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两弹元勋邓稼先》课件及教学设计(语文版七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两弹元勋邓稼先》课件及教学设计(语文版七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11-15 12:44:00

文档简介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
重点:学习本文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注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特色。
难点: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2.???? 体会文章运用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楚的手法。
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后讲解:“两弹”指原子弹和氢弹。原子障是利用铀、钚等原子核分裂所产生的原子能进行杀伤和破坏的一种高效能炸弹;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元勋”,立大功的人。邓稼先,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主要理论设计者。
2.介绍邓稼先的主要事迹:邓稼先,安徽人,核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28年,在戈壁荒漠艰苦创业,先后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方案和一系列的模拟试验,为“两弹”的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被国际社会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邓稼先。
(二)阅读要求
1.???? 讲明本文属人物通讯,在阅读中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 了解本文利用小标题的形式和三个小标题以过程为序的特点。
3.???? 用红笔在文中画出生词和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理解词义。
(二)?? 、词的落实
(三)?? 析文章的结构
本文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个部分组成。
1.???? 引子:(引起正文的文字)从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
2.???? 第一部分:“要放一个‘大炮仗’”。写邓稼先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从此销声匿迹。
3.???? 第二部分:“艰苦创业的年月”。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事迹。
4.???? 第三部分:“这里就是战场”。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事迹。
提问:按小标题安排文章层次,可以以时间、空间为序,也可以以人物性格为序,本文的小标题以什么为序?
回答: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的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
提问:能不能具体说说?
回答:本文先写邓稼先接受使命,写到原子弹的研制,进而写到氢弹的研制。
提问:三个部分的标题设置是以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作者在写这三个部分的内容时,是否仅仅叙写了过程?
回答:不是仅仅写过程,而是在过程的叙述中表现人物的精神。
老师点拨:人物通讯多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如果仅仅叙述故事的情节、过程而忽略了写人,就与人物通讯手要求相悖,因此,这三个部分中,在叙写过程的同时作者牢牢抓住人物精神和性格特征来写,人物就鲜活起来了。
提问:作者在第一部分中侧重表现邓稼先的什么精神品质?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回答要点:写他的崇高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感情。主要写他接受任务时的复杂心情,和妻子彻夜长谈的情景。
提问:邓稼先告诉妻子他要调动工作,并没有提到关于参加原子弹研制的消息,这写出了他性格特征的哪一方面?
回答:严守国家机密,即便是亲人也不肯吐露一字。原则性强。
提问:邓稼先与妻子的谈话中,你觉得哪一句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和他献身祖国的品质?
回答:“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
老师点拨:这一部分重点写他接受任务那一天的激动心情:听到消息时的惊恐、胆怯,想到不能与妻、子一起生活的惆怅,想到能为祖国研制核武器时的激动与喜悦,作者把人物复杂的情感全部浓缩在他与妻子说的一句话中,质朴无华,非常真实地表现了他当时的心情,突出了他为祖国利益而义无反顾和无私无畏!他的举动源于他对祖国的挚爱,文中写到他冲破阻挠回到祖国和战争年代颠沛流离的往事,就揭示了他思想感情的基础
提问:作者在第二部分中侧重表现邓稼先的什么品质?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回答要点:写他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主要写他克服困难,“一切从头干起”,终于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
提问:在原子弹的研制过程中,他们都遇到了哪些困难?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回答:物质条件极差,前苏联的背信弃义,国外资料的严密封锁。
提问:作者写这些目的是什么?
回答:突出当时条件的艰苦、创业的艰难,为更好地刻画人物服务。
老师点拨:这一部分作者把重点放在表现邓稼先把全部精力用在工作上的无私奉献精神。他废寝忘食、含辛茹苦,精心勾画原子弹理论计算的轮廓,认真计算种种数据,自1959年秋接受任务仅用了一年时间,就高效高质完成了理论研究工作,终于迎来了“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原子弹一声爆响!
提问:作者在第三部分中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品质?是怎样表现的?
回答要点:写他哪里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的献身精神,通过写他组织参加并圆满完成氢弹的设计工作来表现的。
老师点拨:第三部分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事迹。重点写他作为一名组织者和参加者身先士卒,哪里危险就出现在哪里文章先概括叙述他与同伴的艰苦努力,详写在一次地下核试验前,他与大家冒着刺骨寒风和零下三十多度严寒排除故障的故事,以用开庆功会时因过度劳累而晕倒、抢救一夜苏醒后问的第一件事,突出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崇高精神。
(四)?? 板书设计
“两弹”元勋邓稼先
顾迈南
一?? 结构与内容
引子:(引出正文)
接受使命,参加研制:重点写激动心情。(爱国情怀,崇高使命)
扎实敬业,完成设计:重点写敬业精神。(扎实严谨,艰苦创业)
再接再厉,无私奉献:重点写献身精神。(身先士卒,献身祖国)
?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本文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分析本文写作特色(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1.? 过程为序,各有侧重。
本文以邓稼先与“两弹”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从接受使命写到原子弹研制,进而写到氢弹研制。文章不仅仅写了过程,而是在过程的叙述中表现人物精神。三个部分各有侧重,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整个过程,又有重点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和精神。每个局部各有侧重,而全文整体上又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人物的面貌。
2.? 点突出,详略得当。
写一个人物经历,尤其是时间跨度较大的,不平凡的经历,就必须对生活素材有所选择,有所取舍,突出重点。本文既有面的交待,又有点的概述,在详略安排上,作者独具匠心,把点与面两者交融,既照顾全局,又突出重点。
2.? 注重细节,刻画人物。
本文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注意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如在写邓稼先参与地下核试验的研制这一事件时,写得最为详细,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有情节,有具体场景的故事,其中对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十分细腻动人。十分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3.? 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本文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作者写环境的艰苦对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三、板书设计
?
?
二? 写作特色
1.? 过程为序,各有侧重。
2.?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3.? 注重细节,刻画人物。
4.? 环境描写,侧面烘托。
?
?
四、作业:(可根据学生及相应条件的实际,灵活安排)
课件17张PPT。“两弹”元勋邓稼先
           顾迈南 41年前的深秋季节,在我国西北部上空,一声春雷般的巨响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核技术。随后不久,中国第一枚核导弹、第一颗氢弹相继试验爆炸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浩瀚无垠的太空。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极大地振奋了国威、军威,奠定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在军事博物馆的藏品和陈列中,就保留着众多“两弹一星”事业留下的历史足印:中国第一枚地地导弹"东风1号",第一枚可携载核弹头的"东风2号",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还有第一颗原子弹爆心纪念碑,研制原子弹、氢弹使用的手摇式计算机……
  这一件件珍贵实物,每天都向成升上万的观众计说着感人肺腑的故事。这里,让我们想起了这台手摇式计算机和它的主人邓稼先。
  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邓稼先回到祖国后,他抵达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天安门广场仰望中国猎猎飘扬的五星红旗。1958年,他最早一批投入了原子弹研制的行列。在苏联专家撤走之后,担当起原子弹理论设计负责人的重任。
  如果把原子弹比作一条龙,那么,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就是"龙头"。在国外严密封锁的情况下,邓稼先领导的理论部要用数学手段模拟原子弹爆炸。可是,他们拥有的主要运算工具,就是这种每秒10次到几百次的手摇式计算机。有一次,为了一个关键的数据,邓稼先带领十几个年轻人一天三班倒,用4台手摇式计算机日夜连轴转。
  从黎明到深夜,理论部办公楼灯光通明,计算稿纸装了几十麻袋,堆满了整整一间房。科学家与年轻人一同攻关,反复讨论计算结果,终于摸清了原子弹内爆过程的物理规律,迈出了中国独立研制核武器的第一步。在原子弹研制史上,这是一件大事,被称为"九次运算",这台手摇式计算机就是历史的见证。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赞叹:"九次运算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
  1963年初,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按预定计划诞生。刚刚39岁的邓稼先,在这份具有历史性的文件上郑重地签署了自己的名字。
  公元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 消息迅速传遍全球,著名美籍华人记者赵浩生写道:“在海外中国人的眼中,那蘑菇状烟云是怒放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花朵,那以报纸、广播传出的新闻,是彩笔写在万里云天上的万金家书。”
  在全国人民为原子弹试验成功欢腾的时候,邓稼先的岳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德珩老人,也兴奋地与老朋友、著名科学家严济慈一起议论:“咱们中国能自己造出原子弹来,不知谁有这么大本事?”知道内情的严济慈哈哈大笑:“去问问你的女婿吧!”
  这毫不奇怪。当时,研制原子弹是非常秘密的事业,“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成为人人自觉遵守的戒律。30年代曾与邓稼先在北京崇德中学一起读书的美籍华人杨振宁,此时已经是名扬世界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而同样才智超群的邓稼先却长期隐姓埋名,奔波在深山野岭和戈壁滩上。
  有人曾这样比喻他俩:在20世纪中叶的科学天幕上,有两颗炎黄子孙引为自豪的闪亮星斗,它们分别升起在太平洋两岸。但他们的“根”都在中国,他们是从小在北京一起长大的挚友。留在太平洋西岸的这位,虽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却成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文革”期间,一次核试验出现了偶然事故。为防止事故扩大,邓稼先不顾众人拦阻,亲自冲入事故发生区查明原因,但他自己却受到了超剂量的辐射。
  1986年,毕生拼搏、积劳成疾的邓稼先被诊断为癌症。第三次手术后,身体已极度虚弱。他明知生命就要走到尽头,仍在病榻上和于敏等几位科学家一起分析世界军事科技动态,共同起草了一份给党中央的报告,提出尖端武器发展的若干紧迫问题。当邓稼先颤颤巍巍的手最终在报告上签完自己的名字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他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奋斗28年,此刻完成了饱含满腔心血的生命绝唱!
  正是这一建议,推动了我国核武器小型化进程,为确保我国自卫核威慑能力的有效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62岁的邓稼先走了,永远闭上了那双闪烁着睿智的双眼,中华民族痛失英才。从外地匆赶来的张爱萍上将,含着热泪为邓稼先挥豪写下一首撼动人心的诗词:
  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一颗耀眼的科学巨星陨落了。但他的名字将永垂史册!
生字词:惶恐 huáng 和泥 huó 王淦昌 gàn
胆怯qiè 含辛茹苦rú 许德珩héng
销声匿迹nì 蓦地mò 聂荣臻zhēn
浩瀚hàn 欺凌 líng 彭桓武huán
风尘仆仆pú 寥寥无几liáo
国破家亡:国家覆亡,家庭毁灭
水落石出:比喻到了一定的时候,事情就会真相大白
风餐露宿:在风中吃饭,在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
外生活的艰辛
简介作者
顾迈南,女,1931年11月29日生于山东章丘,1950年参加T作,1953年进入新华社。1962年起任专职科学记者,以新闻和通讯的形式,报道了中国科技界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出版了专著《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奋斗之路》《炎黄之光》《华罗庚传》等。 [问题一]文章的结构形式有何特点? 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主体内容共同组成 。[问题二]文章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引子:从20世纪40年代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
第一部分:写邓稼先接受使命时的激动和喜悦,突出他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使命感。
第二部分: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作出贡献的事迹。
第三部分:写邓稼先再接再励,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巨大代价的事迹。 [问题三] 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
(本文的三个小标题的位置可以互换吗?
为什么?) 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从接受使命写到原子弹研制,进而写到氢弹研制,在过程的叙述中表现人物的精神。[问题四]课文表现了邓稼先的哪些可贵精神?从文中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邓稼先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在“要放个‘大炮仗’”这部分集中写了这方面的精神。1950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邓稼先,至1958年已成为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物理学家,但为了研制原子弹这一艰巨、光荣、伟大的工作,他无比激动而又喜悦地走到了原子弹设计研制的第一线,从事鲜为人知的工作,并从此在公开场合销声匿迹。 (2)邓稼先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在“艰苦创业的年月”这部分有不少这样的例子。(3)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搞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是研制原子弹的先行工作,关系重大。有史以来,中国人谁也没有造过原子弹,无所谓什么权威。在外国资料严密封锁的情况下,邓稼先边读书,边讲授。年轻人叫他邓老师,他说:“你们甭叫我邓老师,咱们一块干吧!" (4)超凡的创造才能,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如在苏联专家全部撤走的情况下,带领科研人员 自力更生研制战略核武器。又如,有一次,为了把一个问题弄个水落石出……数据是正确可靠的。再如,有一次,核装置下到深处时,突然信号测不到。在这危急关头,邓稼先和大家从夜里十二点一直讨论到天亮,最后邓稼先凭着勇进的胆识、稳健的判断做出现场处理的决定,并顺利排除了故障。 [问题五]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请你结合对本文的了解,你认为人物通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人物通讯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要求所举事例绝对真实,不仅叙述故事情节,还应着重刻画人,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讨论写作特点 : 1·过程为序,各有侧重。?2·点面结合,概述细写交融。 ? ? 文章有面的交代,有点的叙述,有对工作过程和人物事迹的概括叙述,也有对具体事件的细致描写,两相交融,既照顾了全局,又突出了重点。
?3·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细腻。
?4·环境烘托,表现人物。 ? ? 文章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研究院开始时"只是一片庄稼地"、科技人员寥寥无几、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大戈壁的风刀霜剑、苏联毁约、国外资料严密封锁、没有大型计算机等等。从物质条件到技术条件,从自然环境到政治环境,都是异常艰苦。文章充分突出环境的艰苦,对表现人物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