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六语下
统编
习作一
——家乡的风俗
1.介绍一种风俗时能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在表达中融入自己的体验。【语文要素】
2.愿意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在交流中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今天我们将举行一次家乡风俗展,请同学们为自己家乡的风俗代言,我们将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六种风俗,看谁介绍的风俗能荣登班级的“家乡风俗榜”。
……
闹元宵
赏花灯
包饺子
大家一起来介绍一下自己家乡的风俗吧。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家乡的那么多种风俗,那么你最想推荐哪一种呢?试着写出推荐的理由,不少于三条。
我选择介绍
的家乡风俗
是:_____
理由一
理由二
理由三
同学们在写推荐理由的时候,大体上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写:
选择的理由
主要特点
活动体验
风俗来历
看法感受
要想让你介绍的风俗脱颖而出,获得大家的认可,你打算怎么来介绍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本单元的课文,看看课文是怎么来为我们介绍风俗及其活动的。
《北京的春节》: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详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这几天的活动,略写其他日子的活动。这样写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藏戏》:
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组织全文。文章开篇先用三个反问句概括介绍了藏戏的主要特色,接下来详细介绍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藏戏的特征,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如此安排,使文章脉络清楚,有详有略。
方法指导
介绍一种风俗,先想一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明确重点介绍什么。如果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则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然后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如果对这种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
明确自己想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然后试着填写下面的“习作导航单”,初步构思自己的写作内容。
我选择介绍的家乡风俗是:
___________
重点
介绍
简单
介绍
1.
2.
……
1.
2.
……
习作要求
你的家乡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介绍一种风俗
重点写这种风俗的特点
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
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依据你们之前填写的“习作导航单”,开始动笔写作吧。
组内品评
读
和同桌交换阅读习作。
画
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这一风俗的特点?画出波浪线。
评
风俗特点介绍得特别具体的得三星,稍有体现的得两星。
为什么有的同学的介绍不够吸引人呢?看来好的介绍还需要技巧。
(锦囊妙计:融入体验)
分享交流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沈从文《腊八粥》
我于是猛地想起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凌晨三点外婆就赤着脚下床,然后开始佝偻着腰紧张而麻利地忙着。 ——斯妤《除夕》
融入自己的体验
在介绍时,融入活动体验,家乡风俗的特点就更加鲜明突出了,可以让介绍的风俗更加吸引人。试着在介绍风俗的过程中加上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动笔改一改自己的习作吧。
自评自改
(1)是否能让人读出所介绍的家乡风俗的主要
特点。
(2)是否从不同方面或亲身经历表现所介绍的
风俗活动。
(3)详写部分是否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根据下面的评改要求,先自我评价,然后对照修改。
组内互读,对照评改要求互相评价,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个人结合建议修改自己的习作,组内推荐一篇优秀作文分享。
范文讲解,行文借鉴
分析范文的写作思路、表达方式,
明确如何写好本次作文。
跟着老师一起欣赏范文,
结合讲解,获取习作灵感,修改
习作。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除了春节以外,端午节最为热闹。由于父母工作都很忙,小时候的我常常跟外婆一起待在家乡。那时的端午节使我难以忘怀。
那年端午的早晨,我早早地就起床了,穿好衣服直奔厨房。此时外婆已把过节的食材全准备好了,灶台上方绑着几捆桂叶和桂绳,白白嫩嫩的糯米静静地躺在盛满水的小木桶中,像一粒粒晶莹的珍珠,灶台上放着几个小碟,里面盛着各种各样的料,有花生、豆沙、肉、红糖等。
儿时的端午
开头交待了“我”和外婆过端午。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
出了糯米的晶莹剔透。
范文示例
外婆给我做好早饭,我便坐在桌边,一边吃着早饭一边看着外婆忙碌着。
外婆家的灶台是两个连在一起的,一个用来烧水,一个用来炒菜煮饭。只见,外婆把早已洗干净的鸭蛋放入大锅里,用木瓢从另一个热水锅里舀几瓢水倒入放了鸭蛋的大锅中,然后放入一小勺盐,接着就往火里添了几根枯枝,便坐在我旁边,开始给我编络子了。外婆的手由于长期劳动已经十分粗糙,像树皮一般,却不失灵巧,三下五除二,一个红色的络子就编成了。
通过场景的描述和外婆动作
的刻画,写出外婆的勤劳。
“三下五除二”写出了外婆手的灵巧和编络子时的熟练。
此时,鸭蛋也煮好了,外婆连忙捞起一个最大的,接着用红纸沾水将鸭蛋染成了红色,再用干布擦拭干净,装进络子里,挂在我的脖子上。最后,外婆往我衣兜里装满了瓜子、糖果、花生。我十分高兴,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赛龙舟了。
外婆总是把我送到大门口,并嘱咐我要快些回来吃粽子。常常没等外婆说完,我便一溜烟儿消失了。
小伙伴们此刻都到齐了,由邻家的大姐姐当头,领着我们这一群小毛孩到河边看赛龙舟。因
从孩子的视角写出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为河道较窄,所以只有两条龙舟,每条龙舟有13
个人,12个人划桨,1个人打鼓喊口号,“一、二、嘿呦,一、二、快快……”12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动作整齐地划着,两条龙舟你追我赶地向前驶去。
可是,小孩子会看什么呢?我们只不过图个热闹罢了。女孩子一般看了一会儿便觉得无趣,就坐在一旁分享零食。男孩子则不然,他们总喜欢沿着岸边追着龙舟跑,由于划桨的人力度较大,几乎每个男孩子身上都有水花溅起的痕迹。
孩子眼中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生活,这样写符合主人公的年龄特点,显得真实可信。
锣响了,大概是龙舟到终点了吧,刚好东西也吃完了,站起身,与伙伴们手拉着手,高高兴兴回家去。
太阳也慢慢爬到正空中,外婆家的厨房里已经飘出了桂叶的清香,我连忙蹿进厨房,去挑已出锅的个大的粽子。一般我都会坐在门槛上把那个粽子吃得干干净净,偶尔会剩下几颗糯米粒给鸡吃,看着大公鸡贪吃的样,我也被逗乐了……
如今过端午节,母亲每年都会包粽子、编络子给我,尽管母亲的手艺一点儿也不比外婆逊色,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我真怀念儿时的端午节啊!
通过外婆和母亲的对比描写,表现了“我”对外婆的无尽思念。
范文总评
该习作介绍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看赛龙舟、编鸭蛋络子……娓娓道来,勾起了读者对这个节日的回忆和喜爱,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了“我”对外婆的无尽思念。本文虽是忆端午,但也表达了思念外婆这一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