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秦灭六国
1.背景
(1)各诸侯国连年征战,人民渴望安定
(2)商鞅变法使秦国具备统一六国的实力
(3)秦王嬴政善于用人,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2.过程
(1)时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2)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喊赵薇去演戏)
(3)都城:咸阳
3.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皇帝制度:嬴政自称“始皇帝”,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2.中央机构(三公): 丞相——行政 太尉——军事 御史大夫——监察
3.地方:郡县制
(1)含义:由中央直接管辖,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2)意义: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巩固统一的措施
(1)措施及作用
领域 措施 作用
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 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经济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铜钱 有利于全国经济的发展
交通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有利于各地的交通往来
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开凿灵渠
四、秦朝的疆域 北:长城一带
西:陇西 东:东海
南:南海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秦的暴政
1.统治特点:急于求成、暴虐
2.暴政表现:
(1)沉重的赋税
(2)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3)残酷的刑罚
(4)秦二世的残暴昏庸
陈胜、吴广起义
原因:
(1)直接原因:遇雨误期
(2)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经过:(1)时间:公元前209年
(2)地点:大泽乡
(3)人物:陈胜、吴广
(4)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政权:张楚
(6)结果:失败
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4.巨鹿之战:
(1)时间:公元前207年
(2)地点:巨鹿
(3)双方:项羽VS秦军
(4)特点:以少胜多
(5)结果:项羽大败秦军主力
(6)成语典故:破釜沉舟
5.刘邦的贡献:率军直抵秦都咸阳,促使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
1.人物:“西楚霸王”项羽VS“汉王”刘邦
2.结果:
(1)项羽失败,乌江自刎
(2)刘邦胜利,建立汉朝
感悟:从夏、商、周、秦朝的灭亡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西汉的建立
1.时间:公元前202年
2.都城:长安
3.建立者:刘邦(汉高祖)
休养生息政策
1.目的: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2.内容:
(1)“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2)将奴婢释放为平民
(3)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3.结果: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文景之治”
1.皇帝:汉文帝 汉景帝
2.措施:
(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2)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3)注重“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
(4)提倡勤俭治国
3.影响: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史称“文景之治”。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政治——“推恩令”
1.背景:诸侯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提出者:主父偃
3.含义: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
4.刺史制度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提出者:董仲舒
2.含义: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3.措施: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4.影响: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经济——盐铁专卖
1.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设盐铁官,将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3.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军事——北击匈奴
1.西汉初年:“和亲”
2.将领:卫青、霍去病
3.高潮:漠北战役 公元前119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总结评价: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一、东汉建立(25年——220年)
1.西汉灭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西汉灭亡。王莽建立的新朝,被刘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
2.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二、光武中兴:
1.目的:为了巩固政权
2.措施:①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②合并郡县,裁减官员,惩处贪官污吏;
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影响: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特点)
1.原因:皇帝年幼,大权旁落。
2.影响: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四、黄巾起义 (失败)
1.时间:184年
2.领导人:张角(创立太平道)
3.特点:有组织、有准备
4.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5.影响:沉重打击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 张骞通西域
1.西域的地理位置: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张骞两次出西域简表
第一次 第二次
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访问西域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结果 未达到目的,但了解了西域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使汉朝了解到西域地区的基本情况。 西域各国认识到汉朝的富足和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使汉朝和西域的往来和联系更加密切。
3.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
①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密切了联系;
②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二、丝绸之路
路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①东沿岸—黄海—朝鲜日本②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
交流物品 中原传入西域:丝绸、漆器、铸铁技术等
西域传入中原: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
意义 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
(1)公元前60年,设西域都护 ,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2)意义: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新疆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2.东汉: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他在西域期间,还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领域 代表 成就 影响
科技 造纸术 西汉时期,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西汉的麻纸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纸; 世界各国的造纸术都是从中国流传出去的,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工艺(蔡侯纸 )
医学 张仲景东汉 ①《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和“治未病”理论;②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③被称为“医圣”。 后人用“坐堂医生”来纪念张仲景
华佗东汉 ①擅长针灸、汤药和外科手术;②发明“麻沸散”;③编创“五禽戏” 神医
文学 《史记》 作者: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期)地位: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体裁)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宗教 道教 产生于:东汉末年,中国本土宗教。派别有张角的“太平道”;张陵的“五斗米道” 广大人民的精神寄托四川青城山
佛教 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乔达摩 悉达多(释迦牟尼);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本单元易错字梳理:
嬴政 郡县制 小篆 临洮 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五铢钱 鼎盛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张骞 纪传体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