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科技
【考点解读】
考点:现代信息技术
课标要求: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解读:(1)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重要影响,讨论电脑与网络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了解生物工程技术的形成和意义,认识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及影响。
(3)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比较认识各国航天技术的发展状况,认识航天事业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知识梳理】
一.现代信息技术
1.电脑:
(1)诞生: 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正式诞生。
(2)发展方向:一个是 更大, 更快;二个是 ,更 。
(3)应用领域:广泛应用于 、 等领域,走进家庭。
2.网络技术的特点:
(1)电子计算机技术和 技术结合。
(2)信息量大,信息传播与交流快捷。
(3)具有 性,实现资源共享。
3.社会影响
(1)改变传统的 方式,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2)推动“ ”诞生,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
(3)推动 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 、 和生活方式。
二.生物工程技术
1.形成条件:化学、计算机等领域技术进步的支持。
2.形成:20世纪 年代正式形成并应用于实际。
3.核心——遗传工程
(1)1990年,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 计划正式启动。
(2)1997年,人类第一次进行 哺乳动物成功。
(3)21世纪,完成人类基因组框架图和对 的初步分析。
三.航天技术
1.发展情况
(1)苏联: 年,发射了历史上的第一颗 卫星,创造了宇航事业伟大的 ;
1961年,宇航员 成为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2)美国: 年,航天员 和 登上月球;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飞成功。
2.意义: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各种卫星广泛运用于众多领域。
【重点突破】
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共同点
突破提示:比较法
特点就是某事物或事件区别于其它事物或事件的特殊点,是历史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个性。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实际上是比较其特殊点,即不同点。共同点是其共同、共有的东西,即共性。
突破归纳:
1.特点
(1)第一次工业革命:先从英国开始,然后向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扩展。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发明的成果多为生产实践经验的总结。
(2)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进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较落后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3)第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形态转变——出现知识经济。科学技术各领域相互渗透,综合化和专业化趋向加强。
2.共同点
(1)人类近代社会发生的三次技术革命,起关键性作用的都是物理科学的创新成果。
①第一次技术革命,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这是牛顿力学和热力学发展的结果。
②第二次技术革命,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和无线电通信的实现,这是电磁现象研究和电磁场理论取得的重大突破。
③第三次技术革命,产生了一系列高新技术,如核能源技术、激光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它们离不开20世纪物理科学发展所奠定的基础。
(2)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条件和对社会的影响。
①条件: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和国内外市场扩大的结果。
②影响:首先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其次是推动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第一次科技革命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也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使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
【典例探究】
1(2011·安徽文综)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关注。反思近代科技发展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最初源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原子弹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C.科技发明是近百年间众多人为灾难的主要原因
D.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人类面临的核威胁是来自原子弹而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A项偷换概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在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排除B项;科技是把双刃剑,本身不会带来灾难,关键在于人的作为,排除C项;第三次科技革命诸多技术源于二战中的军事发明,比如原子科技、航天科技的发展与二战中的原子弹、导弹有密切关系,故选D项。
2.(河南省豫南九校2011届高三第四次联考文综)美国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一书中提出,铲平世界的第一辆推土机是柏林围墙的倒塌和Windows 3.0版的开启。对这种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全球化的趋势始于冷战格局的结束 B. 信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全球化进程
C. 柏林墙倒塌消除了东西方之间的隔阂 D. Windows 3.0填平了南北之间的鸿沟
【答案】:B
【解析】:“世界是平的”即全球化,题中实际上更强调信息技术对它的推动作用。
【备考指导】
本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涉及较少,在复习备考中应特别注意以下角度:
1.知识角度:掌握三次科技革命的进程及主要成就、产生影响。
2.史观角度:从文明史观或社会史观的角度,分析认识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科技进步与民族文化积淀、和谐社会关系之间的互动,富含人文理 念,这样的命题视角,值得我们关注。
3.能力角度:探究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如何看待科技发展中的问题。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中,电脑网络技术广泛应用,通过摧毁伊拉克的通讯能力而一举将其击溃,海湾战争被称为“一盎司硅片比一吨铀还要有作用的战争”这说明了:①网络信息技术把人们带进了信息时代 ②网络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 ③现代技术应用改变了战争的局势 ④网络信息技术在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 )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2.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下列哪些是网络给我们带来的问题:①信息泛滥、垃圾信息 ②网络犯罪 ③一些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④严重污染环境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科学技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某些领域这种发展甚至与当代的社会伦理观念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你看来,如下哪一领域中科学与伦理的冲突最突出 ( )
A.航空航天技术 B.生物工程技术 C.原子能的利用 D.网络信息技术
4.人类冲出地球遨游太空梦想的实现与下列哪些历史现象或事件有关:①美苏争霸 ②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 ④“冷战”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江泽民指出:“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下列重大科技成就中,中国参与的是 ( )
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 B.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公布
C.细胞学说的提出 D.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6.有位英国人说:“印刷机彻底改变了个人获取的事实,记录其他人的思想和遥远文化的方式,‘一便士即时邮’改变了我们从朋友处获得新闻和我们与其他团体进行通信的方式,电话改变了我们谈话的方式,并扩大了可相互切磋问题的联系人的范围。互联网所改变的不仅概括了这一切,而且还将远胜于此。”这段史料叙述的核心内容是 ( )
A.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的过程 B.网络技术发展变化的过程
C.信息交流发展变化的过程 D.人类文明发展变化的过程
7.2010年8月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召开,移动互联网成为本届大会最热门的话题。下列关于互联网的说法正确的:①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 ②被称作继广播、报刊、影视之后的“第四媒介” ③加速了“信息时代”的到来 ④使环境污染严重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下列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 )
A.促使多极化格局形成 B.推动了影视事业的发展
C.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D.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9.(2012·厦门月考)某同学在历史小论文中引用了如下材料:“1961年,苏联人发射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美国政府十分震惊,马上着手制定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1969年,美国人发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陆月球的人。”这篇论文的题目应该是 ( )
A.“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论科技造福人类”
C.“论科技与战争的关系” D.“论科技与冷战的关系”
10.读下图所示的经济结构图,指出下列各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图一 图二 图三
A.图一这种结构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后形成的
B.图二这种经济结构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C.图三这种经济结构当今世界正在形成
D.经济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展迅速。1995年,北美、欧洲和东亚地区迎来了网络建设的高潮,这一年被称为国际网络年。截止到2002年,互联网已经连通了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上网人数达2亿多,中国有2000多万。
请回答:信息化时代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嫦娥奔月”的神话,只能表达人类对大地与地球之间的一种朦胧关系,寄托了人类向往太空的精神幻想。当18世纪时,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理论后,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才为人类真正认识地球、展开对太空的研究奠定了科学基础,机械动力、天文观察装置的发明和使用,天体中的一颗又一颗行星的发现又为人们正确认识宇宙带来了希望。
材料二 20世纪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与物质分布、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新的宇宙观,同时使得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如此结合而产生了天体物理学,为人类研究和探索宇宙提供了新的更广泛的途径。
材料三 现代科学理论知道,当年原始的黑色火药制成火箭。尽管可以升空,但绝不能冲出大气层,原因很简单,它的效力太低,远远达不到最低的第一宇宙速度。所以说,没有高效的六推力火箭发动机问世,那么想实现宇宙飞行也只能是一种幻想。多级火箭飞行原理提出、液体火箭发明和应用使得现代火箭技术得以提高。
材料四 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得以实现。1957年,苏联发射了历史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创造了宇航事业伟大的开端。1961年,苏联发射了“东方一号”载人飞船,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美国奋起直追,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
——以上材料均摘自《宇宙探险》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人类对太空研究的科学理论已经形成,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
(2)结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在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中有了哪些新的发展?(4分)简要分析其发展的原因。(6分)
(3)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第26课 改变世界的高科技参考答案
选择题答案1—10 DBBCB CAADA
11.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得到全面发展,信息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在信息化时代,知识和信息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它本身已经成为巨大的实际生产力;信息技术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知识密集型产业日益重要;人们更加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引起了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
1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从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领域、认识深入等方面加以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至四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史实,经分析航天发展应该理解为首先是理论的突破:科学理论由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其次是实践突破:验证科学理论的应用技术由火药火箭到现代火箭技术;最后是梦想成真:人类离开地球飞向太空由梦想到现实。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理论方面、根本推动力、实际需求、技术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回答。第(3)问,可从活动空间的扩大,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两方面加以考虑。
【答案】 (1)背景:①经济发展日益加快。②人文精神不断发展。③科学家对自然提出新的认识。④启蒙思想家提倡科学与民主,宣扬自由与平等。⑤新的政治制度在欧洲建立。
(2)发展:①科学理论由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②验证科学理论的应用技术由火药火箭到现代火箭技术。③人类离开地球飞向太空由梦想到现实。
原因:①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②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③各国对高科技的迫切需求。④加强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
(3)影响:①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打开了新的天地。②促进了科技和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