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件+素材(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件+素材(4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1-13 20:48:14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五月的鲜花
新课导入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
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
……
同学们,当这优美的、激昂的旋律在我们耳畔响起时,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今天我们将学习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认识一位这样的开创者、一位伟大的革命先烈。
六语下
统编
课时目标:
1.会写“稚、避”等15个生字,掌握“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第一课时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同志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的时候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文从女儿的视角,为我们还原了一位革命先烈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感人形象。
0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02
作者回忆了关于父亲的哪些事情?
初读感知
齐读生字词
幼稚
军阀
避免
僻静
严峻
jùn
魔鬼
宪兵
袍子
皮靴
含糊
xiàn
xuē
zhì


páo

会写字














书写时注意生字的占格哟!
书写提示:
书写指导
三部分都要写窄,中间部分稍短,右部“辛”的第二横稍长。




僻静 偏僻
避免 扬长避短

书写指导
“瞅”字的“目”要窄;“秋”笔画注意穿插迎让,捺舒展。




瞅见 瞅准
揪住 发愁

书写指导
“魔”字“广”的撇长而舒展;“鬼”笔画较多不要拥挤。




魔术 妖魔鬼怪
摩擦 摩天大楼

书写指导
“执”字右部“丸”的横折弯钩不要写成了横折折钩。




固执 执行
诚挚 真挚

词语解释
一拥而入
僻静
含糊
被难
因灾祸或重大变故而丧失生命。
形容说话的意思不明确。
(地方)偏僻清静。
形容很多人同时闯进门来。
写近义词:
含糊——( ) 僻静——( )
模糊
偏僻
词语解释
怒气冲冲
沉着
纷乱
混乱;杂乱。
镇定,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形容非常愤怒的样子。
他狠狠地跺了跺脚,怒气冲冲地走了。
用“怒气冲冲”造句:
整体感知
以小组为单位梳理课文脉络,并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段落 叙述顺序 具体事情
2~7 被捕前
8~18 反动派到家里搜捕父亲,父亲被捕
19~29
30~33 全家得知父亲遇难的消息
被捕时
被审时
被害后
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坚持留在北京
父亲在法庭上被审时沉着、镇定
课前大家搜集了哪些资料?这些资料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李大钊吗?
人物简介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毕业于东京早稻田大学,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
他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
时代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伐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
1927年4月6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讨论交流
结合刚才交流的资料,请你再读读课文,你对哪些地方有了新的理解?还有没有你很想了解,但课文中没有写的内容呢?
我想知道阎振三后来怎么样了。
李大钊被捕前有机会离开北京,为什么他不离开呢?
李大钊被捕后都经历了什么?
同学们课下可以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查阅资料,寻找答案。
课时目标:
1.深入阅读课文,通过抓住对比描写的语句和补充资料,体会李大钊遇事沉着、忠诚于党、敢于担当的精神。(重难点)
2.练习用对比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表现人物的品质、特点或心情。
第二课时
复习回顾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大钊的女儿________写的一篇___________。作者采用________的手法,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叙述李大钊的被害过程。
李星华
回忆性散文
对比
被捕前
被捕时
被审时
被害后
自主阅读
课文中,作者把哪些人叫作“魔鬼”?找出描写这群“魔鬼”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
为什么说匪徒他们似“魔鬼”一般?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他们吗?
(穷凶极恶、残暴无情……)
面对这样一群穷凶极恶的“魔鬼”,李大钊又有怎样的表现?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他们仔细地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处变不惊
在这部分中,李大钊的形象是通过敌人的穷凶极恶、气急败坏衬托出来的。敌人越是这样,越能衬托出李大钊的镇定自若。
临危不惧
这就是对比的力量——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或品质。默读课文,把文中隐藏的其他对比找出来,思考:通过对比,你体会到了什么?
父亲对“我”询问的态度对比
父亲一向是慈祥的,从没有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这是李大钊同志对孩子态度的对比,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个慈祥、温和的父亲形象以及一个革命者在严峻的局势下的严峻态度。
被捕场面——“我”与父亲的对比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简短的话语,一个问号,一个感叹号,还有一个“瞪”字,把“我”的惊慌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的描写给我们启示:写作时,不一定要长篇大论,精准的语言胜过一切。
这主要是人物什么方面的对比?
(神态、语言的对比)
庭审场面——父亲外貌的对比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就这两句话,确定是用了对比手法吗?你怎么看?
李大钊平时是一个认真、一丝不苟的人,这次,他不仅没戴眼镜,头发也是乱蓬蓬的。这是外貌的对比。
同学们想过原因吗?李大钊在狱中受过哪些酷刑?请查找过相关资料的同学与大家分享。
资料链接
为了逼迫李大钊招供,敌人对他施用了多种酷刑,百般折磨。电椅、老虎凳、用竹签插手指……最后竟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指甲。李大钊坚贞不屈,用血迹斑斑的双手在《狱中自述》中自豪地写道:“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  
多么崇高的境界!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因为他的心被这样的力量占据着,所以——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其实,他心中肯定有话要说——
他瞅了瞅母亲,对她说_____________;他瞅了瞅“我”,对“我”说___________;他瞅了瞅法庭的听众,对他们说___________。
他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他坚信,未来的世界必将赤旗遍地!他坚信,自己的牺牲会赢得人民的幸福生活!
理解了李大钊的想法,我们再来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在得知李大钊牺牲的消息之后,全家人是如何度过的?
人物 表现 情感
舅老爷
“我”
母亲
哭着回来、无力地握着
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
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
悲痛欲绝
怀念父亲
憎恨敌人
合作探究
对比阅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与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首尾呼应
这样写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
1927年4月28日是李星华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她失去了慈爱的父亲;这一天也是我们永生难忘的日子,我们失去了一位杰出的革命者。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其中浸润着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不负先烈!
对比可以是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可以是一个人前后的对比,还可以是一个人不同时间下外貌、神态、语言等之间的对比。对比,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现在,一起来运用对比的方法写一段话,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
小练笔
拓展延伸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李大钊、刘胡兰、董存瑞,还有飞夺泸定桥的红四团……他们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交流。
课后
作业
课下查阅资料,结合本文,以“我眼中的李大钊”为题写一段话。
小练笔