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11-12 19:2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考点解读】
考点: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课标要求: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课标解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在核武器研制、杂交水稻、信息技术和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知识梳理】
一.两弹一星
1. 背景:
(1)20世纪中期,高新科学技术成果往往最先应用于 领域。
(2) 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 和 ,影响到国际地位。
(3)为了反对 ,打破 ,中共中央作出发展两弹的战略决策。
2.重大成就
(1) 两弹:
① 年10月,我国第一颗 试爆成功,中国从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② 年10月, 成功爆炸,中国从此拥有“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③ 年6月,第一颗 试爆成功。
(2)一星:
① 年4月2,“ ”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② 年11月,成功发射 卫星。
二.“东方魔稻”
1.成就
(1)袁隆平突破经典传统理论禁区,丰富 的理论和技术。
(2)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 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2.影响
(1)世界各地正在推广杂交水稻,为解决世界 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
(2)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 ”。
三.“银河”系列计算机
1.成就
(1)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机诞生。
(2)1997年,“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2.意义:中国政府实施以 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在众多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
四.“神舟”号飞船
1.成就: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把宇航员 顺利送入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意义
(1)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2)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重点突破】
新中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及意义
突破提示:史实归纳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两弹一星”战略决策取得重大成就,载人航天工程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农业、计算机、生物工程均取得重大成就,这是中国国情的需要和时代的产物。它对于中国和世界均具有重要意义。
突破归纳: 
1.原因
(1)前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保证:党和政府的重视及正确决策。
(3)优秀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和奉献。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广泛吸取国际相关科技成果并在创新中求发展。
(5)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比较雄厚的技术人才准备。
2.意义
(1)经济意义:促进了我国科技的整体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科技因素。
(2)国防意义:有利于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
(3)政治意义: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4)世界意义: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重大科技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典例探究】
1.(安徽省合肥八中2012届高三一次质检历史)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州八号与天富一号在苍穹中进行了“完美一吻”。这是中国雄心勃勃的太空计划的最新里程碑。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D.“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解析】选B。A不属于空间技术发展,B、C和D三项均属于中国空间技术发展,但C和D两项要晚于B项。
2.(山东省泰安市2012届高三上期期末历史)2009年国防科大研制“天河一号”计算机成功,2010年该计算机运算达到每秒2507万亿次,成为世界上运算最快的电脑。与之关系最密切的国家战略是
A.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 B.科教兴国战略
C.可持续发展战略 D.西部大开发战略
【答案】:B
【解析】:“天河一号“是高科技成果,即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果。
【备考指导】
本考点在近几年高考试卷中没有设题,但备考中亦应给予关注以下角度:
1.知识角度:关注新中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及其深远影响。
2.热点角度:“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21时25分45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其成功发射,再一次显示了中国在航空事业上取得了辉煌成就。理解科技与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关键在于科技,以此为热点切入,考查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应是值得重视的热点趋向。
【巩固练习】
1.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是:①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工作 ②发展科技工作的规划方针正确 ③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④海外一些优秀科学家回国,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北京逝世。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认为:“钱学森无论放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我宁可把他枪毙了,也不让这个家伙离开美国!”下列选项最能反映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的是 (   )
A.中国原子弹试爆成功 B.“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C.“南优2号”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3.如果让你对《大国脚印·1970年最具影响力事件》进行投票,你有可能选择 (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B.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中日邦交正常化并建交 D.邓小平恢复高考制度
4.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写了一部名著《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道“(他)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这是对谁的褒奖 (  )
A.钱学森 B.邓稼先 C.郭沫若 D.袁隆平
5.中国的农民说,吃饭靠“两平”(邓小平、袁隆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分别作出了如下贡献 ( )
A.解放思想、杂交水稻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杂交水稻
C.改革开放、勤俭节约 D.“一国两制”、转基因技术
6.邮票是时代的产物和历史的见证,中国航空航天科技成就也是纪念邮票主题之一。下列一组纪念邮票,最能反映上世纪70年代突出成就的是 (   )

7.“文革”期间,一大批有强烈爱国心和责任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如“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等在恶劣环境下,努力工作,使我国科技成果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成果包括: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   )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8.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说明 (   )
A.中国已经是世界超级大国 B.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C.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
9.我国虽然与前两次科技革命擦肩而过,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积极抓住机遇,参与新的科技革命,除同步实验通讯卫星发射成功外,我国在空间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还有(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发射成功
C.“东方红-l”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银河-I”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0.从1999年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到2003年“神舟5号”、2005年“神舟6号”飞船完成载人航行,2007年“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我国的尖端科技一步一个新台阶,取得了重大突破。科技的重大突破,生动地说明:①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 ②中国开始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③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中国已经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④对巩固国防、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重要意义 ( )
A.①③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有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 以巨大的鼓舞,经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 神舟六号尚在在这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问题:
(1) 根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3分)
(2) 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和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里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材料二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年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我国成为拥有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4年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8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9年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6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 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前后科学与发明应用两者之间的关系。(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后两次错失重大机遇的原因。(6分)
(3)阅读材料三,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有何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7分)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参考答案
选择题答案1—10AABDB BCBBA
11.【解析】第一问的信息已经包含在材料一中,第二问要求依据材料归纳意义,两则材料对比的并非差异,而是导致差异的背景,即原因。
【答案】(1)国家:美国和苏联。(1分)国际格局:两极格局。(2分)
(2)侧重点: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经济。(2分)
原因:材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3分)
材料二,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4分)
1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归纳、分析能力。第(1)问,在理解材料一的基础上分析得出,注意“需要常在发明之先”和“走到实际的应用和发明的前面”等信息。第(2)问应主要从当时恶劣的社会环境角度分析。第(3)问注意充分运用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特点,联系教材相关知识分析原因。
【答案】 (1)19世纪以前,发明应用在前,科学相对滞后。19世纪以后,科学在发明应用之前,并且推动发明和应用的发展。
(2)第二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西方的殖民侵略;太平天国运动的消极影响。(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第三次: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
(3)特点:科学技术成果丰硕;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些项目或领域已呈现出世界领先地位;科技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党和政府对发展科技的重视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