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不同主题,每件文物都是沉淀的知识。可有的研学游设计随心所欲,讲解同样毫无章法,有时还会
武安一中 2022 届高三第五次调研考试 因为自身储备不足,或者追求好玩有趣,出现误解乃至曲解知识的情况。家长花费高价,孩子求知若
渴,换来的却是错误的知识。如此研学游不仅误人子弟,还造成公共文化资源的浪费。
语文试题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到大千世界、草木深处研学游,探访印于书本、讲于课堂之外的鲜活故事,
能大大丰富学生们的生活经验。近年来,正因叠加了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性体验,研学游日渐升温,市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场蛋糕越做越大,衍生出户外跋涉、乡村农耕、传统文化等多样的主题与形式。然而,火热背后,问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9分) 题也不少:组织者、承办方五花八门,一些机构并不具备资质;原来的旅游项目改头换面成为研学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项目,价格却翻了数倍;游中研学变成多游少学、只游不学、走马观花的“打卡”式参观……无论是
材料一: 哪一种,都背离了初衷,让研学游变得低效甚至无效。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研学旅行成为一种趋势。每到暑期,中国各大高校、博 其实,研学游的关键,在于平衡游和学。随着各地研学游基地、公共场馆设施与服务的不断升级
物馆、科技馆里,随处可见浩浩荡荡的“研学大军”。那些加入传统文化元素的研学游,更成为当下的 完善,家门口的红色景点、非遗工坊,不远处的田间地头、绿水青山都是很有价值的“第二课堂”,能
热门之选,受到许多家长和孩子的青睐。 够让孩子获益匪浅。只有规范使用、好好利用,研学游才能变成“研学优”。
“研学游”变成“研学热”,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有家长望子 (摘编自管璇悦《研学游,更要“研学优”》)
成龙的心理,同时也与学校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学生对摄取知识的渴望有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从活动的导向来看,研学游是值得鼓励的。它以天地为课堂,以社会为学校,以历史文化和自然 A. 近年来,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相结合的研学旅行受到追捧,而加入了传统文化元素的研学游更
风光为老师,通过调动眼耳口鼻多种感官,让学生们走出闭门读书的窠臼,使“行万里路”与“读万 是备受一些中国家庭的青睐。
卷书”得以完美结合,在研学中开拓眼界、增广见闻,更好地感知这个世界的过去与未来、文化的传
B. 研学游可以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开拓眼界,增广见闻,对世界的过去与未来、文化的传
承与发展。但是,也有一些旅游公司和培训机构“唯利是图”,让很多研学旅行变了味道,出现重游轻
承与发展有更多的感知。
学、只游不学、游而乱学的现象。
研学指的是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可见学习是研学的根本,而“游”只是一种形式,是寓教于乐 C. 只有充实研学游的内容,丰富它的形式,才能让研学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让人真心向往,
的载体。这提醒我们,在研学游推进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本末倒置,不可让研学流于形式,更不可让 让更多人参与研学游。
它误入歧途。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精髓绝非道听途说就能轻易领悟。与之相应,学生在研学过程中 D. 作为公益性文化场馆的博物馆不断升级服务举措,是为了让更多人深刻地理解历史文化,更好
需要专业的讲解和引导,如果打着研学旗号,给予的却是“半吊子”的讲解,灌输的是些错误的知识, 地发挥其教育科普的作用。
那这样的研学之旅不仅毫无意义,还会起到反作用。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想要让研学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走近更多人的身边,不仅需要丰富它的形式,更要充实它的内 A. 研学游成为潮流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没有这个物质
容。惟其如此,才能激活人们内心的向往,吸引更多人参与。针对部分机构和个人相关知识匮乏这一
基础,研学游就难以实现。
问题,作为活动基地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可组织开展专门的培训,先让研学的组织者和讲解员知
B. 如果忘记了研学的根本在于学习,只打着研学的旗号变相出游,还灌输错误的知识,那就是本
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从而避免知识、信息的传递陷入错误的恶性循环。当然,场馆本身亦可通过免费
的馆内展陈、团队讲解、智能导览,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并通过预订活动档期、追责非法研学, 末倒置,甚至是误人歧途。
疏堵结合,给参观学习的学生更好的研学体验。 C. 博物馆、科技馆和美术馆等场所备受研学游团体欢迎,但不遵守博物馆参观规范和公共场所文
(摘编自潘玉毅《让研学游更好地贴合传统文化》) 明规范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材料二: D. 对随心所欲设计研学游活动、毫无章法讲解历史文化知识等浪费公共文化资源的研学游组织机
每年暑假,中国研学游都会迎来旺季。背上行囊,结伴去看看,已经成为许多孩子的假期标配, 构,必须进行监督管理。
而各类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是非常受欢迎的目的地。不过,最近上海一家博物馆的声明引发了关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 分)
注。声明表示,大量企业在馆内办有偿研学游等活动,许多活动团体在馆期间不遵守博物馆参观规范
A.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独一无二的传统节庆,为“非遗+旅游”奠定了融合的基础。
和公共场所文明规范,极大影响了展厅秩序和文物安全。
B. 研学游要规范发展,需要优质内容的开发、社会资源的支持,更需要专业人士的把关。
博物馆是公益性文化场馆,肩负教育科普的职能。近年来,从更加智慧、精美的策展,到办起科
普讲座、提升互动体验,博物馆不断升级的服务举措,都旨在让历史文化触手可及,走向更广阔的人 C.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保护长城,培育壮大民间保护力量,鼓励成立长城学会等民间组织。
群。走进博物馆享受这些免费服务无可非议,但一些机构却将其包装成研学游的噱头,在各平台上进 D. 文化体验游与科技创新的融合,为海内外游客营造出身临其境和心临其境的完美体验。
行有偿销售,甚至冒用博物馆的名义误导参与者,客观上挤占了有限的公共资源。 4. 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 分)
更让人担忧的是,一些研学游传递的知识不严谨、不准确、不科学。以博物馆为例,每个展陈侧 5. 关于研学游,请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6 分)
1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文本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我的初中(节选)
文本一: 汪曾祺
徙(节选) 初一、初二国文是高北溟先生教的。他的教学法大体如我在小说《徙》中所写的那样。有些细节
汪曾祺 是虚构的,如小说中写高先生编过一本《字形音义辨》,实际上他没有编过这样一本书,他只是让学生
先生名鹏,字北溟,三十后,以字行。家世业儒,少孤。尝受业于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 每周抄写一篇《字辨》上的字。但他编过一些字形的歌诀,如:“戌横、戍点、戊中空。”他讲书前都
高足。 要朗读一遍。有时从高先生朗读的顿挫中学生就能体会到文义。“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永州之
恰好沈石君因和厅里一个科长意见不合,愤而辞职,回家闲居,正在四处写信,托人找事,地方 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他讲书,话不多,简明扼要。如讲《训俭示康》:“……‘厅事前仪容旋
上人挽他出山来长初中。沈石君再三推辞,禁不住不断有人踵门劝说,也就答应了。他只提出一个条 马’,闭目一想,就知道房屋有多狭小了。”这使我受到很大启发,对写小说有好处。小说的描述要使
件:所有教员,由他决定。教育局长沉吟了一会,说:“可以。” 读者有具体的印象。如果记录厅事的尺寸,即无意义。高先生教书很严,学生背不出来,是要打手心
沈石君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他自然要考虑各种关系,也明知局长的口袋里装了几个人,想往初中 的。我的堂弟汪曾炜挨过多次打。因为他小时极其顽皮,不用功。曾炜后来发愤读书,现在是著名的
里塞,不得不适当照顾,但是几门主要课程的教员绝对不能迁就。 心脏外科专家了。我的同班同学刘子平后来在高邮中学教书,和高先生是同事了,曾问过高先生:“你
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许多人都感到意外。 从前为什么对我们那么严?”高先生叹了一口气,说:“我现在想想,真也不必。”
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沈石君认为很有道理。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高先生要求“随班走”。教一班学生,从初一教到初三,一直到送他们毕业,考上高中。他说别人 A. 文章运用比喻手法,将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比作注水入瓶,又将作文比作使船,取譬自然贴切,
教过的学生让他来教,如垦生荒,重头来起,事倍功半。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
生动形象。
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白费;暂时不能接受的,勉强教他,
是徒劳。他要看着、守着他的学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如同注水 B. 高先生能自选教材,选文有标准,重视课外阅读,这些都体现出他的国文功底和对国文教育的
入瓶,随时知其深浅。他说当初谈老先生就是这样教他的。 独特见解。
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 C. 受其熏陶、教育的学生大多会写文章,能欣赏文学,为人正直仁爱,这些都表现了高先生的育
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强调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他
人之功。
也讲《苛政猛于虎》《晏子使楚》《项羽本纪》《出师表》《陈情表》、韩、柳、欧、苏。集中地讲的是白
居易、归有光、郑板桥。最后一学期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磨坊文札》。他好像特别喜欢 D. 高先生的庭院台阶上有苔藓,帘外生碧草,可见门可罗雀,人迹稀少,说明他性情孤傲,很少
归有光的文章。一个学期内把《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都讲了。他要把课堂讲授和课外 与人来往。
阅读结合起来。课上讲了《卖炭翁》《新丰折臂翁》,同时把白居易的新乐府全部印发给学生。讲了一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篇《潍县署中寄弟墨》,把郑板桥的几封主要的家书、道情和一些题画的诗也都印发下去。学生看了,
A. “苛政猛于虎”指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可怕,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通过捕蛇
很有兴趣。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初中国文教员中极为少见。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
性情,平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贯穿性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人道主义。 者的经历充分反映了这一现象。
他非常重视作文。他说学国文的最终的目的,是把文章写通。学生作文他先眉批一道,指出好处 B. 《项羽本纪》选自《汉书》,其中“鸿门宴”选段记叙了项羽和刘邦在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和不好处,发下去由学生自己改一遍,或同学间互相改;交上来,他再改一遍,加总批,再发给学生, 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
让学生自己誊一遍,留起来;要学生随时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文章。他说,作文要如使船,撑一篙是
C. 《项脊轩志》是宋代作家归有光的代表作,文章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抒情言志,情思
一篙,作一篇是一篇。不能像驴转磨,走了三年,只在磨道里转。
为了帮助学生将来升学,他还自编了三种辅助教材。一年级是《字形音义辨》,二年级是《成语运 深沉,“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用》,三年级是《国学常识》。 D.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写过很多讽喻诗,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
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 而作”,这也是古文运动的纲领。
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高先生讲过的
8. 文本一中说:“玻璃一样脆亮的童声高唱着。瓦片和树叶都在唱。”请对这两句话加以简要赏析。
文章的若干片段,许多学生过了三十年还背得;他们接受了高先生通过那些选文所传播的思想——人
道主义,影响到他们一生的立身为人。呜呼,先生之泽远矣! (4分)
教室里响起了高唱校歌的声音。校歌由高北溟先生作词。玻璃一样脆亮的童声高唱着。瓦片和树 9. 请结合文本二,概括汪曾祺在文本一中虚构细节的作用以及从高北溟教学中得到的小说创作的启
叶都在唱。 发。(6分)
高先生的家也搬了。搬到老屋对面的一条巷子里。高先生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所小小的四合院。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房屋虽也旧了,但间架砖木都还结实。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很是幽静。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题。
(有删改)
魏骥,字仲房,萧山人。永乐中,以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常夜分携茗粥劳诸生。诸生感奋,多
2
成就者。召修《永.乐.大.典.》。书成,用师逵荐,迁太常博.士.。帝谓曰:“刘履节为御史九年,高皇帝方
僚打算答应他,而魏骥则因之不合礼制而坚决反对。
C.魏骥天性好善,造福家乡。他有仁爱之心,所以退休后发誓向宋朝的杨时学习,倡议修筑螺山、
授是官,不轻予人也。”正统三年,召试行.在.吏部左侍郎,逾年实授。屡命巡视畿甸,问民疾苦。八年 石岩等塘堰,拦江潮,兴水利,为家乡做了许多好事。
改礼部,寻以老请致仕。吏部尚书王直言翼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 D.魏骥朴素平易,宽以待人。他十分朴素,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他有时会戴着笠行于田间,曾有个..
主簿的仆隶呵斥他,但他并未对这个主簿进行追究。
四年进尚书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景泰元年,年七十七,致仕。骥居官务大体。在吏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有进士未终制,求考功。同官将许之,骥持不可。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 (1)法司因旱恤刑,有王纲者,恶逆当辟,或悯其少,欲缓之。
(2)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其金振饥民,帝许之。
欲缓之。骥曰:“此妇人之仁,天道不时,正此故也。”狱决而雨。景泰初,以请老至京师。大学士陈
14.从魏骥对陈循的批评和评论中,可以看出魏骥在从政方面有怎样的思想?(3分)
循,骥门生也,请间曰:“公虽位冢宰,然未尝立朝。愿少待,事在循辈。”骥正色曰:“君为辅臣,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
为天下进贤才,不得私一座主。”退语人曰:“渠以朝廷事为一己事,安得善终?”骥端厚祗慎,顾劲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 15~16 题。
直,好别白君子小人。恒曰:“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家居,忧国忧民,老而弥笃。萧山故多水患, 江城子
有宋时县令杨时湖堤遗迹。骥倡修螺山、石岩、毕公诸塘堰,捍江潮,兴湖利。乡人赖之。 苏轼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居恒布衣粝食,不殖生产。事兄教谕骐,虽耄益恭。时戴笠行田间。尝遇钱塘主薄,隶诃之。答
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曰:“萧山魏骥也。”主薄仓皇谢慰而去。卒,赐祭葬如礼,谥文靖。其子完以骥遗言诣阙辞葬,乞以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
其金振饥民,帝许之。萧山民德骥不已,诣阙请祀于德惠祠,以配杨时。制曰:“可”。 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六》)
[注]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在老友的帮助下求得东门外东坡故营地数十亩。开垦耕种,自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东坡居士。陶渊明 50 岁游斜川,顾瞻南阜,爱曾城之独秀,乃做斜川诗。
A.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A.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似无理而实妙,开篇即具有奇句夺目之效,言说唯有醉中才清醒,梦
B.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 中才了然。
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B.词的下阕暗含东坡雪堂之景似当日斜川之景,既引出苏轼对陶渊明斜川之游的向往,又饱含着深
C.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 沉的感慨。
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C.“吾老矣,寄余龄”,既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又表达了苏轼纵情山水,渴盼终老于此
D.吏部尚书王直言骥未衰/如念其老宜/令去繁就简/乃改南京吏部/复以老辞/不允/十四年进尚书/ 的心愿。
英宗北狩/骥率诸司条上/时务多施行/ D.本诗写景富于立体感,鸣泉、山亭、远峰等景物,声色相映,错落有致,写出了田园景物的恬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与清幽。
16.词的第二句写“只渊明,是前生”,请结合全词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分析苏轼和陶渊明
A.《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撰的一部文献集,汇集了各类图书七八千种。
在人生境遇和情感上的异同点。(6 分)
B.博士,学官名。始于战国,直到明清,专门教授经学、子书、诗赋、方技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C.行在,“行在所”的省称,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巡行所至之地。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D.礼部,我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主管礼乐、祭祀、财政、学校等事宜。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弹奏前试弹校音的动作“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魏骥受到推荐,升任高官。由于师逵的推荐,他被升迁为太常博士;从前有人做了九年御史才得 一句写弹奏琵琶过程中的不同动作。
任此职,皇帝以这个职位不会轻易给人来勉励他。 (2)连廊回旋、飞檐高翘是中式建筑的常见形式,显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审美特征,对此,
B.魏骥熟悉礼制,坚持原则。他在吏部时,曾有一个进士服丧期未满就请求考核业绩,想做官,同
3
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有生动的描绘:“ , 。” ① ,因为“不同时”了!每一张照片,无论艺术的还是非艺术的,都永远承载着时间的精
魂,离那拍摄的瞬间越远,那照片上传递出的历史沧桑感变越浓酽。一幅历史上的名画永是名画,一
(3)“酒”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诗人往往借“酒”抒发自己的情感,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幅历史上的拙画永是拙画,但是一幅艺术摄影和一幅非艺术摄影,在经久流传后,② ,
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有:___________________。
可能会接近消弭。摄影艺术无莎士比亚,无曹雪芹,不用像剧作家、小说家那样,③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也就不会有那种难以逾越的压抑感。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分)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超过 15 个字。(6 分)
大年初一,央视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一集《尚书》。主持人撒贝宁作为“当代读书
人”,与倪大红扮演的“古代护书人”伏生展开对谈,以多维视角讲述《尚书》故事,一起带 22.请分别用三个句子概括摄影艺术的特点。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领观众进入到深邃的时空隧道,完成一次次穿越。先是穿越到一百多年前的敦煌藏经洞,洞壁
遗书让学者惊叹“竟有上古典籍《尚书》”;继而穿越到近两千年前的西汉,年逾九旬的伏生 四、作文(60 分)
守护、讲解《尚书》;然后又随着伏生的视角,穿越到上古时期,置身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的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场景……观众在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中,感受“弦歌不绝”的传承,激发“思接千载”的心绪。 前不久,作为上海民办名校的 H 校因为招生要统一摇号,给有意向摇号的家长写了一封公开信。奉
这部古籍串联起多个舞台和不同场景;不同年代,不同人物,都在为同一典籍发声。《典 劝差生别来 H 校: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勉强的都是煎熬的。这里的学业繁重,来了自寻烦恼,自找煎熬。
籍里的中国》,( )也正是在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交错的舞台上,我们看到藉由典籍,一 奉劝穷人家的孩子别来 H 校:春游秋游一直是迪士尼;一日五餐、靓丽的全套校服需要家长分担;参
个文化的共同体悄然形成。数千年传承不息、一代代薪火相传,那些古雅文字中蕴藏的人生感 加国际大赛、到海外游学,都是自费。信末写道:到 H 校读书,你真的想好了吗?
悟、社会哲思,在时间的长河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心灵深处的文化基因。
公开信引起轩然大波,学校被上级部门约谈,发出致歉信,承诺将本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1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的原则,为每一位入学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该民办学校拟招 180 人,致歉信发布之后,
A.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第一天报名 2500 人,热度不减。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设想你家境中等,成绩中等,面临升学摇号,你会选择H校,还是选择公办学校?请你给H校校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长写封信,或者给你犹豫不决的父母写封信,说出你的选择和理由。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要求: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确定立意,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既是忠于历史的讲述,也有属于当代的表达;既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又有特写演绎
的细腻情境。
B.既是属于当代的表达,也有忠于历史的讲述;既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又有声光电交织
的宏大场面。
C.既是忠于历史的讲述,也有属于当代的表达;既有特写演绎的细腻情境,又有声光电交织
的宏大场面。
D.既是属于当代的表达,也有忠于历史的讲述;既有声光电交织的宏大场面,又有特写演绎
的细腻情境。
20.文中画横线句子与上下文语言风格未能协调一致,请修改成整句。要求:可调整语序、增
删字词,但不能改变原意。(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也许唯有摄影艺术与不断流逝着的时间有着粘连难分的情分。一张照片既
已拍成,那它基本上就获得了一种把“彼时”凝固的不可更改的历史性,你可以在同一地点再拍一次,
4武安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22届高三1月第五次调研考试
参考答案
1.D【解析】“让更多人深刻地理解历史文化”夸大其词。材料二第二段说“都旨在让历史文化触手可及”,意思是让人们近距离接触历史文化,不能转述为“深刻理解历史文化”。
2.A【解析】“其中最重要的是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二段列举的多个原因是并列关系,从中推不出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为重要的结论。
3.B【解析】B项是针对研学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可以支撑材料二的观点。A项是说传统节日对“非遗+旅游”的作用,C项是说保护长城的一种策略,D项是说文化体验游与科技创新相融合的作用,都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4.①举例论证。如一些机构将博物馆举行的科普讲座等免费服务包装成研学游的噱头,在各平台上进行有偿销售,欺骗家长和学生。②道理论证。如对研学游关键在于平衡游和学、让研学游变成“研学优”的分析论证。(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材料一分析论证了研学游“大热”的原因、研学游的活动导向、存在的部分问题及应对办法,让研学游更好地贴合传统文化。(3分)②材料二摆出研学游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给出对策,认为应平衡游和学的关系,才能变“研学游”为“研学优”。(3分)
6.D【解析】“说明他性情孤傲,很少与人来往”分析有误。选文化用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间接表现高先生的情趣高雅、襟怀淡泊。
7.A【解析】B.“选自《汉书》”不对,应为“选自《史记》”。C.“宋代”不对,应为“明代”。D.“古文运动”不对,应为“新乐府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出自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反映时事,二是为现实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创作纲领,文中的“新乐府”已对选项的错误作了暗示。“古文运动”是唐中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韩愈、柳宗元为其代表。
8.①这两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先以“玻璃一样脆响”比喻童声,形象地写出了童声的清脆、响亮;后将“瓦片”“树叶”拟人化,突出了童声高唱的感染力。②作者通过对童声、瓦片和树叶的描写,刻画了学生齐声歌唱校歌的动人情景,间接表达了对高北溟先生精心培育人才的崇敬之情。(每点2分)
9.虚构细节作用:①丰富了小说情节,使内容更为具体、充实。②使高北溟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每点2分)
启发:汪曾祺从高北溟讲授《训俭示康》中得到小说创作的启发,即小说中的描述要使读者有具体的印象,不能堆砌抽象概念。(2分)
10.B【解析】“宜”为“应该”之义,与“老”无法相配,应与“令去繁就简”相连,故排除A、D项。“复以老辞”的人是魏骥,不是“吏部”,“南京吏部”为一个词语,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A、C项。“时务”为“条上”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C、D项。
11.D【解析】错在“财政”,这是户部掌管之事。
12.C【解析】错在“退休后发誓向宋朝的杨时学习”,此意于文无据。
13.(1)司法官因为天旱慎重用刑,有个叫王纲的犯人,罪大恶极,应当判处死罪,有人怜悯他年少,想要给他减刑。
(重要词语“恤”“辟”"或”各1分,句意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他的儿子魏完带着他的遗言赶赴朝堂推辞葬礼,乞求用这些礼金救济饥民,皇帝答应了这个请求。
(重要词语“诣”“振”“许”各1分,句意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4.身为臣子,要一心为国,不徇私情。作为辅臣,其职责是为国家选拔贤才。以公事为私事,不会有好的结果。(每点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15.C(本诗主旨饱含着宦海浮沉的感慨。此诗句虽有随遇而安的旷达之情,也有自我排解的慰藉之意。但是并非表达纵情山水,终老于此的心愿。)
16.相同点:(1)都是躬耕田园,表达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恬然自适的满足。(2)都有对官场的失望、无奈和人生迟暮的悲叹。
不同点:(1)原因不同:苏轼因遭贬谪而躬耕东坡,陶渊明因不满现实辞官归隐。
(2)情感不同:苏词有对宦海浮沉的感慨,而《归》充满了对归家生活的欣喜与期待。(相同点两点,每点2分,不同点答出一点即可,给2分)
17. (1)转轴拨弦三两声 轻拢慢捻抹复挑 (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3)酒酣胸胆尚开张;浊酒一杯家万里
18.(3分)B(B项与原文都是比喻。A项夸张,C项对比,D项借代和设问)
19.(3分)A(根据下文,应该先“历史”,再“当代”;根据逻辑,应该先“宏大场面”,再“细腻情境”。)
20.(3分)多个舞台,不同场景,以一部古籍串联;不同年代,不同人物,为同一典籍发声。(本文语言风格典雅庄重,讲究节奏与韵律,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整齐。)
21.①但那必定已是另一作品②两者因艺术而产生的差异③不得不面对一座座高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前文“你可以在同一地点再拍一次”和后文“因为‘不同时’了每一张照片,无论艺术的还是非艺术的,都永远承载着时间的精魂”,可知,语境要表达的是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拍出来的效果不同,故可填写:但那必定已是另一作品。第二空,由前文“一幅历史上的名画永是名画,一幅历史上的拙画永是拙画,但是一幅艺术摄影和一幅非艺术摄影”可知,绘画经过长时间后差别很小,但是摄影就不同了,再根据后文“可能会接近消弭”,故可填写:两者因艺术而产生的差异。第三空,由后文“也就不会有那种难以逾越的压抑感。”以及前文提到的剧作家、小说家,说明摄影师不用像他们一样一次次的超越,不需要有压力,故可填写:不得不面对一座座高峰。
22.①摄影艺术与时间密切关联;②具有不可更改的历史性;③时间越远价值越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由“唯有摄影艺术与不断流逝着的时间有着粘连难分的情分”可概括出,摄影艺术与时间密切关联;由“那它基本上就获得了一种把‘彼时’凝固的不可更改的历史性”可概括出,摄影艺术具有不可更改的历史性;由“离那拍摄的瞬间越远,那照片上传递出的历史沧桑感变越浓酽”可概括出,摄影艺术时间越远价值越高。
23.[写作指导]
首先分析材料,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上海民办名校H校给家长的一封公开信的内容,第二部分介绍了学校致歉信的部分内容以及致歉信公布后招生报名的情况。H校公开信中关于学生成绩和家境的陈述反映了学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真实情况,但其中隐含的对优质且富裕的生源的偏向,对成绩和家境不佳的学生的排斥,则是与教书育人的宗旨相违背的。即便是民办学校要营利,也应当有教育的情怀和底线,所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能只是口号。而作为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向往和追求是在情理之中的,但要考虑到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家庭条件等客观因素,一味盲目追求名校,可能给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压力,难免适得其反。
然后分析写作任务,“设想你家境中等,成绩中等,面临升学摇号,你会选择H校,还是选择公办学校”“请你给H校校长写封信,或者给你犹豫不决的父母写封信,说出你的选择和理由”,写作者是面临升学要做出选择的学生,家境中等,成绩中等,这与H学校公开信中“家境”“成绩”的要求是不合的;收信者可以是H校长,可以是自己犹豫不决的父母,信的内容与自己的选择和理由有关,不管是向校长还是向家长写信,都要有理有据。
[参考立意]
名校并不是唯一追求;有教无类方为教育根本。
[优秀例文]
平原和丘陵也一样不朽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近日面临升学摇号,想必你们也一定忧心忡忡,日有所思吧?是不是正在纠结究竟是选择H校还是公办学校?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既然无论哪条路都是由我来走,那不妨听听我的想法。
菲·贝利曾说:“不要光赞美高耸的东西,平原和丘陵也一样不朽。”诚然,H校作为名校,拥有优越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但“知者随事而制”,H校并不适合我。
试问,昂贵的学费、几百块的迪士尼门票、上千上万的各种开销,家境中等的我们能否承受?你们中等水平的薪水可否接受? 试想,成绩中等的我在人才荟萃、精英遍布的H校学习,能不被挫折打败吗? 答案我也不确定,但我无法肯定我能承受得了长期的竞争压力,也不想让你们太辛苦。
未来的成败并不只拘泥于H校的选择,人间本自有无限风光霁月,流转在生命的每个瞬间,起舞于人生的每处拐角,除了H校,我们并非没有更好的选择,公办学校就是我当下最好的选择。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的确,只要有对学习的热忱、对未来的憧憬,处处都是所谓的“名校”,在公办学校同样有我施展才华的舞台。 青春的呐喊,并非某名校生的专属;响亮的名号,也不过是花花其表的头衔。只有自我放弃才是真正套牢前进步伐的枷锁!
但不用担心,不停止脚步、不轻言放弃,才是你们的女儿。无论身处何处,我都一定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勇面人生的风霜雨雪,记录每一次不期的悸动,守生命间的风月,去追逐日光。阳春将逝,天上风月有时穷尽,但属于我的风月不会穷尽,若我在,山河俱在,便不曾褪色,不曾消失,不曾远去。
岁月不居,只争朝夕,御风奋进,终化蛹成蝶。不啻微芒,我必能造炬成阳。书生意气,我定会挥斥方遒!
人生何处不相逢,H校既然不是我最好的栖息之地,那为何摇摆不定,进退两难?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勉强的都是煎熬的,在公办学校,我一定会竭尽所能,不愧对自己,也定不让你们失望,成就最好的自己,迎接最好的未来!
终有一天,所有人都会相信,平原和丘陵也一样不朽!
恭祝
安好!
你们的女儿
×年×月×日
[译文]
魏骥,字仲房,是萧山人。永乐年间,以进士副榜的身份授职松江训导。他常在半夜携带茶粥慰劳诸生。诸生感动而发奋,其中多有功成名就的人。皇帝召他修撰《永乐大典》。书撰写成功后,因为师逵的推荐,升任太常博士。皇帝对他说:“刘履节担任了九年御史,高皇帝才任命他做了这个官,这不是轻易任命给人的。“正统三年,召入试用为行在所吏部左侍郎,过了一年实授此职。多次奉命巡视京城郊区,询问民众的疾苦。正统八年,改到礼部任职,不久因年老而请求辞官退休。吏部尚书王直说魏骥没有衰老,如果考虑到他年老,应该让他离开工作繁重的职位而担任工作简单的职位,于是改到南京吏部任职,他再次因为年老而辞官,朝廷不同意。正统十四年升为尚书。英宗被俘北去,魏骥率领各司众官逐条上陈当时大事,大多被施行。景泰元年,年龄七十七,退休。魏骥做官总是按基本原则去做。在吏部时,有一进士服丧期未满,就请求考核功绩授官。同僚打算答应他,可是魏骥坚持不同意。司法官因为天旱慎重用刑,有个叫王纲的犯人,罪大恶极,应当判处死罪,有人怜悯他年少,想要给他减刑。魏骥说:“这是妇人之仁,天道不合时节,正是这个原因。”依法断案后,天就下雨了。景泰初年,魏骥因请求退休养老到达京城。大学士陈循,是魏骥的学生,找机会避开众人对魏骥说:“您虽然位居冢宰,然而现在没有在朝廷任职。希望您稍稍等待,您的事儿包在我陈循等人身上。”魏骥正色道:"你身为辅佐之臣,应当为天下推举贤才,不能偏私一个老师。"魏骥回来后对人说:“他把朝廷的事作为自己的事,这样怎么会有好结果呢?”魏骥端正厚道、谨慎,但性情刚劲正直,喜欢辨别明白君子和小人。(魏骥)常说:“没有是非之心,就不是人。”在家闲居,忧国忧民,此情到老而更加醇厚。萧山从前多水灾,有宋代的县令杨时治理湖堤的遗迹。魏骥倡议修筑螺山、石岩、毕公等塘堰,拦截江潮,兴修湖利。乡里人依赖它获利。
(魏骥)居家一直布衣粗食,不置产业。侍奉担任教谕的兄长魏骐,虽年长而更加恭敬。有时戴斗笠行走于田间。曾遇到钱塘的主簿,仆隶呵斥他。他回答说:“我是萧山的魏骥。”那主簿仓皇谢罪,安抚了他之后才离去。去世后,皇帝按照礼制赐予祭品,谥号文靖。他的儿子魏完带着他的遗言赶赴朝堂推辞葬礼,乞求用这些礼金救济饥民,皇帝答应了这个请求。萧山的老百姓一直感激魏骥,到朝廷请求在德惠祠祭祀魏骥,来配享杨时。皇帝下诏说“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