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太阳的资料
【资料一】
太阳是一颗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在太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八大行星、小行星及其他天体,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太阳直径大约是1392000千米(约140万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其质量大约是2×10 千克(地球的330000倍)。从化学组成来看,现在太阳质量的大约四分之三是氢,剩下的几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铁和其他的重元素质量少于2%,采用核聚变的方式向太空释放光和热。
【资料二】
太阳内核的温度高达摄氏一千五百万度,在那儿发生着氢-氦核聚变反应。核聚变反应每秒钟要消耗掉约500万吨的物质,并转换成能量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来。这些光子从太阳中心到达太阳表面要花一百多万年。人们能直接看到的是位于太阳表面的光球层,光球是一层不透明的气体薄层,厚度约500千米。它确定了太阳非常清晰的边界,几乎所有的可见光都是从这一层发射出来的。温度约为摄氏六千多度,属于比较“凉爽”部分。光球层上有一个个起伏的“米粒”组织,它们是一个个从太阳内部升上来的热气流。在不断的对流活动中,太阳每秒钟向宇宙空间释放着相当于一千亿个百万吨级核弹的能量。
【资料三】
“米粒组织”是太阳光球层上的一种日面结构。呈多角形小颗粒形状,得用天文望远镜才能观测到。米粒组织的温度比米粒间区域的温度约高300℃,因此,显得比较明亮易见。虽说它们是小颗粒,实际的直径也有1000公里~2000公里。明亮的米粒组织很可能是从对流层上升到光球的热气团,不随时间变化且均匀分布,且呈现激烈的起伏运动,寿命也非常短暂,来去匆匆,从产生到消失,几乎比地球大气层中的云消烟散还要快,平均寿命只有几分钟,此外,近年来发现的超米粒组织,其尺度达3万公里左右,寿命约为20小时。
有趣的是,在老的米粒组织消逝的同时,新的米粒组织又在原来位置上很快地出现,这种连续现象就像我们日常所见到的沸腾米粥上不断地上下翻腾的热气泡。
【资料四】
在太阳表面的光球层中,某些地方局部温度比较低,在可见光范围内这些部位就显得比其它地方黑暗,所以人们称之为“黑子”。光球层外包裹着色球层,太阳将能量通过色球层向外传递。这一层中有太阳耀斑,所谓耀斑是黑子形成前产生的灼热氢云。色球层之外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冕。日冕非常庞大,可以向太空绵延数百万公里,但只有在日全食时才可看到它。人们可以在日冕中可以看到从色球层顶端产生的巨大火焰“日饵”。
太阳因为高温的缘故,所有的物质都是气体和等离子体。在辐射光和热的同时,太阳也产生一种低密度的粒子流——太阳风。太阳风以每秒四百五十公里的速度向宇宙空间辐射。地球和其它某些行星的极光也是太阳风带来的。如果一段时间内太阳风异常强大,便形成了太阳风暴。太阳的磁场极其强大复杂,其范围甚至越过了冥王星轨道。
【资料五】
组成银河系的有大约两千亿颗恒星,而太阳只是其中中等大小的一颗。作为太阳系的中心,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长都直接或间接地需要它所提供的光和热。太阳已的年龄约有50亿年,正处在它一生中的中年时期。它还可以继续平静地燃烧约五十亿年。五十亿年后,太阳内部的氦将转变成更重的元素,亮度会增加到现在的一倍,体积也将不断膨胀,成为一颗红巨星。再经历一亿年后,太阳将耗尽所有能源而坍缩成一颗白矮星,并通过向宇宙空间抛射物质而形成一个行星状星云。而后,它将在数十亿年中逐渐冷却和黯淡。这是低、中质量恒星演化的典型。
【资料六】
根据太阳活动的相对强弱,太阳可分为宁静太阳和活动太阳两大类。宁静太阳是一个理论上假定宁静的球对称热气体球,其性质只随半径而变,而且在任一球层中都是均匀的,其目的在于研究太阳的总体结构和一般性质。在这种假定下,按照由里往外的顺序,太阳是由核心、辐射区、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构成。光球层之下称为太阳内部;光球层之上称为太阳大气。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由高温、低密度的等离子体所组成。亮度微弱,约相当于满月的亮度,因此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展现其光彩,平时观测则要使用专门的日冕仪。日冕的温度高达百万度,其大小和形状与太阳活动有关,在太阳活动极大年时,日冕接近圆形;在太阳宁静年则呈椭圆形。自古以来,观测日冕的传统方法都是等待一次罕见的日全食——在黑暗的天空背景上,月面把明亮的太阳光球面遮掩住,而在日面周围呈现出青白色的光区,就是人们期待观测的太阳最外层大气——日冕。
【资料七】
太阳绕银河系中心公转,绕银河系中心公转周期约2.5×10 年。太阳和其它天体一样,也在围绕自己的轴心自西向东自转,但观测和研究表明,太阳表面不同的纬度处,自转速度不一样。在赤道处,太阳自转一周需要25.4天,而在纬度40处需要27.2天,到了两极地区,自转一周则需要35天左右。
太阳是磁力活跃的恒星,它支撑一个强大、年复一年在变化的磁场,并且大约每11年反转它的方向,太阳磁场会导致很多影响,称为太阳活动,包括在太阳表面的太阳黑子、太阳耀斑、和携带着物质穿越太阳系且不断变化的太阳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在高纬度的极光,和扰乱无线电通讯和电力。太阳活动被认为在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共15张PPT)
创生之柱
1995年4月1日
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
老鹰星云内的星际气体和尘埃
同学们,我们一起开始探索浩瀚又神秘的宇宙吧!
1.太阳系大家庭
教科版 六年级年级下册《宇宙》单元
想一想:太阳、地球和月亮是怎样运动的?
贴一贴:恒星、行星、卫星分别是哪个星体?
说一说:
太阳系中还有哪些天体
画一画,
你们还知道哪些太阳系中的天体?在下图中添加一些你知道的天体吧。
探索1
交流:我们知道的太阳系
水星
金星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小行星
彗星 流星
注:本图不考虑天体大小和距离的实际比例关系
改一改:修订你画的太阳系示意图,记录新的发现。
探索2
探索3
用用思维导图整理信息更加快捷、方便、有条理。
用分门别类查找有用信息,分工合作效率更高!
用找一找:关于太阳,我们可以从资料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研 讨
研讨交流:请同学们交流和分享本组完成的《太阳系大家庭》课堂记录单、思维导图。和同学们分享你收集、了解的关于太阳系的知识吧。
课堂小结
注:本视频来源自搜狗百科,仅用于教学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了解太阳系
在太阳系中,除了中心天体——太阳以外,还包括八颗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
太阳系中有些天体可以直接观察到,有些较小或者较远的天体,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才能更好地观察。
小 结
同学们,你们了解彗星吗?
彗星,是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彗星分为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由于太阳风的压力,彗尾总是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形成一条很长的彗尾,一般长几千万千米,最长可达几亿千米。彗星的形状像扫帚,所以俗称扫帚星。目前人们已发现绕太阳运行的彗星有 1600 多颗。著名的哈雷彗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 76 年左右。
注:本视频来源自CCTV《科幻地带》节目,仅用于教学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共4张PPT)
《太阳系大家庭》课堂记录单
六( )班 第 组
和小组同学交流,除了太阳、地球、月球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太阳系中的天体?在下图中添加一些你知道的天体。(用铅笔画图,便于修改)
太阳
地球
月球
注:本图不考虑天体大小和距离的实际比例关系,主要体现太阳系里包含了哪些天体。
【核心】
【辐射区】
【 】
【 】
【 】
【 】
基本资料:
太阳内部:
发展演化:
太阳的运动
太阳内部构造
“太阳”思维导图
六()班 第 组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行星名称:
轨道次序:
分类:(类地行星\类木行星)
(气态\固态)
直径:
质量:
平均温度: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卫星数量:
其他:
太阳系行星资料卡
行星名称:
轨道次序:
分类:(类地行星\类木行星)
(气态\固态)
直径:
质量:
平均温度: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卫星数量:
其他:
太阳系行星资料卡
提出问题
整理补充
查阅资料
探讨交流
建构新知
拓展激趣
教学过程流程图《太阳系大家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太阳系大家庭》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来自小学科学课程标准5-6年级的下列相关学习内容。
本课,学生在已经学习了日、地、月系统的基础上,把探索范围扩展到整个太阳系,研究太阳系这个“大家庭"。聚焦环节提出本课的核心问题“除了太阳、地球和月球外,我们还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天体 ”,唤醒学生对太阳系的原有认知,引发学生对于太阳系这个系统的大小、空间等问题的思考。探索环节安排了三个内容:1.在活动手册中添加自己所知道的天体,补充完善太阳系的天体;2.了解太阳,学生通过阅读提前准备好的“太阳资料单”,或在互联网搜索查找相关信息,筛选和提取有用信息,了解太阳的基本信息以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3.了解太阳系中的其它天体,建构对太阳系的基本理解。研讨环节包括两个研讨问题:1.太阳系大家庭中有哪些天体 2.这些天体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他们所画的太阳系大家庭,利用班级汇总表,得到相对比较完整的太阳系天体示意图。学生在这里只需要做简单了解和比天体的特征,不做具体数据的处理。教师可以展示太阳系的示意图或视频资料,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太阳系的空间概念,并从中感受到宇宙的魅力。拓展环节,引导学生了解彗星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以上四个环节,学生在收集、整理、汇报、完善信息的过程中对太阳系有了更科学、系统地认识。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对日、地、月系统有一定的认识,会从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关于太阳系、行星、恒星、卫星的相关知识。个别学生还能提到黑洞、暗物质等更深奥的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肤浅的,不成系统的,既缺少客观的认知,也较少观察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经历回顾旧识、收集资料、提取有用信息、筛选与汇总、建构新知的系列探究过程,进一步了解太阳及太阳系的相关知识。学习如何在散乱无章的各种资料信息中,筛选和提取关键信息来构建对太阳系的科学认知。由于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程度不同,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情况,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和需求,提供充足的准备资料辅助学生完成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
科学探究目标
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
2.能够根据资料提炼太阳系的相关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认识到在讨论交流中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对于丰富、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是必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感受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太阳系的认识会更深化。
【教学准备】
太阳的基本资料单、学生活动手册、板书磁贴、教学视频资源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
难点:引导学生学习从收集信息、筛选提取、汇报与交流、完善信息的过程中建构对太阳系的科学认知。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出示日、地、月系统图片。提问:太阳、地球和月亮是怎样运动的?它们分别是恒星、行星、卫星中的哪一种?
聚焦问题:请看课本40、41页的图片,说一说太阳系中还有哪些天体
设计意图:通过日、地、月系统的回顾抛出问题,唤醒学生对太阳系的原有认知,引发学生对于太阳系的大小、空间等问题的思考,为学生全面认识太阳系奠定基础。
2.探索
(1)画一画你知道的太阳系。
出示学生记录单(右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和交流。
说一说我们要怎样记录,要注意些什么。例如:天体应该如何来表示 应该画在什么位置
完成记录后,与其他同学交流。
(2)了解太阳系大家庭中的其他天体。
学生根据记录汇报他们知道的太阳系中的其它天体,并对这些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看教学视频,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改一改:修订你画的太阳系,记录新的发现。
(了解内容:有些天体可以直接观察到,如月球、木星、金星等;有些天体比较小或者距离地球比较远,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才能更好地观察。课本:双星伴月、流星、海尔-波普彗星。课外:小行星带、柯伊伯带、哈雷彗星等)
观看视频:了解太阳系。(https://haokan./v pd=wisenatural&vid=13666496030714421609)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交流和讨论太阳系中的其它天体,用肉眼观察看得见的天体以及借用工具观察距离很远的天体,启发学生对天体的相对大小、与地球的相对距离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
(3)了解太阳。
学生阅读老师出示的《“太阳”资料单》、自己提前搜索的信息资料等,圈划出有用信息、关键词。(资料单上可包含太阳的质量、大小、构造、演化、太阳活动等基本资料。提醒学生进行分工合作,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效率。)
学生对圈划出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分类整理,完成填空式《“太阳”思维导图》。如右图:
教师展示个别小组的思维导图,共同梳理交流获取的信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在繁杂的资料中获取和筛选有用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建构新知。填空式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初步搭建好思维导图总结构,做好思维的脚手架,避免这一教学环节耗费过多时间。也可以将此项作业布置为课后拓展作业,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
探索板块的设计,调整了课本中活动二、三的顺序,调整后的顺序为:1.画一画你知道的太阳系。2.了解太阳系大家庭中的其他天体。3.了解太阳。设计思路是学生先画一画自己元认知中的太阳系,然后在课堂交流中讨论、互相启发和学习,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构成,摈弃前概念中错误的认知。紧接着学习和了解太阳系大家庭中的其他天体,了解天体的分类。然后再改一改自己所画的太阳系,添加缺失的内容,建构完整的太阳系天体概念。这几个环节是一气呵成,环环相扣的,有紧密的逻辑性。然后,课堂的后半段进行“了解太阳”的学习活动,学生将经历阅读资料、筛选提取相关信息、梳理思维导图、汇报与交流的过程,是本课的第二个完整的学习板块。
3.研讨
交流和分享本组完成的《太阳系大家庭》课堂记录单、思维导图。(教师鼓励更多的同学交流和分享自己了解的知识。如果有的同学说得和自己认为的不一样,要礼貌善意地表达反驳,面对别人的质疑,要学会分析判断、客观表述,礼貌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学生回答预设: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
冥王星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矮行星,它曾经是一颗行星。
有些行星有卫星,有的行星没有卫星,有的行星卫星很多,比如木星、土星。
太阳系中还有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小天体等。
小结:在太阳系中,除了中心天体太阳以外,还包括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等天体。太阳系中的天体有些可以直接观察到,有些较小或者较远的天体,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才能更好地观察。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的两个问题,学生将会认识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与同伴交流信息的重要性,并且学生将更加全面了解这些天体的各种特征。
4.拓展
出示彗星的相关资料,展示彗星绕太阳运转的轨道。
介绍太阳系的边界和范畴,让学生认识到太阳系整个系统的空间概念。
观看科普视频(节选)。(https://tv./2021/05/29/VIDEJiT2SG03iIGR0FVx1D4d210529.shtml)
设计意图:彗星是一种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天体,认识彗星的运转轨道,旨在让学生对太阳系的空间概念有一个大概的感知。
【板书设计】
【板书说明】
各种星体的卡片是磁贴式的,文字可以做成卡片式磁贴。
【学生记录单设计】
1.《太阳系大家庭》课堂记录单
2.“太阳”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繁杂的资料中获取和筛选有用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建构新知。填空式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初步搭建好思维导图总结构,做好思维的脚手架,避免这一教学环节耗费过多时间。也可以将此项作业布置为课后拓展作业,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
【课后作业设计】
通过书籍、电视节目、网络资源等渠道了解更多关于太阳系的知识。可以选择一个知识点,做成资料卡或PPT、图片册等,和大家分享新的发现。
查找关于太阳系八颗行星的相关资料,制作行星资料卡。(可小组内分工制作)
— 4 —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