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22届高三1月第五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
(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3*15=45分)
1.在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中,特别是在祭器中发现,贯穿西周13位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不再出现让“神”决定一切的内容,更多的是围绕着赞美天佑、颂扬美德、军功记事、分封田亩、世代历史、先王训政等。这表明,西周时期
A.青铜铸造艺术得到发展 B.国家管理意识发生改变
C.“德治”思想开始出现 D.血缘宗法政治体系完备
2.鲁国在鲁宜公十五年实行“初税亩”。如表是春秋三传对其做的解读,三者皆认为鲁国的“初税亩”
春秋三传 对“初税亩”的注解
《谷粱传》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公羊传》 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
《左传》 以丰财也
A.确立了什一税原则 B.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C.催生了土地私有制 D.建立了中国税收制度
3.某学者认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并非是对分封制的全盘否定,“推恩”与否由诸侯王自行决定。此外,汉武帝还将自己的儿子大肆分封。该学者意在说明,汉武帝通过此举
A.强化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缓和朝廷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 D.使王国彼此分立并互相牵制
4.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 B.民族融合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
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 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
5.有学者认为,唐前期,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构成一个完整的辅助皇权运行的最高政务裁决系统,三省官员在上行和下行政务文书中的签署,体现了按照环节分工、分层决策、互相制衡的政务运行机制。在他看来当时
A.政务文书利于辅政制度的有效运行 B.尚书省是最高政务裁决系统的核心
C.程序分权有效制约了皇帝的决定权 D.中央官僚机构膨胀降低了行政效率
6.在宋代,马球被定为“军礼”,每年三月在都城汴京的大明殿前举行盛大打球礼,皇帝亲自上场打球。球场外树起24面红旗,进一球称得一筹,得一筹者得一面红旗。按规定第一球要由皇帝打进,然后球手驰马争击。材料反映的宋代马球运动( )
A.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B.逐渐走向社会各阶层
C.礼仪隆重而又复杂 D.深受官方哲学的影响
7.由于明清时期人口的不断增长,形成了大量剩余劳动力,遂使任何以节省劳动力为目的的技术变革都不可能出现,中国历史便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陷人张献忠式大屠杀的悲惨循环当中。这说明明清时期
A.社会转型的异常艰难 B.人地矛盾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
C.技术变革的迫切需要 D.人口膨胀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
8.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家庭生活把个人束缚在人类之外的自然界,而城邦的公共空间如宗教场所、生活场所、运动场所以及法律则是将个人从家庭中解放出来,虽然后者也将个人带入了城邦新的束缚。材料旨在说明
A.人的发展受制于个人空间 B.城邦民主依赖于公共空间
C.城邦制度促进个人的发展 D.雅典公民更关注家庭生活
9.古代希腊在每届奥林匹亚节开幕前,主办方会派出使者前往各城邦公布《神圣休战条约》,敦促各邦为节庆的献祭和竞赛作好准备,为参加节庆的行人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提醒交战的城邦暂停一切军事敌对行动,全力配合公共庆典。奥林匹亚节的开展
A.使政治斗争延伸到了体育 B.培育了希腊人的文化认同意识
C.化解了城邦间的矛盾纷争 D.促进了民主政治不断走向成熟
10.在古罗马一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几乎所有里程碑式的事件都要诉诸法律形式,各种成果也都要以成文立法、决议等形式正式固定下来,甚至元老院等组织的工作过程,罗马人都“刻板地”用程序法予以规定。材料表明
A.罗马人已建立起对法律的信仰 B.罗马法本身是特定社会的产物
C.崇尚理性是罗马人的重要特色 D.罗马法是多元精神的典型范例
11.清代前期,地方社会士绅的社会职能局限于办理修桥铺路这样的地方公共事务;咸、同以后,士绅势力在地方社会趋于活跃,时人指出:“自治机关所概甚广,远如保甲守望,戒烟各局,近如理财、财政、公议各所,亦皆系地方自治性质。”这说明( )
A.洋务运动改变了晚清政局 B.维新思想影响了士绅职能
C.传统的政治秩序受到冲击 D.地方士绅阶层产生了分裂
12.1864年后,清廷急欲恢复江南地区的八旗兵驻防旧制,但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八旗兵制改革,江宁(即南京)驻防旧制也未能完全恢复。这主要是因为
A.农民运动的沉重打击 B.新军军制已取代八旗旧制
C.清政府权力结构变动 D.江南地区的经济遭受重创
13.1894年6月7日,张謇致函翁同穌,建议:“饬北洋驻威海援朝鲜”,“援朝鲜之兵,应由水陆两路”。在中日宣战后,他又在致翁同龢的信中写道:“我之兵船规利图便,遇有可乘之机,飙驰前进,或毁其船厂,或沉其战船。”张謇的这些策略意在
A.呼吁重视海军建设 B.主张出兵援助朝鲜
C.争取时间获得外援 D.坚决抵抗日本侵略
14.义和团运动期间,《清议报》发表了一系列的专文∶"……有志者乘其(义和团运动)机而导之以国民之义务……那么可望20世纪之中国将‘张自由之旗鼓'‘夺回自由之民权'‘扫专制之颓风'‘开共和之善政'。"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改良了中国政治体制 B.有利于民主思想发展
C.提倡民主与自由思想 D.挽救了清王朝的统治
15.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曾向英、美、德、法四国银行团借款,对方却以“金融中立”为由拒绝。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向四国银行团提出借款,其中包括南京临时政府急需的700万两。在英国公使的推动下,四国银行团在第二天即向南京临时政府拨银200万两。这说明当时
A.西方列强的侵华方针发生了改变 B.南京临时政府丧失了中央政府的地位
C.西方列强支持中国废除君主政体 D.列强力图阻止中国走向独立富强之路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5分)
2、主观题(55分)
(一)必做题(43分)
1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早期的地图基本上是手绘的。两宋时期开始制作石刻地图和印刷地图。石刻地图可以拓片的形式传播四方,印刷地图更可为一般平民收藏和使用。据《古杭杂记》载,“驿路有白塔桥,印卖《朝京里程图》,士大夫往临安,必买以披阅”。
宋代印刷地图流传下来的较多,多是作为书籍插图得以传世。大约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在儒学经典的图释中出现,可称为释经图,如杨甲《六经图》所附《十五国风地理图》、程大川《禹贡山川地理图》、傅寅《禹贡说断》所附《禹贡山川总会之图》等地图,以及程公说《春秋分纪》中的《九州指掌图》;第二种是类书插图,如南宋末成书的《事林广记》,地舆类有《历代国都图》《历代舆图》,宫室类有宋东京图三幅;第三种是方志地图,主要是各州县城市地图。
——摘编自《文物中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宋时期地图的特点,并分析其广为流传的原因。(8分)
(2)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两宋时期地图的史学价值?(4分)
1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紀,战国和古腊面临相似的历史境地,它们都陷入了内部极度战乱:战乱中都出现了统一运动……大批知识分子为统一运动上下奔走,提出了大量哲学、政治、道德命题。而统一运动的结果不同。希腊形成了亚历山大帝国,仅七年即分裂,其后三大继承者王国内斗100年,被罗马逐一兼并。战国形成了大一统秦王朝,虽14年后崩溃,但很快就再次兴起了大一统汉王朝。泰汉制度被历代王朝所继承,整整组给200余年,相似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结果 这是因为不同的文明根性,中华文明的核心要义是一颗秩序优先”,希腊文明的核心要义则是“自由优先",两种文明根性塑造了两种不同的道路。
西方不断走向分。从地域上分,从民族上分,从语言上分,其间也有统一的努力,如罗马的努力,基督教的努力。但分的趋势占据主流,最终归结到了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中国则不断走向合。从地域上合,从民族上合,从语言上合。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虽然哲学体系差异极大,但有一条共同的底线,即建立“统一秩序”。其间也有分离的时期,但合的趋势占主流,造就了中华文明的集体主义根性。
材料二 先泰时期,华夏人和异族之间没有绝对界限,它以是否尊重和认同中国的仁义道德与中国文化来作为“华夷之辩”的标准,不以种族、民族为基础,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为后世多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城邦始终存在希腊人和蛮族的界限。希腊城邦有投票权的“公民”必须是世代诞生于本地的同族。外邦人无法获得政治权力,更别说成为领袖…….这正是“希腊帝国”的精髓——内部是民主,外部是殖民;上面是公民,下面是奴隶。这种双重标准的希腊式帝国,是日后欧洲帝国的精神原型与政治模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潘岳《战国与希腊:中西文明根性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秩序优先”和希腊文明"自由优先"这两种不同核心要义各自产生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先秦时期“华夷之辨”的内涵及特点。并指出古希腊民族国家思想产生的消极影响。(8分)
1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74~1885年,清政府内部发生了关于国防战略问题的激烈争论,主要有三派不同的看法,李鸿章等人认为:“海疆不防,则心腹之大患愈棘,当前以海防为急务,西北边塞战守现有边界,且屯且耕,不必急于进取”。湖南巡抚王文韶主张:“海疆之忠,不能无因而至,视成败以为动静者,则西陲军务也。目前之计,尚宜全力西征,但使俄人不能逞志于西北,则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左宗棠则提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摘编自张璐漫《晚清国防战略转型研究》等
从材料中任选一派提炼其国防战略的观点,并结合所学世界或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二)选做题(从19、20、21题中任选一题作答)(12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太平天国初期的科举考试年年进行。另外,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除以天王生日为期的“天试”外,尚有东、北翼试,一年四次的京试各自开科取士,各自出金榜。为倡导男女平等,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还举行了女试,这一创举对近现代女子教育可谓功不可没。
太平天国科举对于考官的选拔虽然是认真的,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选拔体系,然而完备的考官制度却挽回不了太平天国虽有众多科考出身之人,却无栋梁之才的事实。这是因为太平天国科举考试中规定“其文与策论不满三百字者不录,题目写错、抬头写错者不录,误写避讳字面不合天情者不录,真草不完及字迹两样者不录……。这些不录规定以及试题内容的限定导致太平天国科考出现凡应试皆及第的奇特现象。太平天国试题多以阐述太平真主教世的道理为主,应试士子需按照这些题目阐发“天教”教理。这对于长期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也遭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强烈抵制与对抗。
——摘编自吕子辰《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
(1)根据材料,概括太平天国科举制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太平天国科举改革的作用。(6分)
20.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65年,美国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升级后,中国政府在加强对越南的军事援助的同时,向美国政府传递了一系列警示性信息,要求美国不得将战争无限制升级。美国决策者对此颇为重视,加强相互间的“信息传递”,努力理解中方的信息,并将中方的可能反应作为制定战略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同中国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美国表现出某种谨慎和克制,朝鲜战争式的中美直接军事冲突没有重演。
1969年上台的尼克松政府,面对美国在越南问题上的困境,以及从亚洲收缩力量的需要,对美国的对外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试图使之适合美国力量的限度和新的国内国际条件。1973年,美国与北越在巴黎签订了协定,越南战争基本结束。
——摘编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与中国在越南战争中没有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的原因。(6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黄兴,湖南长沙人。1903年黄兴邀请陈天华、宋教仁、章士钊等人秘密集会,商定创立华兴会,众人公举黄兴为会长。随后华兴会联络各地革命会党,议定于次年秋在长沙举行起义。事泄,黄兴逃亡日本。1905年黄兴在日本结识孙中山,大力支持孙筹组革命政党同盟会,成为会中仅次于孙中山的领袖。随后黄兴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革命分子,组织武装起义上。1911年4月23日,黄兴率领林觉民,方声洞等敢死队100余人攻打广州总督衙门,但寡不敌众,起义最终失败。后收敛遇难者,得遗体七十二具,合葬在黄花岗,世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兴是这次起义的总指挥,他勇敢无畏,身先士卒,在国内和旅居海外的华侨中贏得了崇高的威望。
武昌起义胜利后,黄兴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后袁世凯窃夺革命果实,黄兴与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先后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欲维护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结果先后失败。1916年10月,黄兴病逝于上海,年仅42岁。
(1)根据材料,概括黄兴的革命贡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以黄兴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斗争失败的原因。(6分)
历史参考答案
1.B【详解】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不再出现让“神”决定一切的内容,而是围绕着赞美天佑、颂扬美德、军功记事、分封田亩等,这说明当时社会注意力从神转向了人,国家管理意识发生改变,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青铜铭文的内容,并不能反映当时青铜铸造艺术的发展,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西周的“德治”思想,但不能表明西周时期才开始出现“德治”思想,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管理意识的改变,未涉及到血缘宗法政治,故排除D项。
2.B【详解】根据材料中“履亩十取一也”“履亩而税也”“以丰财也”等信息可知,春秋三传认为鲁国“初税亩”,按照田亩进行征税,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故选B;材料中只有《谷梁传》提及初税亩实行“什一税”原则,非三者共性,故排除A;材料并未涉及到土地私有制发展情况,而且土地私有制确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故排除C;材料只提及按田亩征税,单一的田赋不能代表中国税收制度就此建立,故排除D。
3.B【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并非是对分封制的全盘否定”“‘推恩’与否由诸侯王自行决定”“汉武帝还将自己的儿子大肆分封”等信息可知,汉武帝通过材料所述措施可以笼络诸侯王,也可以分封自己的儿子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从而达到自己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目的,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以后,血缘政治已经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了,因此材料所述汉武帝举措不是强化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A项错误;材料所述汉武帝分封自己儿子的主要目的是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缓和朝廷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不能全面概括材料,C项错误;材料所述“推恩”与否由诸侯王自行决定,这样就无法实现使王国彼此分立并相互牵制的目的,D项错误。
4.B【详解】据材料“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联系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同时在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中,江南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可见“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是各地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结果,B选项正确;材料提到,“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可见“避恶逐疫”的主旨其实是有所削弱的,A选项错误:荆楚一般指今湖北一带,不属于中原地区,且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广泛认同不代表其它各地否定本地的习俗,C选项错误:佛道合流的局面出现在隋唐时期,且各地采用荆楚之俗不能反映出儒佛道合流对思想状况的影响,D选项错误。
5.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三省体制下,上下行的政务文书签署将整个体系联系起来,有助于三省制的有效运作,A正确;题干并未强调尚书省的地位,排除B;材料未涉及皇权,排除C;官僚机构膨胀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
6.C【详解】材料“每年三月在都城汴京的大明殿前举行盛大打球礼,皇帝亲自上场打球”体现的是宋代马球运动的礼仪隆重;从材料中的过程来看,可以看出过程较为复杂,因此C正确;宋朝的军队战斗力较差,A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军礼”,并非是社会各阶层参与,B排除;材料未涉及理学的影响,D排除。故选C。
7.A【详解】材料说的是,明清时期人口膨胀导致劳动力特别廉价,这使得技术变革丧失了必要性,社会转型也就没有了可能性,故选A;人地矛盾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是首要因素,排除B;C与题意不符,排除;小农经济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排除D。
8.C【详解】汤因比认为城邦使得人们脱离了家庭的束缚,进入公共空间,这说明城邦有助于促进个人的发展,C正确;A表述绝对,排除;城邦民主依赖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D不符合史实,雅典公民更关注政治生活,排除。
9.B【详解】由材料“公布《神圣休战条约》“为节庆的献祭和竞赛作好准备"~暂停一切军事敌对行动“全力配合公共庆典”可知,体现了希腈在体育运动中提倡和平友谊,有利于培养希腊人的文化认同意识,B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C夸大了希腊奥林匹亚节的作用,排除;材料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D项。
10.A【详解】根据材料“几乎所有里程碑式的事件都要诉诸法律形式”“各种成果也都要以成文立法、决议等形式正式固定下来”“都‘刻板地’用程序法予以规定”等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罗马人将事件以法律文本形式记录下来的习惯,说明他们崇尚法律,将法律作为较高表现形式,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罗马人对法律的敬仰,没有体现罗马法产生时期的社会背景,无法得出罗马法本身是特定社会产物的结论,B项错误;根据材料“元老院等组织的工作过程,罗马人都‘刻板地’用程序法予以规定”可知,元老院组织过程不是理性,只是事实的描述,因此无法得出崇尚理性是罗马人重要特色的结论,C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的内容是包含多元社会生活的,不是多种精神思想的交融,无法得出罗马法是多元精神典型范例的结论,D项错误。
11.C【详解】根据材料“地方社会士绅的社会职能局限于办理修桥铺路这样的地方公共事务”“咸、同以后,士绅势力在地方社会趋于活跃……远如保甲守望,戒烟各局,近如理财、财政、公议各所”等信息可知,清朝咸丰、同治皇帝时期,地方士绅的管理范围扩大,基本包括了基层地方自治,说明传统的政治秩序受到了冲击,使士绅在地方政治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在清代前期和后期,地方士绅管理范围,没有强调洋务运动的对政局产生的影响,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地方士绅在地方政治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强调地方士绅受维新思想的影响,并且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士绅在地方治理中占有的重要席位,并未体现士绅阶层的分裂,D项错误。
12.C【详解】太平天国运动后,湘军崛起,汉族地主在清政府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满族贵族权力下降,导致八旗重建困难,故选C;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直到1898年不能重建八旗兵制,原因并非农民运动的沉重打击,排除A;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军,排除B;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3.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张謇在甲午战前就主张驻扎威海并支援朝鲜,在中日宣战后,张謇主张发挥我军优势主动出击。由此可知,无论是战前还是战中,张謇都主张抵抗日本侵略,所以D正确;材料未提及海军建设,所以A错误;“主张出兵援助朝鲜”只是材料部分内容的体现,不符合主旨,所以B错误;材料未涉及争取外援的内容,所以C错误。
14.B【详解】根据“那么可望20世纪之中国将'张自由之旗鼓''夺回自由之民权''扫专制之颓风''开共和之善政'”可得以看出,其强调进步人士可以借用义和团运动来宣扬国民义务,宣扬民主思想,因此反映出义和团运动有利于民主思想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宣传思想,并没有强调真正改良政治体制,排除A;材料中提倡民主与自由思想的并不是义和团,排除C;材料的主旨是借义和团反对清王朝,排除D。
15.D【详解】列强不为孙中山提供贷款,但是为袁世凯提供贷款,这说明列强想要通过袁世凯控制中国,说明其并不想中国走向独立富强,D正确;列强侵华方针坚持了以华制华,排除A;B不符合史实,排除;C与借款无关,排除。
16.(1)特点:主要是石刻和印刷地图;地图的使用已经十分普及;流传于后世;种类丰富等。(3分,任答三点)
原因: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和造纸术的进步;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儒学教育的推动;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等。(5分,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2)两宋地图是第一手史料(实物史料),史学价值极高。通过地图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测绘与制图技术;知晓当时的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分布;也可以了解雕版印刷术和造纸术的进步与发展;可以窥见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等。(4分,任答两点)
17.(1)中华文明核心要义产生的原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政治上,分封制瓦解,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形成;文化上:百家争鸣中的诸子百家视大一统为最高价值。(6分)
希腊文明核心要义产生的原因:经济上,工商业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政治上,雅典民主制度确立,希腊城邦多元自治;文化上,轮番而治、城邦至上成为雅典公民的共识、视独立自由为最高价值。(4分,任答两点)
(2)内涵:以道德和文化为基础;强调中国的仁义道德和华夏文化的本位性与不可取代性。(2分,任答一点)
特点: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对外来的文化与观念有强大的抵御性;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3分)
消极影响:具有先天的狭隘性;具有种族主义倾向;具有殖民主义特点;具有帝国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性质。(3分,一点2分,两点3分)
18.【示例1】
观点:李鸿章认为海防为先,塞防为后。
论述: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凭借“船坚炮利”,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均从海上敲开中国国门,迫使清朝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同时期,日本政府推行明治维新,对中国虎视眈眈,并派海军侵犯台湾。加之当时清政府财政困难,难以同时顾及西北边疆危机。鉴于此,李鸿章提出了先大力发展海军和巩固海防的主张,并认为西北边塞应以守为上和不必“急于进取”。
综上所述,以李鸿章为代表的这派观点是依据当时国内国际的基本现状,而作出的基本切合时局发展的看法。
【示例2】
观点:王文韶主张塞防为动,海防为静。
论述:1865年,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占领略什噶尔等大片领土,之后擅自宣布建国。英俄两国不仅承认阿古柏伪政权,1871年俄国还直接进攻侵占新疆伊犁地区,妄图将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鉴于此,王文部主张应主动西征和全力收复新疆,稳固塞防。但是,他又错误地认为只要制住俄国在西北的侵略野心,就必然对其他列强产生震慑,不敢从海上进行挑垟,故认为海防宜静不宜动,而后来的事实是接连发生了1884年中法马尾海战和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
综上所述,以王文韶为代表的这派观点是对当时世界各列强实力对比和对中国侵略野心作出的误判。
【示例3】
观点:左宗棠提出海防和塞防二者并重。
论述: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凭借“船坚炮利”,发动了从海上敲开中国国门的两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朝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之后美日又觊觎台湾。1865年,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占领略什噶尔等大片领土,之后擅自宣布建国;英俄两国不仅承认阿古柏伪政权,1871年俄国还直接进攻侵占新疆伊犁地区,妄图将新彊从中国分裂出去。至此,中国海疆陆疆均已告危,于是左宗棠等人提出了海防和塞防二者并重的战略构想。
总之,这派观点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不受侵犯而言具有前性,但是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和国力赢弱的晚清政府,无法顾及海防和塞防的两线建设。
19.(1)科考频繁;功名泛滥;重视女试;选拔体系较为完备;科考规定限制较多;考试内容宗教色彩浓厚。(6分)
(2)选拔人才存在应试皆及第现象,失去了考试严肃性;体现男女平等思想,开近现代女子考试先河;未能选拔真正人才,不利于太平天国政权建设;受儒家知识分子抵制,加速其灭亡。(6分)
20.(1)原因: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在欧洲;吸取朝鲜战争的教训;中国政府有效的警示信息;美国采取了避免直接冲突的一些措施。(6分)
(2)原因:国内反战运动的高涨;调整国际战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战争给经济造成巨大负担;战争胜利无望,欲从战争中脱身。(6分)
21.(1)贡献:组织革命团体,发展革命分子、组织武装起义;组建革命政党,是辛亥革命的重要领导人;担任临时政府重要职务;进行了维护共和的斗争。(6分)
(2)原因: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民主共和道路不适应当时的中国国情;袁世凯夺权;革命阵营内部潜伏危机;革命党自身的妥协和软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帝国主义的干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