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科书 书 名:部编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8月
教学目标
1.利用唯物史观掌握三国末年至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知道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培养民族认同感。 2.根据时空观念,知道这一时期的时间跨度与地理区位,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 3.结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以及北方战乱,体会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体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 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从孝文帝的名字说起。 简介历史人物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鲜卑族。北魏王朝(北魏一度统一北方)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资治通鉴》卷140 皇帝为什么要改名字?引入新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一篇章: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三国、两晋、南朝的政权更迭与江南经济的发展。 学习主题一:了解历史发展脉络
1.画朝代更迭时序轴,标出曹魏建立、西晋统一、东晋建立、北魏统一等重要节点(时间) 2.了解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政权统治的大致区域(空间)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的地图,说出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政权统治的大致区域。 学习主题二:了解南朝对江南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 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四《沈昙庆传》 材料二 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 ——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 根据材料一,归纳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秦汉时期,江南地区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 魏晋南北朝时,江南经济快速发展。
合作探究:根据两则材料,分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得以开发的原因。 (1)自然环境: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 (2)社会环境:江南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3)劳动力和技术因素:北方汉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第二篇章、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北朝的政权更迭与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内容: (1)政治:迁都城至洛阳,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策 (2)文化:穿汉服、说汉语 改汉姓、定高门,结汉亲 (3)经济:均田制、租调制 2、性质: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封建化改革。 过渡: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改成汉族的名字,差异减少,这体现了什么历史趋势?民族交融。 第三篇章、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1、含义:民族交融:既不包含旧族体的消亡,也不包含新族体的产生,而是不同民族在互相的交往交流中,产生的互相交融的一种状态,一种共同性不断增长的过程。民族交融则包含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意思。——整理自赵剑峰:《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 2、表现: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 ——[西晋]江统《徙戎论》 胡汉对立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 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 少数民族学习汉制,差异缩小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民族交融加强 孝文帝逝世后仅30年的时间,北魏就爆发六镇起义,北魏的统治分崩离析。在随后建立的王朝中,出现了“汉化的反动”和转向“胡化”的趋势,民族交融趋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逆转。 学习主题三: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2、表现: (1)北方胡汉交融 ①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内迁 ②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建立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 南方蛮汉交融 过渡:孝文帝逝世后仅30年的时间,北魏就爆发六镇起义,北魏的统治分崩离析。 在随后建立的王朝中,出现了“汉化的反动”和转向“胡化”的趋势,民族交融趋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逆转。我们应该辩证地理解民族交融,科学的理解历史发展的曲折性与必然性。 第四篇章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历史发展的复杂性与必然性。 学习主题三:辩证认识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 孝文帝逝世后仅30年的时间,北魏就爆发六镇起义,北魏的统治分崩离析。 这说明历史事件往往具有复杂性。长远看有积极意义的事情,短时间内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从长时段来看,这些逆转终究是暂时的,并未从根本上影响民族交融的大势。历史发展也具有曲折性。很多重要的历史进程,不是直线发展的,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曲折。但是历史发展也具有自身的规律即必然性,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是历史的趋势,如: 三国: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东晋至南朝: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 十六国政权中:大多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频繁接触、通婚杂居。 北朝政权中: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民族交融(典型代表) 因而,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历史必然,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历史总体的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历史阶段特征就是一个长时段或时期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领域内在隐性的规律性的联系,是该时段或时期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趋向的集中反映。对于整个历史发展进程来说,是该阶段或时期区别于其它阶段或时期的独特之处,强调的是一种质的差异,给该阶段或时期打上了自己的烙印,使该阶段或时期具有一定的特征,即特殊性。引导学生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课堂小结:政治:发动为实现统一的战争,并多次出现短暂或局部的统一 经济:江南开发推动南方农业进入精耕细作的时代,南北差距缩小 民族:南北方都出现了民族交融的局面,推动多元一体的局面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