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唐诗三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唐诗三首》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5 23:06:0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唐诗三首》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唐诗三首》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组诗歌,由《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三首古体诗组成。《石》《茅》两首诗均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但前者只是客观的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流露,后者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卖炭翁》讲述了卖炭老人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宫使掠夺的悲惨故事,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这三首叙事诗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典型代表作,都体现了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三首诗中都有简练而传神的精彩描写,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及宫使形象的描写,以及《石壕吏》的精彩构思,都值得细细品鉴。
  学情分析:
  三首诗均为叙事诗,故事性强,容易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八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够结合注释读懂诗歌大意,初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然而,学生往往只停留于表面,关注“写什么”,对于“怎么写”思考较少。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领会诗歌的深层意蕴、理解诗人的复杂情感。如何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如何比较诗歌的不同样式和风格,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需要教师精细指导。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2.品味诗歌语言,比较不同诗作的写作特色。
  3.体会诗人情感,感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教学重点:
  感受三首叙事诗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比较不同诗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创意:
  群诗组读,比较异同;佳句品读,体悟情感;自主品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预习:
  1.准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
  逾墙走(yú)邺城戍(shù)老妪(yù)幽咽(yè)
  挂罥(juàn)布衾(qīn)敕(chì)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并与同学质疑讨论,读懂诗歌大意。
  3.查找资料,了解作者主要经历和三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续读,引入《唐诗三首》
  两个黄鹂鸣翠柳,__________________。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
  流连戏蝶时时舞,__________________。日出江花红胜火,__________________。
  师:同学们好!你能填写续读横线上的诗句吗?(生答)在“诗圣”杜甫和“诗魔”白居易的笔下,花草鸟蝶,生机勃勃。这两位现实主义伟大诗人不仅将目光倾注于草木自然,更是投射于百姓生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阅读《唐诗三首》,去感受唐朝社会现实,体悟诗人情怀。
  二、理读,感知苦人苦事
  1.发现共性,明确类别。
  师:请同学们朗读诗题。这三首诗都出自唐朝,所以编者将课题命名为:唐诗三首。同学们还能发现三首诗的其它共性,另外命名课题吗?
  PPT:诗三首。
  提示:可关注诗歌的音律和结构形式;可关注诗歌的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
  明确:从字数、行数、押韵方面看,不受格律的严格限定,形式自由,属古体诗;从内容和表达方式看,以叙述事件描写人物为主,都是叙事诗。
  2.删改标题,概括事件。
  师:三首诗分别叙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删改标题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明确:(1)石壕官吏夜捉人,老翁出逃老妪应征。(2)杜甫茅屋被风所破,床头漏雨,彻夜难眠。(3)卖炭翁伐薪烧炭卖炭,横遭宫使掠夺。
  师:结合诗题简洁说来,三首诗分别叙述了石壕吏捉人、秋风破茅屋、翁卖炭的故事。
  三、品读,体察苦难现实
  (一)品读细节,体察苦难
  活动1:自读批注,体察苦难现实。
  师:三首诗中的主要人物老翁老妪、杜甫、卖炭翁,他们的命运多么相似——活得太(苦)了!(板书:苦)谁的苦难最触动你呢?请朗读最触动你的这首诗,勾画出最能表现其苦难的诗句。(生朗读)
  诗中人苦在哪里?请从诗中人物的角度感受苦的滋味,并想想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现实的,简要批注发现和感受。
  PPT: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从内容和写法的角度品析具体语句,体察苦难现实。
  交流参考:我的生活真是苦!你看……(引述诗句,表达感受)
  学生自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2:交流诵读,赏析精彩描写。
  学生交流自读感受,教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预设1:《石壕吏》。
  (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生离死别,家破人亡)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3)“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丧子、贫寒、年老、应征,痛苦无奈)
  师:这位老妪的种种苦楚,都是作者直接看到的吗?
  明确:这都是作者“听见”的,从“听妇前致词”可以看出来。
  师:这首诗主要通过老妪的啼哭诉说表现这家人的死散分离之痛。(板书:离散之痛)但是诗题为什么不写《石壕妪》呢?
  明确:老妪的话句句都是差役逼出来的。明写老妪,却将差役的凶残暗藏在老妪的哭诉中,这正是作者的构思巧妙之处。
  预设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八月秋高风怒号……下者飘转沉塘坳”(关注“怒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系列动词的表达效果;体会杜甫真实具体地叙述茅草飘飞这样的细节。)
  (2)“群童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争夺茅草的背后,是贫贱而卑微的生存状态。)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比喻,硬而冷。为何恶卧?粗糙、硬冷,极不舒适。)
  (3)“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环境烘托,屋漏偏遭连夜雨。)
  明确:杜甫用生动传神的笔触描写了恶劣的环境和生活的细节,生动地再现了自己的居住之窘。(板书:居住之窘)
  预设3:《卖炭翁》。
  (1)“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描写)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不合情理的矛盾心理)
  (3)“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引导想象老翁的心理)
  (4)“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宫使的形象?对比写法)
  (5)“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劳动与报酬的对比)
  想象一下,老人是如何回去的?发挥想象,用一两句话描绘画面。
  交流:日头已经很高了,街上的雪开始融化,老人饥肠辘辘,在湿滑的雪水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他的脸颊冻得通红,不时抹一把泪……
  明确:作者通过对卖炭翁外貌、心理、动作的描绘,对宫使形象的刻画,在对比中表现了老人谋生之艰。(板书:谋生之艰)
  (二)联系背景,探察苦因
  师:三首诗都描述了诗中人悲苦的生活现实,他们的“苦”是由谁造成的?你能直接在原诗中找到原因吗?
  预设1:《石壕吏》“有吏夜捉人”。
  明确:为什么要捉人?安史之乱历时八年,胜利在望时邺城失守。唐军为镇压叛军,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指导看注释)(板书:战争、征兵)
  预设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
  PPT: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杜甫因华州闹饥荒,又不满朝政,便抛官职带领家人逃荒到秦州、同台,仍难以维生,又入蜀来到成都浣花溪畔,在亲友的帮助下盖起了一座草堂,暂时得以栖身。可惜好景不长,他的茅屋在秋风秋雨中摇摇欲坠了。(板书:天灾丧乱)
  预设3:《卖炭翁》“宫使驱将惜不得”。
  PPT: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板书:宫市、掠夺)
  四、比读,体悟苦中情怀
  1.比较作者情感之复杂。
  师:探明苦因,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唐朝的社会现实。比较一下,面对自身或他人的苦难,杜甫和白居易的内心情感一样吗?
  预设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明确:“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指导朗读)
  体会:杜甫从自己的卑微贫困中走了出来,不抱怨个人命运,而是推己及人,心系苍生,只要天下寒士有广厦居住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预设2:《石壕吏》有没有像《茅》一样在结尾直接议论抒情?
  明确:《茅》一诗中杜甫是苦难的亲身经历者,《石壕吏》的苦难是“听”来的,更像一个近距离的旁观者。他没有发声,也没有直接诉情,他只是很平静客观地叙述了战争让一个家庭破碎的过程,但我们能觉察到他情感的急流:同情百姓,批判官吏。
  讨论:有人说,杜甫既然是忧国忧民心系百姓的,为什么在石壕村投宿的那个夜晚、分别时的天明始终一言不发呢?
  PPT:758年,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叛军安绪庆(安禄山之子)所占的邺(yè)郡,胜利在望。759年春,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唐军内部又矛盾重重,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在758年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洛阳回华州任所,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称“三吏”“三别”。
  明确:从国家层面来说,这是一次追求安定的正义之战。诗人作为唐朝官吏,支持朝廷平叛,希望取胜。但面对老妪一家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却又不能相助。他就在这样的矛盾与纠结中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他一言不发,也许是无声的控诉、安慰与祝福吧。
  预设3:《卖炭翁》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深切同情。
  体会:白居易认为作为一名官员,更应该直接地让皇帝知道老百姓在过什么日子。他把对文学的定位放在对生命的关心与尊重上。
  2.感悟诗人情怀之博大。
  (1)师:杜甫既是一场天灾、一段战乱的亲身经历者,又是一个家庭受难的近距离旁听者,白居易看似在故事之外,实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也是艰苦民生的目及者。他们听到的、看到的苦难,又何止一个卖炭翁、石壕村的一个家庭经历着呢?
  PPT: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羌村三首·其三》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新安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观刈麦》
  (2)师:儿童、少年都被征兵,百姓辛苦劳作饥饿至死,这就是当时千万家庭的苦难,这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再读一组诗句:
  PPT: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杜甫《洗兵马》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温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白居易《新制布裘》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白居易《观刈麦》
  师:读完三首诗和这两组诗句,你认为他们最伟大的地方在哪里?
  明确小结: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面对他人苦难,他们能“看见”。饱览民生疾苦,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面对自身苦难,他们能“共情”,为底层民生而悲悯担忧,为天下太平人民安宁而呐喊。(板书:心系苍生,忧国忧民)
  (3)自由诵读三首诗,边读边思考: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面对个人或他人的不幸苦难时,应有怎样的态度呢?
  小结:愿我们今日少年也能像这些伟大诗人一样,心中有悲悯,眼中有他人,肩上扛责任,情意系家国!
  五、荐读,深入理解诗情
  PPT:推荐阅读:
  杜甫:《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白居易:《秦中吟》、《观刈麦》。
  师:学无止境,推荐同学们用我们今天课堂上比较整合阅读的方法,继续阅读这些诗篇,去理解古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感悟他们忧国忧民的大情怀!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