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附属昆明实验学校安宁校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昆明实验学校安宁校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1-15 10:25:28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川师大附中安宁校区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命题人: 审核人: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有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请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对应的字母涂黑。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有学者指出,秦始皇所创造的事业,不仅为中国设立了以后版图的基本框架,也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始皇开创的制度是(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
2.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 (  )
A.唐朝北方已无边患 B.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
C.长城已经彻底失去防御作用 D.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3.下面是古代某时期北方形势图。该图主要反映出( )
A.汉朝北部边疆形势危急 B.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C.西晋统一全国时机成熟 D.东晋十六国民族纷争的形势
4.农历一月古时本来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赢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的读音也改为“征”,这说明了皇帝制度的特征是( )
A.皇权与神权相结合 B.中央集权
C.随意性和独断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5.某校高一学生开展历史兴趣小组活动。其中一个小组搜集了下面一组图片,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A.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变迁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D.中外文化的交流
6.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疆域图,下列属于这一朝代的历史事件是( )
A.党锢之祸 B.焚书坑儒 C.围魏救赵 D.商鞅变法
7.据余靖《契丹官仪》记载,掌管契丹事务官员,穿胡服;掌管汉人事务官员,穿汉服。这表明辽朝政治( )
A.契丹人管契丹事务 B.汉人管汉族事务
C.因俗而治 D.抵制汉化
8.西周到春秋时期,齐国坐享“鱼盐之利”,管仲改革促进了商业繁荣。但是,西汉中期以后,山东地区的商业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
A.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 B.盐铁官营,加强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重视对外贸易 D.平抑物价,打击豪强地主
9.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转型。其中各国变法运动和百家争鸣发生的共同条件有( )
①铁犁牛耕的使用促使经济发展②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③法家的思想成为思想理论基础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长恨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也折射出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其盛世指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开元盛世 D.开皇之治
11.在良渚遗址考古中,发现了城墙、宫殿、祭坛、大型水利系统等遗址,也发现随葬品数量差别明显的墓葬。这揭示了良渚文化( )
A.已经有了文字可考的信史 B.制定了完整的礼乐制度
C.开始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D.出现了阶级分化的现象
12.宋元时期,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多方面成就。其中,郭守敬的科学贡献是( )
A.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B.设计和监制了多种天文观测仪器
C.用人工磁化方法造出指南针 D.对南北方的农业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
13.王祯《造活字印书法》记载:“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这反映了( )
A.政府已采用活字印刷技术 B.雕刻印刷术已在唐朝普及
C.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雕版印刷推动了文化发展
14.战国时期,各国君主不仅对各家学派“兼而礼之”,不主一家,还鼓励和支持各家之间的相互论战。这( )
A.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B.加强了各国君主的交流
C.促进了文化教育的下移 D.导致了社会思想的混乱
15.贞观元年,检点使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但时任要职的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令诰敕没有颁行。据此推断,魏征最有可能任职于(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兵部
16.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秦汉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
B.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C.宋元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7.鲁迅曾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C.记载了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D.作者是东汉的班固
18.下面是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材料表明( )
A.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B.各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C.民族隔阂逐渐消失 D.全国统一的条件已形成
19.《贞观政要》记载:“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任)其耕稼,此则富矣。”贞观时期,体现上述思想的措施是( )
A.减轻劳役,发展生产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D.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20.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日:“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挥衣,诸君何为入我裤中!”材料反映了魏晋名士的行为举止意在( )
A.行为放荡讥讽朝政 B.掩饰对现实的失望
C.顺应自然张扬个性 D.尊崇道家无为而治
21.杜甫遭逢乱世,目睹世间疮痍,大声疾呼:“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这体现了杜甫( )
A.突出表现自我的价值 B.对社会生活细致描绘
C.强烈的现实主义态度 D.对统治者无能的挞伐
22.唐朝的一名官吏,8世纪初在于阗任职,主要工作是负责政令的执行,他任职的部门隶属于( )
A.西域都护府 B.北庭都元帅护府
C.安西都护府 D.伊犁将军府
23.唐人的楷书表现出大小相等、上下齐平、用笔应规入矩的趋势,即使是比较自由浪漫的行草书,也追求纯中锋的用笔。这体现了唐人书法的特点是( )
A.自由 B.尚法 C.尚意 D.摹仿
24.清代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以新的民族“大一统”观念为指导,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能够反映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
①对边疆管理大事集权、小事放权
②设理藩院管理边疆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③康熙多次亲征平定蒙古贵族叛乱
④打击沙俄入侵确定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5.行政中枢是一个王朝行政的核心。下列各项中描述宋朝行政中枢的是( )
A.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被削弱
B.确立三省六部制,职权分工明确,彼此相互制约
C.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分宰相权力
D.设立军机处,使其成为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26.1661年,郑成功回复揆一:“今日我来索地,则地当归我,其他私人财物,可听带走而归。”1662年2月,揆一在战败投降协议书上签字,率领残余士兵乘船退出台湾。揆一是( )
A.西班牙人 B.英国人 C.荷兰人 D.日本人
27.历史上,辽统治者曾采取南、北面官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质是( )
A.安抚、笼络汉族地主阶级 B.避免契丹人与汉人发生矛盾
C.加强中央集权 D.肯定和保护先进的封建文明
28.自嘉靖至万历初,内阁权势如日中天,在同六部的权力之争中占了上风。于是内阁“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这一变化表明( )
A.内阁取代了六部 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C.内阁是中央的中枢机构 D.内阁首辅的权力失控
29.中国历代王朝对边疆的治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下列属于清朝为加强边疆治理而设置的机构或职官的是( )
A.伊犁将军、驻藏大臣、理藩院 B.行都指挥使司、奴儿干都司
C.行省制、宣政院、宣慰司 D.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
30.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史实最能说明这一论点的是( )
A.种植土豆等农作物,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
B.世界白银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C.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有较大进步
D.苏州丝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现象
第Ⅱ卷 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后汉书许荆传》所记載荆之祖八或被举孝廉,欲另两个弟成名,便“共割财产,以为三分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者。”这样,他的两个弟弟以克让之名并得选举。其后(八武)遂会宗亲,当众宣布使两个弟弟成名的本意,并把自己“理产所増倍于前”的财产,“悉以推二弟,一无所留”于是也就获得更大的声誉。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魏书阳尼传》记载,幽州中正阳尼出任渔阳太守,还未到任就“坐为中王时受乡人财货免官。”与阳尼同时的并州中正房坚,举人任官时,居然把自己的儿子也推举出来,另加決宾“为第郡邑中正,嗜酒好色,行无检。”如此之人做中正,怎能指望他会品出优秀人才来!
——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三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断式学堂的急刷増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憕得相关专业的千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材料一、二分别描述的是哪两种选官制度?两种选官制度的用人标准分别是什么?(8分)
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6分)
在近代,科举制在中国难逃被废除的命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6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请回答: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哪位发明家发明的?指南针在我国古代何时开始应用于航海?(4分)
结合材料说说火药、印刷术的发明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33.秦汉、隋唐、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都曾出现过盛世局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不出10年之内一个新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400年。汉朝在公元前后各经历约200年,全盛时管辖的人口约6 000万,足可与罗马帝国相比拟,就是从所控制地域和存在的时间上讲,两个帝国也可以相提并论,只是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下图为陕西乾县唐朝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部分)。大唐盛世,四海升平,万国来朝。该壁画展现了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使节时的“大国外交”场景,这些使节可能来自东罗马帝国、日本(或新罗)和唐朝东北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在向唐朝的代表表达敬意。
材料三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
——部编(五·四学制)《中国历史》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的理由。(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明初统治者在地方上采取的“大大强化了皇权”的措施。“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1684年,清朝设置的什么机构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4分)
第7页 (共8页) 第8页 (共8页)
第1页 (共8页) 第2页 (共8页)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制是秦始皇开创的制度,D项正确;王位世袭制始于夏代启继承禹的位置,排除A项;分封制早在商周时期已经产生,排除B项;行省制直到元朝时期才创立,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
唐太宗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周边少数民族和唐王朝关系相对融洽,因此没有修长城的必要,B项正确;唐朝北方依然存在边患,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唐太宗时期,国力雄厚,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这是西晋境内少数民族内迁和农民起义图,该图反映了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的情形,B项正确;图片是西晋后期的形势,而非汉朝、西晋统一前或者东晋,排除A、C、D项。故选B项。
4.D
【详解】
据材料可知,秦朝为了避讳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体现了皇权至上,皇权独尊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神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与随意性和独断性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
白马寺体现佛教在中原的传播,唐招提寺则是体现了鉴真东渡日本,西安空海纪念碑则是日本僧人空海来中国唐朝的纪念,那烂陀寺则是玄奘在天竺钻研佛法之地,这些都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故选择D选项;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建筑,故排除A选项;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汉朝,故排除B选项;唐招提寺是佛教文化在日本的传播,故排除C选项。故选择D选项
6.B
【详解】
该朝代都城在咸阳,北部是匈奴,这是秦朝,实行了焚书坑儒,B项正确;党锢之祸发生在东汉,排除A项;围魏救赵发生在战国,排除C项;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朝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即以汉制治理汉人,以契丹制度治理契丹人,题干中的“掌管契丹事务官员,穿胡服”“掌管汉人事务官员,穿汉服”即体现了这种因俗而治的特点,故C正确;AB项只是材料的片面反映,排除AB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抵制汉化,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8.B
【详解】
由材料可知,西周到春秋时期,山东地区商业繁荣;但汉中期以后,山东地区的商业活动开始步入低谷;结合所学,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挤压了盐铁商人的利润获取空间,同时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推动了大商人将资金投入农业,成为大地主,由此可见西汉政府强化了经济控制,B项正确;A项是加强对地方控制,排除A项;C项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地区的联系,排除C项;D项是均输平准,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9.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主要表现在铁犁牛耕的使用促使经济发展,地主阶级不断兴起,冲击了奴隶主阶级,私学兴起发展,士阶层崛起,故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法家学派是百家争鸣中的其中一个派别,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10.C
【详解】
根据材料“唐玄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唐朝的盛世是指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唐玄宗前期社会稳定,社会经济发展,唐玄宗勤于朝政,逐渐出现了盛世局面,称开元盛世,C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时期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光武中兴出现东汉汉光武帝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开皇之治出现在隋朝,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
良渚遗址中出现了城墙、宫殿、祭坛、大型水利系统等工程,这说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良渚文化中出现文字,排除A项;西周制定了完整的礼乐制度,排除B项;C项错在“开始”,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郭守敬是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运用他改进、创造的天文仪器,进行了许多精密的天文观测,从而使《授时历》的编制有了可靠的观测基础,B项正确;活字印刷术是宋代毕昇的发明,不是郭守敬,排除A项;用人工磁化方法造出指南针是在北宋时期,而郭守敬是元代科学家,排除C项;对南北方的农业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的是北魏贾思勰,与郭守敬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
根据“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可知雕版印刷术的实行使“天下书籍遂广”,即雕版印刷推动了文化发展,D项正确;活字印刷术在宋代才出现,排除A项;“已经普及”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B项;C项说明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详解】
材料显示,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对各家学派基本上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兼容并蓄,鼓励各派论战,这为各家学派提供了争鸣和发展的有益环境,促进了思想的活跃和学术的繁荣,A项正确;君主对各家学派的态度与各国君主间的交流、文化教育下移无关,B、C两项错误;D项夸大了这一现象的影响,排除。故选A项。
15.B
【详解】
皇帝签署之后,诰敕下发门下省审核,审核通过然后下发尚书省执行,诰敕没有执行,说明门下省审核未通过,B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起草诰敕,尚书省负责执行诰敕,魏征均不担任上述两部门职务,排除A、C项;兵部负责执行,不能阻止诰敕执行,排除D项。故选B项。
16.D
【详解】
明清时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时期,D项正确;夏商时期是早期国家产生时期,排除A项;宋元时期是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时期,排除B项;隋唐是开放繁荣的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史记》 为二十四史之一, 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排除C项,A项正确;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汉书》,作者是班固,排除B、D项。故选A项。
【点睛】
18.B
【详解】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十六国的建立者多为少数民族,这说明当时各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已经形成,B项正确;不同政权并立,说明民族矛盾较为突出,排除A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全国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
19.A
【详解】
材料“……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体现的是民本思想,其中减轻劳役,发展生产符合民本思想,A项正确;BCD项均属于政治制度上的措施,排除。故选A项。
20.B
【详解】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儒学凋零,刘伶恒作为名士,行为举止放达,旨在掩饰自己对现实的失望,B项正确;刘伶恒不参与政治,并不针对朝廷,排除A项;刘伶恒的举止并不能体现出其顺应自然,C项正确;刘伶恒是儒家,排除D项。故选B项。
21.C
【详解】
“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体现了杜甫对百姓的同情,对吏治腐败的痛斥,其现实主义特征突出,C项正确;杜甫心系苍生,而非为了表现自我价值,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社会生活细致描绘,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统治者进行抨击,排除D项。故选C项。
22.C
【详解】
于阗位于西域,受到安西都护府的管辖,C项正确;西域都护府是汉代管理西域的机构,排除A项;北庭都元帅护府管理高昌等地区,排除B项;伊犁将军府是清朝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
23.B
【详解】
根据“大小相等、上下齐平、用笔应规入矩的趋势,即使是比较自由浪漫的行草书,也追求纯中锋的用笔”可以看出,唐朝书法强调规矩,有一定的法度要求,说明其特点是尚法,B项正确;ACD项与材料的主旨不符合,排除ACD项。故选B项。
24.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清代对边疆管理大事集权、小事放权,以及康熙多次亲征平定蒙古贵族叛乱都属于解决“内患”问题,①③A项正确;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设理藩院管理边疆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只是加强管理,并不属于解决“内患”。打击沙俄入侵确定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属于“外患”。②④错误,故排除BCD项。故选A项。
25.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分宰相权力是宋代加强君主专制,改革行政中枢的措施,C项正确;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被削弱是在东汉时期,A项错误;确立三省六部制,职权分工明确,彼此相互制约是隋唐时期的做法,B项错误;军机处设立并成为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是在清代雍正年间,D项错误。
26.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61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回台湾,这场战争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台湾的经营,开启了明郑政权对台湾的统治。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
27.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面官制度是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其实质是肯定和保护先进的封建文明,D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错误。故选D项。
28.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无决策权,不能取代六部,其权力来源于皇帝,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B项正确,排除AC项;内阁首辅权力失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9.A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伊犁将军是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驻藏大臣是清代中央政府定制式派驻西藏并参与西藏和清政府中央交流的驻扎大臣,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A项中的三个机构均为清朝为加强边疆治理而设置的机构或职官,符合题意;行都指挥使司是明代的地方军事机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宣政院是中国元朝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设置的管辖机构,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30.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显露出中国迈向“近代的前夜”的曙光,其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因此D项正确;ABC均是当时经济发展的表现,但是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项。
31.
(1)东汉察举制和魏晋九品中正制。人的德行、门第族望。
(2)进步性: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3)原因: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的推动;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被举孝廉,欲令两弟成名”可知是察举制,依据材料二“坐为中正时受乡人财货免官”可知是九品中正制。
(2)进步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3)原因:依据材料三信息“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得出:近代工业的发展;由材料信息“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得出:近代学堂创办;由材料信息“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得出:清末新政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从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等角度补充。
32.(1)发明家:毕昇;时间:北宋。
(2)影响:火药传入欧洲,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创造了条件。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详解】
(1)发明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指南针在北宋开始应用于航海。
(2)影响:根据材料中“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创造了条件。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33.
(1)理由: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在全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长城;兴修灵渠;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2)措施: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目的: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机构:台湾府。
【详解】
(1)理由:根据材料一中“(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一个新朝代继之勃兴,一延续达400年”,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可知,由于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在全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长城,兴修灵渠等活动,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使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
(2)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初统治者在地方上“大大强化了皇权”的措施主要是,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答案第8页,共8页
答案第7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