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C(望洋兴叹:要做一件事儿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2.B(A句式杂糅;C偷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D搭配不当,“刻画……动人事迹”)
3.C(前者为名词作动词,后者为形容词作名词;A组为意动用法,B组为名词作状语D组形容词作名词)
4.B(前者宾语前置句,后者为一般疑问句;A项均为状语后置句;C项都是判断句;D项都是定语后置句)
二、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5. C(A“常常”错;B“这恰恰说明乡下人的愚”错;D“只要……就”错,不是充分条件)
6. B(有效杜绝文字“走样”错,原文“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7. D
8. 答案:
①助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②使农村文盲群体摆脱不利处境,提升其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
③为其实现自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④降低文盲比例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9.B(“故意把二等品掺进一等品中”说法错,有客人催得紧等客观原因。)
10.(D“小说以情节曲折见长”说法错误)
11.(1)正面描写。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如:语言描写,文中蒋爷儿子所说的话,很好的体现了他教子有方、讲诚信的形象特点;动作描写,文中蒋爷抄纸一段的描写,“双手拿”“轻轻晃动”“放”“轻轻揭起”一系列动作,展示出他精湛的技艺。)(2)侧面描写。通过对户主、客人的描写,从侧面衬托蒋爷为人爽直、讲诚信的形象特点。(3)对比手法。将蒋爷与帮工、儿子做对比,凸显其人物形象。(每点2分)
12.理解:“戒欺”,就是诚信为本,切不可欺。
①故事中,“戒欺”使得富春纸坊延续百年,久盛不衰。
②现实中,“戒欺”讲诚信,才能行稳致远。
(理解2分;文中意义2分,现实意义2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13.D
14.A(“男子三十冠而字”错)
15.B(“孙权亲率大军”错)
16.(1)张昭、周瑜等人认为孙权可以同(他)一起成就伟业,所以倾心辅助他。
(“谓”“委心”“服事”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生存时不忘灭亡,安逸时定要考虑危险,这是古人有益的教导。
(“虑”“善教”,判断句1分,句子通顺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7.C(“暗示了守城将士思乡的情感”错,应是烘托战场紧张的氛围。)
18.①照应诗的题目内容。题目即“闻笛”,笛声也暗示了“战苦阵云深”的军中之苦景;②笛声契合了作者的心境。听到笛声,作者悲凉、忠诚、决绝的各种情感一齐涌上心头;③以笛音收束全诗,为全诗增添了悠远的韵味,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每点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9.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20.C( 其它选项和语段整体情感色彩不合。)
21.①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 ②那融化的雪水 ③浪花往上抛
五、写作(60分)
22. 试题解析:本题由三个材料和写作要求组成。从试题材料看,选择从古代、现代到当代的三个典型材料,既形成时间跨度,也保持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使考生能够在不同的时空中进行思考、展开论证。
从试题内在关系看,这是一个“个人”与“时代”互动关系型题目。命题态度鲜明,旨在引导考生在阅读试题所给材料和必修一上册《沁园春 长沙》《百合花》《喜看稻菽千重浪》《归园田居》等资料的基础上思考个人和时代之间的互动性关系。当然,这种思考不是随意的,而是要紧扣材料内容。结合材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根据材料一“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黑暗混乱时代,作为个人的“我”要“独清”,要保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作为个人的“我”要“独醒”独立清醒,有自我价值追求,这样才能影响时代。从材料一看,强调在黑暗时代背景下坚守个体价值的重要方式,但这种方式对时代的影响是渐变的,不是“暴风骤雨式”的,以较为缓慢的方式才能影响和改变时代。二是从材料二看,“1935年“一二 九”爱国救亡运动”指出当时黑暗落后的时代特征,蒋南翔发出的时代呼喊不仅是个体独立自由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将个体的人生追求和唤醒更多有志青年参与到党领导的时代变革相结合,具有改变旧时代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样才能推动时代剧变,迎来新时代。三是从材料三看,时代背景是国家发展的新时代,是和谐稳定繁荣发展的时代,在新时代作为“广大青年”的个体要利用时代发展契机,肩负时代使命,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用不懈奋斗推动新时代继续向前发展。由此可形成作文核心立意是“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三个主要论证方向是“黑暗时代中的个体坚守与时代渐变”“黑暗时代中的个体改革与时代剧变”“新时代中个体奋斗与助推时代”,三者是紧密联系的整体。
高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必修一上册课文和当前时事政治、其他作文素材积累基础上有相对充足的作文素材可供此次作文使用,学生有话可说;“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充分体现了学生个体“我”的想法,能够通过材料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个人与时代的互动性关系是此次作文写作的难点和梯度,对学生素材的有效运用和逻辑思维训练大有裨益。
参考译文:
孙权,字仲谋。他的兄长孙策已经平定江东各郡,孙权当时十五岁,孙策任用他做了阳羡县长。郡守察举他为孝廉,州牧推荐他为茂才,代理奉义校尉。建安四年,孙权跟随孙策进军到沙羡讨伐黄祖。建安五年,孙策去世,把军政大事交给孙权,孙权悲哭不停。孙策的长史张昭对孙权说:“孝廉,这难道是痛哭的时候吗?现在朝廷内外坏人竞争角逐,豺狼一般的坏人充满道路,你却想要哀痛兄长,顾念丧制礼仪,这就好像是打开大门向盗贼作揖,这不能算是仁德。”于是就改换了孙权的丧服,扶着让他上马,让他出外巡阅军队。张昭、周瑜等人认为孙权可以同他们一起成就伟业,所以倾心辅助他。孙权招揽才能杰出的人,分派部署各将领,镇守安抚山越部族,讨伐不服从命令的。
荆州牧刘表死了,鲁肃请求奉命前去吊唁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并趁机观察荆州的变化。鲁肃还没有到达荆州,而曹操率军已经逼近荆州边境,刘表的儿子刘琮率全体部众投降。刘备想要向南渡过长江,鲁肃同他相见,便传达孙权旨意,向他分析说明成败的道理。刘备进军驻守夏口,派诸葛亮去拜见孙权,孙权派周瑜、程普等出发。这时曹操刚刚得到了刘表的部众,军容气势很强盛,孙权的众位谋议之士看到曹操的军威声势全都感到害怕,多数人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只有周瑜、鲁肃坚持抵抗曹操的意见,想法和孙权相同。周瑜、程普任左右都督,各自率领一万人,和刘备一起进军,与曹操在赤壁相遇,大败曹操的部队。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征讨关羽,先派吕蒙袭击公安,俘获将军士仁。吕蒙到达南郡,南郡太守糜芳献城投降。吕蒙占领江陵,安慰抚恤城中老幼。陆逊另外夺取了宜都,返回驻扎在夷陵,扼守峡口来防备蜀军。关羽返回当阳,向西去守卫麦城。孙权派人诱降他。关羽假装投降,在城墙上竖起旗帜、立了假人,借机逃跑,军队瓦解逃散,只剩下十多名骑兵。孙权先派朱然、潘璋截断关羽必经的捷路。十二月,潘璋的司马马忠在章乡俘获了关羽和他的儿子关平、都督赵累等人,于是就平定了荆州。
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曹操去世,太子曹丕接任丞相、魏王。冬季,继任的魏王曹丕称帝,改纪元年号为黄初。黄初二年四月,刘备在蜀称帝。
黄初二年八月,修筑武昌城,孙权下命令给众将领说:“生存时不忘灭亡,安逸时定要考虑危险,这是古人有益的教导。何况现在我们处在边境地区,豺狼一样的坏人往来不断,难道能够轻视疏忽而不考虑变故灾难吗?最近听说众位将领出入,各自崇尚谦和简约,不带随从武器,这远不是考虑周到、爱护自己的做法。保全自己,留名后世,来使君主和亲人安心,这与陷入危机和蒙受耻辱相比,那个更好呢?应该严加警惕戒备,致力于崇尚大节,来称我的心意。”
PAGE
高一语文答案 第3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