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 课件(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北京的春节 课件(4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3 20:2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单元主题:
民风民俗
语文要素:
1.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2.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你们是如何过春节的?你们家乡春节时都有哪些习俗呢?
(吃年夜饭、贴春联、放鞭炮、拜年……)
六语下
统编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初步了解老北京的春节有哪些习俗。
2.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重点词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语文要素】
走近作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中国现代著名作家,1950年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著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作品收录在《老舍文集》里。
01
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课文。
02
找出春节经历的几个时间段。
初读感知
齐读生字词
初旬
杏仁
翡翠
陈醋
xún
fěi
蜜饯
掺和
眨眼
摆摊儿
杂拌儿
间断
铺户
正月
娴熟
万象更新
jiàn
zhǎ
bàn
zhēng
xián
rén
suàn
腊八蒜

chān
tān
jiàn

会写字










轿




书写时注意生字的占格哟!
温馨提示:
书写指导

“酉”不要漏写里面的短横,“昔”上部的两横上短下长,“日”不宜过长。




陈醋 添油加醋
冷酷 严寒酷暑
书写指导

“又”捺变点,写得窄而短;“隹”的横画间距均匀。




摊牌 书摊
沙滩 海滩
书写指导

“燃”左窄右宽,“火”窄小,末笔改点,“然”要写得紧凑。




燃烧 死灰复燃
自然 安然无恙
光景
境况;状况;情景。
熟练。
词语解释
娴熟
照样子,写词语。
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
零七八碎
初旬
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零七八碎(含数字)
五湖四海
三心二意
万象更新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词语解释
试着用“万象更新”造句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不同
分外
超过平常,特别。
回到祖国,那万象更新的景象使我们心潮起伏。
理清脉络
1. 指名读课文第1、14自然段,了解春节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2. 浏览课文,画出春节经历的几个时间段,找出每个时间段的风俗习惯。
春节开始的时间: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春节结束的时间: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默读课文,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与同桌合作,填写下表。
时间
风俗习惯
腊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节
正月十九
过小年,放鞭炮,祭灶王
大扫除,把吃的预备充足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祭祖……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残灯末庙,春节结束
合作探究
结合刚才的表格,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重难点)
2.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快速默读,边读边想哪些部分是课文的主要部分。
深读课文,用心感悟写法
选择其中一个主要部分仔细品读,体会作者是如何将这一部分写具体的。
时间
详略安排
腊八
详写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节
正月十九
详写
略写
详写
详写
略写
详写
略写
说一说,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时的风俗:
写出了腊八粥的制作方式和腊八粥里的食材。
讨论交流
“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说明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丰富多样,汇聚在一起好像一场“农业产品展览会”。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粥比作“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腊八粥里的材料丰富,表达了人们对富足生活的自豪和期盼。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腊八时的风俗:
从制作过程、颜色、味道等方面形象地突出了腊八蒜的特点。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
腊月二十三时的风俗:
写自古就有放鞭炮祭灶王的习俗。
小年的时候,人们会用麦芽糖和江米糖来祭灶王,有“糖粘嘴”的说法,从中反映了人们追求吉祥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
除夕时的风俗: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
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
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
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自由表达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除夕真热闹”的。
一是通过人们的活动描写除夕的热闹,比如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赶回家吃团圆饭等;二是从味、色、声的角度描写除夕的热闹,比如“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鞭炮声日夜不绝”等。
示例: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正月初一时的习俗:
写初一与除夕街上截然不同的景象,除夕的“闹”与初一的“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写了初一这一天,不同人群的活动。
同学们可以自己选取一个主要部分,和同桌说说作者是如何将这一部分写具体的。
总结提升
课文中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详细: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的民俗活动。
简略:
腊八之后至腊月二十三之前、腊月二十三之后至除夕前、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几天的民俗活动。
好处:
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有利于读者对北京的风俗习惯有深刻的了解。
跳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相关句子。
聚焦孩子,自由体悟情感
默读这些句子,体会其中的情感特点和语言特点。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孩子们准备过年的三件事:
介绍了孩子们准备过年的三件事: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表现出了孩子们欢喜的心情以及对春节的期盼。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你觉得这些加点的词语有什么特点呢?
合作探究
加点的词语体现了“京味儿”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口语化的语言中常用儿化韵,这样的语言读起来质朴、令人倍感亲切。
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春节期间逛庙会:
写孩子们的活动,突出了小孩儿好动、爱玩、好奇心强的性格特点。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孩子们在元宵节玩耍的情景:
写了孩子们热闹地过元宵节。
想一想,如果课文只写小孩子过春节的情景,行不行?如果不写这些内容,感觉又是怎样的?
阅读课后斯妤的《除夕》片段,思考并交流:老北京的春节习俗与闽南的春节习俗有什么不同呢?
拓展延伸,感悟、传承文化
阅读链接
我于是猛地想起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记忆中这个日子在老外婆手里是从凌晨三点开始的。凌晨三点外婆就赤着脚下床,然后开始佝偻着腰紧张而麻利地忙着。
今天是腊月二十九。是围炉的日子,迎新送旧的日子。
在闽南老家,这一天是大忙特忙的日子。要擦桌擦床擦门洗地板,要蒸桌面那样大的白糖年糕、红糖年糕、咸味年糕,要炸成缸的“炸枣”,做整盆的五香肠,还要换上新浆
洗的窗帘床单,铺上雪白的台布。然后,要开始热气腾腾地忙围炉的年饭。
夜幕降临时,大家便团团围坐在圆桌前。外婆开始祷告,舅舅们开始祝酒,小孩子们开始整段整段地往嘴里塞五香肠。
妈妈和老外公开始悠悠扬扬地哼起乡剧来。
于是,除夕噼里啪啦大笑着走来,又噼里啪啦大笑着离去。
——选自斯妤的《除夕》,有改动
阅读材料中重点写了“我”关于腊月二十九“围炉”之日的一段回忆,描写了闽南的过节习俗,使人了解了不同地区的不同风俗,也使人感受到了其乐融融、温馨快乐的氛围。
合作探究
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渗透了哪些民俗文化的内涵?
老北京过春节时的传统习俗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如,除夕到来时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这既是为了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也是为了表达除旧布新的美好愿望。除夕之夜团圆饭反映了中华儿女那份浓浓的亲情、乡情。除夕之夜的守岁体现了人们对时光的珍惜和对长辈幸福、安康、长寿的期盼。
结构梳理
北京的春节
腊月初旬
腊月二十三
除夕
初一
元宵节
正月十九
——春节开始
——过春节的“彩排”
——热闹喜庆
——各色活动 无比休闲
——美好欢乐
——残灯末庙 春节结束
热闹的节日
传统的民俗
时间顺序
腊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课后
作业
过春节时,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结合生活实际,写写你们“本地的春节”。
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