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34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件(34张)--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5 09:1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问题思考:阅读教材“谭晓致富”的故事,思考这种致富方式所体现的社会现象。
《耕织图》局部
课堂导入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答案提示: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
经营方式多样;
高产作物提高粮食总产量;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等。
史料一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1)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
材料: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农业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1)表现: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出现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
材料: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中外历史纲要》(上)84页
2.手工业
材料:(明朝中后期)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yōnɡsūn)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xiāo),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摘编自蒋以化《西台漫记》
(2)依据史料二说明明朝后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说明“大户”与“小户”之间关系的实质,并概括其特征。
(3)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
——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实质: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出现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有学者认为,这种生产方式近似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早期形态,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雇佣劳动
资本主义萌芽
货币、生产生活资料所有者(机户)
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机工)
手工工场
雇佣
被雇佣
经营
利润
劳动
工资
出资
出力
图3 雇佣劳动形成的条件和因素
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答案提示: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史料三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结合教材内容,概括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的表现,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3.商业
商业
白银货币
长途贩运
商人群体
商业市镇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二)社会经济的局限
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优势。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陆九渊
王守仁
1、陆王心学(明中期)
主 张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满街人都是圣人。”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南宋陆九渊
明 王阳明
“良知”就是“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行,以达到圣贤境界。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2、“异端” 李贽(明后期)
明末 李贽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
“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后人评价: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惟此书排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官修)
焚 书
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3、早期启蒙思想家(明末清初)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人物
思想主张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已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1、陆王心学
2、李贽
3、黄、顾、王
致良知;强调主观能动性。
提倡个性自由,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二、思想领域的变化
思考:
哪些因素促进明清思想的发展?
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
政治:明末政局的动荡与更迭;市民阶层队伍扩大,主张个性解放。
思想:理学僵化,知识界的空疏学风,因循守旧。
①新思想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批评继承,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
②官方思想:程朱理学依然占有统治地位。政府实行思想控制。
思想之变与不变
阅读教材,找出小说和戏曲发展的原因和其取得的重大成就?
(1)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2)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强,不少文人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
三、小说与戏曲
1.小说
(1)元末明初
施耐庵、罗贯中各自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的《水浒传》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2)明朝中期
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
(3)清朝中期
曹雪芹创作长篇小说《红楼梦》,以贵族家庭贾府的兴衰变迁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
2.戏曲
(1)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2)舞台演出:昆曲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京剧,并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1、总结性科技著作
总结传统 科学技术
进步性:
局限性:
自身缺少创造潜力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天工开物》插图
四、科技
2、西学东渐
2、西学东渐
翻译《几何原本》 (前六卷)
利玛窦与徐光启
2、西学东渐
天主教
传教士
借助传播科学知识达到传教目
在一定范围内传播西方科技知识
(传教士帮助清廷绘制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知识结构
课堂检测
1.黄宗羲等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材料意在说明明末清初思想( )
A.未跳出儒家思想的理论范畴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 D.适应了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答案:A
解析:黄宗羲的主张是对明朝灭亡的反思,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无关,故C错误;黄宗羲修补封建专制制度的主张,体现出他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故D错误;明末清初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本质是传统儒学思想的发展,故A正确;宋明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故B错误。
2.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答案:D
解析:D. 要材料捕捉关键信息,明理、重要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明理可知是理学有关,“仁义”指得是陆九渊所说的“本心”就是仁义之心,选项D符合题意;
A.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题意的明理不符;
B. 董仲舒主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题意无关;
C. 是认为要用外在手段来明理。
故选:D。
3.明清时期的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大大超过了前代,对现实提出深刻评判。其中有一部小说歌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敢于反抗的精神,并且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这部小说是(  )
A.《三国演义》 B.《聊斋志异》 C.《红楼梦》 D.《西游记》
答案:D
解析:《西游记》通过塑造孙悟空这个形象歌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敢于反抗的精神,是一部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D项正确;《儒林外史》是淸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虛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红楼梦》通过贵族家庭由盛转衰的变故,揭示了专制王朝和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必然历史趋势,B项错误;《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C项错误。
4.明朝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它们的问世反映出( )
A.科举制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B.中国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C.科学理论获得重大突破 D.中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B
解析: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几部重要的科技著作相继问世,它们分别属于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农学和手工业的总结性著作,故B符合题意。
科举制重道轻器,不利于科技进步,故A不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视实用,轻视理论,所以,科学理论难以获得重大突破,故C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科技在世界地位的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
A.依据充分,结论正确 B.依据不充分,结论正确
C.依据充分,结论错误 D.依据不充分,结论错误
答案:D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推断依据不充分,结论错误。火药已应用于战争在唐末,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排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