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区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
年级语文
(本试卷共有22小题,共8页;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本卷为试题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解题作答。答案应书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2.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
类。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
然是指学术。南朝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
的地位。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
也,有韵者文也。”南朝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篡,善为
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渭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所说的文笔之
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
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
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
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
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
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岀“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
点。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
讨论更深入。《文心雕龙》上篇用大量篇幅来讨论文体,把文体分为三十三大类。其《序志》
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
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
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如果对文学只有一种混沌的概念而不能加以区分,还不能算是
对文学有了自觉的认识,所以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
再次,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特性。所
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上面所说的“诗
赋欲丽”的
”,“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便已经是审
美的追求了。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
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
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的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
律、丽辞、比兴、夸饰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官渡区2021~2022学年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A项张冠李戴,“南朝宋文帝……又进行了文笔的区分”错误,根据原文“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可见,并不是南朝宋文帝进行了文笔的区分,而是刘勰《文心雕龙》进行了文笔的区分。故选A。B项由原文“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可知;C项由原文“《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可知;D项由原文最后一段可知。
2.【答案】B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述类文本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文章两次征引……用以论证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三段相关内容“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并指出……诗赋欲丽。《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可知,文章第一次征引是为了佐证《典论·论文》和《文赋》已有文体辨析的特征,并以此论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的时代。第二次征引出现在原文第四段“上面所说的‘诗赋欲丽’的‘丽’……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是为了佐证《典论·论文》和《文赋》“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两次征引目的不一,并非都是选项所说的“用以论证文体辨析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故选B。
3.【答案】B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推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文选》……比《文心雕龙》上篇对文体的辨析更详细”主观臆断。根据原文“《文心雕龙》上篇用大量篇幅来讨论文体,把文题分为三十三大类……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以及“《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可知,原文只论述了两者都对文体进行了辨析,但并没有进一步判断《文选》比《文心雕龙》上篇“对文体的辨析更详细”。故选B。A项可根据原文“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进行推断。C项可根据原文“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进行推断。D项可根据原文第一段和第四段进行推断。
4.【答案】D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项“航天员们还展示了对生命科学的研究”有误,原文为“航天员叶光富还展示了关于生命科学的研究”,选项扩大主语范围;A选项由原文第一自然段可得知,必须保证空中和地面两方面的配合,才能保证信号畅通,最终实现“师生”如约见面;B项由原文第四自然段“天宫空间站的仪表和照明系统进行了升级……能够……同时……提供环境照明”可得知;C项由原文第五、第六、第九自然段的内容可得知。
5.【答案】A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和评价文章信息的能力。B项,由原文第四自然段“在授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液晶屏幕正是仪表与照明分系统的重要设备之一”可得知,“作者使用了‘师生通过授课的液晶屏幕能够清楚地看到对方’这一例证”,不是为了说明“空间站信号畅通”,而是为了说明“仪表与照明分系统升级”带来的便利;C项“从教具到摄像设备,可以不考虑失重环境的影响,而选择质量最好的”曲解文意,原文为“太空物资极为宝贵的情况下,教具的选择要精打细算”,并要考虑失重环境的影响;D项“否定后者”表述绝对化,原文将此次太空授课与八年前的太空授课相比,只是为了说明在上一次太空授课的基础上,此次太空授课所取得的的进步,并没有否定之意。
【答案】
①技术支持:信号畅通保障了“太空授课”的顺利进行。
②设备升级:仪表和照明分系统的升级、“天宫课堂”的“教室”的升级。
③教学资源扩充:课程丰富了、“教师团队”也扩员了,能够更好地普及航天知识和文化。
④团队合作:从空间站到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为“天地”互动护航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给满分。缺“概括”酌情扣1-2分。)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本题,审题是关键,题目要求“结合全文”,所以要从全文筛选出“本次‘太空授课’取得圆满成功”有关的原因 ,再进行概括。由第二自然段可概括出第①和第④点,第三、四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中的“教室”可概括为第②点,由第五、六、九自然段可以概括出第③点。
7.【答案】D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毫无怨尤’是因为它死在了强大的死神手下”错误。“毫无怨尤”是因为它与死神做出了最勇敢的抗争。
8.【答案】①第一次景色特点:生机勃勃。(1分)
作用:衬托飞蛾的渺小与生命的短暂,为下文飞蛾振翅飞舞作铺垫。(1分)
②第二次景色特点:富有动感,充满生活气息。(1分)
作用:衬托了飞蛾的渺小与脆弱。(1分)
③第三处景色特点:失去活力。(1分)
作用:渲染了飞蛾死亡结局到来前的沉寂气氛,暗示了飞蛾死亡的命运。(1分)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景物描写特点,分析作用的能力。
第一次景物描写“犁耕已经开始。犁铧过处,泥土被翻了起来,显得湿溜溜又乌油油。从田野以及更远处的丘陵,一股勃勃生机扑面而来”,其景色特点可用原文的“勃勃生机”概括。“正是这种活力撩拨着飞蛾鼓翅”一句,交代了景物描写的作用:为下文飞蛾振翅飞舞作铺垫。当然这样广阔而富有生机的景物描写,使“生命的乐趣表现得淋漓尽致又丰富多样” 与“只有一天生命的飞蛾”相比,也衬托了飞蛾的渺小与生命的短暂。
第二处景物描写“户外丘陵广袤,天空无际,远处的房屋炊烟缭绕,海上的轮船不时发出引人遐思的汽笛声”,其景色特点可概括为:富有动感,充满生活气息。然而玻璃窗上的飞蛾只能从窗格的一角飞到另一角,除此之外,它什么也不能做。因此,这样广袤富有活力的画面进一步衬托了飞蛾的渺小与脆弱。
第三次描写“田地里的劳作已停止,原先的奔忙已被静止所取代。鸟儿飞往小溪觅食,辕马静静地站着”,其景色特点可概括为:一切事物都失去了活力。这样的环境描写渲染了飞蛾死亡结局的到来的沉寂气氛,暗示了飞蛾死亡的命运。
9.【答案】①“这天上午,生命曾显得那样奇谲” 赞美了飞蛾鼓翅飞舞,尽情享受生命的精神;(2分)赞美了飞蛾与命运做顽强抗争的精神。(2分)
②“如今死亡也是同样的奇谲”赞美了飞蛾对自我尊严感的追求:即使死去,也要端正了身体,有尊严地死去。(2分)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第一句“这天上午,生命曾显得那样奇谲”,是对飞蛾一上午活动的赞美。由文章第一段“一股勃勃生机扑面而来,正是这种活力撩拨着飞蛾鼓翅”,第二段“虽则机遇不堪,飞蛾却仍在尽情享受”可知,飞蛾在窗外生机勃勃景色的撩拨下鼓翅飞舞,尽情享受生命;由第五段“这只渺小的蛾子为了对抗命运而付出的不可思议的努力”可知,在死神袭来时,飞蛾与命运做顽强抗争。因此,此句赞美了飞蛾鼓翅飞舞,尽情享受生命的精神 ;赞美了飞蛾与命运做顽强抗争的精神。
第二句“如今死亡也是同样的奇谲”,是对飞蛾“死亡”的赞美。由文章第六段“飞蛾端正了身体,安安静静躺在那儿,端庄而毫无怨尤”可知,赞美了飞蛾对自我尊严感的追求:即使死去,也要端正了身体,有尊严地死去。
【答案】C
【答案】B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翰林院”不是正式官署。
【答案】B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脱脱的威逼利诱”一句有误,根据“脱脱闻之,诮梁王曰……出祎与脱脱相见”可知,脱脱并没有对梁王“利诱”。A项由第一段“朝廷以云南百万生聚,不欲歼于锋刃。”“不然,皇上遣一将军,将龙骧百万,会战昆明,尔犹鱼游釜中,不亡何待!”等内容可得知;C项由第三段“今天下混一,四方宾服,独云南一隅未奉正朔……遂遣云行”等内容可得知;D项由第三段“铁知院等谋曰……遂杀之”可得知。
13.【答案】(1)你与陈友谅、张士诚相比,哪个更勇猛强悍?云南与中原地区相比,土地武器哪样比得上?(评分细则:译出“孰与”“甲兵”“中国”各给1分,大意正确给2分。)
(2)我愿意奉行陛下的声威和恩德,用祸福的道理让他们明白,他们一定会归附的。(评分细则:译出“奉”“彼”各给1分,“晓以祸福”句式准确,给1分,大意正确给2分。)
【译文】
洪武五年正月癸丑,朝廷派遣翰林院待制王袆带着诏书到云南。王祎刚到云南后拜见元梁王君臣,命令他奉上地图给朝廷方面掌管。梁王不听从,并把他安置在偏室内居住。几天后,王袆又说:“我奉命远道而来,不是为自己打算。朝廷只是因为云南聚集了百万苍生,不忍苍生荼毒于锋刃。你们竟然没有听说元代纲纪废弛, 陈友谅占据荆湖,张士诚占据吴会,陈友定占据闽关,明玉珍占据巴蜀,我朝军队征讨,不到四五年,有的被降服,有的被诛杀。只有元君拼死逃到北方,扩廓帖木儿这些人有的投降有的逃跑,未曾有用武之地。那时,先投降的人得到奖赏,后投降的人被诛杀。如今你想想,你与陈友谅、张士诚相比,哪个更勇猛强悍?云南与中原地区相比,土地武器哪样比得上?天要灭你,谁能使之兴盛!如果不这样,皇上将派遣我朝将领率领百万装备精良的士兵,和你在昆明会战,你将像釜中的游鱼,不灭亡还等待什么?”梁王及臣子互相看着,感到害怕,有投降之意。随即将王袆挪至正馆居住,好好款待他。
时逢元太子在沙漠一带自立为王,元朝派遣脱脱从西蕃到云南征粮,并谋划联合军队来抵抗我朝。脱脱窥视到梁王有二心,想要胁迫杀掉王祎。梁王犹豫不决,把王祎藏于民间。脱脱听说,责备梁王说:“国家灭亡无法挽救,你反而依附他人!”想策马而去。梁王无法,交出王祎与脱脱相见。脱脱想要王袆屈服于他,王祎怒叱道:“上天要完结你元朝的命,我朝是来取代你元朝的。你就像小小的火把,将要燃尽,还想与日月争辉吗?我是受命朝廷的使臣,岂能屈服于你!”王祎回头对梁王说道:“你早上杀了我,朝廷大军傍晚就会到来。”王祎最终被杀害,埋葬在地藏寺的北边。
洪武八年秋九月,朝廷命湖广行省参政吴云出使云南。皇上诏令吴云说:“现在天下统一,四方朝服,唯独云南偏安一隅不奉行新历法。我准备出兵攻打,又担心军队劳苦,耗费钱财,伤及百姓,您能成为我的陆贾吗?” 吴云回答说:“云南依仗着地势的险远,所以阻断了我们的声威和教化。我愿意奉行陛下的声威和恩德,用祸福的道理让他们明白,他们一定会归附的。如果他们冥顽不从,再发兵攻打也不迟。” 于是派吴云出发。当时元梁王派大臣铁知院等二十余人出使漠北,被徐达捕获,押回京师。皇上释放了他们,命令他们与吴云一同前往云南。到达云南沙糖口,铁知院等谋划说:“我们这群人奉命出使未完成任务,被抓住送回来,罪行一定不被豁免。”于是一起逼迫吴云换上朝服,假装为元使,更改皇帝诏书,来欺骗梁王。吴云不从,铁知院等知道不可改变他,于是杀了吴云。
14.【答案】D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形象、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尾联是直抒胸臆,从“惆怅”可以看出抒发了自己心中的苦闷。
15.【答案】①忆南岳的壮阔美景。“江水与云连”“城郭”“寒树”“风帆”“远天”构成了一幅气势恢弘,大气磅礴的美景图。
②忆清闲自由的山中生活。颈联借用猿猴与自己类比,表现了诗人无意理会客人来访的清闲自由的生活。
③忆与僧人朋友的友情。“犹忆闲陪尽日眠” 一句回忆了与友人悠闲度日的时光,表达了对这份友情的怀念。(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的内容、主题、情感的能力。诗歌首联“门开江水与云连”,颔联“数州城郭藏寒树,一片风帆著远天”是诗人曾住南岳时所看到的壮阔美景。颈联“猿啸不离行道处,客来皆到卧床前”是写诗人曾住南岳时清闲自由的山中生活。尾联“犹忆闲陪尽日眠”是怀念与僧人朋友的友情。
【答案】
(1)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3)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每句1分,如有错字该句不得分)
【答案】C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不可否认:指承认某件事情。无可厚非,意为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此处表示不能否认网络平台相关举措仍存在较大漏洞的事实,因此用“不可否认”。纸上谈兵: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形同虚设:形式上虽设有,却起不了作用,如同没有一样。此处指“青少年模式”虽有形式却无实质,如同没有,因此用“形同虚设”。假以时日:一般是指某人很有前途,只不过火候未到,需要一段时间的加强,培训,他日一定有惊人的成绩。一般是褒义夸奖。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指不好的情况)。此处为贬义,因此用“长此以往”。长足发展:形容迅速的发展。长远发展:强调时间之久,长期发展。从语境来看,横线前有“不着眼于当前利益”的语义暗示,这段文字主要强调“长期”而不是“迅速”,因此用“长远发展”。故选C。
【答案】A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语段的主题是“青少年模式的设置”,故应将“设置‘青少年模式’”放在句首,根据语段后面的内容,要重点强调的是法治问题,因此承启后文的应该是“法治‘刚需’”。故选A。
【答案】C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加大……供给”搭配不当,应为“加大……供给力度”,故排除B、D项;二是“通过……使”连用导致主语残缺,故排除A、D选项,同时D项“完善建立”语序不符合逻辑。故选C。
【答案】C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不可否认:指承认某件事情。无可厚非,意为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此处表示不能否认网络平台相关举措仍存在较大漏洞中国事实,因此用“不可否认”。纸上谈兵:在文字上谈用兵策略,比喻不联系实际情况,空发议论。形同虚设:形式上虽设有,却起不了作用,如同没有一样。此处指“青少年模式”虽有形式却无实质,如同没有,因此用“形同虚设”。假以时日:一般是指某人很有前途,只不过火候未到,需要一段时间的加强,培训,他日一定有惊人的成绩。一般是褒义夸奖。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指不好的情况)。此处为贬义,因此用“长此以往”。“长足发展”形容进展迅速的发展,“长远发展”强调时间之久,长期发展。从语境来看,横线前有“不着眼于眼前利益”的语义暗示,因此这段文字主要强调“长期”而不是“迅速”,因此用“长远发展”。故选C。
【答案】A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语段的主题是“青少年模式的设置”,故应将“设置‘青少年模式’”放在句首,根据语段后面的内容,要重点强调的是法治问题,因此承启后文的应该是“法治‘刚需’”。故选A。
【答案】C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加大……供给”搭配不当,应为“加大……供给力度”,故排除B项,二是“通过……使”连用导致主语残缺,故排除A、D选项。同时D项“完善建立”语序不符合逻辑。故选C。
20.【答案】 ①几扎束成一捆
②形成的同心圆波纹(形成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③只是比邻的两三家(意思对即可)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补写句子,要结合句子前后的语境分析,做到符合句间关系,前后逻辑关系一致 。第①处由横线前“几把束成一扎”和横线后“几捆束成一挑”,可知此处应填“几扎束成一捆”。第②处由后文“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可知此处应填“形成的同心圆波纹”。第③处与前文“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相比较,可推知此处应填“只是比邻的两三家”。
21. 【答案】团体格局:① ③ ④ ;差序格局:② ⑤ 。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乡土中国》重要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写作: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基础等级 内容 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 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 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深意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