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鲁教版 选择性必修1
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素养解读 1.结合实例,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地表形态对人口分布、农业生产和交通方式的影响。
2.分析相关资料,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树立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培养人地协调观。
逐点探究(一)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必备基础]
1.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地形 人口分布 原因
平原 人口密集,多集中分布于中低纬度的_________ 、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与交通联系
山地 人烟稀少,居住地多选择在 ______或 __________ 地表崎岖
高原 人烟稀少 寒冷、干燥
沿海平原
地势平坦
河谷
山间盆地
2.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形 农业类型 原因
平原 种植业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山地 _______ 地面坡度大,土壤易受到 ,不适合耕作
高原 (高寒)________ 海拔高, 条件不足
[微点拨] 山地的坡度和坡向对农业生产影响深刻
(1)坡度:地表坡度越大,土壤越易被侵蚀,坡度超过7°,要修筑梯田才能耕作;坡度超过25°,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应发展林牧业或进行自然保护。
(2)坡向:坡向不仅会影响太阳辐射,也会影响水分条件,不同坡向水热组合状况会有差异,进而会影响农作物生长。
林业
侵蚀
农牧业
水热
3.对运输方式的影响
地形 运输方式 线路布局 原因
平 原 一望无际的平原 古代马路;现代的公路、_____ 线路 大 地形平坦有利于陆路交通线的建设,且 都比较低
河网密布的平原 现代的公路、 铁路 公路、铁路线密度较小 修筑公路、铁路需要架设 ,避开沼泽,难度较大,成本较高
较发达 水运网密集 河网密布,水运条件好
山地 首选 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 交通线路往往 ,常见“之”字形公路 地面起伏大,修建公路、铁路成本及技术难度大,铁路建设对地形 以及弯度的要求更高
铁路
密度
建筑成本
桥梁
内河航运
公路
迂回前行
坡度
[关键能力]1.地形影响聚落的分布和形态
不同地形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对聚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地区 聚落分布 聚落形态 原因分析
高原地区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呈狭长的条带状 深切河谷,地势较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明显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土壤,适宜农耕
平原地区 聚落分布最密集地区 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 土壤肥沃,水资源充足,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更适宜聚落发展
[归纳拓展]
我国不同地区受不同地形的影响,聚落分布特点不同,具体如下表:
地区 聚落分布特点
西北地区 多分布在绿洲上
青藏高原 多分布在河谷地区
云贵高原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北方平原地区 规模较大,呈团聚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 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影响 原则 原因
运输方式 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 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公路对自然条件的要求低些,成本也较低
河网密布的地区优先发展水运 河网密布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
线路走向 山区的路线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地形等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呈“之”字形弯曲可以降低单位距离内的道路坡度
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但一般要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的路程要尽量短些 节约建设成本和少占用土地,保证运输安全
影响 原则 原因
线路走向 避开断层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 保证运输安全,减小灾害影响续表
线网密度 山地、丘陵地区密度较小 地形等自然条件不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人口密度较小,经济比较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修建线路成本大
平原地区密度较大 地形等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需求较大;发展交通的自然障碍少
[方法技巧] 地形与交通线路选址
(1)平原地区是交通线建设的最理想环境,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稳定。因此交通线建设首选在海拔200 m以下的平原地区。
(2)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铁路线时,要从以下几点考虑:
①一般要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量,同时道路平坦,利于车辆行驶安全,而且不易造成水土流失。例如,上图中在EF之间修建公路,应选择EHF,而不是EGF。
②鞍部相对较低,可修建交通线;河谷地区海拔较低,修建交通线工程量比较小,适合修建交通线。
③如果交通线要穿越等高线,要选择等高线比较稀疏的地方,因为坡度较缓,利于工程建设和行车安全。
④选线时要避开陡崖、地质不稳定的地段。要尽可能少跨越河流,以减少工程投资和保证工程安全。
⑤如果要修建隧道,应选择背斜部位。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承受垂直压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不易积水。
[学科素养]
北京房山区的红井路,号称北京最美山区公路,也是
北京境内弯道最多,风景最美的一条路。红井路藏在大山
深处,本来名不见经传。不过近几年被骑行爱好者们发现,
现在成为自驾或骑行旅行胜地。这段盘山公路的最大特点
是山势巍峨、蜿蜒起伏、坡度大、弯道急,颇有驾车直冲云霄的感觉。
[思考探究]
1.房山区的红井路为什么要修建成盘山公路?
提示:山区地形起伏大,工程难度高,与等高线平行呈“之”字形可以降低坡度,相对降低工程难度,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行车的安全。
2.盘山公路对车辆行驶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便于爬坡和行驶,但延长了行驶距离。
[训练评价]
(2020·全国卷Ⅱ)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 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1~2题。
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
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
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
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
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
C.人口迁徙频繁 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地名常与地理环境有关,是地理要素的表现,所以,地名中的“河”代表水文;“梁”是一种地貌类型,故“梁”代表地貌;“柳”是指柳树,故代表植被。第2题,据题干可知,甲、乙两地区地名中都有“河”“沟”“湾”出现,说明两地区地理环境曾经相似,均为河流较多的地区。但从图中可知,现在的乙地河流分布较少,说明乙地区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答案:1.A 2.D
太原天龙山旅游公路因其一段高架桥热爆网络。三层设计的回旋式高架桥耸立云端,行走在上,仿佛在玩“过山车”。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图示公路走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水文 C.生态 D.气候
4.该段公路蜿蜒曲折,回旋多层设计是因为( )
A.减少占用耕地 B.避免破坏生态
C.避免自然灾害 D.减缓道路坡度
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地形对交通布局的影响,由图可知该地区地形主要以山地为主,故交通线路在布局时主要考虑地形,故A正确。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公路蜿蜒曲折,回旋多层设计能够延长路程,从而降低坡度,增强了运输的安全性,该路段地势陡、坡度大,故D正确。为少占耕地,建高架就可以了,不一定建回旋路,故A错;修路就会破坏生态环境,不可避免,故B错;无法避免自然灾害,故C错。
答案:3.A 4.D
5.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聚落泛指人口聚居的社会性空间,是乡土社会的基本单元。一个聚落能否形成与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河流。故大城市必位于大川旁,而小村庄则近于小河边,“在水一方”,是聚落分布的突出特点。下面是我国长江流域聚落分布图(图A)和某山区聚落分布图(图B)。
(1)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有何特点?
(2)山区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的原因是什么?
(3)以雅鲁藏布江谷地为例说明高原地区聚落分布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解析:第(1)题,由图A可知,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聚落多沿长江分布,形成沿长江分布的聚落带。第(2)题,由于冲积扇、洪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比较肥沃,适合人类的居住和发展,故山区的聚落多分布在这些区域。第(3)题,雅鲁藏布江谷地的聚落多分布在河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在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而河谷地带地势低,气温较高。同时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源丰富。
答案:(1)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聚落大多沿江发展,形成沿江聚落带。
(2)冲积扇、洪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较肥沃。
(3)高原地区的聚落大多分布在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因为河谷地势低,气温较高,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逐点探究(二)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
[必备基础]
1.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能够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或干预地貌发展过程,改变地貌发育方向。举例如下:
人类活动 对地貌的直接影响
修建梯田 减缓流水 作用
修筑堤坝 改变下游河道的 条件,进而改变其侵蚀、 过程及其形态,并改变和影响冲积平原的发展方向
侵蚀
水沙
堆积
填海造陆 改变 的形态,而且形成新的人工地貌
建设人工岛
修筑海堤
挖方或填方 工程建设 人为造成 或洼地
采石和采矿 改变地表形态,堆放矸石、废矿石等会形成人造丘冈等
海岸线
陡坡
2.间接影响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能够改变 的条件,间接加速或延缓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举例如下:
人类活动 对地貌的间接影响
破坏植被 地表侵蚀
植树种草 地表侵蚀速度
大量引用河水 导致河流水量减少,使河流 、 状况发生改变
营造防护林 抑制风沙的侵蚀与沉积,减缓甚至终止 的形成与发展等
地表形态发育
加速
降低
侵蚀
沉积
风沙地貌
[学科素养]
材料一 赣州市崇义县上堡梯田群因其景色壮观美丽而闻名遐迩。这里梯田依山势开垦,连绵数百亩,又有零星村落点缀其间,其场面蔚为壮观(如图所示)。
材料二 鲁中山区某一自然村在20世纪50年代伐树作燃料,树龄几百年的大树也没能幸免,之后20年的时间中,该村洪涝灾害频繁,吃水都成问题。
[思考探究]
1.我国山区多梯田,在梯田上进行耕作与在坡地上进行耕作,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为什么?
提示:在梯田上耕作的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因为梯田是相对平坦的地块,既有利于耕、种、收等活动的进行,又能保土、保肥、保水;若在坡地上耕作,因坡度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农业生产趋向恶性循环。
2.材料二中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提示:洪涝灾害加剧,地表水资源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增多;下游河流、湖泊和水库的泥沙淤积加重等。
[训练评价]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合理措施。读图, 完成1~2题。
1.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2.修筑梯田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梯田田埂的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平行,这样才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第2题,梯田的修筑明显地改变了山坡的形态。在坡地上,按等高线修梯田,将坡地改为层层平地进行耕作,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有利于水土保持。
答案:1.B 2.A
2017年6月24日6时左右,四川省茂县叠溪镇新磨村突发山体高位砾石堆垮塌性滑坡,造成河道堵塞2 km,100余人被掩埋。下图为新磨村附近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3~4题。
3.诱发新磨村山体高位砾石堆垮塌性滑坡的自然因素可能是( )
A.岩石破碎 B.连续性降雨
C.矿山开采 D.冻融作用
4.为有效防御滑坡等地质灾害,新磨村应( )
A.移民搬迁 B.开垦梯田
C.植树造林 D.修建水库
解析:第3题,山体滑坡是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石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山体滑坡的诱发因素主要有地质因素、气候因素、人为因素等。茂县新磨村山体高位砾石堆垮塌性滑坡,是由于连续性降雨导致山体高位砾石结构疏松,因而发生山体滑坡。该地区6月份没有冻融作用;材料中未说明进行了矿山开采;岩石破碎不是突发垮塌性滑坡的主要原因。第4题,由于地势起伏大,地表缺乏植被保护,岩石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发生滑坡。植树造林能够保护地表水土,可以有效防御滑坡灾害的发生。移民搬迁投资太大,不切实际,开垦梯田和修建水库会加剧地质灾害。
答案:3.B 4.C
5.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
(2)阐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图甲为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或微有起伏,黄土堆积厚度较大,是黄土高原地区最重要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图乙为黄土梁,是平行于沟谷的长条状高地。图丙是黄土峁,是呈孤立状的黄土丘,浑圆状形如馒头,大多数黄土峁是由黄土梁进一步侵蚀切割形成的。从流水侵蚀作用入手分析由黄土塬到黄土梁再到黄土峁的黄土地貌形成过程。第(2)题,可以从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耕地面积、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等角度分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第(3)题,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主要从减少水土流失,控制破碎的地表形态,扩大耕地面积方面加以说明。不利影响主要有平整之后的土地一般土质更疏松,易加剧水土流失;破坏原有耕作层。
答案:(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
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2)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
(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农田灌溉。
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
[体系构建]
1.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浅也在荆江!荆江河段上起
枝城,下迄洞庭湖口的城陵矶,全长347.2 km,约占长江干
线航道的八分之一,由33个水道组成,其中重点碍航滩险 17
处,该河段自然特性复杂、河床演变剧烈、洲滩变迁频繁、
航槽极不稳定,是船舶航行最为困难的河段。从新中国成立至2008年的近60年时间里,荆江河段枯水期航道维护水深始终维持在2.9米,一直是长江航运“瓶颈”。为此国家启动了荆江河段治理工程,历经十几年的系统治理建设,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水深提高到3.8米,中游航道“瓶颈”得到初步缓解。这意味着 3 000吨级货船组成的万吨级船队可昼夜双向通航,黄金水道的运输潜能进一步释放。
请思考:长江荆江河段洲滩较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未来应如何保障荆江河段航道水深?
提示:长江荆江河段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流较缓,泥沙容易沉积,因此洲滩较多。未来为保障航道水深,应不断疏浚河道,充分利用中上游的水利设施,调节水流速度,减少泥沙的淤积。
2.在甘肃河西走廊的西部、祁连山的北侧,玉门市坐落在一个如银杏叶般的冲积扇东北边缘。冲积扇多分布于山前,在冲积扇的中下部,往往蕴含着丰富而稳定的地下水资源,造就了宜居的绿洲,绿洲中农田密集,村镇星罗棋布。图中的冲积扇是祁连山西部的昌马河从山谷中流出后形成的,故名昌马冲积扇(如图所示)。
请思考:据此探讨冲积扇边缘绿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西北地区,山中土石随洪水涌出山口,随着水流减缓,土石泥沙逐渐沉积形成冲积扇。因水向低处流,在冲积扇的中下部,地下水资源丰富且稳定,泉水从冲积扇地势低洼的边缘区域渗出,滋养了植被及其他生命,形成了生机勃勃的绿洲。
知易行难,重在行动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