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谈读书》是培根的一篇著名的随笔,译者众多,课本选用的是王佐良先生的译本。这一译本因用语典雅,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遂成为经典译本。文章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以及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的重要作用等问题,论述全面、观点新颖、语言精辟,对学生颇具启发意义。
《不求甚解》是马南邨先生的一篇杂文,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意,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文章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说明“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即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这个道理,进一步强调不能仅仅记住一些字词的“甚解”,而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习惯,能做好预习、旁批,注重积累等,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同时对于议论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基本完成对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的阅读任务。但是作为毕业班学生,学习压力大,容易对读书的价值观产生动摇,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所以,这两篇课文中阐述的读书的益处和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念,培养他们热爱学习的品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揣摩精炼有力的语言,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2.揣摩精炼有力的语言,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
【教学难点】
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教学创意】
批注阅读,积累佳句;条分缕析,理清思路;情境再现,拓展迁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采访导入:在同学们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做的最多的一项工作就是“读书”,下面我想采访一下你们对“读书”的看法。采访两名学生。(男女各一)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关于“读书”话题的文章。(出示课题)
二.把握内容
1.读题质疑。
看到课题《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你觉得文章应该讲解哪些方面的内容?
预设:读书的方法、读书的目的、读书的好处、对“不求甚解”的解读等。
2.读文解疑。(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印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2)梳理内容,提炼作者观点:文中的哪些语句是作者的观点?
(3)温故知新:观点即论点,是作者对所要议论的话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三、合作学习、完成学案
1.两篇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一样吗?两位作者是怎样摆明观点、论证观点的?
正面阐述其好处:
2.学生再读全文,完成学案中的思维导图,梳理两篇短文的论证思路。(思维导图如下)
四、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绘制完成思维导图,为下节课上台展示做准备。1、2、3组绘制《谈读书》的思维导图,4、5、6组绘制《不求甚解》的思维导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可有创意)
第二课时
一、交流学案理思路
上节课我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加探究性学习,完成了两篇短文的思维导图,现在我们来分享成果。哪个小组先来展示?
1.小组成员上台展示思维导图,小组发言人分别叙说两文的论证思路。
2.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3.教师引导并明确:两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同。《谈读书》中围绕“读书”这一话题提出了多个观点,并分别进行阐述;《不求甚解》先摆出错误观点,树立批驳的靶子,然后追溯源头,探求“不求甚解”的含义,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最后得出结论。《谈读书》是立论,《不求甚解》是驳论。
二、精读语段话说理
两篇短文除了论证方式的不同外,在语言上是否风格有异呢?你更欣赏哪一篇短文的语言风格呢?
其实许多名家都曾翻译过培根的《谈读书》,请大家把课前发的资料拿出来,上面有老师收集的几个译本的片段,请同学们先读一读,再与课文比一比,最后谈一谈不同译本的语言特色。
1.学生朗读下发的资料,鉴赏不同版本的《谈读书》中文译本,抓住名家不同版本的语言差异,体会文本的语言特色。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
——王佐良译《谈读书》
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居或退隐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那些有实际经验而没有学识的人,也许能够一一实行或判断某些事物的细微末节,但对于事业的一般指导、筹划和处理,还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胜任。
——廖运范译《论读书》
学习可以作为消遣,作为装点,也可以增进才能。其为消遣之用,主在独处、归休之时;为装点,则在高谈阔论之中;为才能,则在明辨是非、深谋远虑之间。因为专于一技者可以操持甚或判断一事一物,而唯有博学之士方能纵观全局,通权达变。
——孙有中译《论学习》
预设:王佐良译本用语雅致,文辞流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形成一种简洁、庄重、优雅的文风,读来更为朗朗上口。
教师引导、小结:说理艺术:1.语言典雅,文辞流畅。2.排比句式,富有文采。
2.本文除了语言特色外,还有哪些说理艺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预设:在《谈读书》中,文章突出读书的价值和功用,但是也辩证分析了不会读书可能带来的弊端:“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从正反两面申述,对事物一分为二看待,自然结论也会全面、完善。再如谈及读书方法,提出“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紧跟着加了限制条件——“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论述严谨,避免受人指摘。
善用多种说理方法,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纵横捭阖,旁征博引,有着极强的说服力。如“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一句,以比喻形象阐发读书可以补天性之不足,正如修剪移接自然花草,使之整齐规范一样。这样化抽象为具体,使说理通俗易懂。再如,为了阐发“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的观点,以借助相宜的运动解除相应疾病作比,并举生活中的实例说明,生动有趣,更增强了议论的说服力。
教师引导、小结:
说理艺术:3.观点明确,说理严谨。
说理艺术:4.说理透彻,方法多样。
……
三、创设情境重迁移
同学们,阅读这两篇短文,我们不仅应该学习两位作家的说理艺术,还应该因此而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念。瞧,这三位同学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了困惑,你能帮帮他们吗?
1.请从文中摘取一句或几句话,送给下面的三位同学。
小谭同学爱好广泛,参加了舞蹈排球钢琴书法等很多社团,事情较多,总感觉没时间多读书。
小张同学性格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静下心来读书。
小周同学认为很多经典著作自己都读不懂,有时候机械地摘抄好词好句觉得很枯燥,没一点意思。
2.同学们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其他的困惑呢?同桌交流,相互送佳句。
四、巩固习得拓眼界
感谢培根和马南邨这两位作家为我们解惑。的确,在读书的道路上我们或许会遇到各种困难,但是老师坚信:星光不负读书人!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特别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同学们都能读好书,好读书,会读书,在读书中遇到更好的自己。让颜真卿感叹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样的情景一去不复返,让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愿景变成美好的现实,让书香充盈我们的生活,开阔我们的眼界,丰富我们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1.《谈读书》是一篇警句式的随笔,没有事实论据来佐证观点。《不求甚解》中关于陶渊明、普列汉诺夫、诸葛亮的事例能拿来论证《谈读书》的哪个观点?试着选择一个事例补充阐述。
2.课余时间收集、摘录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