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一、选择题
1.辛亥以后,端坐朝堂的皇帝没有了,但人心中的“皇帝”还存在。为了扫除“人心中的皇帝”,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领导了( )
A.戊戌变法 B.二次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北伐战争
2.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他把“启蒙之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这里的“启蒙之水”是指( )
A.“自强”“求富” B.救亡图存
C.民主科学 D.实业救国
3.下图是民国时期的一幅漫画。根据漫画可知,这场运动( )
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B.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C.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D.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4.《我的1919》中所说“丧权辱国的和约”直接导致了( )
A.五四运动的爆发 B.新文化运动兴起
C.辛亥革命的爆发 D.北伐战争的开始
5.革命口号具有时代的特征。下列革命口号出现在五四运动时期的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打倒老蒋,解放全国”
6.五四运动爆发后,北大一学子在狱中题诗:“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锄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这一事件开启了( )
A.民主共和时代 B.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C.国民大革命时代 D.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7.“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这一论断揭示五四运动( )
A.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 B.促进了广大民众的觉醒
C.挽救了中华民族的危亡 D.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8.1920年,毛泽东从北京返回湖南后,创办了一个文化书社。在开业初期,最热卖的中文书刊有《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新俄国之研究》,以及《新青年》《新生活》和《劳动界》等杂志。这一现象说明( )
A.政府支持文化事业 B.百姓知识水平提升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共宣传影响巨大
9.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有关部门启动“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该活动循着党的活动轨迹进行采访,第一站应是( )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南昌
对联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时代气息。据图分析,完成10-11题。
10.如图所示对联纪念的是( )
A.新文化运动兴起 B.五四运动的爆发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北伐战争的胜
11.对联所反映的事件( )
A.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D.使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二、非选择题
1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改变,救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上。
——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材料二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自6月5日起的几天内,上海就有六七万工人举行声援学生的罢工。随后,北京、汉口、南京等地工人相继罢工,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面对工人声援带来的强大压力,北洋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使一些革命知识分子开始同工人建立联系。这一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一个党纲,写明:(1)本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2)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3)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4)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归社会公有。
——《中共中央文件选编》
(1)材料一中“归于失败”的政治运动有哪些?这些政治运动都是由哪个阶级领导的?作者认为它们“归于失败”的理由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五四运动中表现出的伟大力量。说明这一伟大力量所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通过“第一个党纲”的大会是什么?概括该党纲所确定的奋斗目标。
(4)综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必然性。
13.文化变革不断地塑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摘编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 运动的领袖们本身就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逐渐觉悟经历的发展阶段。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光明世界”是指哪一社会制度?
(3)据材料三,指出“运动的领袖们本身就是非常激烈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并从中指出这场运动具有怎样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这场文化运动在塑造国家、民族新的灵魂上,存在哪些进步与不足?
【核心素养】
14.【时空观念】构建时空坐标是提升学生时空观念的有效途径之一。下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这一单元的时空坐标。其中①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护国战争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15.【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四运动既是一场伟大爱国救亡,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孕育出伟大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 )
A.国际主义精神 B.科学创新精神
C.民主法治精神 D.爱国主义精神
16.【历史解释】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1921年,中国迎来的“曙光”是指( )
A.中华民国成立 B.新文化运动兴起
C.五四运动爆发 D.中国共产党成立
17.【历史解释】《陈潭秋回忆录》中说道:“在上海找不到继续大会工作的适当地点,决定了到杭州西湖去。但是在出发前,又得出了结论,西湖不是适当地点,因为那里游人太多。因此在嘉兴的南湖举行。这里虽有游人但较少。到那里后,我们租了一只大船,买了食物、酒,好像游人一样,在湖上的船中进行大会的工作。”回忆录中记载的会议( )
A.使中国开始有了代表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
B.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
C.建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D.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参考答案
1.C 2.C 3.B 4.A 5.B 6.D 7.B 8.C 9.B 10.C 11.C
12.(1)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辛亥革命。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理由: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伟大力量:成为五四运动后期的主力(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推动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影响:促进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3)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一大)。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4)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13.(1)学术——政治——伦理(或技术——制度——思想)。新文化运动。
(2)“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资本主义制度。
(3)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一些传统文化都遭到了无情批判。是一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4)进步: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不足: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14.B 15.D 16.D 1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