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尾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生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汕尾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生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3 16:58:44

文档简介

汕尾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学生调研考试
语 文
本试题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信息填写清楚、准确,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
2.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得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及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又好像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于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我曾在有关论著中指出,在中国文化中,当制度没有了礼的精神,就成为机械死板的框框;当社会没有了礼的统治,就变成没有灵魂的机器。今天的人,在西方思想影响下,或者普遍认为只有民主、法治等制度才是决定一个社会是文明、进步还是野蛮、落后的主要标准。但若衡诸中国文化,因为文化的逻辑不同,制度至上、规则主义在中国文化中是行不通的。
礼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建设理想社会秩序的重要特点。尽管近代以来人们大量批评儒学的所谓“泛道德主义”,可是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习性出发,即可发现这一批评之片面。不管现代人是否承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重建秩序,而不能过多地指望法治等制度建设。所谓伦理道德,并不就是今人通常所理解的道德说教,而主要包括社会风气的改造,行为规矩的塑造,社会道德的提升等内容。我们要明白,中国人历来都是相信非正式的制度胜过正式的制度,习俗、传统的力量大于制度、法律的力量,心理上认可的权威大于官方政策的权威。
如果法治代表的是用统一的、一刀切的制度来管理这个社会的话,礼治代表的则是通过习俗、传统和规范的力量来管理。中国人认为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凡是不符合人情的制度、法律和规则,随时会被人们根据具体情况变通。所以,礼才是维护社会和人间秩序最重要的纽带,礼比法更能发挥约束中国人行为的作用。“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这当然不是说中国人自古以来不重视法律,或中国文化不需要法律。我只是说在中国文化中礼大于法,没有说以礼代法。可以这样说,礼是中华文明成为文明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方朝晖《礼治与法治:中西方制度的基础研究》)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并不一定是文明的或是慈善的,也可能是含有野蛮与残酷的行为规范。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杀人也是符合“礼”的。
B.礼与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维持礼与法的机构不同,法律要依靠国家来维持,礼则不需要。
C.礼治似乎是一种在人们自觉意识下自动形成的秩序,实际上是在社会的发展中经过教化而主动迎合成规的结果。
D.作者认为乡土社会满足了以传统应付生活的条件,且变迁更迭较为缓慢,因此它的秩序就可以依靠礼治来维持。
2.根据材料一、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举颜渊问仁的例子就是为了证明法律制度是从外部约束人的,而礼治是人们自动自觉形成的道德规范,从内部教化人的。
B.材料一将“礼治”与“人治”对比,说明“礼治”与“人治”有本质的区别,因为“礼”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的,而“人治”是依靠个人好恶来维持的。
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出发,“礼治”是建立于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而这种伦理道德与现代社会中的道德说教是不同的。
D.材料二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中国人来说,礼大于法,比法更能约束中国人,且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关键因素。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礼”的一项是(3分)
A.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B.逢国家大事要行祭祀之仪,祭祀的对象包括天地、社稷、祖先等。
C.古代官员父母去世,不归乡,仍然在朝为官。
D.对长辈晨昏定省,冬温夏凊。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孔子有言:“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小城无名医
马宝山
燕省吾系世代祖传中医,是年五十岁,赤红脸膛,鹤发银须,着一件灰布长衫。其身影常蹀躞于小城街巷之中。燕先生对来求者,不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如至亲。燕先生对任何疑难病症,只要他一搭脉,开出方子,保证三付中药喝下,药到病除。因此,小城人都尊其为“燕三付”,倒把他的大名忘得一干二净了。
“燕三付”住在小城北街。
无独有偶,在小城南街,皇甫宗仁挂牌行西医。皇甫先生也年在五十,戴一副金丝眼镜,着西装领结,作势一派西洋式儿。他全套西医疗法样样精湛,医德还算淳朴。皇甫医生足不出户,就地坐诊,再大的人物也请他不去,倒使人生出许多的敬畏之情。
谁有病谁心里急,请过中医不放心,又去求西医。这就给“燕三付”和皇甫医生添了许多的烦恼——让中医瞧过的病人,西医不插手;让西医诊过的病人,中医不搭脉。
于是又出了许多乖巧之人,没有他们这个世界就不热闹。他们请到“燕三付”便捧他是再世扁鹊,小城医圣。再去求皇甫先生又捧其为当代华佗,小城一把神刀。正是这伶俐之徒,把小城弄得沸沸扬扬,使“燕三付”和皇甫医生之间的门户之见愈演愈烈,中西医矛盾日渐积深。都以小城第一自居,全不把对方放在眼里。
一年,西医皇甫宗仁突然得气结,气憋在嗓子眼里,白净脸憋得紫红,皇甫夫人毕竟是门里人出身,知道丈夫这病非中医不得除。于是,她瞒着皇甫医生到北街请“燕三付”的一笺方子。
“燕三付”思忖良久:虽说与皇甫医生有隙,可在这生死攸关之际袖手旁观,岂是我燕某所为。当下开出一纸方子,让皇甫夫人拿去。
皇甫夫人拿回中药,没敢说是从“燕三付”那儿开的,急忙让煎熬了给丈夫喝下。果然,三付药下肚,皇甫宗仁上打嗝下放屁,上下气通畅,气结病好了。倏地,他眼睛灿亮,叫住夫人问:“你说,我吃的三付药是不是燕先生的?”夫人见瞒他不住,便唯唯称是。皇甫宗仁惊窘不堪,立备厚礼,遣夫人速速送给“燕三付”作谢。
“燕三付”是个忠厚之人,他见皇甫夫人送来厚礼,也该礼尚往来。正待择日拜访,促膝畅谈,摒弃门户之见,来个中西合璧,并肩协力为小城百姓去疾除病,强身健体尽绵薄之力。却传来皇甫宗仁携妻带幼,远走他乡的消息。“燕三付”大吃一惊,心想:这知道内情的人明白我是受皇甫夫人之托,救其夫一命;不知道底细的人定会说我乘人之危,拿三付药摘了人家的面子,把西医皇甫挤对走了。唉呀,这,这便如何是好……
不日,“燕三付”也收拾细软,举家搬迁,去向不明。
于是,小城无名医。
(选自马宝山《小城无名医》)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详细地交代了中医“燕三付”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也为后文治好皇甫医生和举家搬迁的情节埋下伏笔。
B.文中说西医皇甫宗仁“医德还算淳朴”,表明作者将他与“燕三付”对比,认为他明显不如“燕三付”。
C.两位医生之间的矛盾全是因当地看热闹的“乖巧之人”在背后推波助澜而起,因此作者也借此批判市侩小人的好事。
D.“燕三付”治好了皇甫宗仁的病,皇甫宗仁惊的是燕医生果然医术高超,窘的是自己医术不如燕医生,在小镇上抬不起头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语言不事雕琢,简洁明快,善用短句,寥寥几笔就形象地勾勒出了两位名医的不同形象,中医儒雅,西医精干。
B.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人物生动丰满,个性鲜明。作者运用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C.小说短小精悍,构思精巧。开头详细繁复,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悠长回味。
D.小说的主题意蕴深厚,既赞扬了两位医生的医者仁心,也为两位医者为声誉所累,彼此间产生门户之见相继离开小镇而惋惜。
8.小说中两次描写“燕三付”的心理活动,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分析,概括“燕三付”的形象特点。(4分)
9.本小说创作采用了哪一种视角?结合文本分析采用这种视角达到的艺术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唐彬,字儒宗,鲁国邹人也。彬有经国大度,而不拘行检,少便弓马,好游猎,身长八尺,走及奔鹿,强力兼人。
彬忠肃公亮,尽规匡救,不显谏以自彰,又奉使诣相府计事,于时僚佐皆当世英彦,见彬莫不钦悦,称之于文帝,荐为掾属。帝以问其参军孔颢,颢忌其能,良久不答。陈骞在坐,敛板而称曰:“彬之为人,胜骞甚远。”帝笑曰:“但能如卿,固未易得,何论于胜。”因辟彬为铠曹属。帝问曰:“卿何以致辟?”对曰:“修业陋巷,观古人之遗迹,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帝顾四坐曰:“名不虚行。”
初,邓艾之诛也,文帝以艾久在陇右,素得士心,一旦夷灭,恐边情搔动,使彬密察之。彬还,白帝曰:“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处身无礼,大失人心。又好施行事役,数劳众力。陇右甚患苦之,喜闻其祸,不肯为用。今诸军已至,足以镇压内外,愿无以为虑。”
后与王濬共伐吴,彬屯据冲要,为众军前驱。每设疑兵,应机制胜,陷西陵、乐乡,多所擒获。自巴陵、沔口以东,诸贼所聚,莫不震惧,倒戈肉袒。彬知贼寇已殄,孙皓将降,未至建邺二百里,称疾迟留,以示不竞。果有先到者争物,后到者争功,于时有识莫不高彬此举。吴平,改封上庸县侯,食邑六千户,赐绢六千匹。朝有疑议,每参预焉。
北虏侵掠北平,以彬为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右将军。彬既至镇,训卒利兵,广农重稼,震威耀武,宣喻国命,示以恩信。兼修学校,诲诱无倦,仁惠广被。遂开拓旧境,却地千里。由是边境获安,无犬吠之警,自汉魏征镇莫之比焉。百姓追慕彬功德,生为立碑作颂。
元康初,拜使持节、前将军、领西戎校尉、雍州刺史。元康四年卒官,时年六十,谥曰襄,赐绢二百匹,钱二十万。
(节选自《晋书·唐彬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
B.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
C.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
D.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虽长史司马参佐/牙门答对/失指辄见骂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常常有意义上的联系。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只有男子成年才能取字。
B.掾属,是官署属员通称、属官统称。汉朝泛指公府及郡县官府属吏,正曰掾、副曰属。“掾”原为佐助之意,后来的“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C.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文中唐彬持节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都是这个意思。
D.元康,晋惠帝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有的只有一个年号,如清朝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彬为官忠肃,为人公正,深受任职幕府中的俊杰喜爱和钦佩。但是当时参军孔颢嫉妒他的才能,在皇帝垂问唐彬之事时隐而不答。
B.唐彬善于揣度皇帝心思,为君主排忧解难。在当曹属的时候,被皇帝派去考察陇右民情,称邓艾被灭是人心所向。
C.唐彬智勇双全,在打仗时身先士卒,勇为前驱。跟随王濬伐吴之时,威震敌军,敌军纷纷放下兵器,脱下上衣前来投降。
D.唐彬武能征战克敌,文能治理一方。在镇守边关的时候训练兵卒、发展农业、广修学校,宣扬国威,让边境百姓感念诚服,为他立下石碑传颂功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对曰:“修业陋巷,观古人之遗迹,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2)由是边境获安,无犬吠之警,自汉魏征镇莫之比焉。
14.文章第二段评价唐彬“尽规匡救,不显谏以自彰”,文中哪些事情或者表述可以体现?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大理张卿
顾况(唐)
春色依依惜解携,月卿今夜泊隋堤。
白沙洲上江蓠长,绿树村边谢豹①啼。
迁客比来无倚仗,故人相去隔云泥。
越禽②唯有南枝分,目送孤鸿飞向西。
[注]①谢豹,鸟名,即子规。②越禽,南方的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送别友人的时间、地点,用拟人的手法将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描绘得别致动人。
B.颔联融情于景,写出了白沙洲上水草茂盛生长,绿树村边杜鹃悲啼,渲染了离别之人心中的悲愁。
C.颈联直抒胸臆,用“迁客”点出了友人被贬的身份,直接表达对友人远行无所倚仗的牵挂之情。
D.尾联化用《古诗十九首》中“越禽巢南枝”的诗句,与孤鸿向西飞的画面结合,将友人天各一方的形象地描摹出来。
16.古诗中在结尾常常以景结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在《陋室铭》中,刘禹锡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陋室不陋的原因及文章主旨。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浩叹人生况味,并将这种情怀寄托于一杯祭月的清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海明威说:“冰山之所以雄伟壮阔,就是因为它只有1/8浮在水面,7/8沉在水底。”以此作为小说创作追求简约却涵蕴深厚的原则。借之不仅说明曹雪芹所创造的诗谶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形式上其实更为切合。
水面上的冰山一角阳光明媚,而水面下的冰山主体则是冰冷漆黑,引文的艺术被发挥到最高的复杂度,表面上是就所引文直接取义,然其真正的实质意涵却系于其他未引的部分;当唐宋诗被切割出一句,而框上引号被纳入小说情节中时,那引号有如海平面一样,将整首诗拦颈划分为隐、显两个不同层次的美学存在:
脱颖而出被明白引录的诗句断片现身于显处,当________地与小说情节发生互动,透过彼此烘托而收取__________之效;但就在同时,表面上被摒弃于引号之外的其他诗句断片,却幽居于深藏不露的险处,由文字海面以下那潜在却更为广阔的层面来进行意义的激荡。一如蔡义江所言:《红楼梦》中所引用的诗句大部分都来自通俗而人人________的《千家诗》,其用意即是“因为人们比较熟悉,所以只要提起一句就容易联想到全诗,这就便于作者采用隐前歇后的手法,把对掣签人物命运的暗示,巧寓于明提的那一句诗的前后诗句之中,而达到____________的目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堂而皇之 相辅相成 耳濡目染 通俗易懂
B.冠冕堂皇 相得益彰 耳濡目染 雅俗共赏
C.堂而皇之 相得益彰 耳熟能详 雅俗共赏
D.冠冕堂皇 相辅相成 耳熟能详 通俗易懂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借之说明曹雪芹不仅所创造的诗谶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实在形式上更为切合。
B.借之说明曹雪芹所创造的诗谶手法,不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形式上其实更为切合。
C.借之说明曹雪芹所创造的诗谶手法,不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实在形式上更为切合。
D.借之说明不仅曹雪芹所创造的诗谶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形式上其实更为切合。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关于我国高山勿忘草与森林勿忘草的错误鉴定实有情可原,因为这两种勿忘草在形态上十分相似,(  )。几乎相同的错误,也发生在北美。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州花是“高山勿忘草”,为了让这种州花变得更加广为人知,有关部门法定免费发放“种子”,____________。“种子”发了下去,很多人将它们撒播在自家的花园里,或住处附近的草丛中,然而不幸的是,那批“种子”并非高山勿忘草,而是来自欧洲的森林勿忘草。
森林勿忘草在阿拉斯加就此成了外来入侵植物,它们四处蔓延,难以清除。________,结果却用外来入侵物种,把高山勿忘草原本的生存空间挤占了许多。更令人头疼的是,这两种勿忘草形态太过相似, ______________,所以也无法组织大众参与拔除。于是,欧洲来的森林勿忘草就像当初欧洲人到达美洲大陆一样,扎根到此地。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所以依靠植株上的毛被等细微形态差异,就能将它们区分开来
B.所以依靠植株上的毛被等细微形态差异,才能将它们区分开来
C.依靠植株上的毛被等细微形态差异,就能将它们区分开来
D.需要依靠植株上的毛被等细微形态差异,才能将它们区分开来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著名学者、翻译家叶廷芳曾说:“若无法置身洪流外,要在激流中生存并前行。”
元朝诗人张养浩有言:“进则安居以行其志,退则安居以修其所未能,则进亦有为,退亦有为也。”
卢梭:当我们只遇到逆风行舟的时候,我们调整航向迂回行驶就可以了;但是,当海面上波涛汹涌,而我们想停在原地的时候,那就要抛锚。
在人生的很多重要时刻,我们都可能面临各种“洪流”。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
)届高三学生调研考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选择题:每小题
36分
C
C
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
分)

试题分析
项正确,参照原
不带有
明’,或是

人点个头’、不
穷凶极恶
以看
项错误,曲解文意,参照原文“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
种行为规
项正确,参照原文“礼是合式的路子,是
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
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
题为前提。乡土衤
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和“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白
这是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
筛选并整合文

复习建议】解答此类题目关键还是要
生的筛选信息的能
速查找,认真
对信
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
项表述正确。参照材料一原文“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
通所谓道德
法律是从外限
的惩
定的权力所加之
项表述有误,无中生有。文中虽然提及“礼治
治”的概念,但并未说明这两
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C项表述偷换概念,选
建立于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对应的是材料
原文中的“礼治思想代表了中国文化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建设理想社会秩序的重要特点
表述有
项表述
原文表述“礼是中华文明成为文明的关键所在”。选项中直接表述为礼
成为了中华文明的关键因
对应考
分析论点、论据和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复习建讠
答此类题
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
把握文章的观
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
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参老
题分析
BD三项都是符合礼治的
然在朝为官”只有在夺情的特殊情况下
礼”,普遍情况下是不合“礻
对应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
解以及推断能力
复习建议】解答此类题目先要弄清论据与论点间的关系,理1
意图,然后分析选
项表述
4.【参考答案】①先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
礼”的概念

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后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礼治
法治”进行对比,来阐释“礼”是经教化过
程而成为主动
膺于传
)最后论述乡土社会的秩序可以靠礼治来维持。(4分,一点2分,二点3分,三点4分
参考答案】①
统文
历来都是相
式的制度胜过正式的制度
权威大于官方政策的权威
②从材料
用,认为
治国之道要优于以法
具体来说,用伦理道德来
姓,以礼服人
们的知耻向
能规
范人们的行为,即“有耻且格”。而以制度和刑罚制人,虽然可以制止犯
会使人们
生畏惧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参考答案
试题分析
项表述有误,选项
为他明显不如‘燕
无中生有
C项表述绝对化,两
的矛盾除了好事之徒的推动

医的了

项表述不准确,因为皇甫医生真心感谢燕医生,因此窘的是自
有愧
对应考点】此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及整合文
息的基本
复习建议】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
度等内容,尤其
对重要概
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发现问题
参考答案
试题分析
项“故
发展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表述有误。该小说故
简单,清晰明
只是结尾出人意料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2页(共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