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优质课件(共25张PPT)-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优质课件(共25张PPT)-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4 07:27:2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6张PPT)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标要求:
1.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一)原始社会
实质: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a.土地属于国家(即属于周王) b.层层分封,不得转让与买卖c.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d.形同井字
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
1)、特点:
(概念)
2)、性质:
3)、地位:
4)、兴衰:
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兴盛的原因:
分封制的作用
瓦解的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根本原因)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导致土地转让、劳动力流失。
③各国的税制改革——直接原因
鲁国“初税亩”:
秦商鞅变法:
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合法性。
1)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的原因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根本原因
②战争频繁导致土地转让、劳动力流失
③各国的税制改革
封建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 农民向国家纳税
地主土地私有制
出租给农民耕种 农民向地主交租
自耕农(小农)土地私有制
农民自耕 向国家纳税
(一部分土地)
(大部分土地)
(少量土地)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几种形式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土地分配制度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的表现
春秋战国
汉朝
曹魏
南北朝
唐朝
宋朝
明清
盛行授田制,土地国有、定期重新分配;私有土地少。
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势力日益膨胀,出现许多自给自足的大庄园。
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制盛行,存在较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
前期推行均田制;后期,均田制瓦解,土地基本私有化,土地兼并严重。
租佃制普及全国,地主佃农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地权分配并非过于集中。
曹魏时期,为解决军粮供应的困难和安置流民推行屯田制。
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屯田区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封建国家。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485-780),国有土地比重大。
3.土地兼并及政策
(1)历代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草拟的一条鞭法,清朝康熙年间的摊人丁入亩制度;民国孙中山提出的节制资本、扶助农工、联俄联共三大政策,中共在解放区的土改,国民党在台湾的土改等。
(2)宋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①推动了荒地的开垦,扩大了全国耕地面积。
②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使土地能够集约化经营,腾出大量劳动力。③地主依靠土地积累了财富,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均田制
均田制始于北魏,隋唐时进一步发展,
唐中后期衰落。
政府除了将百姓原有的田地算作政府的
“授田”外,还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
或少地的农民。百姓每年向国家缴纳一定数
量的租税,还要服徭役和兵役,隋唐时,规
定可以纳绢代役。
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拥有
少量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荒地得
到开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思考:为什么宋代还会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呢
原因:土地兼并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通过土地兼并,土地流转到地主手中,然后地主将土地租佃给农民耕种时,佃农可以租借地主齐全的农具或牲畜进行耕种,从而相对于更多依靠人力的自耕农耕作方式来讲,更能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而且租佃制下的佃农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因此有一定自主权的佃农生产积极性较高;而且通过土地兼并,大量丧失土地的农民可以从事手工业或商业生产,从而有利于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明朝政府为整顿
田赋,多次在全国丈
量土地,登记每块土
地的面积、地形、四
至和田主姓名,并绘
制图册,因所绘田亩
图形很像鱼鳞,所以
称为“鱼鳞图册”,
它是确定土地所有权
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二、“重农抑商”
1.起源:战国秦国商鞅变法
重官商、抑私商,但重视商业。
大多数时候,国家实行重农抑商,并不是要完全取消商业,而是要把商业抓到政府手里,变成政府控制的商业。 ——李伯重
含义:
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演变过程:
战国: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提出)
汉代:
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
明清:
继承专卖制度、抑制民营手工业及商业。
2.重农抑商措施
(1)重农措施
①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②管制粮食贸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
③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④ 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① 货币官铸。
②重要行业采取官营或者专卖,不许私商染指。
③平抑物价。④对工商业者加重征税。
⑤限制、歧视商人(商人及其子孙不得为官;商人不能拥有土地;商人不能穿高级衣料的衣服,不能乘车、骑马等;)。
(2)抑商
(1)统治者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价值取向。
(2)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通过国家立法(如汉代的贱商令)、征收重税(如算缗、告缗等)、国家垄断经营(如汉代的盐铁官营、清代的矿禁政策等)等方式来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问题: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还有哪些表现
(1)农业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2)可以通过征收赋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3)有利于稳定社会,巩固封建统治。(重要原因)
(4)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根本原因)
(5)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重农
抑商
1.原因
2.目的:
直接目的:保护小农经济。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评价:
有利于封建社会初期的政治和经济稳定,当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分析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目的及评价?
材料一 1381年明政府规定:“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1506年又“禁商贩、仆役、倡役、下贱不许服用貂裘。”1521年还规定:“商贾、技艺之家器皿不许用银。”
——《明史》卷67《舆服志》
材料二 清代关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除正税外,还有各种名目的杂税,如康熙年间江西南昌、饶州、吉安、抚州四府,原先的“岁额无多”,但“有司假以侵渔,吏胥又从而苛之,多征且至一二十倍”。
——康熙《江西志》卷172
材料三 “……朕(雍正)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苦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 摘自《大清会典事例》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
对其生活方式进行限制
提高所交税额
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
1、含义:
①海禁政策:
指明清两代严禁人民出海贸易
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
②闭关锁国政策: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具体:1.反对倭寇的侵扰
2.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3.统治者盲目自大
根本: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原因:
原因 表现 影响
明朝海禁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1)从暂时、局部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也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
(2)从长远、全局来看: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落伍于世界。
清代闭关锁国 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
影响:
①积极影响
作为一种防御手段有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②消极影响
闭关政策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政策,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
使中国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限制了中外文化的正常交流,妨碍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输入。
严重阻碍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使中国脱离世界潮流,与西方差距越来越大,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诸国的重要原因。
闭关锁国
清朝时期的
广州商馆区
清朝时期
广州十三行,
是唯一准许与
外商打交道的
商行。
“海禁”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比较项
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影响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
内容
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
目的
明清时期
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实施时期
17-18世纪中国与西方的差距
中 国 西 方
政治
经济
对外关系
思想文化
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
并达到顶峰
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
封建自然经济居主导,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工场手工业时期,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8世纪中后期开始
工业革命
“海禁”、“闭关锁国”;闭目塞听,盲目自大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
文化专制;钳制思想
文字狱,八股取士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想解放
1.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B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2.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答案】D
课堂练习
3.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土地国有制、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以下表述正确的是(B )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一直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基础
③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重农抑商”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基础
④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上述土地所有制形式在中国逐渐消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B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5.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 D )
A.农本思想被否定 B.重商主义盛行
C.传统义利观废弛 D.抑商观念削弱
6.据某学者统计,明代从洪武到嘉靖200年间主要实行“海禁”,隆庆、万历以后部分“开禁”,“海禁”时间是“开禁”的3倍;清代前期196年,39年“闭关”,157年基本开放,其中1757—1840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的“半闭关”。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A )
A.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B.旨在保护民族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国内各地区长途贩运贸易的兴起 D.反映出经济状况逐渐恶化
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