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清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清单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3 10:09: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军阀割据。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
(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人才上:曹操招揽人才,唯才是举。
(4)军事上:采用正确的战术。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想要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
(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客观: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2)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3)曹操骄傲轻敌。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魏国建立;
(2)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蜀国建立;
(3)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吴国: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兴亡
1.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3.统治政策:
①优待大地主、大贵族,导致他们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之风盛行。
②实行分封制,同姓诸王据守州郡重镇,势力强大。
二、八王之乱
1.原因:
(1)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
(2)晋惠帝昏庸无能。
2.影响:
(1)导致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2)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南迁,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十六国:
(1)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2)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东晋的兴亡
1.西晋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2.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3.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
4.兴盛: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宴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5.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420——589年,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定都建康,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三、江南地区的开发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1)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2)南方社会比较安定。
(3)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4)南方统治者的重视。
(5)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
2.江南地区开发的表现:
(1)农业:
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②兴修水利;
③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④实行农业多种经营。
(2)手工业快速进步。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都有显著的发展。
(3)商业: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建康(南京)成为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3.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战
1.概况: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以少胜多战胜前秦。
2.影响:淝水之战使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东晋暂时获得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及统一北方: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改革的背景:其余内迁各族和汉族进行了民族交融,但是鲜卑族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①494年迁都洛阳;(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②说汉语;(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③穿汉服;(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④改汉姓;(改鲜卑姓为汉姓。)
⑤联汉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时期: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2.民族交融的特点: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
3.民族交融表现:
(1)居住上:各民族错居杂处,内迁民族过定居生活
(2)生产上:胡人向汉人学农业,汉人向胡人学畜牧
(3)生活上:胡人汉食、汉人胡食等
(4)文化上:汉语成为北方通用语,少数民族歌舞受欢迎
(5)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6)民族心理上:胡、汉观念淡薄,隔阂减少
4.民族交融的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作者:北朝贾思勰
2.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内容: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4.影响:这部农书对后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科学家祖冲之
1.时期:南北朝
2.成就:
(1)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2)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三、书法、绘画与雕刻
1.书法
(1)概况:东汉以后,书法成为专门的艺术供人欣赏。
(2)书法家:
①曹魏时期的锺繇独创楷书书法。
②东晋的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书法特点:“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代表作品:《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2.绘画
(1)时期:东晋
(2)地位: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
(3)特点: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4)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3.雕塑
(1)背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
(2)代表: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本单元易错字梳理:
淝水之战 拓跋 贾思勰 钟繇 王羲之 顾恺之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