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6.1《求谏》(课件3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6.1《求谏》(课件3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3 17:4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吴兢
ONE
初识作品
了解背景
“君,舟也,民,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是中国历史上哪位君王的治国思想
唐太宗以善于纳谏而著称,他重用取于直言的魏征,以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魏征原是李建成的谋士,玄武门之变以后,唐太宗见他为人正直,对他备加器重。魏征进谏时,常据理力争,不留情面。魏征前后进谏200多次,唐太宗非常赞赏他。
魏征死后,太宗悲伤地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
吴兢(670-749),唐代史学家,开封人。少时励志勤学,博通经史。武后长安年间被诏入史馆,撰修国史。公暇时,私撰《唐书》、《唐春秋》,撰述甚多,仅《贞观政要》一书传世。《贞观政要》分类记载了唐太宗同大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问答、大臣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吴兢修史四十余年,被誉为唐代良史。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写作于开元、天宝之际。当时的社会仍呈现着兴旺的景象,但社会危机已露端倪,政治上颇为敏感的吴兢已感受到衰颓的趋势。为了保证唐皇朝的长治久安,他深感有必要总结唐太宗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起施政的楷模。《贞观政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政治目的而写成的,所以它一直以其具有治国安民的重大参考价值,而得到历代的珍视。
TWO
诵读经典
感受内涵
①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本段太宗的论述包含几层意思?他用什么样的论证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两层意思:
一是唐太宗积极求谏的态度;
二是唐太宗对求谏的认识。
类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
②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从这段对话和做法的叙述,可见唐太宗君臣之间关系如何?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君臣和谐;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
两人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用了什么方法?
唐太宗发挥了他君臣互相配合的观点,把君臣比之为鱼和水的关系
比喻论证
谏议大夫王珪:
首先用类比论证的方式开始议论,用木头经过墨线标定就能锯直,类比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接下来用古圣先王的事例来阐发自己的观点,从君道转到臣道,过渡点在“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
但王珪发言的重点不在圣主,而在“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的忠直精神。
这番议论既颂扬了唐太宗,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为唐太宗所称赞,由此产生了一个积极的后果:下令从此让谏官“预闻政事”,凡有所陈奏,一定“虚己纳之”。
③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第三段中唐太宗的话又包含几层意思
一是臣子规谏的必要性;
二是纳谏的广泛意义。
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指出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我做皇帝的要接受劝谏,你们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语”,不能因为“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接着又用一个反问做了进一步强调:“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这就使得求谏、纳谏的意义扩充了,泛化为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意思,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
④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天心”该如何理解呢
虽然历代统治者都宣称君权神授,皇帝就是天的儿子,是“代天巡狩”,但封建王朝的理论家们也不忘给这种没有限制的皇权以一定的限制,方法之一就是借用天的名义。比如《周书》中说“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指出如果你没有德行,即使你是皇帝,上天也是不会辅助你的,相反却可能会惩罚你。
⑤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⑥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唐太宗君臣对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用一个成语概括。
防微杜渐
造漆器、雕镂俎,这都是无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小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苦苦规谏呢?
造漆器、雕镂俎影响了农业生产,所以群臣会苦谏。
更重要的是此种行为从性质上来讲是“首创奢淫”,而这恰恰是“危亡之渐”,因为人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久而久之,小的错误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
唐太宗为何对古代的谏者的“及其满盈,无所复谏”的行为有所不满?他对大臣提出了什么要求?
“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就是说不管是才有苗头,还是快要终结了,都应该进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到亡羊补牢。
从《求谏》中,你看出了一代圣君唐太宗对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
①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②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③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④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起愆过。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⑤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以将终,皆宜进谏。
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引导臣子积极纳谏?
1.求谏 (适时,对不同的对象),鼓励“尽情极谏”:公卿、侍臣(包括谏议大夫王跬)、房玄龄、褚遂良(谏议大夫) ;
2.虚心纳谏(及时改正,能常自省) ;
3.提出“公等亦须受人谏语”,“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虚怀若谷
“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宽厚体谅
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
勤于政事
“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处事谨慎
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
“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
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
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THREE
合作探究
经典启示
《求谏》所反映的谏官制度有什么积极意义?
唐太宗总结历史教训任贤纳谏,《求谏》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他积极征求建议批评的主张。正是这种虚己纳谏与任贤使能,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从政治上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思考:结合现实生活再读经典,谈谈你获得了怎样的“家国天下”的认识。
我的“家国天下”观:
1.建好两型社会需广开言路和才路。
2.用批评与自我批评完善自我。
3.举贤任能应成为发展企业的命脉。
......
FOUR
拓展延伸
文化传承
同一文本可从不同角度提炼观点。
1.虚己纳谏彰显一代明君
2.各尽其能,社会和谐
3.忠言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