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岳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3 16:53:42

文档简介

岳阳市 2022 年高中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选D。(解析:A项,“同时”错。B项,原文是“‘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
往的经验,这次并非如此”;C项,原文是“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直接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
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选项只谈到了
失控的后果,以偏概全)
2.选C。(解析:C项,原文是“人可以不讲理,但电脑没法不讲理,即不能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
地工作”。选项“就可以让机器像人一样非逻辑、非程式、非确定性地工作,最终超越人类”有误)
3.选A。(解析:A项,“人类智能不过是文明的成果,源于社会与历史的心智积淀,而文学正是这种智
能优势所在的一部分。”好的文学作品里有着人的意会、灵感以及特殊的人生经验和情感,这些是人
工智能无法取代的。)
4.解析:①对比论证,将人类智能和技术主义者做对比。②举例论证,列举人类智能中的一些“大智若
愚”。(一点2分,两点4分)
5.解析:
示例1:我认同。因为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近期的话导致大批工人陆续失业,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军
用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非人类之福;远期的话人工智能可能会反叛人类;终极威胁就是可能会导致人类
文明的灭亡,使得我们的人生变得毫无意义。
示例2:我不认同。虽然人工智能发展显现出了一种强劲的势头,但人类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
同寻常,人的契悟、直觉、意会等能力远非人工智能能比,人工智能在文学、生活等方面有许多无法替代
人类智能的地方。
示例3: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各种威胁,这也是我们人类
所需要警惕的,但也无需过分担忧,因为人类智能千万年来早已演变得非同寻常,许多能力远非人工智能
可比,人工智能在许多方面无法替代人类。(观点2分,理由4分。只答观点不给分)
6.选C。(解析:“缺少触觉感”有误)
7.选C。(解析:“绵密悠长”错,应该是“狂野”)
8.解析:①使用“轻轻重重轻轻”“潺潺”等叠词,长句短句交织,既富有节奏感,又写出了雨的声韵。
②运用通感手法,“密织成网”把可听的雨声转换成可视的网,形象地写出雨声之密。“谁的千指百
指在按摩耳轮”又把雨声转换成触觉的按摩,形象地写出雨声悦耳动听。(每点2分,两点4分。其他
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9.解析:①自然天气因下雨而冷。“惊蛰一过,春寒加剧。”②从作者处境看:“冷”字代表的是一种
台湾游子思念家乡的情怀,这种情怀使作者觉得“凄冷”;从反面也可以说,正因为冷才显得人情的
暖。③中国传统文化的渐行渐远,被毁坏、摧残而感到心忧心冷。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华文化的深情眷
恋。(每点2分,三点6分)
10.选A。
11.选B。(解析:A.语气词,不译;代词,他们。B.连词,表修饰,不译。C.代词,这些;结构助
词,的。D.介词,表比较,比;介词,向。)
12.选D。(解析:《师说》对比对象比较广泛,《问说》比较单一。)
13.解析:(1)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众人”“下”
“耻”各1分,句意1分)(2)不学习就不能发现疑难问题,不询问就不能增加知识(每一小句2分)。
14.解析:“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15.选D。(解析:曹操诗表达的不是及时行乐之意)
16.解析:①崇高神秘。“人攀明月不可得”“宁知晓向云间没”写月之高高在上,晓至人不知其踪,表
现月之崇高神秘。②美好多情。“月行却与人相随”写月伴人行,表现了月之美好多情。③皎洁美丽。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中“飞镜”之喻,绿烟散尽月华倾泻,写出月之皎洁美丽。④
永恒长在。将人与月对照,古今人事更替,而月夜至则悬天,写出了月之永恒长在。(每点有概括有
分析即得2分,答出3点给满分)
17.解析:(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使我不得开心颜 (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则物与我皆无尽
也 (3)金石可镂 / 朽木不折 (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得分)
18.选A。(解析:“言不及义”的意思是只说些无聊的话,不涉及正经道理。排除B、D。“痛悉”意思
是悲痛获悉,符合语境。排除C。根据前文,用“传达”)
19.选C。(解析:“于是”表示出现某种结果,放句子前面,文字表达先文法再艺术,形成递进)
20.解析:①文字发生之初是为了消除人与人之间时空的阻碍。②文字在传情达意上是不完全的,有明显
的缺陷。③讲究文法和艺术可以减少文字的“走样”。(写出一点得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21.选A。(解析:根据前文内容,应该为“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人类是主体。以楼兰为例子,侧重
“警告启示”,都江堰和塞罕坝的例子侧重“启示,让人明白”,所以先警示再昭示)
22.解析:①生态衰则文明衰;②也留下了满目的生态创伤;③保护环境的自觉。(每空2分。第三句句
式必须与“热爱自然的情怀”对称,而内容吻合即可。)
23.参考立意:①身体健康是一切的基础;②文明素养、精神的健康是成为强者的重要条件;③坚定的信
念、顽强不屈的精神是披荆斩棘的利剑;④成为强者,身体健康是基础,文明与精神是更高要求。(写
第一个观点的,符合题意,不能上一类;其余三个切合题意)
附:《问说》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要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而行的,不学习就不能发现疑难问题,不询问就不能
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喜爱学习。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
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不去问,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问的人那
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
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
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辩”。《尚书》
不是说“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吗?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
并提出“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
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
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
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
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
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
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
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
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
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
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答案及译文仅供参考,阅卷、讲评可据实酌情处理)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述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
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
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
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
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
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
分担。不能扑进地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②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
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
,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图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
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
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渐沥渐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
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 pluie也好所能满足 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
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
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
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器,用”
③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
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
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濛而迷幻,细细嗅噢,
清清奭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
淡的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
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
腥气
④雨不但可喚,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
高一语文试卷第6页(共16页)
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
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
再笼上一层凄迷了,绕你多少染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鲁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
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
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
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
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⑤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
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
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
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
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向月绵延
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他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一
夜盲奏,千寻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来,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
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
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
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
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濑泻过,秋意便弥漫日式的庭院了
⑦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
蒙的溫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
你怎么一下子长
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
身分飞走,飞人历史的视忆现在而下下来下在水泥的是顶和墙上。没有帝的
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
文试卷第7页(共1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