以 中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是④比①先变红,②、③不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6. (1)
【解析】图 所示实验中,把二氧化碳倒进烧杯中,使右面的蜡烛由下到上依次熄灭,证明了二氧化碳物理性质 密度比空气大,和化学性质 不助燃也不可燃;
(2)
【解析】图 所示实验中,紫色干花(用石蕊溶液浸泡过)最终会变红,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呈酸性,能使用石蕊溶液浸泡过的紫色花变红,化学方程式为:;
(3) 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解析】图 所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4) ①③
【解析】图 所示实验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塑料瓶中二氧化碳被消耗,使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压强,在外界压强作用下,塑料瓶变瘪。
第1页(共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