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练就审美技能,赏析描写艺术
小说描写艺术是审美素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小说阅读考查的重要方面。为此,要从两方面下功夫,一是构建起以叙事、描写艺术为主体的艺术技巧知识网络,二是在实战中练就审美技能,尤其是针对具体文本的具体技巧作出具体赏析,而不是说空话套话,这一点才是复习的重点所在。
任务情境
核心知识 导图重温
一 精准审题
《3+2》P55《理水》
《3+2》P56《小步舞》
《到梨花屯去》
《3+2》P81《有声电影》
《3+2》P84《呼兰河传》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2019天津卷)
《萨里娃姐姐的春天》
小说开头的八段文字,作者是如何突出峡谷的“静”
P76《峡谷》
看看2020,体会考查趋向
全国1卷:8、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9、本小说正是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全国2卷:8、本文划线句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全国3卷:8、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2.审题要点
(1)审出题型标志用语。题干一般有明显的“赏析”“分析……表现手法”“如何写人”及“表达效果”等词语。
(2)审出赏析角度(方向)。有定向赏析,如明确指出赏析角度“语言”“景物描写”“写人手法”;有自由赏析(不定角度),如“赏析画线句子”。
(3)审出赏析范围:是要求赏析局部文字还是全文,范围不同,赏析的优先角度也不同。
(4)注意题干中“景物特点”与“景物描写特点”用语的区别,后者是表达技巧赏析题;“作品语言”与“作品中的人物语言”用语的区别,后者会在题干中特别交代。
描写艺术赏析题对应的阅读一般是在整体基础上的局部阅读、定点阅读。因为所给文字都是片段式,所以特别要注意精读、细读。
阅读的第一个内容是弄清描写对象及描写方法;其次要理清层次,抓住关键词语(尤其是动词、形容词),把握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细读、精读不仅需要反复读,更要动笔墨(勾画圈点)、动脑筋,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看看它是用什么方法描写人物的,表现出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情感。
描写对象、描写方法及对象特征是阅读必须完成的三项内容。
另外,对所给文字的上下文也应阅读,因为有些手法单看所给文字是无法判断的,如侧面描写等。
至于涉及全文的赏析阅读,既要从叙事、结构及语言等角度展开阅读,也要重点阅读与人物描写相关的局部文字。
二 带题细读
1.人物描写艺术赏析题
人物描写艺术涉及的范围很广,如表现手法(如对比)、修辞手法、语言等角度,但主要在人物描写手法上。具体指正面描写(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等)与侧面描写两类。在判定所用的手法上要注意两点:
(1)具体而全面。具体是指要明确运用哪一种手法,如是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中是用环境烘托还是他人衬托等。全面是指描写往往不是单一的,一段文字常常是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的综合运用,所以要综合判断。
三 精准答题
(2)特别注意以下写人手法的判断。
①侧面描写。它在判断中较特殊,因为它需要结合主体材料来判定,因此有时为考生所忽视。如2011年山东卷小说《审丑》,主人公是拾垃圾的曾老头,其中一题是要求赏析“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这一句,这一句就是侧面描写。
②细节描写。不少考生把细节描写等同于动作描写,这是片面的。细节描写固然多表现在动作描写上,但同时也表现在服饰、神态和心理上。细节描写肯定是一种细致描写,但描写细致不能等同于细节描写,只有那些描写细致而又非常具有表现力的描写才叫细节描写。
③心理描写。这种描写要引起考生注意,高考命题正趋向这一点。心理描写又分为直接心理描写(如内心独白、意识流、梦幻等方式)和间接心理描写(主要通过语言、动作来体现心理),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现,是一种层次很高的描写艺术。
④个别不常用的写人手法。如主观描写与客观描写等。
在分析表达效果时,最主要的是指出用这种手法写出了人物什么样的形象特征,在说侧面描写表达效果时,注意是正衬还是反衬,兼及情节、环境、主题方面的作用。
8.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1)外貌描写。作者描写了“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写他破黑瘦的面目、粗手粗脚。
(2)语言描写。简短有力的语言,突出人物的朴素、沉着、坚定、务实和富于远见卓识。
(3)对比手法。通过大禹和大臣们的对比来刻画形象大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和勇于改革的胆识。
8. 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
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感悟高考
①侧面描写:通过人们对他的故事的传颂,表现了阿古顿巴敢为天下先,挑战权力和权威,追求自由与正义。通过人们对他的指责,表现了阿古顿巴的智慧。
②对比:通过人们传说中和现实中阿古顿巴状貌滑稽、形容枯槁、形销骨立的对比,表现了阿古顿巴为承担起贫苦百姓命运的责任,自己却承受贫困的无私无畏。女子沉溺于美丽的幻想与阿古顿巴向荒野出发去寻找酥油和煮肉的铜锅形成对比,表现了他的勇于行动。
③细节描写:阿古顿巴多次重申自己的身份不果后,“垂手站在她面前,脸上的表情幸福无比”,表现了他对爱情的向往和纯粹。
作者是如何描写阿古顿巴的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阿古顿巴》
边练边悟
(1)人物塑造上的美丑对照:
①男瘦女胖、男高女矮、男俊女丑,构成鲜明的对比。外在的不协调反衬出内在协调和夫妻相爱相敬的幸福。
②妻子的外丑内美,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外表的丑反衬内在的美,从而有力地表现出妻子的品行之美。
③夫妻俩的三轮车之丑同其他三轮车的对比,更加衬托出夫妻俩外在的滑稽形象,也有力地揭示出夫妻二人生活的艰辛。
小说在创作手法上借鉴了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即对比与反衬,请结合
文本从人物塑造和主题表现两方面对此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2)主题表现方面的美丑对照:①以人物的外丑和生活的艰辛来反衬内心的美和阳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妻子虽丑,夫妻却十分默契,彼此照顾,共同努力,生活虽艰辛,一家人却过得其乐融融。
②以这对夫妻的生活来同老刘对比。老刘作为有着许多不如意的普通人,能够从卖葱夫妻的故事中获得照亮自己人生的阳光,展示了其乐观、阳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卖葱》
边练边悟
(1)细节描写:①通过外貌描写,先是“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接着来个特写“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突出了他的个性、精神和干练;②通过动作描写,“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突出了他治病手法的娴熟,医术精湛。
4.小说是如何塑造苏七块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3)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写到苏七块出名之后有“各色的规矩”,无论贫富
亲疏,要看病先拿七块银元,否则绝不搭理,似乎是批判他唯金钱至上的观念,
后来给张四治病后赠送药物以及退钱给华大夫的细节,却赞扬了他善良的本性。
(2)侧面描写:文章结尾提及华大夫“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从侧面体现了苏七块扶危济贫的善良品格。
《苏七块》
边练边悟
(1)外貌奇。远观“人高袍长,手瘦有劲”,近看“红唇皓齿,眸子赛灯”,细瞧“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奇人异貌,个性十足。
(2)医术奇。从正面描写接骨速度之快、手法之精,表现他医术的娴熟、高超、神奇;写洋人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从侧面表现他的医术高超。
(3)看病规矩奇。他有个各色的规矩:不论远近亲疏,必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否则绝不搭理。
(4)为人处世奇。他性格倔强,坚持原则,外冷内热,心地善良。从给张四接骨的表现可知。
苏七块是冯骥才文化小说系列中的“奇人”之一,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苏七块身上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边练边悟
联系文本,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加拿别克有些悲哀,他不想看见这样的死亡,尤其是在死亡边缘的挣扎和绝望。看见了这样的场景,便犹如自己正在经历死亡一样,让他感到不祥。
这里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作者对加拿别克看见狼流泪后的内心活动
进行描述,细腻、真实地表现了加拿别克对濒临死亡的狼的同情,并推动了
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边练边悟
2.景物描写艺术赏析题
小说“一景三考”(考景物特点、景物描写技巧、景物描写作用)综合提示表:
看描写的景物 从形、声、色等角度体察山、水、树木、日月风光等自然景物
看景物的特征 抓住概括景物特点的形容词、限制语等,有些需要自己概括
看景物描写的手法 (1)描写技巧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2)写景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等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等;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等;
④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方面的描写。
看景物的位置 ①在开头处具有交代故事发生时间、地点、季节和渲染气氛、暗示社会环境的作用
②在中间处具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性格、侧面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③在结尾具有深化主旨、照应开头的作用
看答题的模板 模式一:①环境本身(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营造/渲染了某种氛围)→②情节(推动了某个情节的发展)→③人物(烘托/映衬某个人物的心理/形象)→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模式二:××处具体描写了……的景色,营造/渲染了……的氛围,奠定了……的感情基调(烘托了……的情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小说开头的八段文字,作者是如何突出峡谷的“静”
感悟高考
直接突出特征:“布旗静静垂着”“一世界都静着”。
②运用拟人手法:四脚蛇与右实们赛呆。
③以动衬静:人走动、小落石的声音惊走飞鹰。
④虚实结合:“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
⑤运用多种感官,如“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匹马负一条汉…闷闷响成一团”将视觉、听觉结合在一起。(答出三点即可)
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 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6分)
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山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
②“那鹰却忽地不知去向”,暗示骑手已经到来;
③“那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每点2分)
小说中的“骑手”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①外形:相貌不凡,身体强壮,肌肉结实,有着朴质自然的力与美;
②举止:一人一骑,独行于峡谷中,虽山路崎岖,但因骑术高超而从容沉稳;③性情: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拘生活小节,粗犷而有野性。(答出一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边练边悟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
突出呼伦贝尔草原无霜期短暂的特点
生动形象地描绘植物竞相生长的情景
赞美大草原旺盛、顽强的生命力(或:大草原的生生不息)
呼伦贝尔在北纬53度到北纬47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地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更是生得低矮硕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寒,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一夜南风,醒来时百草猛然长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浪摇曳曼舞。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草原夏日叫做草原的春天。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穿的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2.小说的景物描写有实有虚,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面两处景物描写。
(1)屋外,洁白洁白的雪在飘洒着。
答案 写自然雪景,是实写,突出雪花的洁白、飘洒之美,烘托金春杏情感的纯洁质朴之美。
答案 写剧中景象,是虚写,表现舞剧的艺术之美,烘托剧中的情感之美;同时象征(或暗喻)金春杏、乔茜之间的母女情深及品德高洁的人性之美。
(2)皑皑冰山骤然绽开朵朵洁白美丽的雪莲花……
《芭蕾之葩》
边练边悟
边练边悟
①选用“黎明”“长满白桦的山冈”“清凉的露水”等意象,渲染了环境淡淡的凄凉,使小说回味无穷。
②责任完成、爱情破灭后的阿古顿巴又开始了他自由正义的征程,可见他的勇敢无畏。
③“清凉的露水使他的脚步敏捷起来了”象征他内心的坦荡轻松。
④照应了开头,阿古顿巴是一个自由自在的穷人,使小说结构严密。
请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
3.语言描写艺术赏析题
小说语言描写艺术赏析题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对作品语言特点、风格的赏析,二是对作品中人物语言特点的赏析,这两者既有联系,更有区别。前者包括叙事语言、描写语言等所有语言的赏析,可以从整体与局部两个角度展开;后者主要针对的是人物说话的特点,它不同于作品整体语言,赏析的角度是个性化、地域时代、职业及文化程度(口语与书面语)等特点。
对作品语言的赏析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手法及语言特点(风格)等角度切入。这里重点谈谈对语言特点(风格)的赏析。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特点(风格)的判定,二是特点(风格)形成因素、手法的判定。其实,这两者密不可分。可以从所用手法上判定语言特点(风格),也可以在整体感知语言特点(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形成因素、手法。两者之间的关系见下表:
语言特点(风格) 形成因素、手法
豪放与柔婉 豪放 景象→境界开阔
动词→富有力度
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
抒情→大多激越昂扬
修辞手法→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
柔婉 对象→纤巧细致
情感→细腻缠绵
画面→色调柔和
修辞手法→少用排比、夸张、设问
直露与含蓄 直露 表达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含蓄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设问、比喻
质朴与华丽 质朴平实 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言
华丽典雅 多描绘性语言→讲究节奏韵律
修辞手法→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
庄重与诙谐 庄重 话题→较为严肃
语言→凝重
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
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诙谐 语气→轻松幽默
修辞手法→多用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9、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6.①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
②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
③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
④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
⑤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
⑥夸张令人忍俊不禁。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
《无声电影》
感悟高考
一、阅读《呼兰河传》一文,回答问题。
1.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答案 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修辞)
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句式)
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用词)
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风格)
《呼兰河传》
边练边悟
①语言生活化,多用口语来表达。如“笑什么笑”“话头赶到这里了嘛”“今天不赖”等,就是完全的口语,生活化的语言,让人感到亲切。
②语言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女的那脑袋,像个碾盘倭瓜直接放在倒置的宝葫芦上”,生动而准确地勾勒出女人外在的“丑”的形象。再如,“脸上绽开一朵大丽花”,比喻贴切,很有表现力,写出了女人幸福的笑容。
③语言幽默。在对卖葱夫妻的描写上,注重夸张、对比与幽默,用“碾盘倭瓜”来形容脑袋,男瘦女胖、男细女粗的对比,很滑稽,让人忍俊不禁。但在笑过之后,引人沉思。
有人评价侯德云的小说语言朴素又充满张力的美感,干净利落,充满生活
味儿,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小说的语言特色。
《卖葱》
边练边悟
①叙述语言生动优美,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富有抒情性。叙事如“一桌饭菜敬月光”“几杯酒和月光下肚”,写景如“它们集体屏住呼吸”“它们浪潮般地笑了”,抒情议论如“爱情不败,红心猕猴桃不败”。
②人物语言质朴自然,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适当使用方言词如“整两斤好酒”“在村里洋盘一下”,使用口语如“咋说呢”“才上路啰”。
③叙述语言便于写出作者感受到的山里世界的景物美和人情美,抒发作者陶醉其间的喜悦之情;人物语言便于真实具体地刻画人物形象。二者相得益彰,使作品情韵悠长,更具感染力。
本文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各具特色,相得益彰。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山里红心》
边练边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