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以小组互动的形式交流阅读方法和阅读感受。
2.查找资料,搜集红色诗词,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的革命情怀,制作班级小诗集。
3.从革命故事继承光荣传统,创造美好未来,写一写自己的心愿。
过程与方法
1.参考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有计划地开展活动。
2.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阅读、交流、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心愿,再写一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材料和搜集到的红色诗词,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感受深厚的革命情怀,继承光荣传统,创造美好未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查找资料,搜集红色诗词,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的革命情怀,制作班级小诗集。
教学难点
1.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以小组互动的形式交流阅读方法和阅读感受。
2.从革命故事继承光荣传统,创造美好未来,写一写自己的心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 开展阅读分享会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翻开我国百年来风云激荡的历史篇章,中国共产党忠实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革命先辈的脚步,一起去体会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一)会认的字
1.《毛主席在花山》
碾子(niǎn) 诚恳(kěn) 舀(yǎo) 笤帚(tiáo zhou)
2.《十里长街送总理》
洋槐树(huái) 挽幛(zhànɡ)
3.《飞夺泸定桥》
增援(yuán) 妄想(wànɡ) 诡计(ɡuǐ) 击溃(kuì)
4.《狱中联欢》
脚镣(liào) 秧歌(yānɡ) 轻蔑(miè) 筋斗(jīn)
(二)词语集锦
1.《毛主席在花山》
夜以继日:日夜不停。
碾子:轧碎谷物或去掉谷物皮的石制工具,由碾磙子和碾盘组成。
笤帚:除去尘土、垃圾等的用具,用去粒的高粱穗、黍子穗等绑成,比扫帚小。
端详:仔细地看。
2.《十里长街送总理》
挽幛:哀悼死者的幛子。
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3.《飞夺泸定桥》
心惊胆寒:形容心里非常害怕。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千钧一发: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事态极其危险。
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阔浩大。后多形容声势雄壮,规模宏大。
4.《伟大的友谊》
无微不至:没有一个细微的地方没有考虑到,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
各抒己见: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滔滔不绝:形容话很多,连续不断。
三、材料研读,突破重难
1.有感情地朗读《毛主席在花山》,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明确: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毛泽东主席转移到花山村。
第二部分(2~4):毛泽东主席关心群众碾米的事。
第三部分(5、6):毛泽东主席让警卫员给碾米的群众送茶水,并教育警卫员应该关心、尊重群众。
第四部分(7):毛泽东主席劝乡亲们喝茶和替母女俩推碾子。
(2)你对“这会影响群众吃饭的,不能因为我们在这里工作影响群众的生活”这句话,怎样理解?
明确:这是毛泽东主席听了警卫员的报告后讲的话。从“不能”两个字可以看出,毛泽东主席讲话的态度是严肃的,表明他热爱人民群众,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3)如何理解文章最后老人说:“这位首长,好像在哪儿见过。在哪儿呢?”
明确:这句话意味深长,表面是说由于毛泽东主席当时在花山,没有公开自己的身份,来碾米的老人对毛泽东主席似曾相识,但未完全确认眼前的首长就是毛泽东主席。深层来讲,毛泽东主席的所言所行,和普通群众是那样的近、那样的亲,他就是一名普通群众,或者说他就是千千万万普通群众的一员,老人感到亲切,似曾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明确: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等灵车。写灵车到来之前,人们等待灵车的情景。
第二部分(2、3):望灵车。写灵车到来时,人们眼望灵车想念周恩来总理的悲痛场面。
第三部分(4):送灵车。写灵车过去了,人们仍不肯离去。
(2)如何理解“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子,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两句话?
明确:这两句话写的是周恩来总理灵车到来时人们的一致表现:目光随灵车移动,不约而同地站直、脱帽、望着、哭泣着,所以看上去,“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眼睁睁”进一步说明人们的目光集中在灵车上,人们都怀着一颗为失去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而无限悲痛的心,眼看灵车从自己身边走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在这里和自己永别,一种怅然若失的感情油然而生。此时,人们多么想多看几眼灵车,可是,那悲痛的泪水又不住地流,他们自然“顾不得”去擦。人们的举止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悲痛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周恩来总理真挚的崇敬和热爱。
3.有感情地朗读《飞夺泸定桥》,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明确: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2):写夺下泸定桥的原因。红军北上抗日,泸定桥是唯一通道,必须夺下。
第二部分(3、4):写红军跟敌人的援兵抢夺时间,赶在前面到达泸定桥。
第三部分(5、6):写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
第四部分(8):写红军主力顺利渡过大渡桥,奔赴抗日前线。
(2)文章第5自然段写“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涛声震耳欲聋”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几句话写出了泸定桥的“险”。“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写的是桥面铺上木板时的情况,现在敌人把木板抽掉了,过桥的困难就更难以想象了。这几句话从侧面突出了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勇气概。
4.有感情地朗读《狱中联欢》,思考如何理解“看啊,还有什么节目比得上这种顽强而鲜明的高歌曼舞”这句话?
明确:戴着沉重的铁镣跳舞,用铁镣的撞击声伴奏,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所少见的。这个别致的舞蹈表达了革命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充满了对黑暗势力的轻蔑。
5.有感情地朗读《伟大的友谊》,思考文章第1自然段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互相关怀是无微不至的”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话是本文的关键句,总领全文。“无微不至”一词高度概括了两人细心周到地为彼此着想、在事业上相互扶持,为下文具体的描写做了铺垫。
6.有感情地朗读《囚歌》,思考如何理解“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这句话?
明确:“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力量。“活棺材”比喻囚禁革命者的牢房,又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的旧社会。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埋葬旧社会的热烈期望和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决心。
7.有感情地朗读《春天的故事》,了解创作背景。
明确:1979 年春天,邓小平在深圳勾画出了一幅改革开放的蓝图;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开拓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1994 年,又一个春天,三位投身特区的艺术工作者,有感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春天的故事》,他们用歌声记下了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的变化。
四、运用方法,交流感受
分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方法和感受,小组内整合同一篇文章的不同阅读方法,并派代表在班级内交流。
交流示例一:《毛主席在花山》写了毛泽东主席在革命时期转移到花山村时,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彻茶、帮母女俩推碾子等小事。阅读时我关注了描写毛泽东主席神态、语言、动作等的语句,感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与群众心连心。
交流示例二:《十里长街送总理》描写了人民群众自发在长安街上护送周恩来总理的灵车的场景。阅读时我重点关注了浩大的场面描写以及人们不约而同的动作,充分感受到人们对周恩来总理的爱戴和失去周恩来总理的悲痛。
交流示例三:《飞夺泸定桥》讲述了红四团在北上抗日途中攻打泸定桥,突破敌人封锁的战斗过程。阅读时我重点关注了战斗激烈的场面描写,感受到红军战士舍身忘我、忠党爱国的崇高革命精神。
交流示例四:《狱中联欢》节选自长篇小说《红岩》,描绘了被捕的革命者在狱中自发组织新年大联欢表演的片段。阅读时,我从革命者表演歌舞的场景中感受到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献身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交流示例五:《伟大的友谊》讲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在生活上互相关心,更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不分你我、亲密合作的故事。阅读时我抓住文章第一句话这个关键句,快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在后面的细节描写中理解了这个关键句的意思。
交流示例六:通过查找创作背景,我知道了《囚歌》这首诗是叶挺在国民党的集中营里创作的。在狱中,叶挺受尽各种苦刑,却仍坚贞不屈。此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行径,表现了革命者的伟大气节,抒发了诗人为革命献身的壮志豪情。
交流示例七:通过查找创作背景,我知道了《春天的故事》是由蒋开儒、叶旭全作词,王佑贵谱曲的歌曲。这首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代表歌曲,唱出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邓小平同志的崇敬,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无限热情。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我们要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继承光荣传统,创造美好未来。
板块二 制作小诗集
一、提问激趣,导入新课
提问:“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是谁写的诗?(明确:夏明翰。)
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红色诗词?说一说。
二、搜集诗词,交流感受
分组搜集红色诗词,并精选一部分诗词交流感受和体会。
三、整理诗词,制作诗集
全班一起制作诗集。可将诗词按种类划分为:革命领袖、革命英雄写的诗词,歌颂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诗词,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等。
诗词示例:示例一:革命领袖、革命英雄写的诗词
西江月·井冈山
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示例二:歌颂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诗词
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节选)
何其芳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隆隆的雷声里诞生。
是如此巨大的国家的诞生,
是经过了如此长期的苦痛
而又如此欢乐的诞生,
就不能不像暴风雨一样打击着敌人,
像雷一样发出震动世界的声音……
示例三:讴歌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诗词
满江红·家乡新气象之歌
萧凤菊
改革春风,吹来了,丰盈岁月。抬眼望,远山含笑,大鹏飞越。揉入和谐扬正气,包严硕果翻新页。见鸿鹄,万里碧空翔,前程阔。
惊雷动,朝阳抹。高速路,全通达。彩霞裁几缕,点缀生活。致富惠农心底事,良田稻浪高楼拔。鸡犬闻,百姓喜开颜,将贫脱。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一首首红色诗词,记录了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大无畏精神。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好好学习,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百年来,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个人都有愿望,可能是对于自己未来的期许,也可能是对他人美好的祝愿,还可能是对全人类的一份美好祝福,那么这节课就请你们把脑海中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让它们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同学们敞开心扉,让自己心中的愿望流淌于笔端吧!
二、文题展示
写一写自己的心愿,要写清楚自己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愿。注意运用其他学科学到的材料,以丰富习作的内容。
三、写作指导
1.审题立意。本次作文要求写自己的心愿,那么我们在习作中就要写清楚自己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心愿。要把心愿的由来交代清楚,把实现心愿的方法交代具体,这也是文章的重点。
2.素材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如对自己而言,希望将来当工程师、建筑师、医生、宇航员、将军、科学家……或许对他人、对社会还有很多未完成的心愿。心愿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是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是有价值有意义的都可以。我们只要在众多的心愿中选择一个作为习作的内容就可以了。
3.谋篇布局。本次习作可以从三个方面的内容去写:一是写清楚自己的心愿是什么,二是交代清楚心愿的由来,三是表明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心愿。根据这三个要求我们可以这样来谋篇布局:开篇交代清楚自己的心愿是什么,接着写自己形成这一心愿的原因,最后写自己准备怎样实现心愿。结尾处要回扣主题,畅想未来。
4.写作手法。在写为什么会有这一心愿的部分时,可采用叙议结合的手法,先叙述自己经历或者看到的一件事,再谈这件事给自己的感受(萌发心愿),最后写确定心愿。也可以发表议论,即直接发表对某一心愿(职业)的看法,点明它对社会的重要性。在写自己准备怎么做时,要表达出自己实现心愿的决心,可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加强这一语气。
四、范文评析
心愿
我有一个心愿,就是到动画片王国里去玩一次。①
在我的想象中,动画片王国在海洋的某一个小岛上。小岛上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画片中的人物。
我开着最新式的飞机上了那个小岛,一下子被眼前的景象给惊呆了。这里绿树红花,这里阵阵清风,这里瀑布声声,这里湖水清清,简直就是人间仙境一般。哦,原来是狮子王居住的地方。②
我慢慢地向小岛的中心走去,一边观赏着美景,一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不知不觉地到了一个大型指示板前。上面用图画标示着前边有三个游览地,一是动作城市,二是知识城市,三是迪士尼城市。我不由自主地走在了通往动作城市的小道上。③
走着,走着,我觉得这个地方特别熟悉,可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这里有一片波光粼粼的大海,怎么也望不到尽头。在金黄的沙滩上,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孩儿和一个蓝发青年正在一起打妖怪。哦,我想起来了!他们是我在动画里见过的哪吒和敖丙呀!等他们打跑了妖怪,我一定要上去跟他们好好说说话!④
后来我又遇到了孙悟空、贝塔等我的偶像,我请他们一一给我签名。
我不仅游玩了动作城,还在迪士尼城、知识城里走了一遭。这样的旅行真是太有趣了!⑤
我的心愿今天在梦中实现,将来,我会以我的能力制造一个动画片王国,让更多的孩子大饱眼福。⑥
①开篇直接点明了心愿的内容,简洁明了。
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这里……这里……这里……这里……”的句式优美生动地写出了小岛景色的美丽。③写小岛有三个可供游览的地方,想象新奇大胆而又合理。
④详写遇到哪吒和敖丙的情景。
⑤略写遇到其他动画人物,以及游览其他两座城市的经过。详略得当。
⑥总结全文,将主题升华到了要为所有的孩子创造一个动画片王国这一“心愿”。
总评:这篇文章先写自己的一个心愿是想到动画片王国玩一次,再写想象中的动画片王国的情景,最后写自己以后要建造一个动画片王国。语言流畅且优美生动,主题深刻,是一篇佳作。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