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说课稿
一、前后联系说教材
《窃读记》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我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因为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文章中作者用自语式的独白来描绘自己的心境,表达自己的情感,对当时“窃读”的心情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三维整合说目标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怎样很好地将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例子,在赏析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表达,是我在本课教学的努力方向。这篇文章内容浅显,富有童趣,并不难懂。而“根据文章的特点,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重点语句,认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单元读写训练重点,是需要教学中着重落实的。因此,教学中我试图抓住这样几个点,引导学生去思考:第一,作者怎样窃读?抓住关键性的字词去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思考;第二,作者为什么窃读?课文开头和结尾以及作者对书的渴求都表露无疑;第三,作者自言自语式的心理表白。这样的写法,经常被我们运用到日记中,这叫心理描写。读和写的结合,也是本课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去回忆自己做一件事前后的思想斗争,并学习这种写法。所以,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本课生字,掌握“贪婪、知趣、饥肠辘辘”等词语。
2、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让自己感受深刻的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并学习写话。
教学重点是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是领悟作者通过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
三、提炼优化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方面,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一中心句,采用整体感知、自主探究、精细阅读、概括提炼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环环相扣说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分4个环节依次推进。
(一)巧解“窃”字,理解“窃读”
看到题目“窃读记”,不由会让我们想起鲁迅笔下孔乙己那“窃书不算偷”的话来。孔已己“窃”的是书,而本文作者“窃”的则是读,虽然目的相似,但情趣却大相径庭。因此,引导学生准确读懂“窃”字的含义,对于体会“窃读”的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步:字面感知。在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看到“窃”字,你会想到些什么?学生想到的往往都是和“偷”、“盗”一类的字眼有关。这时,我让学生对照“窃”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准确理解“窃读”字含义,也就是 “暗中、偷偷地读书”。
第二步:语境体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知语言,是学生语文学习中我们应该着力加强的。所以我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重点解决这样两个问题:1、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文中的“窃读”指的是什么?2、文中的“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体现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由感知到规范,再到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一步明晰的过程。同时,学生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为品味“窃读”的复杂滋味奠定了基础。
(二)品读赏析,品味“窃读”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句话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其实,这一中心句这也正是阅读和理解文本的切入点。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如下两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解说“窃读”,感受渴望
活动二:品味“滋味”,个性解读
·活动一:解说“窃读”,感受渴望
1、自读自悟,感悟“窃读”
我首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我”怎样“窃读”的语句,并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词语或句子做出批注。这一教学安排,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同时,也注重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2、深抓词句,解说“窃读”
为帮助学生读懂“窃读”的真正内涵,我紧扣课标要求,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反复品味,在指导学生读懂“窃读”内涵的同时,感受作者对读书的强烈渴望。交流时,请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概括自己对“窃读”的理解。
“这是 的窃读。”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窃读”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例如,在引导学生抓住”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一句感受“我”对阅读的强烈渴望时,我引导学生从关键词“贪婪”和“饿狼”入手,用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等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者对读书的强烈渴盼。并让学生体会“我”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感受语言表达精妙的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读书的如饥似渴。从而感受到这是如饥似渴的窃读。
这样学生就在品味文章中对动作、心理细致入微的描写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了“我”读书是那样如饥似渴,那样艰辛不易,那样执着痴迷……对“窃读”的理解更加深入,更加立体。
3、总结学法,迁移运用
读文重在得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适时总结学习方法:“抓住文章中细致入微的动作和心理描写,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帮助我们读懂文章的一种好方法。
接着引领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品味窃读的“滋味”。
·活动二:品味“滋味”,个性解读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教学中的“扶”与“放”的训练过程,在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我仍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一中心句为切入点,抓关键词“快乐”和“惧怕”,引导学生继续采用“抓住文章中细致入微的动作和心理描写,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在勾画、品读、想象、交流的过程中个性化地体会窃读的百般滋味。
交流时,请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概括自己对窃读“滋味”的理解。
“当 时,这是 的读书滋味。”
由于有了上一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我”如何“窃读”的理解做为感情基础,学生对“滋味”的体会一定也是丰富多彩的。
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我引导学生就窃读的“滋味”进行归纳梳理:
进入书店前,“我”的心里是——急切而又盼望的滋味。
来到书店,担心书被人家买去了———又喜又忧的滋味
读书啊,贪婪的读书啊!一页、两页———贪婪的滋味
有时候放下书知趣的走开———察言观色的滋味
下雨的时候,人家不说我了,雨下的再大一些呀——暗自庆幸的滋味
啊,终于天已晚了,把书放回书架——恋恋不舍的滋味
饥肠辘辘,双腿麻木——忍饥受累的滋味
这既是文章脉络的整体回顾,同时也使学生结合上下文以及自己的读书感受,对窃读的复杂滋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资料拓展,感受“窃读”动力
窃读之“乐”,乐在收获,乐在满足;而窃读之“苦”,又苦在惧怕,苦在艰辛。由此,我引发学生思考:面对如此艰辛的窃读之苦而女孩依然窃读如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此时,我相机展示作者林海音的图片及生平事迹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这位“台湾文学之母”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接着引领孩子回归文本,理解并深情朗读文末之句“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引导学生理解“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这既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拓展延伸,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阅读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指导抄写, 积累读书收获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告诉我们“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
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上安排10分钟,天天练习。”
因此,我精心设计了一张“阅读摘抄卡”,让学生认认真真摘抄课文中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书摘抄卡的使用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简便易行的阅读积累的方法,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认真写好每一个字的情感。同时,我还告诉学生,抄写的过程也在是品尝阅读收获的滋味。
(六)板书设计:
窃读记
滋味 动作
快乐 惧怕 心理
我的板书设计,是文章主要内容和学生阅读重点的一个体现,简洁、清楚、有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