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3 19:0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故都的秋》的写作背景;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师生问答、小组讨论的方法培养赏析散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本文所写故都之秋景物的优美,培养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1.重点:了解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本文,体会文中所写景物之美;
2.难点:赏析本文的优美语句,学习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朗读体味法、问答法和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开场: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1号考生,我试讲的篇目是《故都的秋》。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大家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呢?想到你最喜欢的季节,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大家可以先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一想,然后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分享他最喜欢的季节。好,请第二排这位同学,举手非常踊跃。(……)嗯,很好,语言非常优美,请坐。这位同学说,他最喜欢的季节是春天,一想到春天,他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生机盎然的景象。的确,春天是美好的季节,是充满希望的季节。那同学们知道作家郁达夫最向往的是什么季节吗?没错,是秋天,而且是故都北平的秋天。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郁达夫的散文中,故都的秋是什么样子的。【板书:故都的秋 郁达夫】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跟着范读音频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并且找出本文的文眼,思考文眼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同学们读得非常好,看来大家的预习是很有效果的。那大家找到本文的文眼了吗?(……)嗯,很好,同学们的眼睛果然都是雪亮的,本文的文眼就是第一自然段的这一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同学们都找到了文眼,那这句话作为文眼它的作用是什么呢?请第一排这位同学来谈谈你的看法吧。(……)很好,分析很到位,请坐。这位同学说,本句作为文眼,起到了提纲挈领,笼罩全篇的作用,在文章的一开始就定下了非常浓厚的抒调。【板书:清、静、悲凉】
2.文眼已经找到了,那为什么在作者看来,北国的秋除了来得清,来得静以外,还来得悲凉呢?
明确:“悲凉”这个词可能大家不太好理解,要弄清楚“悲凉”的原因就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来进行分析。本文写作于20世纪30年代,在当时,中国社会战乱不断,民生凋敝,像作者这样的读书人也是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他笔下的“悲凉”不仅仅是故都赏秋景的心态,更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悲凉”之感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所以,我们在把握文章的主旨时,一定要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中的时代精神。
(三)深入研读:
1.接下来,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文章是否只描写了故都北国之秋?
明确:好,请靠窗这位同学来谈谈你的看法。(……)嗯,你说文章除了描写北国之秋还写到了南国之秋,那你找到作者是在什么地方描写了南国之秋吗?(……)不错,本文在开篇和结尾都写到了南国之秋,作者在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作者又说“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且作了适当的展开。这位同学找得非常准确,请坐。
那么哪位同学能跟大家说一说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两者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好,第三排这位同学,你来说说看。(……)哦,你说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它们是一种对比关系。那作者把它们进行对比的目的是什么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嗯,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表明在作者看来故都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表现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和向往之情。你的分析很到位,请坐。虽然郁达夫本人在他短短的49年生命中从未在北平久居,但是呢,他却对故都北平充满了挚爱深情。在本文的姊妹篇《北平的四季》一文中,郁达夫也吐露出他对故都的感情:在他看来“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由此可见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的爱之深切。【板书:南北对比】
2.作者对北国之秋充满了向往和眷恋之情,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北国之秋都有哪些景物让作者为之沉迷。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至十一段,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这些段落分别写了什么样的秋景图,请用短语来命名。
明确:好,第二组举手非常踊跃,那我们首先请第二组的代表来分享。(……)嗯,第二组的同学思维很敏捷,他们认为,第三段写的是清晨静观图,第四段写的是清扫落蕊图,第五段是秋蝉残鸣图。很好,请坐。还有哪个小组要进行补充的吗?请第四小组来补充。(……)不错,第四小组的短语命名也非常贴切,请坐。第四小组认为,本文第七段是秋雨话凉图,第十一段是秋果丰盛图。我们把两个小组的分享结合到一起就是完整的答案了。【板书:五幅秋景图】
3.明确了作者描写的五幅秋景图以后,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写景语句,思考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样的特点并作分享?
明确:好,请举手最快的这位同学来分享。(……)嗯,你最喜欢的写景语句是第三段中的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这两句话。那你能说说这两句景物描写的特点吗?(……)你的分析很到位,这两句话就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进行景物描写的,将景物描写得非常细致,就连“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都被作者捕捉到了。除此以外,你还能从这两句话中发现什么吗?(……)哦,暂时还没有其他发现。没关系,请坐。其实呀,这两句话还写出了作者在观赏秋景时的心态和动作,比如“细数”和“静对”这两个词,透露出了作者观景时那种悠闲和惬意的心情。
还有哪位同学想要分享的呢?请第三排这位同学。(……)不错,见解很独到,请坐。这位同学说,他最喜欢的写景语句在第七段,“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这两句。这两句话在写景的时候丝毫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把云的景象以及雨的阵势写得是活灵活现,说明作者在观赏北国的秋景时是十分细致的。
4.那本文作为现代散文中的名篇,它的感情非常浓厚,文辞也十分优美,并且多处使用排比句式,请同学们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并思考,本文中的排比句式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明确:好,请左边这位最先举手的同学来分析。(……)很好,思维非常敏捷,请坐。这位同学找到的排比句就是本文的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句话用三个短语精要地概括了全文主旨,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并且“来得悲凉”这个短语比前面两个短语要更加的舒缓而深沉,包含作者的情感。
接下来请第四排这位同学来谈谈你的看法。(……)不错,说到点上了,请坐。这位同学找到的句子在第六自然段,“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一个排比句跟口语非常接近,就好像作者对北方秋雨津津乐道的样子就在我们的眼前一样,更加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升华:
我们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了,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故都的秋》主要描绘了北平的秋色,在语言上,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既工整、雅致,又使得文章情景交融,读起来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表情达意非常充分,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仅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向往和眷恋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郁达夫内心忧郁、哀伤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1.在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本文的姊妹篇《北平的四季》,再次体会作者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的深切情感。
2.本文言辞优美,同学们已经一起总结出了文章语言的主要特点,那么,请同学们学习借鉴,写一写你心中的美景,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交流分享。
好,同学们,下课!
(结语:我的试讲到此结束。)
五、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清、静、悲凉
南北对比
五幅秋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