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陆 游 名 句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空有报国志,无奈客京华——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题解
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
霁(jì):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七言诗2221/ 2212
读出情感:找出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或句子。
一、初读诗歌——品诗韵
以 意 逆 志
主旨、创作动机、中心
猜测、推想
二、以意逆志——赏诗意
读者的主观感受
世态人情近年薄如纱,
谁让我骑马到京城来做客呢?
我在小楼听了一夜淅淅沥沥的春雨,
明早就会听到深巷中杏花的叫卖声。
闲来无事在卷面不高的绢纸上歪歪斜斜地书写草书,
天晴了,在窗前品着茶中的精品。
京城风气虽坏,但不能染黑我的素衣,
赶在清明前我还可以回趟家。
临 安 春 雨 初 霁
任务思考:
1.诗人又是如何描绘江南春景的?
2.诗人在春景之下,又做了哪些事情?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绘春景
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潺潺;遥想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
绵绵春雨后的卖花声里,透露着明艳生动的春光,饶有情趣。
“小楼”一联,从诗的意境看,有三个层次:
身居小楼,一夜听雨,是一诗境;
春雨如丝,绵绵不断,杏花开放,带露艳丽,另一诗境;
深巷卖花,声声入耳,又一诗境。
——殷光熹《宋诗名篇赏析》
遣闲情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闲来无事在短小的纸张上写写草书,写写草书。在小雨初晴的窗边,望着煮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做分茶的游戏。
闲适 恬静
“反映出当时梦 见铁马冰河 的志士陆游, 也同样热爱和平的日常生活活。”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所写均是诗人的日常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生发出的个人情感。”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
“他热烈地歌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流露出亲切淳厚而又真挚的感情, 表现了他的豪放乐观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游国恩 《中国文学史》
陆游的心境
真的如笔下这般闲适、恬静么?
知人论世结合诗境,体会作者复杂情感
探衷肠
知 人 论 世
了 解
作者与人物
作者生活的时代、社会,生平与身世
三、知人论世——品诗情
考 察
知人论世
陆游生于国势危机的时代,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打击,但他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志向,至死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的诗歌,体现了人生和文学上的双重特点:人生追求方面豪装爱国,主张北伐;
文学上写下了数千首慷慨悲壮的爱国诗歌。
这首诗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
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
这一年春天,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诗开篇就流露出不得已而来京的意思。世味薄则直道穷(正直的处世态度却行不通 ),南宋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官场上的习气一天比一天地坏下去,哪里还有什么直道呢 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官,的确没有什么意思,因此诗人不提受职一事,而只说谁让我到京城来做客呢!
以讽喻笔法写无奈
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
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莫起风尘叹”,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
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用典写悲愤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
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虚实相生显愁情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客居京华,闲极无聊,作草书,晴窗分茶,表面上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
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作者不结交权贵,厌倦官场的黑暗,实则抒发的是壮志难酬的无聊可悲。
生活细节现悲情
①表达诗人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首联“世味”“薄”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感叹;颔联表面上写尽江南春景的明媚,但用意还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表面上写闲适,实际上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人却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无法放下自己建功报国的大志,内心抑郁而且惆怅。
②表达诗人羁旅风霜的苦闷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尾联写不愿在京城闲居无聊,不想沾染京都官场的恶浊,渴望归家的自我安慰。
小结 :结合诗意,揣摩诗人多重情感
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回答《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两诗所选意象及情感表现重点上的差异。
对 比 阅 读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比较阅读《书愤》
从意象出发 比较二者不同
《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
意象
风格
情感
大气磅礴、慷慨悲壮
(严肃、激愤)
恬淡静雅、惆怅深沉
山、楼船、夜雪、铁马、 大散关、塞上长城
深巷、杏花、矮纸、晴窗、细乳、茶、素衣、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渴望建功立业、蹉跎岁月、
对南宋苟且偷安的不满。
情感不同
《书愤》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壮志难酬希冀报国的多重感情。全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而《临安春雨初霁》是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和牢骚。
陆游一首《临安春雨初霁》,让几百年前清明时节的临安城蒙上了淡淡的愁绪,昨夜春雨,明朝杏花,春景婉丽,情怀落寞。沧海横流,八方风雨,不得志的陆放翁只好回归乡里,种豆种瓜,烹茶酿酒。可半夜时分,孤村僵卧,放翁壮志犹在,龙泉剑啸,放翁豪气干云!
千百年来,他如一枝凌霜绽放的寒梅,逸韵幽香,高标傲岸,永存天地。
全 诗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